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椎动物,哺乳纲,偶蹄目,鹿科。体长2米余,是鹿中体型最大的。雄的有角,角横生呈板状,分叉很多。但我国东北的驼鹿角小,细长,角叉也少。颈短脸长。眼小,上唇肥大。颌下面有长毛束。体色棕、黄、灰色混合,四肢细长,下部白色,尾短小。栖息在森林的湖沼附近,善游泳,不喜成群。9~10月间发情,妊娠期225~237天,每胎一般2仔。雄性于10月底至翌年1月初角脱落,4~5月间长出新角。肉可食,皮可制革。分 ...
脊椎动物,哺乳纲,偶蹄目,骆驼科,双峰驼的野生种。躯体高大,外形像家养双峰驼,但四肢较短,掌垫较狭,驼峰矮小。驼峰上的毛、颈上的鬃毛、颈下的毛、四肢外侧上端的体毛和尾毛,都较家养双峰驼的短。耳廓也短于家养双峰驼。毛色呈沙黄棕褐色,吻部呈浅灰色。栖息干旱地区,产于我国新疆等地,为世界上稀有的珍贵动物,现收藏于斯德哥尔摩、列宁格勒、莫斯科和伦敦的野骆驼骨骼标本,是国外探险家于1878年在新疆雇用猎 ...
脊椎动物,哺乳纲,偶蹄目,鹿科。为我国著名特有的珍贵动物。体长约2米,略小于马鹿。耳长且尖,尾特短。体暗褐色,带有淡色的小斑点。体毛粗而长,冬毛棕褐色,夏毛近黄褐色。下唇和吻端两侧为纯白色,故称白唇鹿。臀部有明显的淡黄色块斑。雄性的角扁平,有4~5个叉,一般栖于高山的树林和灌木带,群居性,善于爬山越岭。常作远距离迁移,不怕风雪严寒。主食草类,兼食灌木嫩枝和树芽等。分布于我国青藏高原、四川西部等 ...
脊椎动物,哺乳纲,偶蹄目,骆驼科。头较小,颈粗而长,弯曲如鹅颈。躯体高大,体毛褐色。眼为重睑,鼻孔能开闭,四肢细长,蹄大如盘,两趾、跖有厚皮,都是适于沙地行走的特征。尾细长,尾端有丛毛。背有1~2个较大驼峰,内贮脂肪。胃分3室(缺少瓣胃),可以反刍。性情温顺,常单独活动,食粗草及灌木。寿命约30年。骆驼有两种:具有1个驼峰的,称为单峰驼(C.dromedarius),主要分布于阿拉伯半岛、印度 ...
脊椎动物,哺乳纲的1个目。多为大型、中型的草食性陆生有蹄类哺乳动物。世界上现有171种,由于第3和第4趾(指)特别发达,长短相等;第1趾完全退化,第2和第5指(趾)不发达或缺如,因指(趾)为双数,指(趾)端又有鞘状蹄,故称为偶蹄目。除澳大利亚外,野生的偶蹄类遍布世界各地。依动物的消化方式和胃的结构,可分为2个亚目:不反刍亚目(如猪、河马等)和反刍亚目(如骆驼、羊、鹿、长颈鹿、牛、羚羊、驼羊等) ...
脊椎动物,哺乳纲,偶蹄目,猪科。由野猪经长期驯化而成。体躯肥满强健,四肢短小。由于品种不同,有的鼻面短凹或平直,有的耳下垂或竖立,被毛较粗,有黑色、白色、棕红色或黑白花等色。颈部鬃毛长而直立。由于汗腺不发达,热时喜浸污水中散热。性情温驯,适应力和抗病力较强,饲料利用范围广。生长快,性成熟早,繁殖力极强,每胎产仔一般6~18头。全身利用率高,肉供食用,品质优良,适于鲜用或加工。皮、骨、鬃等为重要工业 ...
