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类头顶或头后部的裸皮状突起,称为肉冠。如雄性家鸡的肉冠最为明显,由于品种不同,头部所具有的肉冠类型和大小也极不相同。有的雌性家鸡的肉冠也较大。
鸟类头顶或头后部耸起的丛羽,称为羽冠,如戴胜等鸟的头部即具有高耸的羽冠,显得十分美丽。
鸟类身体上着生羽毛的一定区域,称为羽区或羽域。全身被覆的羽毛,总称“羽衣”。若在羽之间有不生羽毛或很少着生羽毛的区域,称为无羽区或裸区。无论是羽区和无羽区都有利于飞行。另外,当雌鸟孵卵期间,腹部羽毛大量脱落而形成的裸区,称为孵卵斑。
鸟类羽毛的一种。拔去正羽和明显的绒羽后,在皮肤上可见到一种羽轴较长、顶端有少数羽枝,但无羽小枝的细小羽毛,称为纤羽。有时在身体不生羽毛的裸区,也能见到少数如毛发状的纤羽,故又称毛羽。
着生在鸟类尾部的羽毛,称为尾羽。通常为10~12枚,扩展时呈扇状、叉状、楔状等;合拢时互相重叠,中间1对在最上面。飞行时,尾羽有转换方向、增减飞行速度和平衡身体的功能,所以又称为舵羽。啄木鸟尾羽的羽轴强韧,在树干上栖止或啄食时,还有支持身体的功能。 ...
鸟类羽毛的一种。位于正羽的下面,羽轴较短,在羽轴的顶端集中多数较长的羽枝,羽枝上虽生有羽小枝,但无羽小钩,呈绒絮状,故称绒羽。早成雏鸟的全身都覆盖着绒羽,水禽类的绒羽也特别发达,如鸭绒即为绒羽。绒羽具有保温隔热的作用。
鸟类羽毛的一种。鸟两翼的飞羽和尾部的尾羽,以及覆盖在头部、躯干部表面的覆羽,均为正羽。正羽由羽轴和羽片组成。羽轴是支持羽片的中轴,羽轴的下端呈半透明管状部分为羽根,末端有一小孔,叫下脐,可用此孔从真皮的血液中吸取营养;羽轴的上部为实心的羽干,两侧有由密生的羽枝,彼此借羽小枝上的羽小钩和羽小齿钩结成的羽片。覆羽的羽片左右对称,飞羽的羽片左右不对称,外羽片狭窄,内羽片较宽。鸟翅上的一个正羽的外羽片 ...
着生在鸟类两翼后缘的羽毛,称为飞羽。一般外翈(xiá,羽瓣)较狭,内翈较宽,展翼时,外翈盖住相邻飞羽内翈的边缘,形成一个宽阔而薄的翼面,有利于飞翔。飞羽可分为初级飞羽和次级飞羽两类,着生在腕骨、掌骨和指骨的一列飞羽,称为初级飞羽;着生在尺骨的一列飞羽,称为次级飞羽。最内侧的次级飞羽,有时也称为三级飞羽,鸻形目鸟类特别长。飞羽是鸟类分类的重要标志。 ...
雉、孔雀、锦鸡等鸟类的翼或尾羽上,具有长硬、色彩华丽的羽毛,称为翎,可用做装饰品或扇子等。
鸟类表皮角质化所构成的一种特殊结构。全身除嘴和足以外,其他部分几乎都被覆羽毛。羽毛的质轻而韧,略有弹性和防水性。有护体、保温、增加浮力和飞翔等功能。成鸟的羽毛通常分为正羽,绒羽和毛羽3种,分别着生在体表的一定区域。一般鸟类的羽毛通常一年换羽两次。多数鸟类的换羽是以逐渐更新的方式进行,但雁鸭类则是一次性全部更换,故暂时失去飞翔能力。羽毛的鲜艳色彩,一部分由于各种不同的色素(黑色素、红色素和黄色素 ...
(1)动物飞行的器官,统称为翅。在无脊椎动物中,昆虫大多有翅两对,在中胸和后胸节背侧,由表皮角质膜及其间气管延伸所形成。但双翅目蝇类只有前翅,后翅变成平衡棒;脊椎动物鱼类如鲨鱼的鳍特称为鱼翅;飞鱼的胸鳍特别长大,呈翅状,能跃出水面,可滑翔百米以上,供以逃避敌害,故也称为翅。又如鸟类的翼和哺乳类蝙蝠的飞膜(或翼膜),均能飞行,因由前肢(膀)演变而来,故统称翅膀。(2)被子植物的果实,如槭、榆等的 ...
