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椎动物,哺乳纲的1个目。由森林生活的一支古食虫类演化而来,是唯一具有真正飞翔能力的哺乳动物。前肢特化,指骨延长,指间、前肢与后肢间和后肢间均具有薄韧的无毛翼膜,故称为翼手目。胸肌发达,胸骨形成龙骨突。夜行性。可分2个亚目:(1)大蝙蝠亚目(Megachiroptera):体一般较大,第1、2指有爪,眼大,臼齿齿面平滑,具有纵沟。除个别种类外,一般无回声定位能力。一般以果实为食,对果园有害,有 ...
脊椎动物,哺乳纲的1个目。身体具有食虫目、翼手目和狐猴目的一些特征,两侧自颈侧起经前肢、后肢而达尾部,具有宽而被毛的飞膜。门齿扁平,第1~2对下门齿呈栉状,用以理毛和刮削叶子。营树栖生活,能用飞膜在树间作长距离滑翔。以树叶和果实为食。指、趾端有钩爪。分布于马来西亚、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等地。种类极少,只有鼯猴1科1属2种,即白天倒悬在树上,夜间活动的斑鼯猴(Cynocephalus varieg ...
脊椎动物,鱼纲,板鳃亚纲,鲨目,为一群海生(极少数可进入淡水)的鲨目鱼类的通称。身体一般呈纺锤形,分为头、躯干和尾3部分。体表具有细小盾鳞,体侧有侧线,体长约1~20米。全身骨骼均为软骨,头骨和脊椎骨钙化,故有一定的坚硬度,脑颅无骨缝。头端扁平,近胸鳍处略粗,向后渐细,腹部较平坦。口在头的腹面,横裂,上颌和下颌具有发达的锐齿。口的前面有鼻孔1对。鳃裂位于头的两侧,每侧有5~7个,无鳃盖,鳃间隔 ...
脊椎动物,哺乳纲,食虫目,猬科。体肥矮,长约25厘米。四肢短,爪弯而锐利。眼和耳廓都小。毛短,有短而密的刺,遇敌害时身体能卷曲成球,以刺保护身体。喜于夜间活动,主食昆虫和蠕虫,对农业有益,但有时也危害农作物。有冬眠现象,属异温动物。在我国北部及长江流域地区均有分布。皮和刺可供药用,亚洲中部、北部和欧洲也有分布。 ...
脊椎动物,鱼纲的1个主要类群。身体呈纺锤形,侧扁或平扁;尾为歪尾形。内骨骼完全由软骨组成,部分常钙化,体被细小盾鳞或无鳞,鳃间隔发达。鳃裂每侧有5~7个,分别开口于体外,无鳃盖;或每侧有4个鳃裂,外有1片膜质鳃盖。口位于头的腹面,有齿,口前为1对鼻孔。雄性的腹鳍内侧具有鳍脚为交接器。体内无鳔。肠管较短,内具有螺旋瓣,可增加肠的吸收面积和延缓食物的下移速度。肝脏较大,内含大量油脂,有调节鱼体比重 ...
脊椎动物两大类之一。具有由鳃弓发展来的颌,称为有颌类。有颌类包括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也统称颌口类。与有颌类相对的一类动物为无颌类(agnatha),为原始的鱼形水生脊椎动物,多为化石种类(如甲胄鱼),现存的种类被归入圆口纲,如七鳃鳗,口呈圆形漏斗状,不分上、下颌,鳃孔每侧有7个,成鱼靠吸食其他鱼类的血肉为生,我国黑龙江流域有分布。 ...
脊椎动物,鱼纲,丽鱼科。体形似鲫,长达20余厘米。体呈灰褐色或暗褐色。背鳍棘部发达,臀鳍具有3条棘,尾鳍截形。侧线中断。体被栉鳞。在1年内能繁殖数代,雌鱼将受精卵含在口腔中孵化。杂食性。生活于海水和淡水中。原产热带非洲东部,故又称“非洲鲫鱼”。现已广泛移殖于东南亚,我国近年各地已引入进行人工养殖。 ...
