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于边走边扫捕栖息在草丛或小灌木丛中的多种小型昆虫的网。使用时,由于比较粗放。故网的质量需坚固牢实。普通扫网也是由网圈、网柄和网身3部分组成。扫网的网圈较粗,直径为27厘米,网柄较短,长约50厘米,直径约3厘米,适于在乱草丛中经常扫动。网身多用白布或亚麻布缝制而成。网的上口可直接缝在网圈上,但网底为活开口,使用时可用细绳或橡皮筋扎紧,扫捕后,松开网底即可漏出采集的小昆虫。也可在网底捆扎上1个大 ...
用来捕捉飞行迅速、善于跳跃和在水中游动昆虫的网,通称捕虫网。根据不同昆虫的习性和生活环境,而需使用不同的捕虫网。捕虫网一般可区分为捕网、扫网和水网3种类型。 ...
适于迎头捕捉或从旁掠取空中或地面上正在快速飞行昆虫的网。一般的捕网是由网圈、网柄和网身3部分组成。网圈用粗铅丝弯成直径30厘米的圆圈,铅丝的两端折成直角后,再弯成小钩固定在木质网柄的孔内。网柄长约1米左右,直径约1.5~2厘米,距顶端10厘米处,在两侧各挖1条适于放入铅丝的浅沟,沟的末端钻孔,孔的深度要适于网圈末端小钩插入。最后用细铅丝将柄端的粗铅丝牢牢缠紧,或用特制的铁箍套住,更为方便而牢固 ...
决定各种昆虫的虫体和标签在昆虫针上的高度,所使用的三种不同层次的木质板,称为三级板,又称“平均台”。三级的高度依次为8、16、24毫米,宽为20毫米,三级的长度,依次为60、40、20毫米。各级板面的中心,均穿有1个与5号昆虫针等粗的小孔,直穿底部。操作时,先将已插上虫体的针尖放入第3级的小孔内,直插到底部后再拔出。使针帽朝下,再倒插在第1级的小孔内,需要时,可用小摄子轻轻下推虫体,使虫体的背 ...
专供固定昆虫虫体用的针。外形与普通的大头针近似,但较细长。顶端的小针帽多用细铜丝镶成,便于手控插入和移动标本,末端细而尖,便于插入虫体,针体由优质不锈钢丝制成。如用一般钢丝制成的,其表面尚涂有黑漆,长期使用可不致生锈。针的粗细长短不同,一般可分为7种型号:00、0、1、2、3、4和5号,00号最小,无针帽,多在双插法时专用,可用来制作体型微小的昆虫标本,将虫用小针插在小软木片或卡片纸上,再用大 ...
专供展开昆虫翅用的特制木板。如在制作鳞翅目蝶蛾类和蜻蜓目蜻蜓、豆娘等昆虫标本时,一般需要先在展翅板上进行展翅后才能保存。展翅板可选用轻软木材,如泡桐或杉木制成,便于插针。展翅板的种类有多种,长短、宽窄的尺寸也不完全相同。一般使用的有活动式和固定式两种。活动式展翅板的下面为1块长方形的硬木底板(底托),左右各上架1块狭长的轻软斜坡木板,其中1块可以自由移动,斜坡面均向中央倾斜,两块斜坡木板的中间 ...
装有适量(约5~10克)的氰化钾或氰化钠等剧毒药物的广口瓶。专门用来迅速薰杀捕获的昆虫,以便及时制成完整的标本。毒瓶是采集时杀死昆虫的主要器具。制作方法有多种,但极为简单。根据需要,一般多选用干净、大小不同的广口瓶和与其严密配套的橡皮塞(或优质的软木塞),在瓶内放入一薄层小块或粉末状的氰化钾(KCN)或氰化钠(NaCN),立即在上面均匀撒上一层粗锯末后,用木棒压实。再向锯末上面浇铸一层稀稠适宜 ...
暂时收藏、保存昆虫的扁三角形纸包。在远途采集昆虫时,因受设备和时间的限制,不能立刻将昆虫制成永久标本,可依据昆虫的大小和干燥程度,用透明油纸、玻璃纸、厚毛边纸或报纸等折成三角形的纸包,暂时收藏保存起来。三角纸包适于放入蝴蝶、蛾、蜻蜓等翅发达和含水较少的小型昆虫。一般用16开的长方形纸裁成4块,长宽近于3∶2即可够用。折叠的方法较为简单,可分5步进行,参照图上所注1~4的顺序,即可折成个纸袋,所 ...
生物体内仿佛存在着一种类似时钟的机构,调节着生物生命活动的内在节奏性,生物学上把这种现象形象地称为生物钟。生物通过它能感受外界环境的周期性变化,如昼夜的转换、光线的强弱、温度的升降、气压的高低、湿度的大小、环境的静噪等变化,并调节本身生理活动的节律,使其在一定的时期开始、进行或结束,因此,又称为“生理钟”。植物在每年的一定季节开花,海滩动物在潮汐周期的一定时期产卵,公鸡黎明前的啼叫,鸟类按时的 ...