脊椎动物,哺乳纲,偶蹄目,猪科。体长约1.2米,高约60厘米。体表疏生黑褐色硬毛,年老的背面混生白毛。犬齿极为发达,雄性的犬齿突出口外,向外上方生长,称“獠牙”。颅骨顶上平直,吻部较家猪为长,适于掘食。通常夜出掘食农作物,有时袭击家猪和野兔等,性情凶暴,是农业害兽。我国南北各地均产。肉可食,皮可制革,鬃毛可利用。欧洲和亚洲都有分布。野猪为家猪的祖先。 ...
脊椎动物,哺乳纲,奇蹄目,犀科。又称非洲双角犀,或尖吻犀,体长约3.5米,肩高1.5~1.7米,尾长约70厘米,体重约1.8吨,鼻端有2个角,前后排列,前角长70~90厘米,后角长不足40厘米。皮肤黑灰色。无下门齿,明显特点是上唇长并有伸缩性。栖息于丛林地区,独栖或2~3只同栖。以嫩灌木的枝叶为食。喜泥水浴。性情极为粗野。分布于非洲、北自索马里、埃塞俄比亚,南至南非。曾认为犀角为贵重药材而杀犀 ...
脊椎动物,哺乳纲,奇蹄目,犀科,又称印度犀。躯体粗壮,体长3.2~3.5米,肩高可达1.8米,重约2吨。皮肤粗厚,硬似甲胄,在肩、颈及四肢关节处有明显的宽大褶蓬。皮肤上具有很多黑灰色圆形突起。鼻端仅有1个短粗的角,故称独角犀。角长约30~61厘米。前、后肢各有3个指(趾),中指(趾)较为发达。尾短。独栖或双栖,夜行性。2对门齿锐利。以草为食,喜泥水浴。妊娠期长达19个月。每胎1仔,寿命约50年 ...
脊椎动物,哺乳纲,奇蹄目,马科。一般指公驴和母马杂交后所生的种间杂种。体型较大,像马,叫声似驴,耳长,鬃毛和尾毛则介于马和驴之间,俗称“马骡”。蹄小、四肢筋腱强韧。不仅耐粗饲料、耐劳,抗病力及适应性强,而且挽力大并能持久。故适于拉车和驮物,骡极少有能繁殖后代的;如是公马和母驴杂交后所生的种间杂种,称为駃騠,体形似驴,故俗称“驴骡”。
脊椎动物,哺乳纲中种类最多、分布最广的1个目。门齿很发达,无齿根,可终生继续生长,常借啃啮硬物以磨损。上下门齿各1对。无犬齿、门齿与前臼齿间有空隙。大多数种类繁殖力极强。主要以植物为食,少数为杂食性。陆生、树栖或穴居,也有水陆两栖的。全世界约有1700余种,占哺乳动物总数的1/3。最常见的有鼯鼠、松鼠、豪猪、豚鼠、河狸、跳鼠、田鼠、家鼠、竹鼠等。其中有些是毛皮兽,如松鼠、河狸、麝鼠等,但更多的 ...
脊椎动物,哺乳纲,鳞甲目,穿山甲科。身体背部、四肢外侧和尾被有覆瓦状的角质鳞。体长一般约为40~60厘米;尾扁而粗,较体为短。头小,吻尖。口、耳和眼都小,无齿,舌粗长,伸出可达25厘米长,用来舐取食物。四肢短,爪锐利,用以搔地觅食或掘洞穴居。洞穴在地下2~3米深处,昼伏夜出。胆小怯懦,行动缓慢。非洲穿山甲(约有4种)遇敌时,躯体可卷成球状,边缘锋利的角质鳞可竖立起来保护自己。主食蚁类及白蚁。在 ...
脊椎动物,哺乳纲,贫齿目,食蚁兽科。分布于中美和南美洲的热带地区。又称大食蚁兽。体长约1.3米,头细长;眼和耳极小;吻成管状;无齿;舌细长,能伸缩,借以舔食蚁类、白蚁及其他昆虫;前肢除第5指外,均具有钩爪;后肢短,5爪大小相仿。体呈灰色,背面两侧有宽阔的黑色纵纹,纹的边缘白色。尾部密生长毛。生活于河边、低湿草原或森林湿地。 ...
