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椎动物,哺乳纲,食肉目,猫科。大型食物动物,为虎的1个亚种。成体身长1.6~2米,尾长0.9米,体重约139~200公斤。体色桔黄色,较东北虎艳丽,浓黑色的横纹较宽,体侧明显具有2条上下两端相连成菱形的横纹。身体上的毛较东北虎(Panthera tigris altaica)的短,尾也较细。华南虎生性机警多疑,行动敏捷。在野生的情况下,白天很少活动,夜间外出觅食,食量较大。每2~3年可繁殖1 ...
脊椎动物,哺乳纲,食肉目的1个科。为特化程度较高的大型或中型的兽类。体躯矫健,头圆吻短,眼大耳小,四肢强健,前足5指,第1指短,不能触及地面,后足4趾。趾(指)端具有锐利弯爪,能够伸缩,行走时可缩入鞘内。尾长,末端钝圆。异齿型,犬齿强大,呈剑形,裂齿极为发达。主要以动物为食,有时也吃些植物性食物。营地面生活,多数善于爬树,也有营半树栖生活。多数动物喜单独活动,在繁殖和哺乳期也有以家族结成一小群 ...
脊椎动物,哺乳纲,食肉目,猫科。大型食肉动物,为虎的1个亚种。体躯较华南虎粗壮雄伟,身长1.6米~3米,尾长约1米,体重最大约320公斤。体色夏毛棕黄色,冬毛淡黄色。背部和体侧具有多条横列黑色窄条纹,通常2条靠近呈柳叶状。头大而圆,前额上的数条黑色横纹,中间常被串通,极似“王”字,故有“兽中王”之美称。耳短圆,背面黑色,中央带有1块白斑。犬齿发达,长6.5厘米,锐而锋利,裂齿大而长。四肢粗健, ...
脊椎动物,哺乳纲,食肉目,猫科。头大而圆。体长1.4~2米余,尾长达1.1米。体呈淡黄色或褐色,有黑色横纹,尾部有黑色环纹。背部色浓,唇、颌、腹部和四肢内侧均为白色,前额似有“王”字形斑纹。夜行性,能游泳,不善爬树。性情凶猛,齿尖爪锐,捕食野猪、鹿、獐、羚羊等动物。有时也伤害人类。分布于亚洲,北至苏联西伯利亚,南抵印度尼西亚、印度。我国有东北虎(P.t.amurensis),体大,毛色较淡,产 ...
脊椎动物,哺乳纲,食肉目,鼬科。半水栖兽类。体长70~75厘米,尾扁平,长达50厘米。头扁圆,吻短,耳小,生有瓣膜,有利潜水。四肢短,趾间有蹼。毛短而软密,具有光泽,背面深褐色,腹部较淡。栖息水边,喜在江河、湖泊中游泳。通常夜间活动,主食鱼类,也吃蛙、蟹和水禽。广布世界各地,我国南北各地均有分布。为珍贵毛皮兽,现已能人工驯养、繁殖。 ...
脊椎动物,哺乳纲,食肉目,鼬科。体长45~50厘米左右,尾长11~13厘米。体重10~12公斤。身体肥胖,头长,鼻尖,耳短。前肢爪特长,适于掘土。毛灰色,有时发黄,头部有3条宽白纵纹,耳缘也是白色,胸、腹和四肢黑色。栖息于山野,通常筑洞于土丘或大树下,洞道长达几米至10余米。视力弱,嗅觉灵敏,主要在夜间活动。杂食性,以蚯蚓、昆虫、蛙、蜥蜴、鸟、鼠和植物的根、茎、果实为食。有半冬眠现象,属异温动 ...
脊椎动物,哺乳纲,食肉目,鼬科。体形似黄鼬,体长约35~40厘米。尾短而粗,长约13~19厘米,尾毛长而蓬松。鼻面部长,有明显纵沟。耳较大。体毛暗褐色,头部较浅。爪甚尖利,善于爬树。通常多在地面生活,主要单独栖息在针叶林中。一般夜间活动,主食鼠类和鸟类,也吃果实。每年6~8月发情交配,翌年3~5月产仔。东北和新疆北部多有分布。由于毛皮极为珍贵,我国已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现已能进行人工驯养、繁 ...