脊椎动物,鱼纲,鲷科。体高而侧扁,呈长椭圆形,背面隆起,长达50厘米以上。身体淡红色,上半部具有淡蓝色斑点,尾鳍后缘黑色。头大,口小,上、下颌齿的前部呈圆锥形,后部呈臼齿状。体被栉鳞。背鳍和臀鳍具有硬棘。栖息在近海砂砾底质海区,杂食性,主食贝类和甲壳类。喜结群。春季至海湾产卵。寿命较长。我国沿海均有分布。肉味鲜美,汤味似鸡汤味道,是上等食用鱼类。 ...
脊椎动物,鱼纲,石首鱼科,也叫“黄花鱼”、“小黄花”。体形似大黄鱼,但头较长,眼较小,鳞片较大,尾柄短而宽,椎骨28~30块。耳石较大。体长约20余厘米。体背灰褐色,腹部金黄色。冬季在深海越冬,春季向沿岸洄游,3~6月间产卵后,分散在近海索饵,主要以糠虾、毛虾以及小型鱼类为食,秋末返回深海。鳔能发声,分布于东海南部、黄海和渤海。为我国重要经济鱼类。肉鲜美,鲜食或制成咸干品,鳞、鳔可制胶,精巢可 ...
脊椎动物,鱼纲,石首鱼科,又叫“大黄花”。体侧扁,长约20~50余厘米。体背黄褐色,腹部金黄色。头、眼和鳞片均较小,尾柄长而窄,椎骨25~27块。耳石较大。平时栖息较深海区,4~6月间向近海洄游产卵,产卵后分散在沿岸索饵,以鱼、虾等为食。秋、冬季又向深海区迁移。鳔能发声,借此可测出鱼群的大小。分布于南海、东海和黄海南部。为我国重要经济鱼类。肉鲜美供食,肝可制鱼肝油,鳞、鳔可制胶。为我国四大海洋 ...
脊椎动物,鱼纲,科。体长而侧扁,长达60厘米。口大,下颌突出。体背呈青灰色,背部和背鳍上有黑边和小黑斑。背鳍的前部为硬棘,后部为分枝的鳍条。臀鳍有3枚硬棘,尾鳍有浅内凹。腹部银白色,侧线明显。体被栉鳞。栖息近海,也进入淡水,秋末冬初在咸淡水交界的河口产卵。幼鱼有溯河习性。性凶猛,肉食性,以鱼、虾等为食,我国沿海均产。真鲈生长快,个体大,肉质细嫩而鲜美,刺少,为常见的经济食用鱼类。 ...
(1)脊椎动物,鱼纲,海龙科。身体侧扁,外被环状骨质环。一般长约5~10厘米。淡褐色,体无鳞。头弯转,与躯干成直角,形似马头,故称海马。吻呈管状,鳃孔裂缝状。尾细长,具有4棱,能卷曲呈环状,常缠附在海藻或漂浮物上。无腹鳍,在海水中活动时,常扇动背鳝和胸鳍,作直立游泳。以小型甲壳动物为食,用吻陡水吸入体内。雄鱼腹部有皮褶形成的孵卵囊,卵在囊内发育,小海马发育完全后,始脱离孵卵囊。我国沿海均产,南海较 ...
又称“尖海龙”。脊椎动物,鱼纲,海龙科。身体细长,呈鞭状,体外被有环状骨质环。一般长10~20厘米。暗褐色。吻呈细长管状,口小,位于吻端。鳃孔小,位于鳃盖上方。雄鱼腹部有由皮褶形成的1个孵卵囊,雌鱼可将卵产于囊中,待小海龙发育完全后,始脱离孵卵囊。为我国沿海常见的奇特小鱼。可供药用,有强力健身和止痛之效。常见的还有许氏海龙(Syngnathus schlegeli)等。均无食用价值。 ...
脊椎动物,鱼纲,鲤科。体高而侧扁,呈菱形,长达40厘米,最重可达3公斤。腹面只在腹鳍后部具有肉棱。全身银灰色。鳞片基部灰黑,边缘较淡。头小口宽,背鳍高度不及头长,尾柄较宽。栖息于水的中、下层,草食性。肉味优美,脂肪丰富,为上等淡水经济鱼类。静水中繁殖,生长较快,抗病力强,是优良养殖鱼种。原产于湖北梁子湖,又称“武昌鱼”。江西也有分布,现已移殖各地饲养。 ...
