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香实验_LOGO
登录
提问
我要登录
|免费注册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金色小沙丁鱼

鲱形目鲱科小沙丁鱼属的 1种。体圆柱形,略侧扁,长129~168毫米。头中等大,背部宽。眼中等大;脂膜发达,覆盖着眼的大半。口小,上、下颌等长,腭骨和舌上有细牙。鳃孔大。有假鳃。体被近似六角形的圆鳞,纵列鳞46~49。无侧线。背鳍条17~18;臀鳍条16~19,其最后两个鳍条显著较长;尾鳍深叉形尾鳍基部有2个显著的长鳞。体背侧青绿色;体侧上方有一条淡黄色光泽的纵带,因而得名金色小沙丁鱼;腹部白色。 ...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花鲈

鲈形目叉鲈尾科Percichthyidae鲈属的 1种。又名鲈鱼,花寨。体延长,侧扁,背腹面皆钝圆;口大,倾斜;上颌骨后端扩大,伸达眼后缘下方;两颌牙细小,呈带状;犁骨和腭骨具绒毛牙;前鳃盖骨后缘具细锯齿,隅角处具钝棘;体被小栉鳞,侧线完全;背鳍2个仅在基部相连;背鳍11~13鳍棘,以第5鳍棘为最长;臀鳍具3鳍棘,第1鳍棘短小,第2鳍棘强大;胸鳍较小;低位;腹鳍位于胸鳍基底下方;尾鳍叉状;体侧及背 ...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飞鱼

颌针鱼目的1科。共有8属50种,通称飞鱼。体型较短粗,稍侧扁;吻短钝;口端位;两颌具细齿,有些种类犁骨、腭骨或舌上具齿;鼻孔两对,较大,紧位于眼前;鳃膜与鳃峡不相连鳃膜条骨9~12;上咽部具齿丛;鳔大,向后延伸;无幽门盲囊;被大圆鳞,易脱落,头部多少被鳞;侧线低,近腹缘;臀鳍位于体后部,约与背鳍相对无鳍棘;胸鳍特别长最长可达体长的3/4呈翼状一般可达或超过背鳍起点;有些种类腹鳍发达;尾鳍深叉形,下 ...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矛尾鱼

腔棘鱼目矛尾鱼科的唯一种,是唯一现生的总鳍鱼类。体呈长梭形躯体粗状体长达1.5米左右。头大口宽,牙齿锐利。颅骨具特殊的颅间关节。在头下下颌间有1对很大的喉板。躯体覆盖大而薄的椭圆形圆鳞鳞片露出部分具很多小嵴或疣突,因而体表粗糙,体后部和鳍基部鳞较小。侧线完全。背鳍2个:第一背鳍鳍条强度骨化,具嵴,呈棘状;第二背鳍与胸鳍、腹鳍、臀鳍外形相似呈柄状鳍条着生在很厚的肉质鳍柄上。偶鳍内骨骼排列分节为非对称 ...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康吉鳗

鳗鲡目康吉鳗科的1属,约10种通称康吉鳗。体鳗形,尾部长于头与躯干长度之和,唇发达。口大,端位,口裂达眼中部或后部的下方。舌游离,不附于口底。颌齿细小,尖锐,圆锥状。鳃孔稍大,位于胸鳍基部下方。无腹鳍;背鳍、胸鳍、臀鳍及尾鳍均发达;奇鳍且相连续。体无鳞。侧线明显。肛门显著位于胸鳍后方。分布于热带到冷温带,大部为海鱼类。多为海产,少数亦进入淡水。中国有2种:日本康吉鳗背鳍始于胸鳍上方或略后,胸鳍后部 ...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猫鲨

真鲨目猫鲨科的1属。全世界约有13种,中国仅有1种。小型鲨鱼。眼狭长,椭圆形,具瞬褶。前鼻瓣伸达或不伸达口前,鼻须常消失。口大,唇褶短小。喷水孔细小近眼后方。鳃孔5个,狭小最后1~2个位于胸鳍基底上方。牙细小而多3齿头型或多齿头型。背鳍2个,第一背鳍大于第二背鳍起点与腹鳍基底后部相对或后于腹鳍;第二背鳍起点与臀鳍中部相对或稍后。尾鳍平直,尾椎轴不上翘,尾鳍下叶前部稍突出,后部有一缺刻。胸鳍中大,外 ...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姥鲨