脊椎动物,哺乳纲,食肉目,鼬科。我国各地都有分布,主要产于亚洲、欧洲、北美洲。体长约30厘米,尾长约15~20厘米,均比臭鼬短。背面赤褐色,口唇白色,胸腹淡黄褐色。四肢短小,颈长,尾长蓬松。喜栖息林中水边、田间以及多石的平原等处。常在夜间活动,以鼠类、小鸟及昆虫为食,也袭击家禽。肛门近旁有臭腺1对,能分泌黄色臭液,用以驱敌。善于钻越缝隙、爬墙、游泳。俗称“黄鼠狼”。毛皮适做衣、帽,尾毛可制毛笔 ...
脊椎动物,哺乳纲,食肉目,鼬科。身体较黄鼬稍大,雄兽略大于雌兽,体长约39~45厘米,尾长约12~17厘米;雄兽体重可达1公斤,也较雌兽为重。面部斑毛形成“花脸”。背部棕黄色或沙黄色,背部及腰部的毛尖黑色,致使身体后部呈黑褐色;胸部、四肢及尾端均为黑褐色。栖息于开阔山地和草原。夜行性,常占用黄鼠等废弃洞穴。主食鼠类、兔和旱獭,有时也捕食鱼、蛙。每年2~3月间发情交配,每胎8~11仔。又称“艾虎 ...
脊椎动物,哺乳纲,熊科。躯体较大,一般长约2米,高约1米,体重200公斤以上,最大的可达350公斤。毛色为深棕色或银灰色,耳有黑褐色长毛,四肢的毛色近似黑色。头大眼小,腰肥腿健,尾短藏于毛下。生活在北温带山林地区,以青草、嫩芽、橡子、松子和多种果实为食,也吃蚁类等多种昆虫和鸟、兽等。冬季在洞穴内进行假冬眠,雌雄均单独生活。能直立行走,也会游泳,不善爬树。夏季交配,早春产仔。分布于我国东北、甘肃 ...
脊椎动物,哺乳纲,食肉目,猫熊科。为我国特产的珍贵“活化石”动物。身体肥胖,形似熊,但头宽而短。体长约1.5~1.8米,体重约130~150公斤。有尾,长约12厘米。足底生有毛。指趾都有锋利的爪。前肢的拇指退化得很小,但在腕的内侧长出1个骨块,形成1个“假大指”,并与其他5指对立。体毛白色,稍带微黄色,密而粗厚,具有光泽。耐寒,喜卧雪地或高树上。眼周、两耳、前后肢和肩部为黑色。生活在2000~ ...
脊椎动物,哺乳纲,食肉目中体型最大的科,躯体粗壮,四肢强健有力,头圆颈短,眼小吻长。前后肢均具有5指、趾,弯爪强硬,不能伸缩。跖行性。短尾隐于体毛内。毛色一致,厚而密。齿大,但不尖锐,裂齿不如其他食肉目动物发达。杂食性。行动缓慢,营地栖生活,善于爬树,也能游泳。嗅觉、听觉较为灵敏。毛皮、肉、脂、胆、掌均有较大经济价值,有时对养蜂业、农、牧、果树等造成危害。种类较少,全世界仅有7种,我国有3种。 ...
脊椎动物,哺乳纲,食肉目,熊科。体形肥大,长1.7~1.9米,尾甚短,长7~8厘米。身体黑色,胸部有一半月形白纹,又称狗熊。颈和肩部毛较长。多栖息树林中,性情孤独不成群。在较冷地区有假冬眠现象,但不深睡,体温下降很少。能游泳,善爬树,也能直立行走。杂食性,主食植物,也喜吃蚁类和蜜蜂,并吃鱼、蛙、鸟类、啮齿类和小型偶蹄类。夏季交配,12月至翌年2月间产仔,每胎1~2仔。熊掌可食,熊脂、熊胆、熊肉 ...
