动物精子的顶体是由高尔基器形成的双层膜的细胞器,为盖于精子头部细胞核前方的帽形结构,位于精子核与质膜之间。顶体内的卵结合蛋白(结合素)可识别特异糖基序列,具有种的特异性。顶体内含有多种水解酶,类似于溶酶体酶或胰酶样蛋白酶。
植物生活史中产生孢子的孢子体世代(二倍体世代),和产生配子的配子体世代(单倍体世代)有规律的交替出现的现象叫世代交替。植物界中少数低等植物和全部高等植物的生活史中,都有世代交替现象。依据生活史中孢子体和配子体的形态、大小、构造的复杂程度和是否能独立生活等特性,植物界的世代交替可分为两大类型:(1)同型(等世代型)世代交替:指生活史中孢子体和配子体的形态、大小、构造等相同,都能独立生活,二者的区 ...
无性生殖方式之一。生物体在一定部位长出与母体相似的芽体,芽体逐渐长大,以后脱离母体长成新个体,如酵母菌、水螅。
无性生殖方式之一。在生物体的一定部位产生一种特殊的生殖细胞叫孢子。孢子的特点是能直接长成新个体。植物界中的藻类、菌类、苔藓、蕨类等植物都能用孢子繁殖,所以称这几类植物为孢子植物。动物界中的孢子虫类也有此种繁殖方式。
无性生殖方式之一。生物体在一定或不定的部位断裂成两段或几段,然后每小段发育成一新个体。如颤藻、涡虫等。
无性生殖方式之一。单细胞的生物通过细胞分裂(横裂或纵裂)形成两个与母体一样的子体如细菌(横裂)、眼虫(纵裂)等,群体类生物的分裂生殖是群体中每个细胞同时进行分裂,进一步发育成和母体相同的新群体,如盘藻、实球藻等。
蛙卵具有较多的卵黄,属端黄卵。动物半球含较多细胞质及色素颗粒,颜色较深;植物半球含卵黄多,颜色较淡。蛙为体外单精受精。在精子穿入卵的对面,其色素颗粒向内部并趋向精子入卵处移动,细胞内物质重排,因而形成色素相对少的区域,称灰色新月(有些两栖类卵的色素含量不多,灰色新月不明显)。灰色新月在胚胎发育中具有重要的位置。卵子受精后完成第2次成熟分裂。 卵裂及囊胚:卵裂属完全不均等卵裂。第1、2次卵裂为 ...
有性生殖方式之一。有性生殖时,进行交配的两个配子在形态、大小和结构方面有区别,同时有性别分化,通常大的配子活动性差,相当雌配子;小的配子活动性强相当雄配子,大小配子融合形成合子,合子长成新个体。如绿藻中的实球藻、空球藻等。
有性生殖方式之一。有性生殖时进行交配的两个配子在形态、大小和结构方面相同,性别分化不明显,常以“十”“一”表示。“十”“一”配子融合形成合子,由合子再长成新个体。同配生殖又有同宗、异宗之分。由同一母体产生的配子进行交配叫同宗,由不同母体产生的配子进行交配叫异宗。
有性生殖方式之一。有性生殖时进行交配的两个配子明显的分化成精子和卵。通常精子体积小、活动、数量多;卵的体积大、不活动、数量少。全部高等植物和低等植物中的少数种类为卵式生殖。绝大部分的动物均行卵式生殖。
脊椎动物胚胎发育的一种规律。由生物学家冯·贝尔(KarlErnstvonBaer)于1828年提出,故名。贝尔长期从事脊椎动物胚胎发育的研究。当他比较了不同脊椎动物的胚胎发育时,得出了以下重要结论:(1)每一较大动物类群的共同性状比专门性状形成得较早;(2)先出现最共同的性状,然后出现较专门的性状,最后才出现最专门的性状;(3)不同纲动物的胚胎最初是相似的,在以后的发育中才逐步分歧。就是说, ...
动物在个体发育过程中,依次出现其系统发育各阶段的某些性状特征的现象。例如,人的胚胎发育过程中曾出现过鳃裂、尾巴、由一心房一心室组成的心脏等性状;昆虫的胚胎发育早期,每节都有一对肢芽,到了晚期只有胸部的三对肢体发达、其余退化;鸟类早期胚胎排泄氨(如鱼),以后排泄尿素(如两栖类),到成体才排泄尿酸;等等。德国学者E.海克尔根据重演现象概括为“重演律”(law of recapitulation)或“生 ...