鼠鲨目姥鲨科姥鲨属的1种。体庞大仔鱼刚生时体长约2米,幼鱼体长4.5~6米,成鱼最大可达1于鲸鲨,重达15000千克。呈纺锤形,头宽扁躯干粗大,尾渐小。口大,弧形,下位;下唇褶短小,见于口隅处无上唇褶。眼小无瞬膜。喷水孔很小。鼻孔外侧位距口端比距吻端为近。牙细小而多,平扁盾状,齿头向后多行使用。鳃孔5个,很宽大,自背侧伸达喉下最后一个位于胸鳍基底前方;鳃耙细长密列,基部侧扁,鬃毛状,形成鲸须状过滤 ...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虎鲨

软骨鱼纲板鳃亚纲的1目。本目仅有虎鲨科1科,虎鲨属1属,约8种。体粗大而短,头高近方形。眶上突起显著,吻短钝,眼小,椭圆形,上侧位,无瞬膜。鼻孔具鼻口沟。口平横,上、下唇褶发达。上、下颌牙同型,每颌前、后牙异型,前部牙细尖,3~5齿头;后部牙平扁,臼齿状。喷水孔小,位于眼后下方。鳃孔5个最后3~4个位于胸鳍基底上方。背鳍2个各具一硬棘;具臀鳍;尾鳍宽短,帚形,下叶前部三角形突出,尾基无凹洼;胸鳍宽 ...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鹦嘴鱼

鲈形目的1科。约有11属 68种鱼。体一般长椭圆形,侧扁;被大形圆鳞,侧线中断或少数呈连续状;颊部具鳞1~4行,背鳍起点前方正中有3~8鳞片;上颌骨固着于前颌骨口不能向前伸出;两颌齿多数愈合成齿板形如鹦鹉嘴;齿板表面或有尖锐的齿存在;少数种类颌齿仅在基部愈合前部排列呈重叠状;犁骨和腭骨无齿;上咽骨1对,其上具1~3行扁平齿;铺石状排列多数在外侧尚有一行退化齿,少数无;下咽骨愈合为一,齿盘长方形,齿 ...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鲸鲨

鼠鲨目鲸鲨科鲸鲨属的唯一种。体庞大是世界上最大的鱼类,一般体长10米左右最大者体长可达20米。每侧2个显著的皮嵴。口巨大,前位,上、下颌具唇褶。鼻孔位于吻端两侧,出水孔开口于口内。眼小,无瞬膜。喷水孔小,位于眼后。牙细小而多,圆锥形,齿头向后倾斜,多行在使用。鳃孔很宽大,最后 3个位于胸鳍基底上方;鳃弓具角质鳃耙,鳃耙分成许多小枝,交叉结成海绵状过滤器。背鳍2个无硬棘;第一背鳍起点前于腹鳍起点,基 ...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鳞鲀科

鲀形目的1科有11属约40种通称鳞鲀。体侧扁长椭圆形或菱形。眼小或中大,上侧位。口小,端位。上下颌每侧常各有1~2行楔状牙齿。背鳍2个,第一背鳍3鳍棘第一鳍棘粗大其余2鳍棘短小;第二背鳍及臀鳍相似基底均较长。左右腹鳍合成一短棘附在腰带骨的末端,短棘与肛门间常有膜状皮膜。体被中大或小形粗板状厚鳞,不相互覆盖。无气囊。主要分布于印度洋-西太平洋的热带海区,为浅海鱼类。鳞鲀体色美丽。肉食性以甲壳类、贝类 ...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腐霉属(Fythium)

  包括寄生于淡水藻类和在潮湿的菜园、温室土壤中腐生的种类,常引起作物根腐以及幼苗的猝倒病等。菌丝大量繁殖呈棉絮状,分枝,无隔多核。瓜果腐霉侵染瓜类、豆类以及棉麻等约100种栽培植物,引起各种腐烂病及猝倒病。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疫霉属(Phytophthora)

  此属大多寄生,诱发许多重要的植物病害。菌丝产生无限生长的分枝孢子囊梗,梗上产生大量孢子囊,在孢子囊梗生成孢子囊的位置变肿大。马铃薯晚疫病菌(致病疫霉)引起的马铃薯晚疫病,曾导致世界性的马铃薯减产。 ...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病毒粒子(vivion)

