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心肌病对性功能和性欲的影响 轻型病毒性心肌炎对性功能并无特殊影响,但如有乏力、胸闷、胸痛、食欲减退等症状时,也可发生性功能障碍,但这是暂时性的,随着病情的好转可以完全恢复。重型病毒性心肌炎的病人由于心肌收缩无力、心率缓慢、全身状况较差、肌肉软弱无力以及精神状态差等原因有比较严重的性功能障碍。治疗心肌炎的药物一般不会影响性功能,但如果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某些强心剂,则会出现阳痿、性欲减退等 ...
半流质饮食软饭早餐大米粥(大米50)大米粥(大米50)蛋糕(蛋糕50)枣丝糕(红枣50玉米面50)白腐乳(少量)卤鸡蛋(鸡蛋35)加餐牛奶(牛奶200、糖20)维生素强化峰蜜水(蜂蜜20)脆片(脆征30)蛋糕50午餐西红柿面片汤(西红柿100、面粉50)软饭(大米100)蒸蛋羹(鸡蛋35)溜肝片(黄瓜50(去皮切薄)、猪肝50) 西红柿烩豆腐(西红柿100、豆腐100)加餐肝汤豆腐脑(嫩豆腐50肝 ...
病毒性肝炎分为甲、乙、丙、丁、戊数型。乙型或两型肝炎均可能转成慢性肝炎 而乙型肝炎转为慢性者尤多。本节主要阐述慢性乙型活动性肝炎的诊治。 慢性肝炎患者,是指病程超过1年,症状、体征、肝功能异常及肝组织活检常比较明显者。如恶主、纳差、腹胀、肝区不适;肝大质地较硬,可伴有脾肿大、蜘蛛闱、肝掌或面部色素沉着;肝功能持续或反复异常,或白球蛋白下降、倒置。部分病人IgG明显升高,凝血酶元时间延长,血小 ...
脊髓灰质炎是由脊髓灰质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本病多发于1~5岁小儿,且临床以肌肉弛缓性麻痹为特点,故俗称“小儿麻痹症”。 本病初起多以发热为主要表现,一般为低热或中度发热,伴有全身不适、咽痛、咳嗽或呕吐、腹泻等症状。经1~4天后热势渐退,其他症状亦随之消失。热退后1~6天,患儿体温可再次上升,即所谓“双峰热”。同时出现中枢神经系统症状,烦躁或嗜睡,全身肌肉疼痛,感觉过敏。高热持续3~6日或更 ...
重型肝炎是肝炎中的最危险类型,病理机制复杂,病情变化快,合并症多而危重,病死率高,故早期积极治疗是改善预后的关键。 (1)加强护理及病情观察:严密注视病情的发展,在发病过程中,应警惕任何引起病情恶化的征兆,如频繁呕吐、极度疲乏、黄道进行性加重、出血倾向及精神和神志方面的异常表现等等。一旦出现,即予积极救治,采取中西医综合治疗措施,以减少或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2)及时采用支持疗法:病人应静 ...
病毒性胃肠炎(viral gastroenteritis)又称病毒性腹泻,是一组由多种病毒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临床特点为起病急、恶心、呕吐、腹痛、腹泻,排水样便或稀便,也可有发热及全身不适待症状,病程短,病死率低。各种病毒所致胃肠炎的临床表现基本类似。 与急性胃肠炎有关的病毒种类较多,其中较为重要的、研究较多的是轮状病毒(rotavirus)和诺沃克类病毒(Norwsalk-like vi ...
小儿脊髓灰质炎是由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本病多发生在夏秋季节,主要通过消化道传染。多发生于儿童,尤其好发于5岁以下小儿,故又有“小儿麻痹症”之称。本病潜伏期3~35天,平均为5~14天。起病可缓可急,主要表现为发热,一般在38℃ ~39 ℃之间,伴多汗,并有咳嗽、流涕等上呼吸道炎症现象,经过2~3天体温可恢复正常。1~6天后,再次发热,与第一次发热形成两次发热高峰,即“双相热型”。这 ...
轮状病毒胃肠炎是病毒性胃肠炎中最常见的一种。普通轮状病毒主要侵犯婴幼儿,而成人腹泻轮状病毒则可引起青壮年胃肠炎的暴发流行。 轮状病毒属呼肠孤病毒科,为球型,有宽壳盖、短幅和薄边的双股RNA病毒。平均直径70nm左右,病毒体中心为直径36~45nm的致密核心,含病毒核酸。外有双层多肽衣壳,呈轮缘状,围绕内层。内层衣壳子粒在边缘部呈放射状排列,形似车轮幅条,故称为轮状病毒。中央部子粒排列不规 ...
星状病毒为一种直径28~30nm的球形病毒颗粒,表面有5~6个星芒状突起。在健康成人、儿童及婴幼儿粪便均可查见此种病毒。目前认为当星状病毒在肠道内大量繁殖时引起胃肠炎。本病无明显季节性,一般为散发性,但也可呈暴发流行,无症状而携带病毒的乳儿可引起托儿所哺乳班幼儿胃肠炎的暴发流行。发病以婴儿为多,临床表现类似于轮状病毒胃肠炎,但症状较轻。诊断主要根据大便接种人胚肾细胞培养后免疫电镜或免疫荧光检查结果 ...