脊椎动物,哺乳纲,贫齿目,树懒科。产于南美和中美。体长约70厘米,体重约9公斤。前肢有2爪,后肢有3爪,爪很发达,弯曲,长7.5厘米。尾退化。体毛长而厚,因有地衣和藻类在其上生长、故显绿色。经常栖息潮湿的树林中。以四肢倒悬在树上,行动极为缓慢,又称“二趾树懒”。以树叶、嫩芽、果实为食,能耐饥1个月以上。能游泳。性喜温热,如环境温度在27℃时,就会发抖。 ...
脊椎动物,哺乳纲,翼手目,狐蝠科。体型较一般蝙蝠大,两翼展开长达90厘米以上。由于头型似狐,口吻长而伸出,故称狐蝠。第1和第2指都有爪,日间成群倒挂在大树枝上,夜间成群出动,觅食野果、花蕊,对果园危害极大。每胎1仔。冬季隐藏于洞穴中冬眠。在我国云南分布有莱氏狐蝠(Pteropus lylei),在台湾则有台湾狐蝠(Pteropusdasymallus)。 ...
脊椎动物,哺乳纲,翼手目,吸血蝠科。以吸食其他动物的血为营养,体长8~9厘米。翼膜宽大,无尾,吻短,鼻上端有叶状皮。上门齿和上犬齿很发达和锐利。上体赤褐色,腹部黄褐色。夜间乘牛、马等牲畜休息时,咬破其皮肤舐食血液;有时也吸入血。牛、马或人皮肤被咬破吸血时并无感觉。因其唾液中含有一种抗凝素,血不易凝结而便于舐食。能用前后肢将身体撑高走动。吸血蝠可饲养,约能活10年。分布于南美洲中部及南部。 ...
脊椎动物,哺乳纲,翼手目,蝙蝠科。体小,前臂长约4厘米,耳大,长约3.7厘米,椭圆形,两耳内缘基部相连。尾长4.7厘米,包在股间膜内。体背面淡灰褐色,腹毛灰黄色,毛的基部黑褐色。栖息在山洞、树洞或屋顶内。飞行时耳倒向后方。捕食昆虫,有益于人类。冬眠时不食不动,耳折于臂下。分布于我国东北、西北、河北等地。又称“兔蝠”。 ...
脊椎动物,哺乳纲,啮齿目,鼠科。体长约6.5~12厘米,尾细长,略较体短,尾毛不发达,鳞片裸露呈环状。体背毛黄褐色,通常从两耳间沿脊背至尾的基部有1条黑褐色纵纹;腹部灰白色。四足的背面也为白色。为田间农业害兽,喜以豆类、稻、麦、花生和其它农作物为食,偶尔也进入居民点为害。有贮粮习性。繁殖力极强,繁殖期在北方为4~9月,在长江流域一般为3~10月,有的至11月或12月,较南地区可至1月。1年2~ ...
脊椎动物,哺乳纲,啮齿目,鼠科。体长约6~9厘米,体重7~20克。北方种群的尾略短,而南方种群的尾略长于体长。头小、吻短,耳圆形,上门齿有缺刻。毛色变化较大,自黑灰色至灰褐色;腹毛基部灰色,尖端通常为灰黄色,有的呈灰白色,有的腹毛全白;四肢细弱,后足较短,足暗褐色,有的呈白色;尾上下两色,背面较深,为暗褐色,腹面呈沙黄色。栖息建筑物中、田野、山地、果园中。全国各地均有分布。杂食性,为主要害鼠之 ...
脊椎动物,哺乳纲,啮齿目,鼠科。体长16~25厘米,尾长13~20厘米。身体背面呈灰褐色、赤褐色,腹面呈灰白色,足白色。在房屋或田野沟旁挖洞栖居,又称沟鼠。夜间活动,盗食人和家畜的食料。繁殖力很强,年产2~8胎,每胎一般6~11仔。对人类为害很大,传播鼠疫等传染病。实验用的大白鼠是它的变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