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椎动物,哺乳纲,啮齿目,鼠科。体长约6.5~12厘米,尾细长,略较体短,尾毛不发达,鳞片裸露呈环状。体背毛黄褐色,通常从两耳间沿脊背至尾的基部有1条黑褐色纵纹;腹部灰白色。四足的背面也为白色。为田间农业害兽,喜以豆类、稻、麦、花生和其它农作物为食,偶尔也进入居民点为害。有贮粮习性。繁殖力极强,繁殖期在北方为4~9月,在长江流域一般为3~10月,有的至11月或12月,较南地区可至1月。1年2~ ...
脊椎动物,哺乳纲,啮齿目,仓鼠科。为种类较多的鼠类。尾比身体短,口两边有颊囊,可用以存藏食物。冬季穴居地下深处,穴中一般都贮有大量粮食,对农业有害。我国常见的有大仓鼠(C.triton),体大如家鼠,体长约14~20厘米,尾长7~10厘米。背毛褐灰色,腹毛白色。耳廓短,圆形。分布于我国东北、华北至西北、河南、四川和长江下游。喜独居,夜间活动,杂食性,不冬眠,喜在洞内分类贮存大量冬粮,黑线仓鼠( ...
脊椎动物,哺乳纲,啮齿目,松鼠科。又称草原黄鼠。体长约16~26厘米,尾较短,长仅有5~7厘米。耳廓小,眼大突出,俗称“大眼贼”。口内有发达的颊囊,爪黑色。体毛淡黄色,额部和背部混有黑褐色毛,腹部黄白色,眼眶周围有白毛圈。栖居于干燥草原和半荒漠地区,白天多在沙质漫岗和背风向阳处活动,如草甸、沙丘、废墟、堤岸、瓜地、田埂等地方。有冬眠习性(体温下降,但属异温动物)。穴居、洞型可分居住洞和临时洞两 ...
脊椎动物,哺乳纲,啮齿目,松鼠科。身体比松鼠小,体长13~16厘米,尾长9~13厘米。背面有5条明显的纵黑纹,故又称“五道眉”,其中以中间的1条最长,向前延伸到头顶;最外2条较短,周围有白纹;头顶棕黑色;眼圈和耳缘均为白色;四肢淡黄色。体下腹部及腿内侧为白色。林区穴居动物,昼间常在树上活动,行动敏捷。以种子、坚果等为食,有时也吃昆虫。口两侧有颊囊,可存贮食物,安静时再挤入口中嚼咽。夜间在穴内睡 ...
脊椎动物,哺乳纲,啮齿目,松鼠科。小型兽类,体重约380克,体长20~28厘米,尾蓬松,长16~24厘米,超过体长的1半以上,密生棕黑色长毛。体毛灰色,故又称“灰鼠”,也有暗褐色或赤褐色的,腹面白色。耳廓直立,冬季耳廓顶端的黑灰色毛簇极为显著。夏季跖部部分裸露,冬季生有密毛。林栖,用树叶、草苔筑巢,或利用鸦、鹊的废巢。喜食松子和胡桃等果实,有时也食昆虫和鸟卵,为山林害兽。吃食时,以后肢坐在树枝 ...
脊椎动物,哺乳纲,兔形目,兔科。躯体较大,长约50厘米,尾短,长约10厘米,体重2~4公斤。背毛黄褐色,腹毛及四肢内侧为白色,尾的背面黑色,腹面白色。耳廓狭窄而长,灵活。后肢较长,善于跳跃,奔跑迅速。生活在草原上或有树的河谷间,多隐于草丛中挖掘临时简单洞穴藏身。多独居,常在夜间及晨昏活动,白天少见。为害草原、蔬菜和树皮,损害幼树极为严重,伤口斜面极为完整。繁殖力强,每年生产2~3次,每窝3~4 ...
脊椎动物,哺乳纲中重要的1个目。除个别种类为植食性外,其他均为肉食性或杂食性。犬齿大而尖锐,上颌最后1个前臼齿和下颌第1臼齿特别发达,称为裂齿或食肉齿。爪锐利,有些种类能伸缩。大脑较发达。分布几遍世界各地,栖息在森林、平原或水边。经济价值很大,多数种类是重要毛皮兽。主要种类如虎、狮、豹、犬、猫、狐、狼、鬣狗、灵猫、熊、大熊猫、鼬、貂、獾、水獭等。 ...
脊椎动物,哺乳纲的1个目。门齿与前臼齿之间有空隙,无犬齿。门齿发达,无齿根,能终生继续生长,常借吃物以磨短。上门齿两对,其中1对较大,小的隐于大的后方;下门齿仅1对。草食性。主要分布于亚洲、欧洲、非洲、北美洲和中美。可分两科:兔科,如各种野兔和家兔;鼠兔科,如戈壁鼠兔、西藏鼠兔等。 ...
脊椎动物,哺乳纲,啮齿目,河狸科。身体较大且肥胖,长约0.74~1.30米。前肢较短,后肢发达,具有蹼。尾扁宽,呈桨状,无毛,具有鳞,基部有2个腺囊,其分泌物称“河狸香”。穴居森林地区的河边,洞口1个或数个,开口于水中,上面用树枝、树干筑成“小屋”,另用树枝和泥土在附近筑成较长的水坝,以防水位降低时洞口暴露,被誉为动物界的“工程师”。善于游泳。门齿大而锋利,以树皮及草本植物为食。以家族为单位群 ...