肠腺病毒是婴幼儿腹泻的重要病原体。属于普通腺病毒的40、41血清型,外形与普通腺病毒相同,为直径70~80nm的双链DNA病毒,主要侵犯婴幼儿,通过人与人的接触传播,也可经粪—口途径及呼吸道传播。本病无明显季节性,夏秋季略多。可呈暴发流行。临床表现为较重的腹泻,稀水样便,每日3~30次不等。常有呼吸道症状。如咽炎、鼻炎、咳嗽等,发热及呕吐较轻,可有不同程度的脱水征。病程8~12天。多数患儿病后5~ ...
诺沃克类病毒为一组属于微小病毒的病原体,诺沃克病毒为本组病毒的原型,系1972年经免疫电镜在美国俄亥俄洲诺沃克(Norwalk)城胃肠炎患者粪便中发现。其后在世界其它地区又相继发现了多种类似病毒,多按发现时的地区而命名,如夏威夷病毒,蒙哥马利病毒、马林病毒、雪山病毒等,统称为诺沃克类病毒。直径25~32nm,圆形,无包膜,似属于DNA病毒。仅人和猩猩易感,体外细胞与组织培养尚未成功。本组病 ...
肠道病毒包括脊髓灰质炎病毒、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和新型肠道病毒共71个血清型。肠道病毒胃肠炎并不多见,主要由埃可病毒2,3,6~9,11~14,18~20,22~24型及柯萨奇病毒A组4型、B组3、4型引起。冬夏季均可发生。婴幼儿易感,并可在产婴室、托儿所及家庭内引起流行。主要通过日常生活接触经口感染。临床表现为乏力、畏寒、低热、腹泻稀水便,混有少量粘液,无脓血,日排便在10次以内。呕吐较频,有时 ...
冠状病毒为球形RNA病毒,直径120~230nm。病毒颗粒表面围有花瓣样突起。本病毒广泛存在于鸟类及哺乳类动物,在非细菌性胃肠炎患者粪便中亦发现了一种冠状病毒样颗粒。成人及小儿均可罹患本病,临床表现为慢性持续性腹泻及吸收不良。
流行性感冒,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传染性极强的感冒病。流感病毒分为甲、乙、丙三型,其中,最常引起发病的是甲型。甲型流感病毒常在10~15年内发生突变,出现新的亚型,引起大流行。由于人体对各型流感病毒之间无交叉免疫能力,故每年都有不同范围的新亚型流感流行。 流行性感冒的症状与普通感冒大致相似;亦有部分患者全身症状较普通感冒重,如见持续高热、头痛、肌痛、全身疲软无力等症;部分患者病程迁延,可持续 ...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病。临床以发热、咳嗽、鼻塞流涕、泪水汪汪、全身出红疹子为特征。 麻疹发病,虽然四季均有,但好发于冬春两季传染性较强,发病年龄一般在6个月以上,5岁以下。根据其发病特点,一般可分为顺证和逆证。顺证即出疹顺利,逆证指出疹不利,往往出现合并症。 一、麻疹重感,疹毒内陷。患者疹出顺利,以头面、胸背为多,四肢较少,疹色鲜红,后感受风寒致恶寒,身冷,无汗,全身疹点隐隐, ...
小儿感冒多由病毒引起,常见的有鼻病毒、腺病毒、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埃可病毒、柯萨奇病毒等。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有接触史,上呼吸道炎症症状要比感冒重,在口颊粘膜上有柯氏斑。由于两者的病原体不同,所以感冒不能引起麻疹。但是,对感冒病儿,应严密观察,防止将麻疹误诊为感冒。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多发生于儿童。麻疹早期,有明显的上呼吸道及眼结膜卡他症状,发病即可见发热、畏光、流泪、流涕、咳嗽等症状,容易与流行性感冒相混淆。但是,在麻疹发病第2~3天可在病人颊粘膜及唇内侧,出现直径0.5~1毫米的小白点,周围环绕红晕,用压舌板刮不掉,由少逐渐增多,可能相互融合,称口腔麻疹斑,此斑一旦出现,即可确诊。感冒无此斑出现。
这三种病都是全身性发疹性疾病,而且都具有传染性。麻疹和猩红热都好发于儿童。风疹和麻疹是由病毒引起的,猩红热是由细菌引起的。此三种病的临床表现各有特点,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鉴别: (1)潜伏期 风疹为14~21天;麻疹为9~11天;猩红热为2~5天。 (2)前驱期 风疹为1~2天,可有轻微的发热、头痛、咽痛、倦怠等;麻疹为4天,高热、畏光、中度到重度的呼吸道症状,可见到科氏斑;猩红热约1天,表 ...
麻疹俗称“痧子”,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在五、六十年代,麻疹是婴儿最常见的一种传染病,麻疹不仅症状重,并发症多而重,而且,病死率高;六十年代以后,由于对8个月的婴儿普遍开展了麻疹减毒活疫苗的预防接种,麻疹发病率已显著下降,仅有少数散发病例,其症状轻,并发症少,病死率也大幅度下降。由于现在的麻疹常是不典型的病例发生,与其他出疹性疾病不易鉴别,给诊断造成了一定的困难,因此,仍应引起家长对麻 ...
对于婴幼儿,麻疹曾经是危及小儿生命的传染病之一,它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出疹性疾病,具有很强的传染性。 麻疹潜伏期常为6~18天,有低热、精神差现象,易被家长忽视。发病时可有高热、眼结膜充血、流泪、打喷嚏、流鼻涕等症状,发病第3天在口腔两颊的粘膜上,出现针尖大小的白色斑点,周围有红晕,发热3~4天后出现皮疹,皮疹为玫瑰红色,略高于皮面,疹间皮肤较正常,出疹顺序为颈后,渐波及额、面部、然后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