  成熟的或结构完整、有感染性的病毒个体,其结构包括:  衣壳粒(cap-somere) 构成病毒粒子的最小单位,是由1~6个相同多肽分子折叠缠绕而成的蛋白质亚单位。病毒粒子不同部位的衣壳粒可由不同的多肽分子组成,简单的病毒粒子只有1~2种多肽,复杂的可达20种以上。衣壳粒在电子显微镜下呈子粒状,故又称子粒。  衣壳(capsid) 又称壳体。由衣壳粒以对称的形式有规律地排列成杆状、球状、20面体 ...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单轴霉属(Plasmopora)

  专性寄生菌。菌丝在寄主细胞间蔓延,以吸胞伸入细胞内吸取养料,孢囊梗从寄主气孔伸出,其分枝与主干多成直角。葡萄生单轴霉引起葡萄霜霉病,为葡萄的重要病害,此病曾在1932年使法国南部葡萄产区大量减产,使酿酒业频于崩溃。病菌侵害叶片、嫩梢、花蕾及幼果,受害组织呈黄色枯斑,病菌呈灰白色。 ...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病毒(virus)

  非细胞型的微生物类群。在宿主细胞内具有生命特征,在活细胞外仅具有一般化学大分子特征,专性活细胞内寄生。个体微小,能通过细菌滤器,在电镜下才能看见,大小用纳米(nm)表示。  大小和形态 病毒大小因种类不同而相差甚远。小的病毒只有10~22纳米,如口蹄疫病毒,相当于最大的蛋白质分子(血红素蛋白质分子);大的病毒如痘类病毒,大小为250~300×200~250纳米,近似于最小的原核微生物支原体;大 ...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鞭毛菌亚门(Mastigomycotina)

   无性生殖产生具鞭毛的游动孢子的一大类低等真菌。单细胞,不形成菌丝或菌丝不发达,较高级种类形成无横隔、多核的分枝菌丝,有性生殖经同配、异配或卵配,形成休眠孢子囊或卵孢子。无性生殖在菌丝顶端产生孢子囊,或整个细胞发育为原孢子囊堆,再产生游动孢子。大多种类水生,少数陆生,腐生或寄生于鱼类、藻类。陆生型也包括腐生和寄生于高等植物的种类。 ...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伯杰氏系统细菌学手册》(Bergey's Manual of Systemaic Bacteriology)

  一本有代表性的、参考价值极高、比较全面系统的细菌分类手册。由美国布瑞德(Breed)等人主编。1923年第1版,后于1925、1930、1934、1939、1948、1957、1974年相继出版了第2至第8版,每个版本都反映了当时细菌学发展的新成就。其中第8版有美、英、德、法等14个国家的细菌学家参加了编写工作,对系统内的每一属和种都做了较详细的属性描述。近年来,由于细胞学、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 ...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

  革兰氏阴性短杆菌,大小0.5×1~3微米。周身鞭毛,能运动,无芽孢。能发酵多种糖类产酸、产气,是人和动物肠道中的正常栖居菌,婴儿出生后即随哺乳进入肠道,与人终身相伴,其代谢活动能抑制肠道内分解蛋白质的微生物生长,减少蛋白质分解产物对人体的危害,还能合成维生素B和K,以及有杀菌作用的大肠杆菌素。正常栖居条件下不致病。但若进入胆囊、膀胱等处可引起炎症。在肠道中大量繁殖,几占粪便干重的1/3。兼性厌 ...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带菌者(carrier)

  体内带有病原菌,但无临床症状的人。带菌者能不断排出病原菌传染周围的人群。因其不出现临床症状,不易被察觉而加以隔离,其危害性常甚于病人,被视为最危险的传染源。健康人(包括隐性感染者)体内带有病原菌的,称为健康带菌者。如在流行性脑膜炎或白喉流行期间,不少健康人的鼻咽腔内可带有脑膜炎球菌或白喉杆菌。医生、护士常与病人接触,很易成为带菌者,在病人中传播,引起病人的交叉感染。有些传染病患者病愈后,体内仍 ...

提问
扫一扫
丁香实验小程序二维码
实验小助手
丁香实验公众号二维码
扫码领资料
反馈
TOP
打开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