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椎动物,鸟纲,伯劳科。嘴强而锐利,尖端钩曲极像鹰嘴。常捕捉大型昆虫、蛙、蜥蜴或小型鸟、鼠等为食。一般是将捕获物先穿挂在带刺的枝头上,再慢慢用尖嘴撕食。最常见的为棕背伯劳(Laniusschach),体长约24~28厘米,头、颈和上背为珠灰色,向后至腰部渐转棕黄色。头侧有黑色贯眼纹,翼及尾羽大部为黑色。颏及喉部纯乳白色,下体灰白色。夏季栖息山野,冬季迁居平原,喜在草坡疏树或农田、村舍附近捕食害 ...
脊椎动物,鸟纲,燕科。俗称燕子。体型较小,体长约17厘米,翼尖长,尾呈叉状。上体蓝黑色,额和喉部棕色。前胸黑褐色相间,下体其余部分带白色。尾基有1行白点。嘴扁而短,口裂很深。飞行时捕捉大量昆虫,故为益鸟。夏时遍布我国,仅能筑碗状泥巢于房檐下或房梁上,农民常视为吉祥征兆。1对家燕一般每年可繁殖两窝,每窝4~5只。为夏候鸟,冬季迁徙南方。在我国云南南部、海南省、西沙群岛、台湾为留鸟。奥地利和爱沙尼 ...
脊椎动物,鸟纲,百灵科。专指百灵属的各种中、小型鸣禽。跗跖后缘呈钝圆形,后爪极长。善鸣、鸣声婉转悦耳,常高飞直冲云霄,“歌声”仍然不停。雌鸟在麦田或草堆中营巢,雄鸟收集筑巢材料,每窝可产卵2~4枚。以野生植物种子和昆虫为食。性机警,在进出巢之前,常在巢边草丛中走一段距离,再进巢中或飞走,以防敌人发现它的巢、雏。可从幼雏开始饲养为观赏鸟,为与画眉齐名的笼鸟鸣禽。最常见的为蒙古百灵(Melanoc ...
脊椎动物,鸟纲的1个目。种数最多,约占现代鸟类半数以上,外形多样,大小不一。小者如戴菊莺,体长不过10厘米;大者如杂食性的渡鸦,可长达65厘米以上。此目鸟类的嘴、翼、尾羽和羽衣形态变化很大,但均具有适于树栖的常态足。3趾向前,拇趾向后,4趾同在一平面上。一般后趾与中趾等长,但后爪大于中爪。趾间无蹼。成鸟的鸣管发达,善鸣,如百灵、黄鹂、喜鹊、家燕、麻雀等。雏鸟为晚成性,需亲鸟饲喂。 ...
脊椎动物,为所有哺乳动物中最低等的1个目。体表被毛,不仅是卵生,而且口缺软唇,有喙,幼时有齿,成体无齿。有喙骨、前喙骨及上恥骨。肠和尿殖管共同开口于泄殖腔,由1个共同的孔通到体外,故称为“单孔目”。无乳头,乳腺管开口于皮肤上面的“乳腺区”。虽体有毛被,但体温不恒定,一般变化范围为25~35℃。现存种类不多,仅分布于澳大利亚和新几内亚,典型代表动物为鸭嘴兽和针鼹等。 ...
脊椎动物,哺乳纲,单孔目,鸭嘴兽科。身体肥扁,雄体较大,长约60厘米,雌体长约46厘米。嘴扁平突出,形状极似鸭嘴。无外耳,眼小。尾短而平扁。皮毛深褐色,细密而有光泽。四肢有蹼,适于游泳,趾有锐爪,适于掘土。雄体后腿有根毒剌。穴居水边,营半水栖生活。以蠕虫、水生昆虫和蜗牛等为食。卵生,通常每次产卵2枚,由雌兽孵化。无乳头,幼兽从仰卧的雌兽腹面乳腺区的湿毛处舐食乳汁。属低等的哺乳动物,在研究生物进 ...