脊椎动物,鱼纲,鲅科。又称蓝点马鲛。体长而侧扁,长约1米,体重达4.5公斤以上。体银灰色,具有暗色横纹或斑点。侧线呈波浪形。吻尖突,口大,斜裂。牙侧扁,尖利,上、下颌各有1行。鳞细小或退化。背鳍2个,第2背鳍及臀鳍后部各具有7~9个小鳍。尾柄细而有力。尾鳍叉形。为上中层中型海产经济鱼类,常结群作远程生殖洄游。性凶猛,游泳敏捷迅速。常成群追捕小鱼和虾等。我国沿海均有分布,以东海、黄海、渤海较多。 ...
脊椎动物,鱼纲,鲤科。由鲫鱼经人工选育而成的观赏鱼类。金鱼起源于我国,宋朝初年(公元968~975年),红、黄色鲫鱼开始由野生进入半家化的放生池中生活。12世纪南宋(1163年前后)时,人们已开始将红、黄鲫鱼放在家池中养育。明清以来,由于进行盆养和人工选择培育出不少金鱼的新品种。现世界各国的金鱼,都是直接或间接从我国传去的。1502年最先传入日本,1611年前后传入葡萄牙,1728年在荷兰人工 ...
原产于热带、亚热带地区淡水鱼类,或原产海洋经过人工驯化而习惯于淡水生活的鱼类的通称。一般形态优美,色泽鲜艳或半透明,体小活泼,繁殖力强,可在小型鱼缸里饲养供观赏用。最适水温为25℃左右,过高或过低均不利其生存,喜食水蚤、孑孓、草履虫、线虫、小蚯蚓和菠菜等。著名的如神仙鱼(Pterophyllum eimekei),又称“天使鱼”、“燕鱼”。原产南美洲亚马孙河中游,属丽鱼科,体近圆形,高而侧扁, ...
脊椎动物,鱼纲,鲳科。体侧扁而高,呈卵圆形或近菱形。长达28~40厘米。银灰色。体被小圆鳞,侧线完全,位较高。头小,吻圆,口圆小,吻稍突出。齿细小,两颌各有1列。背鳍长,臀鳍与背鳍形状相似。胸鳍较长。尾鳍分叉。成鱼腹鳍消失。以甲壳类等为食。为近海中下层鱼类。晨昏多在中上层活动。初夏游向内海产卵。肉味鲜美,可制成罐头食品。鱼鳞可制装饰品的发光面。为名贵食用经济鱼类,产量较大。我国沿海均有分布。又 ...
脊椎动物,鱼纲,鲭科。体呈纺锤形,长达25~60厘米,头大,前端尖细,呈圆锥形,眼大,具有发在的脂睑。上下颌都有1列小齿。侧线明显。尾柄细。背青色,腹白色,体侧上部具深蓝色波状条纹。背鳍2个,第1背鳍有棘9~10条;第2背鳍和臀鳍后方各具有5个小鳍;尾鳍叉形。为暖水性、远洋中上层洄游性鱼类,游泳力强。生殖季节常结成大群在水面活动。以浮游甲壳类中的端足类、磷虾类和桡足类,以及其他鱼类等为食。趋光性强 ...
脊椎动物,鱼纲,鲹科。身体呈纺锤形,稍侧扁,长约12~30厘米。青灰色。鳃盖后上角有1块黑斑。眼被脂睑,仅瞳孔中央留露1条长缝。上下颌有1列细齿。第2背鳍和臀鳍后方各有1个游离小鳍。侧线后部具有棱鳞。体被小圆鳞。为暖水性中上层鱼类,洄游性显著,游泳迅速,喜结群,有趋光性,头部朝向日出日落方向,夜晚趋向月光,适用蓝绿光诱捕。多以浮游生物为食。我国的沿海都有,以南海产量较多。为灯光围网作业主要捕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