现知全世界约有150多万种动物,归纳为单细胞的原生动物和多细胞的后生动物两大类。后生动物的种类超过原生动物的几十倍,它又可以分为两类:一类动物的细胞仅有不同的分化,如多孔动物(海绵动物);另一类动物的细胞有分工,可组成完全固定的组织和器官系统,除多孔动物以外的多细胞动物均属此类。此外,多数动物学家,习惯上根据动物体内有无脊椎骨而将整个动物界划分为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两大类。如此划分并不太科学, ...
为了保护自然经济资源、珍稀野生动植物和代表不同自然地带的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以及研究珍贵动植物的生态和生物学特性,使之得到发展,国家在全国各省市内划出一定的区域加以保护,借以满足科学研究或游览的需要,这样的地区称为自然保护区。在自然保护区内,一切自然资源都受到法律保护,禁止任意采伐植物、捕捉动物和变更地形地貌。
地质年代新生代的第2个纪。也是地质历史的最后1个纪,约从距今200~300万年前至现在。第四纪的最大特点是人类的出现,我国的“元谋人”、“蓝田人”、和“北京人”化石,即发现于这个纪的地层中。这一时期的气候发生剧烈变化,并发生了多次冰川作用,引起一些动植物的灭绝或仅遗留下极少数个体,如大熊猫和水杉、水松等。 ...
地质年代新生代的第1个纪。开始于6700万年前,延续至距今200~300万年前。哺乳类、鸟类和被子植物繁盛,类人猿出现。海生无脊椎动物以有孔虫、六射珊瑚、腹足类、瓣鳃类为多。淡水中的软体动物、鱼类、轮藻、硅藻等大为发展。 ...
动物的地区分布情况。生活在我国的野生动物,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具有适应一定地区的气候、地势、食物、天敌等自然条件的能力。因此,在一定范围的地理区域内,都有特殊适应本区域的多种动物。但由于人类频繁的社会经济活动,严重地破坏了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对动物分布的影响特别显著。不少珍贵的动物资源已经绝迹,或濒于绝迹。我国的科学家,经过长期广泛调查研究后,将我国现存陆栖脊椎动物的地理分布划分为7个大区:东 ...
地质年代中生代的第3个纪,也是中生代最后的1个纪。“白垩”一词来自最早研究此纪的欧洲西海岸地层,该地层主要为白垩沉积层,故而得名。白垩纪开始于1.37亿年前,结束于6700万年前。陆上巨大的恐龙极为繁盛;被子植物出现,海中的硬骨鱼类和软体动物繁盛。至白垩纪末,恐龙等均绝灭,标志着中生代的结束。白垩纪晚期,被子植物大为增多,鸟类和高等哺乳类陆续出现。 ...
地质年代的第5个代,也是地质年代最近的一个代。约开始于6700万年前,延续至今。可划分为第三纪和第四纪两个纪。这个时期的生物已接近现代,脊椎动物的特征是哺乳动物的兴起和繁盛,后期出现了人类。植物以被子植物为主,植被带的分化日趋明显。气候逐渐变凉,特别是后期,冷暖波动大,局部地区并出现冰川。这个时期的地层在我国绝大部分都以陆相沉积为主,并含有丰富的矿产资源。我国著名的胜利油田,大港油田和抚顺煤田 ...
地质年代中生代的第2个纪。“侏罗”一词来自法国、瑞士边境的侏罗山(Jura Mt.)。开始于1.95亿年前,结束于1.37亿年前。本纪陆上的真蕨、苏铁和裸子植物针叶树繁盛,大型爬行动物恐龙繁盛。后期原始鸟类发生,海中无脊椎动物和爬行动物鱼龙和蛇颈龙等也极为繁盛。 ...
地质年代中生代的第1个纪。德国地质学家研究了阿尔卑斯山的地层,发现这一时期的沉积物,明显地分为上、中、下3部分,分别代表本纪早、中、晚3个世的时代,故称为三叠纪。约开始于2.3亿年前,结束于1.95亿年前。无脊椎动物以菊石类、瓣鳃类为主,脊椎动物中的爬行动物开始发展。在我国云南禄丰三叠纪末期的地层中,曾发现有兽齿类卞氏兽化石。裸子植物松柏、苏铁和蕨类植物繁盛。 ...
地质年代的第4个代,约开始于2.3亿年前,结束于6700万年前。按先后次序可分三叠纪、侏罗纪和白垩纪3个纪。中生代的生物演化最为特殊,主要是爬行动物大为发展,不仅陆上出现大型爬行动物,有一些还重回海洋,而另一些则能在空中活动,所以中生代曾被称为爬行类时代,而鸟类、有袋类和有胎盘的哺乳动物也开始发生。在无脊椎动物中,软体动物中的菊石类最为繁盛,因此,中生代又被称为菊石时代。此外,箭石、腹足类和瓣 ...
地质年代古生代的第6个纪。“二叠”一词原为德文“Dyas”的意译。地质学家研究德国地层时,发现石炭纪地层之上有两组明显地层,但大部分不含化石,而在苏联乌拉尔山脉西坡的彼尔姆地区同期的沉积中则含化石较多,可作标准地层。约开始于2.85亿年前,结束于2.3亿年前。现“二叠纪”的外文名称“Permian”,即来源于俄文“пермь”的音译。我国仍意译为“二叠纪”,而未采取音译“彼尔姆”。本纪无脊椎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