一般指鸟类的飞行器官,俗称翅膀。它是由前肢演化而来,表面覆有结构复杂的羽毛,具有飞翔能力;但有的鸟类,如鸵鸟、鸸鹋、无翼鸟、企鹅等鸟的翼退化,不能飞翔。
(1)脊椎动物,爬行纲,蜥蜴目,鬣蜥科的正蜥、树蜥、龙蜥等雄性动物,其咽喉部的光秃皮肤,常向外突出形成一种囊状结构,称为喉囊。喉囊的大小、形状及颜色因属、种不同而异。(2)鸟纲、鹈形目的鹈鹕,它的整个下嘴的皮囊,也称为喉囊。喉囊可以伸缩,是用来兜捕和暂时贮存鱼类等食物的,也可靠它散发体温。又如,褐鲣鸟、鸬鹚等鸟类在嘴的基部也有1个小型喉囊。喉囊的颜色有红色、肉色或黄绿色、黑色的,因种而异。 ...
(1)雄鸡、雉等脚后突出的刺状物称为距。(2)有些昆虫足的胫节两侧有成列的刺,刺的端部有能活动的部分,也称为距。(3)由凤仙花、旱金莲等的花萼基部延伸而成的管状部分,也称为距。某些兰科植物的囊状距内含有花蜜,称为蜜距。 ...
着生在鸟类尾基部背面的1对皮肤腺称为尾脂腺或羽脂腺。尾脂腺能分泌脂肪性物质,有润羽、防湿和引诱异性的作用。水鸟的尾脂腺最发达,如鸭等;生活在气候干燥地区的某些鸟类,如驼鸟和鸨等,一般无尾脂腺。 ...
鸟类定期更换体表的羽毛,称为换羽。一般1年有2次换羽,在繁殖结束后所换的新羽,称为冬羽;将春季所更换的新羽,称为夏羽或婚羽。换羽有利于鸟类完成迁徙、越冬及繁殖。由于飞羽及尾羽多是逐渐更替的,因此,在换羽过程中并不影响飞翔能力。但有的鸟,如雁鸭类的飞羽更换,则为一次性全部更换,因此,暂时丧失了飞翔能力,常隐蔽在湖泊草丛中避敌。 ...
绝大多数的鸟类,亲鸟在孵卵期间,腹部与卵接触部位的覆羽脱落,因此,该处皮肤裸露,称为孵卵斑。孵卵斑处除具有感觉点外,并有发达的微血管。由于孵卵斑的温度增高,有利于鸟孵卵。企鹅在孵卵时,不是伏卧在卵上面,而是将1个卵放在足背上,用泄殖腔孔周围的囊状皮褶代替孵卵斑,使卵获得适宜温度而被孵化成幼雏。 ...
无脊椎动物,软体动物门,头足纲,蛸科(章鱼科),或称蛸(shāo)。体呈短卵圆形,无鳍。头上生有8条腕,故又称“八带鱼”。腕间有膜相连,长短相等或不相等;腕上具有2行无柄的吸盘。多栖息于浅海砂砾或软泥底以及岩礁处,肉食性,以瓣鳃类和甲壳类为食。春末夏初,喜在螺壳中产卵,故可用绳穿红螺壳沉入海底,按时提取捕得。秋冬季常穴居较深海域泥沙中。我国常见的章鱼有:短蛸(Octopusochellatus ...
无脊椎动物,软体动物门,头足纲,枪乌贼科。头小,体稍长呈锥状,两片肉鳍在身体后端相连,呈菱形。体形似标枪的枪头,故称枪乌贼。腕8条,上生有吸盘2列;触腕2条,不能完全缩入头内,上生有吸盘4列。吸盘有角质齿环。内壳较小,呈角质薄片。身体皮肤下有黑色、黄色和红色的色素细胞,可变换体色适应环境。我国南北沿海均有分布。产量最大、经济价值最高的为台湾枪乌贼(Loligofor-mosana),俗称“鱿鱼 ...
无脊椎动物,软体动物门,头足纲,乌贼科。体呈袋形,背腹略扁平,侧缘绕以肉质狭鳍。头部发达,有1对大眼,结构极为复杂,与高等动物的眼近似,头顶有口,内有角质颚2个和齿舌。口的周围有腕10条,其中2条触腕与体同长,顶端扩大如半月形勺,上面生许多小吸盘;其余8条腕较短,上面生有4列吸盘,均有角质齿环。在腹面,头的下方有1个锥状肉质漏斗(又称水管),为生殖细胞、排泄物、水、墨汁的出口,也是主要的运动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