痔疮分几种,其症状均不完全相同,归纳起来,不外以下几点:首先大便出血,时时发作,感觉有东西脱出肛门外,或肛门外肿痛,分泌物增加,经常污染内裤,即大致认为患了痔疮。其次,内痔期的主要表现是大便时出血,且血量较多,有时点滴而下,并常有喷射状便血,无疼痛及其他不适,出血日久、量多可引起轻度贫血,甚则可见头昏目眩,气短疲乏无力,精神不佳;而内痔到中期,便时即有痔核脱出肛门外,便后痔核可自行还纳肛门中; ...
人体直肠下端、肛管及肛门缘的静脉丛内血管曲张形成的软块为痔。近期观点认为肛管粘膜下层血管垫增生,向下滑脱成痔。任何年龄都可生痔,以20~40岁最多。发病男多于女。多数随着年龄增大,逐渐加重。 1.病因目前未完全了解,常由综合因素引起,概括为二种学说: (1)静脉曲张 门静脉在肛管处与体静脉相交通,由于门静脉及其分支无瓣膜、痔内静脉丛直接承受脾静脉、肠系膜下静脉和直肠上静脉血液的压力。直肠血 ...
1.出血 内痔术后出血的原因有早期及晚期两种。前者由于线结不紧,滑脱所致;后者发生在术后7~10d左右,由于结扎处感染所致。由于肛管括约肌的作用,血液多向上反流入肠腔,而不流向肛门外,故临床上不能发现“染红敷料”的现象。因此这种“急性出血”常不易早期发现。凡有下列现象应考虑是“隐性出血”的早期征象:①有阵发性肠鸣、肠痛及急迫便意感;②病人伴有头昏、恶心、出冷汗及脉快等虚脱症状。凡出现上列情况, ...
1.内痔主要发生于直肠下端的右侧前方,右侧后方及左侧,为原发痔。其痔块中间可伴继发痔块,有的单一,有的数个连在一起。 (1)临床分四期包括以下4期。第一期为痔内静脉丛增多成粘膜下突起,质软,红色。表面粘膜粗糙不平,时有糜烂,便时常出血,而且出血较多。第二期粘膜增厚,颜色成紫红色,便时痔块常脱出肛门,便完成回复,出血较第一期为少。第三期在排便、用力、咳嗽、行走和下蹲时都可脱出,必须用手送入肛门 ...
1.直肠癌 临床上常将下端直肠癌误诊为痔,延误治疗。误诊的主要原因是仅凭症状诊断,未进行直肠指诊及肛门镜检查,因此在痔诊断中一定要做以上两种检查。直肠癌在直肠指诊下可扪到高低不平硬快,表面有溃疡,肠腔常狭窄,指套上常染有血迹。特别要注意的是内痔和环状痔可与直肠癌同时并存,绝不能看到有内痔或环状痔,就满足于痔的诊断而进行痔的治疗,直至病人症状加重才进行直肠指诊或其他检查而明确诊断,这种误诊、误治 ...
中药外治法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千百年来,历代医家经过临床实践,总结了许多方药,当代治疗痔疮的许多药,多数也是由此而来,中药外治法,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熏洗法:即把药物加水煮沸或用散剂冲泡后,先以其蒸汽熏肛门部位,待其药液温度降至37℃~40℃时,以毛巾蘸药液热敷患处,或坐入其中,使肛门浸于药液中即可。每次坐浴15~20分钟,可稍加温。一般选用收敛止血、清热解毒之中药,具有活血、消肿、止痛、 ...
孕妇在妊娠期内,由于胎儿的压力,使得门静脉及下腔静脉受到压迫,静脉回流不畅。 肛门直肠部位的血液供应及回流,以齿状线为界,齿状线以上部是直肠上静脉丛,最终汇至门静脉,而肛门静脉丛则在肛门齿线附近,与直肠上静脉互相交通。 由此可见,孕妇长期妊娠,对肛门直肠部位均有不同程度的压力,从而使静脉回流不畅,肛门直肠部静脉曲张,导致痔疮的发生。同时,对平时已患有痔疮的孕妇,可加重症状。 ...
