棘皮动物门海参纲的一种呼吸器官,形状如树枝,故称呼吸树。它是由消化管末端排泄腔壁的一部分变化而成,2条分枝的盲管伸入体腔后并重复分枝。末端分枝的管壁薄,含O2的海水从肛门进入排泄腔,被压入呼吸树,O2经薄壁进入体内;体腔液中的CO2和废物,又沿此途径随海水经呼吸树、排泄腔从肛门排出体外。 ...
自然界现存已知的150万种动物中,除脊椎动物外,所有其他动物的总称。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特点是,身体的中轴没有脊椎骨组成的脊柱。与脊椎动物相反,复杂的无脊椎动物的神经系统均在腹面,心脏在背面,故又有“腹神经动物”之称。无脊椎动物的分门,由于动物学家的意见尚未统一,所以还未完全一致。近年,根据多方面的研究结果,加上1971年和1983年相继新建立的扁盘动物门(Placozoa)和铠甲动物门(Lorici ...
某些无脊椎动物在受到刺激或遇到不利环境如海水污染、水温升高或敌害时,身体强力收缩,迫使内脏从肛门或体壁裂口排出的现象,称为排脏现象。具有自卫、避敌等作用。当刺激或不利环境消除后,排去的内脏又能再生出来。排脏现象在海参、刺参等动物最为常见。
棘皮动物门海胆纲和海参纲等动物体表纵列的有孔部分,称为步带。孔中有管足伸出,可以步行。无管足的较宽部分,称间步带。
“亚里斯多德提灯”的简称。棘皮动物正形海胆类口的周围有圆形、膜质和柔韧的围口部(围口膜),在口腔内有一种特殊的、结构极为复杂的咀嚼器,称为“亚氏提灯”。位于口的后方,由围绕食道排列的5个颚状物和5个能伸到口外边的齿构成,借一系列肌肉和骨片联系固定在海胆壳板上。有攫取和切碎食物的功能。有人认为,当亚氏提灯不断摆动时,也能帮助身体前进运动。 ...
无脊椎动物,原生动物门的1个纲,为本门动物中形态最复杂、分化最高级的类群。体形一般固定,全身密被纤毛。细胞核有大核和小核两种,形状和功能有所不同。大核仅有1个,呈肾形、球形、椭球形、马蹄形等,与营养有关,在有性生殖时可融解;小核有1个(尾草履虫),2个(双小核草履虫)或多个(多核草履虫),多呈球形,与生殖有关。除无性生殖的横二分裂外,还可进行有性生殖,即2个虫体暂时靠拢,交换一部分校质的接合生殖。 ...
无脊椎动物,原生动物门,纤毛纲的主要代表动物之一,又称尾草履虫。生活在有水草的淡水池沼和水沟中,为最常见的大型原生动物。喜聚集在有机物较多和阳光充足之处,营自由游动生活。体呈圆筒形,长约250~300微米,前端钝圆,中部较宽,后端稍尖。体形轮廓似倒置的草鞋底,故称为草履虫。体表有1层表膜(可排泄代谢废物),密生纤毛,前端的纤毛较短,较为活动,后端的纤毛较长,不甚活动,离前端1/3处的一侧向后,有1 ...
无脊椎动物,原生动物门,孢子纲。身体微小,营寄生生活。寄生在人体内的主要为间日疟原虫(Plasmodium vivax),由雌按蚊(Anopheles)传播,引起患者出现隔日(48小时)发冷和发热的疟疾病,俗称“发疟子”,“打摆子”。间日疟原虫有2个寄主,一是人体,寄生在人的肝脏内皮细胞和红细胞内;另一个是雌性按蚊,寄生在它的胃内,进行大量增殖。寄生在人体的间日疟原虫,能大量破坏红细胞,使每立方毫 ...
无脊椎动物,原生动物门,肉足虫纲,变形虫科。体表无坚韧的表膜,仅有1层薄的质膜。膜内为较透明的细胞质,可明显区分为内质和外质两部分。内质又可分为不能移动的凝胶质和可随虫体的移动而流动的溶胶质。由于细胞质的流动,身体表面可生出1个或数个暂时性的、无定形的指状、叶状或针状突起,称为伪足,身体即借此而向前移动。身体的轮廓,随伪足的伸缩而有变化。伪足还会包围衣滴虫、硅藻、细菌等外物和水一起形成食物泡作为食 ...
无脊椎动物,原生动物门的1个纲。具有固定的运动细胞器鞭毛(1~4条或多条),是鞭毛纲最典型的形态学特征。营养方式因种而异。有些种类具有色素体(如叶绿体),可进行光合作用,自己制造食物,为植物性营养方式,因此,植物学家便将它们划入植物界藻类中,如将生活在淡水中的衣滴虫(Chlamydomonas)称为“衣藻”,将眼虫(Eugle-na)称为“裸藻”;有的种类通过体表渗透吸收周围呈溶解状态的物质,为腐 ...
无脊椎动物,原生动物门的1个纲。细胞膜极薄,外无纤维素与几丁质,又称质膜,有的在质膜外有外壳,如淡水表壳虫有几丁质外壳,海水有孔虫有钙质外壳。细胞质流动而形成突起,称为伪足。伪足有暂时的,也有永久的;有单一的,也有呈根状分叉的;有专作运动用的,也有兼能摄取食物的,如大变形虫(Amoeba proteus)。全部以有机物为养料,或营寄生生活,如痢疾内变形虫(Entamoeba histolytica ...