专供及时针插野外采集的某些昆虫标本的木制小箱。一般采集箱的长约21厘米,宽约15厘米。箱盖和箱底的高度一致,均为4厘米,两个内面都贴有薄的软木板或泡沫塑料板,便于针插标本。小箱内也可分隔成几个带盖小格,留作放置三级板、备用的三角纸包和纸包内的标本使用。 ...
动物个体在成长过程中,通过生活经验和学习而建立起来的新的行为活动。它是后天性行为,又称学习行为。一般在种内个体之间的表现往往不同。动物越高等,后天性行为越复杂,在它们的行为总量中所占比重也越大。学习行为能对一定的反应作出相应的改变。如印记学习、模仿学习、条件反射学习等均为后天性习得行为。
动物生来就有的行为。是动物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由遗传性决定的、不经后天学习就得来的行为。又称本能。如蚂蚁作巢、蜜蜂采蜜、蜘蛛织网、鱼类洄游、鸟类迁徙等,都是本能行为。它较趋性与反射复杂得多。本能行为不完全是由外界刺激所决定。同时还取决于体内环境的生理状况。高等动物的求偶行为。母鸡抱窝行为、雄三刺鱼的占据领地,用口衔草筑巢、游“Z”字舞求偶、授精和护卵、照料幼鱼等一系列复杂繁殖行为,均为本能行为 ...
奥地利动物行为学家K.劳伦兹(Lorenz)提出的一种新的动物学习行为。这种学习是由直接印象形成的,故称印记学习。如劳伦兹用人工孵化器孵化灰雁的卵,幼雏出壳后,首先看到的是劳伦兹,而不是母灰雁。因此,劳伦兹走到哪里,灰雁的幼雏即尾随到哪里。以后,即使有母灰雁在旁,幼雏也尾随劳伦兹。印记学习是一种高度特化、但有局限性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能力的高峰,一般时间极短,如灰雁的幼雏在出世后仅有几小时,以 ...
动物的活动随环境的周期性改变而相应地发生节律性的变化。如昼夜节律、月运节律、季节节律等。昼夜节律又称“日周期节律”,动物的活动和生理功能与地球昼夜相联系。大约24小时周期出现的现象。如昼行性(蜂、蝶、鸣禽)、夜行性(鼠、蝙蝠、猫头鹰)、晨昏性(夜鹰);月运节律多指海洋动物的活动与潮汐、潮落相联系。潮汐是随日月位移的引力而发生周期涨落现象。生活在潮间带动物的活动规律,大多与潮汐规律相适应。如藤壶 ...
动物对付外来侵略,或对同群其他个体发出警戒而产生的行为。如蚂蚁有几种警戒信号:跳疯狂舞,撞击巢壁,产生警戒性颤动,分泌警戒外激素以传递信息等。此外,金龟子的假死、鸟类的报警鸣叫等,也属防御行为。
当动物生长发育到一定阶段时,就要繁衍同自己相似的后代,以延续其种族。在进行世代延续的生殖过程中,动物所表现出的一系列活动或动作,如占据领地或巢区、鸣叫、识别异性、引诱、求偶、筑巢、交配、孵卵和育幼等固定的动作,均称为繁殖行为。
动物生活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依靠各种不同的感觉器官,确切辨别方向的一种重要行为。如蜗牛、狗、昆虫的化学定向;候鸟迁徙、信鸽返巢主要靠视觉定向;鱼类、蝙蝠的听觉定向等。
同种动物个体之间,在争夺食物,尤其是在繁殖季节争夺配偶、巢区或领地时,所发生的攻击或争斗的活动,称为攻击行为。但在攻击或争斗中,双方很少受到致命的伤害,一般多表现为交换信号,只要一方表示出屈服的姿态,胜利者就立刻停止进攻。但也有少数动物,如雄海豹为争夺雌海豹,往往会斗得头破血流。又如海滩穴居的招潮蟹,当同种雄蟹进入它的洞穴周围的“领地”时,它就用那唯一的大螯足上下摇动“打旗语”,向对方表示自己 ...
动物的个体或群体在生存过程中,必须不断地摄取食物、饮水、逃避敌害、整饰体表和繁殖后代等,由此而产生的一系列固定的动作,即为动物行为。此外,动物身体个别部位的细微动作或动作的变化,如竖耳、鸣叫或体表颜色的变化等,也都是动物行为的一部分。又如,动物能随着环境的变化而作出有规律的适应性动作,也是动物行为,如气候较冷时,蝙蝠便进入冬眠,家燕则飞向南方越冬。
选择适当的地点划为野生动物的自然保护区,在这个区域内,严禁任何组织或个人使用猎枪、猎具、鹰犬等猎捕各种野生动物的活动,也禁止拾取鸟卵和掏窝、挖洞捉仔而影响鸟兽的繁殖。此外,还禁止破坏鸟兽栖居的环境和使用剧毒化学药剂来防治农林害虫,因而造成间接杀死鸟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