中医的内治法,目前临床上也较常用,主要用于Ⅰ期内痔、年老体弱者;或者Ⅱ期、Ⅲ期内痔兼有其他严重疾病,如心脑肝肾等功能障碍,不能耐受手术者。此外对痔疮初起的一切炎症均有较好的疗效。总的来说,中药以益气固脱、收敛止血为总纲,但根据个体素质的不同,当辨证论治。①清热祛风凉血,多用于风热肠燥便血,血栓外痔初起;②清热利湿,多用于肛门肿痛,甚则流脓者;③清热解毒,用于肛门肿痛、发烧者;④养血补血,用于素 ...
肛瘘的治疗原则需根据肛裂发生的机理,以及肛瘘的解剖结构制订。 ①清除内口:手术时要找到原发的内口,并把感染的肛窦、肛门腺及其导管切除干净,这是肛瘘治疗的关键。 ②处理好瘘管及支管、死腔:要把瘘管的管道、支管、死腔等清除干净,以免术后复发。 ③保留肛管直肠环:肛瘘手术时,应明确诊断,查明内口及瘘管走向,保留肛管直肠环,以维持正常的肛门括约功能。 总之,在具体手术操作中,一定要仔细寻找到内 ...
肛瘘的病理表现有外口、瘘管、支管、内口组成。 ①外口:是肛门周围脓肿破溃或切开的口,在肛门周围的皮肤上,多数距肌门约2~3cm。其距肛门远近不定,数目不一,可凹陷,也可突起;可伴有肉芽组织,红紫色,潜行性边缘,形状整齐,且外口较大者多为结核性瘘管。 ②瘘管:连接内口与外口的管道,形状各异,可有一个,也可有多个分支。 ③支管:主瘘管引流不畅,或反复感染,均可发生很多支管。探清支管对手术效果 ...
①分泌物及排泄物:痔疮,一般肛门较少有分泌物,当内痔严重脱出时,有分泌物存在,但分泌物多稀薄;而肛瘘多为脓性物,多伴有臭味。 ②病史:痔疮患者与肛瘘均可引起肛门肿痛,但痔疮肿痛多由内痔嵌顿或炎性外痔引起,以手还纳肛内后多可缓解;而肛瘘则可见肛门红肿热痛、肛周脓肿的病史。 ③特征:痔疮生长在肛门缘,与肛门紧紧相连接;而肛瘘之外口,距肛缘有一定距离,且瘘口鲜红或有凹陷瘢痕,按压可有脓汁从瘘口流 ...
中医采用辨证施治的方法治疗肛瘘,取得了一定疗效。总结分型如下: ①湿热蕴结:肛门肿痛、下坠,漏出黄白稠厚的脓液,脓量多而且臭,大便不畅,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洪大滑数。甚则身热恶寒,口渴不欲饮。 治则:清热利湿,解毒。 方药:三黄泻心汤或黄连除湿汤加减。 ②阴虚热蒸:症见肛门肿痛,下坠,下漏脓液清稀,色白如豆渣,淋漓不尽,大便秘结或溏泻,午后潮热,食少乏味,盗汗失眠;舌红少津,脉细数。 ...
肛瘘,又称肛漏,是肛门直肠瘘的简称。肛漏的命名是以发病的形态而命名的。这是因为其主要症状是从肛门周围皮肤上的疮口反复地淋漓不断地向外流脓或脓血,甚至流出粪便,因而把此称作漏。而瘘和窦有很大不同,瘘在人体内和体外应有两个互相贯通的管道,可由体内向体外排出脓汁、分泌物等;而窦只是一个向外的管道,只有一个外口,与体内不相通。民间称漏则依其症状而言,把这种从肛门周边皮肤上的疮口流出脓血或粪水的病,形象 ...