在一个胚珠中产生两个或两个以上胚的现象。产生多胚现象的原因有:合子、原胚(发育早期尚未分化的胚)或胚柄裂生形成多个胚(鹿百合属,猕猴桃等);一个胚珠中有多个胚囊,每个胚囊发育成一个胚(柑桔类、木麻黄、旱地早熟禾等);受精卵正常发育成胚的同时,助细胞(慈菇属等)、反足细胞(韭、无毛榆)、以及胚囊外面的珠心组织(柑桔类、杧果)等也发育成胚。由胚囊外面的珠心或珠被发育形成的胚,称为不定胚。利用柑桔属 ...
动物的生活史包括生殖细胞发生、受精、胚胎发育及幼体到成体形成。胚胎发育一般分为胚前发育、胚胎发育和胚后发育三个阶段。胚前发育主要是指生殖细胞(配子)发生和形成的过程。胚胎发育是指自卵受精开始经卵裂、囊胚期、原肠期、胚层分化、组织器官发生、直至幼体形成。胚后发育为幼体形成后的生长发育过程。有的动物幼体出生后,除生殖器官尚未发育成熟外,其形态与成体大致相同,可逐渐直接发育成为成体,这称为直接发育, ...
动物卵细胞的富含原生质的一端。动物的卵多呈球形,由于卵内所含细胞质、细胞器、核糖体、卵黄、色素粒及糖原颗粒等物质的不均匀分布而表现出极性,分为动物极和植物极。营养物质(卵黄)较少、卵裂速度较快的一极称为动物极。细胞核偏位于动物极。与动物极相对的一端含较多的卵黄颗粒或卵黄小板、卵裂速度较慢的一极称植物极。由于卵黄较其它细胞的比重大,植物极总是向下。从动物极到植物极的中轴线称为卵轴,卵内各种物质往 ...
1个精子进入卵内完成受精作用。多数动物的卵是单精受精,如腔肠动物、环节动物、棘皮动物、硬骨鱼、无尾两栖类和哺乳类。这类动物的卵一旦与精子接触,立即被激活而产生相应的变化,以阻止别的精子再进入卵内。一种是卵质膜闭锁,即精子与卵融合后,卵的质膜迅速出现瞬间的去极化作用,形成对多精入卵的暂时性阻断;受精膜的形成,也有阻止多精入卵的作用。另一种是透明带反应,卵皮质颗粒内含物释放入卵周隙,诱发了透明带 ...
又称成熟分裂。有性生殖的生物,产生生殖细胞过程中一种染色体数目减半的细胞分裂。是所有真核细胞生物有性生殖中生殖细胞形成时进行的一种特殊形式的有丝分裂,其二倍体的原始生殖细胞染色体复制一次之后,要经过两次细胞分裂,结果子细胞(即生殖细胞)所含的染色体数目比亲代细胞减少一半,故称减数分裂。通过减数分裂使染色体数目减少,从体细胞的2倍(2n)变为配子中的单倍(n),保证了染色体数目在世代交替中的相对 ...
精子获能后,与卵膜或卵表面相接触,顶体开始产生的一系列改变。顶体是覆盖于精子头部细胞核前方、介于核与质膜间的囊状细胞器。顶体内的结合素(卵结合蛋白,bindin)可识别特异的糖基序列,以保证精子与卵的种特异性结合。顶体中含有顶体酶系统,它是一个复合酶系。包括:透明质酸酶,主要作用是溶解卵丘细胞间透明质酸,使卵丘细胞分散,精子得以通过这些细胞间隙;放射冠分散酶,能使放射冠的细胞松解;顶体素(精子 ...
又称孤雌生殖(partheno gensis)。卵子不需要精子而自行发育的生殖方式。 自然单性生殖 自然界中许多无脊椎动物及一些脊椎动物(某些鱼类和两栖类、蜥蜴、火鸡)的卵子不经过受精而能发育成能生存的个体,成为正常生活周期或正常生活周期的一部分,称自然单性生殖。目前已发现有近30种蜥蜴是行孤雌生殖,一代又一代繁殖,后代皆为雌性,称有性孤雌生殖。蚜虫是在秋季进行有性生殖,到春天后又行单性生殖 ...
雌性生殖细胞形成过程中经过两次成熟分裂,形成一个大形的单倍体卵细胞和2~3个小形的细胞,这些小形的细胞称为极体。当第一次成熟分裂时,形成一个大的次级卵母细胞和一个小的第一极体;第二次成熟分裂时,同样产生一个小的第二极体。第一极体有时亦分裂形成两个极体。初形成的极体位于卵的动物极,极体内细胞质极少,缺乏营养物质,很快即退化消失,从而保证卵细胞内大量胞质的贮备,以供早期胚胎发育的需要。哺乳动物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