别名:海耳。(鲍科)贝壳狭长,螺层约3层,螺旋部很小,体螺层大,与壳口相适应,整个贝壳扭曲成耳状。壳面左侧有一条螺肋由一列约20个左右排列整齐的突起组成,其中5~7个突起有开口。肋的左侧至贝壳的边缘具4~5条肋纹。生长纹细密。壳表面光滑,为绿色、黄褐色,并布有紫色、褐色、暗绿色等斑纹。壳内银白色,具珍珠光泽。足极发达,不能完全包于壳中。主要产于我国台湾、海南等地,其中三亚市、西沙群岛等地产量较多, ...
脊椎动物,哺乳纲,食肉目,犬科。体较狼小,体长1~1.3米,毛色通常为灰棕色,杂以黑色或全身为棕红色,尾较粗大,棕黄色,末端黑色,腹部和喉白色,有时略杂有红色。四肢较短,棕黄色。性凶猛,喜群居,常集体袭击小型及中型兽类,有时甚至能伤害水牛。乳头多达8对。冬季产仔,每胎2~7仔。除台湾和海南省外,全国各地多有分布。毛皮较粗糙,可作褥垫等用。 ...
脊椎动物,哺乳纲,食肉目,犬科。外形如狐,但躯体较胖,尾较短。体长65~80厘米,尾长15~25厘米,体重约4~10公斤,尾毛蓬松,吻尖,耳短圆。两颊有长毛,体色棕灰,四肢和胸腹几近黑色,眼部各有1片黑褐色斑纹。穴居河谷、山边和田野间。杂食性,以鱼、鼠、蛙、虾、蟹和野果、杂草等为食。每年2~3月交配,怀孕期约两个月,每胎5~7仔。我国除台湾、海南省外,东北、华北、华东、中南及西南各省均有分布, ...
脊椎动物,哺乳纲,食肉目,犬科。为世界珍贵的毛皮兽。体长约70厘米,尾长约45厘米。毛色变化很大,一般呈赤褐、黄褐、灰褐色;耳背黑色或黑褐色,尾尖白色。可从尾基部的1个小孔分泌恶臭味。有“装死”习性。栖息森林、草原、半沙漠、丘陵地带,居树洞或土穴中,傍晚活动、觅食,天亮前即归。主食鼠类,兼食两栖类、爬行类、小鸟和小兽,有时也吃昆虫和野果等。每年12月至翌年2月发情,2~5月产仔,每胎3~6仔。 ...
脊椎动物,哺乳纲,食肉目,大科。体长50~75厘米,较一般狐小,尾长25~30厘米。吻不太尖,耳廓短圆,颊的后部生有长毛。跖部也密生长毛,适于在冰雪地上行走。冬、夏季身体毛色的变化很大,冬毛纯白,仅无毛的鼻尖和尾端黑色,这也是长期对外界环境的一种适应。自春末至夏季,体毛由白色逐渐变成青灰色,故常被称为“青狐”。以鸟类和鸟卵为食。冬季有贮藏食物的习性。分布于亚洲、欧洲、北美洲最北部的北极圈内外。 ...
脊椎动物,哺乳纲,食肉目,犬科。体长1~1.6米,尾长33~50厘米。体瘦足长,尾下垂于后肢之间。外形似狗,嗅觉、听觉也很灵敏,但吻较狗尖,口也较阔。眼斜,耳坚立不曲。身体的毛色随产地而异,通常身体的上部黄灰色,略混黑色;身体的下部带有白色。栖息山地、平原和森林间。善于奔跑,爪不回缩。犬齿和臼齿锐利,性情凶暴,袭击各种野生动物和家禽、家畜,是畜牧业主要害兽之一,有时也伤害人。平时单独活动,经常 ...
别名:九子螺、九孔鲍。(鲍科)贝壳坚硬,螺旋部小,体螺层极大。壳面的左侧有一列突起,约20余个,前面的7~9个有开口,其余皆闭塞。壳口大,外唇薄,内唇向内形成片状边缘。壳表面绿褐色,生长纹细密,生长纹与放射肋交错使壳面呈布纹状。壳内面银白色,具珍珠光泽。足发达。我国东南沿海有分布,以海南岛及广东的囱州岛产量较多,产期多在秋季。不少地方已进行人工养殖。杂色鲍虽不及皱纹盘鲍口感好,也是鲍中较好的品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