脊椎动物亚门中最高等的1个纲,均由古代爬行动物进化而来。体躯一般可分为头、颈、躯干、尾和四肢5部分。除部分种类外,体表有毛。体内具有膈,可将体腔分为胸腔和腹腔。异齿型,可区分门齿、犬齿、前臼齿和臼齿,有些种类的齿退化。心脏分为两心房和两心室,仅存左主动脉弓。红细胞圆盘状,多无细胞核。神经系统发达,并高度分化。体温一般恒定。除单孔目外,均为胎生。由于此类动物以乳汁哺育幼仔,故称哺乳动物或兽类。不 ...
脊椎动物,哺乳纲的1个亚纲,是现存最原始的哺乳动物。除具有哺乳动物的一些基本特征外,如皮肤上有毛、用乳汁哺育幼仔、体内有膈和左主动脉弓,还具有一系列的原始特征,如卵生,具有泄殖腔,无乳头,但在腹部两侧的“乳腺区”有乳腺,大脑无胼胝体,体温低而不太恒定,变化于25~35℃之间等。此亚纲仅有单孔目1个目。由于泌尿、生殖和粪便均通过泄殖腔孔排出体外,故称为单孔目。单孔目约有6种动物,主要代表动物为鸭 ...
脊椎动物,古鸟类。是目前发现最早的鸟类。始祖鸟化石至今共采到5件(1861、1877、1956、1970、1973年),均出自德国巴伐利亚省的索伦霍芬石灰岩中,以1861年和1877年采到的化石最为完整。体形大小似乌鸦,被有羽毛,后足4趾。前肢虽已成翼,但还有3个分开的指骨,指端具有爪。尾甚长,口内具有牙齿,又与爬行动物近似,故被认为是爬行动物进化到鸟类的过渡类型。至今仍认为1861年发现于德 ...
脊椎动物,鸟纲,文鸟科。体长约14厘米。成鸟的嘴黑色,圆锥状,跗跖浅褐色。雌、雄鸟羽色近似,仅肩羽有明显差别,雄鸟为褐红色,雌鸟呈橄榄褐色。头和颈部均为栗褐色,背部稍浅,有黑色条纹。脸侧各有1块黑斑,翼部有2条白色带状斑。尾羽呈小叉状。成鸟喉部黑色,幼鸟近灰色,下体为灰白色。多在屋壁、檐边或树洞中作巢育雏,故又称“家雀”。食性随季节变化,平时以谷类为主,冬时兼食杂草种子,生殖季中常捕食昆虫哺喂 ...
脊椎动物中的真兽亚纲哺乳动物,由于胎儿的血管分布至尿囊与绒毛膜联合的膜上,布满血管的绒毛膜与子宫内膜联合而形成胎盘,胎儿的血管和母体的血管在此处密切接触,但不进行血液交换。大部分的气体、养分以及矿物质,则通过膜扩散进行交换,这类哺乳动物称为有胎盘类。绝大多数的哺乳动物均属胎生的有胎盘类。而后兽亚纲的有袋类,虽属胎生动物,但其胚膜主要为卵黄囊,与子宫内膜之间关系不密切,所以不具有真正的胎盘,幼仔 ...
脊椎动物,鸟纲,山雀科各种类的通称。小型鸣禽。树栖,主食昆虫及其幼虫,为农林益鸟。在我国常见的为大山雀(Parus major),俗称“白脸山雀”。体型较麻雀稍小,体长约13厘米。头部羽毛蓝黑色,颊部有白色大斑。上部体羽蓝灰色,腹部白色,中央带有黑纵纹。生活在山区阔叶林或针叶林间,在果园、灌木丛中也可见到。飞翔能力不强,以林间昆虫及其幼虫、虫卵为食,边飞边鸣,是林区及菜圃、果园间的著名益鸟。我 ...