①肛窦钩检查:以窥器伸入肛门,可见有红肿炎症的肛窦,内口多在此处。用肛窦钩反复检查肛窦,不难找到内口。探时忌用暴力,以免穿破正常肛窦,造成新的感染内口。 ②探针检查:用探针从瘘外口伸入瘘管,食指伸入肛管,多数探针可在齿线处的内口穿出。对瘘道弯曲者,探针多不能顺利穿过,切忌用力过猛,使探针穿破瘘管壁,造成新的感染。 ③美蓝标记:将一块适中的纱布放置于肛门内,而后将5%的亚甲蓝水溶液由外口注入 ...
国内普遍采用的按1975年全国肛肠协作会议制订的肛瘘诊断标准分类。 1.按病源分 化脓性肛瘘和结核性肛瘘。 2.按病变程度分 ①单纯性肛瘘 a.低位单纯性肛瘘:仅有一个瘘管,一个内口和一个外口之完全瘘。内口在齿线处,管道通过外括约肌浅部或浅部以下。 b.高位单纯性肛瘘:仅有一个瘘管,内口在齿线或齿线以上,管道行径在外括约肌深层以上,或穿行于直肠粘膜下,而不穿过肌肉者(包括内盲瘘及全 ...
肛瘘的类型多种多样,但其表现有以下共同特征: ①排脓:排脓是其主要症状。一般来说,新生成的瘘管排脓较多,脓汁粘稠,黄色、味臭;瘘管日久的排脓相对较少,或时有时无,稀淡如水;若脓量增加,则表示新瘘管生成。瘘管有时会暂时封闭,不排脓液,从而出现局部肿痛,体温上升,以后封闭的瘘口破溃,又排出脓液,也可从瘘口排出气体或粪便。 ②疼痛:瘘管通畅无炎症时,一般无疼痛,只有肛门局部略有肿胀感,行走时可加 ...
肛管直肠瘘主要侵犯肛管,很少涉及直肠,故常称为肛瘘,是与会阴区皮肤相通的肉芽肿性管道,内口多位于齿线附近,外口位于肛周、皮肤处。整个瘘管壁由增厚的纤维组织组成,内复一层肉芽组织,经久不愈。发病率仅次于痔,多见于男性青壮年,可能与男性的性激素靶器官之一的皮脂腺分泌旺盛有关。 【诊断】 目前多按肛管与括约肌的关系将肛瘘分为4类。 1.括约肌间肛瘘 多为低位肛瘘,最常见,约占70%,为肛管周 ...
痔疮的结扎疗法是古老的方法,国内外的文献,对此都有记载。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五十二病方》中就有“牡痔居窍旁,大者如枣,……扎以小绳,刻以刀”的记载。后世医家对该种治疗方法,都有详细的记载,并对治疗方法作了详细描述。譬如:元代危亦林之《世医得效方》云:“用川白芷煮白作线,快手紧结痔上,微痛不妨,其痔自然干萎而落,七日后安。”在国外的文献中记载结扎疗法也可追溯到公元前,但真正描述该方法是在19 ...
痔是肛门内(肛管)发生的静脉曲张团,多见于静坐职业者,男性多于女性,三分之一有家族遗传史,身体其他部位往往也可有静脉曲张。痔疮的诱发因素为大便干燥,食辛辣物品等。 痔疮有内痔、外痔及混合痔之分。内痔分为四期:第一期:大便干燥时偶有滴血,无痛苦,用肛门镜检查,在齿状线上有紫红色小凸起,直径不超过1cm,指诊检查摸不出痔核。第二期:大便时常出血,有痔核脱出,并有发痒或酸胀感,肛门镜检查,有紫红色 ...
肛门失禁是泛指消化道下端出口处失去正常的控制,这包括不同的内涵和不同的程度,如睡眠时不能控制排便,排气时出现漏粪和不能控制稀便,直至完全不能控制排气和排便等。 【病因】 肛门功能的控制有复杂的、多方面的因素,通过协调,综合地来完成。任何一个环节的异常就可能导致肛门失禁。节制肛门排粪功能主要有五个因素:①肛管直肠粘膜的刺激反应;肛直肠粘膜下有压力感受器,当肛直肠被充盈时,这些感受器接受刺激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