无脊椎动物,腔肠动物门的1个纲。单体或群体,终生水螅型。根据触手数可分为八放珊瑚和多放珊瑚(6的倍数)两大类。个体口卵圆形或裂缝形,咽道侧扁,内腔被体壁内胚层皱褶形成的隔膜分为若干小室(消化腔),隔膜上部与咽道相接,下部游离,游离缘有弯曲肥厚的隔膜丝。生殖细胞由隔膜的内胚层产生。雌雄异体。有些多放珊瑚的内外胚层能分泌石灰质的“骨骼”,在海洋中堆积成珊瑚礁。此外还有由中胶层形成的“骨骼”,如产于地中 ...
无脊椎动物,腔肠动物门,钵水母纲。营海洋漂浮生活。伞部隆起呈半球状,直径达25~50厘米,最大可达1米,外伞表面光滑,伞缘有8个缺刻,无缘触手。中胶层较厚硬,常呈青蓝色。口腕8条,每条口腕约有150~180条丝状物和30~40条棒状物。大形的口消失,依靠瓣片上的小形吸口吸食小动植物。内伞部具有发达的环肌,呈红褐色、深褐色、金黄色或乳白色。分布我国南北各海,以浙江和福建沿海最多。每年八、九月份,成群 ...
无脊椎动物,腔肠动物门,钵水母纲。为海洋中最常见的一种水母,伞无色透明,呈圆盘状,直径约10~30厘米,身体98%是水。浮游时,外伞向上,下伞向下。伞缘有8个结节似的结构,内各有1个感觉器,在感觉器内各有1个中空的触手囊,囊的末端有平衡石。触手囊具有调节游泳动作的功能。在每2个结节之间的伞缘,悬着许多触手。下伞中央有1个方形的口,口的四角各有1条下垂口腕,上面具有许多刺丝囊,可放出刺丝麻痹小无脊椎 ...
无脊椎动物,腔肠动物门的水母型个体。外形似伞,伞缘有很多触手,口位于下面中央,有的有长口管,或有长口腕。可分小型的水螅水母和大型的钵水母两类。产于淡水中的桃花水母(Craspedacustasowerbyi)的水母体很小,触手长短不一,约有256条。水母体透明,微带乳白色,生殖腺粉红色,借伞部的收缩和触手的上下运动,而浮沉于水中。四川嘉陵江、长江沿岸较多,浙江杭州、湖北宜昌也有。水母一般多指大型的 ...
无脊椎动物,腔肠动物门,水螅纲。体小型,呈管状,下端有基盘着生,上端有口,周围生6~10条小触手,触手满布刺细胞,可射出刺丝和毒液,用以捕获小型食饵。身体及触手均可收缩,伸长时肉眼可见,缩小时呈微球状。基底能在附着物上滑动,或以翻跟斗的方式行动,有时浮在水面。环境适宜时,一般营出芽繁殖。环境不良时,可生出乳头状卵巢和精巢,进行有性生殖。受精卵发育成有壳的胚体,即进入休眠期,环境适宜时,再发育成新个 ...
无脊椎动物,腔肠动物门的1个纲。动物体为单体或群体。有的终生水螅型(如水螅Hydra、筒螅Tubularia等)或水母型(如钩手水母Gonionemus等),有的两者兼有(如薮枝螅Obelia、钟螅Gampanularia等)。水螅型无口道与隔膜。水母型小,有缘膜。生殖细胞由外胚层产生。多数海生,少数生活于淡水中。 ...
无脊椎动物,后生动物中较原始的1个门。体壁由两层细胞及其间的中胶层构成。细胞分化明显,已出现神经细胞、肌肉细胞和本门动物特有的刺细胞;刺细胞大多位于触手上。体壁之内的空腔是消化腔,也称肠腔。消化腔的一端有口,是消化腔与外界相通的唯一孔道,食物的摄入与食物残渣的排出都通过口。有着生的水螅型与浮游的水母型两种体型的个体,均呈辐射对称。除有性生殖外,常行裂体和出芽的无性生殖,许多种类有明显的世代交替 ...
无脊椎动物,涡虫纲,多肠目,平角涡虫科。身体背腹扁平,呈椭圆形的叶片状,前端宽圆,后端钝尖。长约2~5厘米,宽约1.5~3厘米。背面呈灰褐色,上有多数深色的色素颗粒,近前端的1/4处,具有1对细圆锥状触角,其基部有环形排列的小黑色的眼点;腹面色浅,中央有口,体内沿中线有纵行肠管,并向两侧发出许多盲端的分枝肠管。无体腔。多在沿海海水浸没的岩石下面爬行,营自由生活,肉食性。 ...
又称海绵动物门(Spongia)。多细胞动物中最原始、最低等的1个门。绝大多数生活于海水中,少部分生活在淡水中。营固着生活。单体或群体。体形因种而异,呈块状、瓶状、管状或树枝状等。体壁只由内、外两层细胞构成,十分柔软,由中胶层内的海绵丝或骨针支持。外层为多角形扁平皮层细胞,其中少数特化成孔细胞,中央有1个小孔,称为入水孔,与体内水沟相连。因体表有极多细孔,故称多孔动物。内层细胞一部分也是扁平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