脊椎动物,哺乳纲的1个亚纲,为最高等的哺乳类。具有真正的胎盘,又称有胎盘亚纲。幼仔出生时一般已发育完全,能自己吮吸乳汁,大脑有发达的皮层和胼胝体,体温较恒定,乳齿与恒齿更换明显。此类包括绝大多数现代生存的哺乳动物,一般分为17目,主要的有食虫目、翼手目、皮翼目、兔形目、啮齿目、食肉目、鳍脚目、海牛目、鲸目、偶蹄目、奇蹄目、长鼻目和灵长目。 ...
脊椎动物,哺乳纲,有袋目,袋鼬科。体形似狼,但略小,毛棕褐色,背、腰、股及尾基有十余条黑褐色横纹。尾基特别粗大,尾尖细小。前后肢均5趾。雌兽的育儿袋向后开口。乳头两对。夜行性,以中、小型袋鼠为食,有时也袭击绵羊,穷追捕猎,方式似狼。每胎4~5仔。产于塔斯马尼亚。 ...
脊椎动物,哺乳纲,有袋目,袋鼠科。或称大灰袋鼠。为古老低等哺乳动物。体长约2米,尾长约1.2米,体重约67~100公斤。前肢较小,后肢极为发达,趾有并合现象,第4趾特别大,适于跳跃,快速跳跃时,一跃可达7米,一般每小时可达48公里,最快时可超过60公里。休息时,可用后肢和长尾支持身体。以植物为食。雌兽腹部有一育儿袋。由于无胎盘,仔兽发育未完全便产出;新生仔兽身体极小,仅有3厘米长。本能顺尾部腹 ...
脊椎动物,哺乳纲的1个目,低等的哺乳动物。一般雌兽的腹部具有1个育儿袋,个别种类雄兽也有。除少数例外,均无胎盘。幼仔产生时发育尚未完全,需爬入育儿袋内含住乳头逐渐成长。体温仍不恒定。主要分布在澳大利亚及新几内亚,其次是南美洲和中美。如大袋鼠、袋狼、袋狸和负鼠等。 ...
脊椎动物,哺乳纲的1个亚纲,比原兽亚纲较为进化的哺乳动物。虽为胎生,但一般无胎盘,妊娠期极短,幼仔在发育不完全的情况下产出后尚能成活,可进入母体腹部的育儿袋中哺乳,继续生长发育。体温较原兽亚纲动物高,但仍低于真兽亚纲动物,且不恒定。脑无胼胝体。后兽亚纲仅存有袋目1个目,种类较多,主要分布于澳大利亚、南美洲和中美。如大袋鼠等。 ...
脊椎动物,哺乳纲,单孔目,针鼹科。外形似刺猬,尾很短,体长约40~50厘米。体毛有的变成坚硬的刺,刺间和腹面有细毛。吻尖短而直,外包有角质鞘。无齿,舌细长如线,上有粘液,能伸出口外粘捕食物。腿短,前后肢各有5爪,长而锐利,适于挖掘。似鼹鼠,多夜间活动,穴居,以白蚁、蚁类和其他虫类为食。卵生,通常每次仅产1个卵。生殖期雌兽腹面皮肤褶襞成囊状,即临时性的育儿袋。卵在袋中约7~10天孵化。乳区位于育 ...
脊椎动物,哺乳纲,翼手目,蝙蝠科。身体小,外形似鼠,是我国北方分布最广、最常见的1种蝙蝠。背毛灰褐色,腹毛浅棕色。耳短而宽。前臂长约3.1~3.4厘米。翼是由前肢、后肢和尾之间的皮膜构成。前肢的第2、3、4、5指伸长,适于支持皮膜,第1指极小,具有钩爪,长在皮膜外。后肢较短,足伸在皮膜外面,有5趾,趾端有钩爪。白天休息或睡眠时,通常用钩爪倒挂在屋檐下空隙或洞窟等处,傍晚和黎明外出飞行约1小时, ...
脊椎动物,哺乳纲,翼手目,大蝙蝠亚目。体型较大,第1、2指均有爪。眼大,尾较短,不为皮膜所包被。夜出觅食果实和花蕊中的汁液,对果树造成一定的危害。主要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我国的种类不多,仅限于华南各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