链激酶-链道酶皮肤试验【参考范围】48h后观察结果:红斑直径>5mm为阳性、≥15mm为强阳性;破损直径≥5mm为强阳性;正常人多数为阳性反应。【影响因素】参见结核菌素皮肤试验。【临床意义】链激酶-链道酶是从溶血性链球菌培养中提取的抗原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由于绝大多数健康人既往感染过链球菌,故均应呈红肿硬结,SK-SD阳性表明细胞免疫功能正常;阴性则有以下情况:1.细胞免疫功能低下。2.既往感染过链球菌而不发生变态反应。3 ...
结核菌素皮肤试验【参考范围】皮内注射抗原后24~48h观察结果,分别测量红斑与硬结的直径,若硬结直径>5mm即为阳性反应;若硬结较小,可能是交叉反应;4~18h发生红肿可能合并有速发型过敏反应。【影响因素】试验技术操作因素:抗原保存不当或剂量不够、浓度太低;注射过深进入皮下或液体漏出;观察结果不准确等可出现假阴性反应;抗原剂量太大或浓度过高;抗原本身或溶剂的非特异性刺激;空气注入皮内等可出现假阳性反应。【临床意义】1.O ...
“自己”抗原 正常自身组织成分及体液组分处于免疫耐受状态,不能激发免疫应答,但如打破自身耐受,则可引起自身免疫应答;另一些自身组织成分虽具有免疫原性,但在正常情况下,由于组织屏障,不能进入血流,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因此不能与免疫细胞接触,也不能激发免疫应答,称此种抗原为隐蔽性身抗原,如脑组织、眼晶状体蛋白及精子等。一旦因外伤或手术等原因,可使此种抗原进入血流时,则可引起自身免疫应答。受病原微生物的感染或应用某些化学药物 ...
风湿因子正常参考值: 阴性(速率散射比浊法)临床意义:(1) 类风湿疾病时,RF阳性率可达70%~90%,类风湿性关节炎的阳性率为70%.(2) 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均有较高的阳性率。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3) 微生物和寄生虫的感染及部分胶原性疾病也可出现类风湿因子阳性。
C3裂解产物【参考范围】因检测方法不同而异,ELISA法正常为阴性;有文献报告<12mg/L.【影响因素】同血清Ig测定。【临床意义】C3SP是补体在经典途径或旁路途径活化时,C3被C3转化酶等裂解而形成C3a和C3b两个具有重要生物学活性的片段。C3a是强碱性多肽,具有过敏毒素活性,可刺激组织肥大细胞和血液嗜碱性粒细胞释放组胺及其他生物学活性物质,增强毛细血管通透性并使血管平滑肌收缩。C3b不耐热,在血清中半衰期 ...
血清B因子测定【参考范围】免疫速率散射比浊法:0.144~0.268g/L.【影响因素】待检血清要新鲜,最好当日内检测完毕,不宜冰箱保存,否则溶血活性降低影响结果。【临床意义】BF又称为C3激活剂前体,由巨噬细胞和肝细胞产生,是补体旁路活化途径中的一个重要成分,属于不耐热的β2球蛋白,50℃30min即可失活。BF在D因子的作用下裂解为抗原性不同的Ba、Bb两个片段,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Bb与C3b结合形成旁路途径的C3 ...
补体旁路活化途径的溶血活性【参考范围】比色法:19.0~24.4kU/L.【影响因素】同CH50.【临床意义】补体激活途径有经典途径和旁路途径,补体旁路途径活化与经典途径不同,无需补体C1、C4、C2成分和抗体参与,活化时除C3、C5~C9外,尚需要D、B、P、H、I因子参加,因而在非特异性抗感染方面具有更为重要的地位,同时还可能参与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免疫病理损伤。AP-CH50增高:见于RA、SLE等自身免疫性疾病以及肿瘤、 ...
总补体溶血活性【参考范围】比色法:60~120kU/L.【影响因素】1.在补体测定中标本采集与保存极为重要,即待检标本要新鲜。一般静脉取血后,置室温1h使血液凝固,分离血清后最好2h之内检测完毕,否则应尽快置-20℃保存,避免反复冻溶,以防补体活性降低。2.补体活性不甚稳定,56℃30min、剧烈振荡、酸碱、乙醇、乙醚、肥皂、蛋白酶等均可使其灭活,因此检测所用器皿要洁净并呈中性。3.该实验影响因素较多,操作要严格,溶血素、绵羊红细 ...
相关白细胞及其它因素测定:相关白细胞及其它因素测定: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嗜碱性粒细胞计数、嗜碱性粒细胞脱颗粒试验、其他检测方法。(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嗜酸性粒细胞参与Ⅰ型变态反应,因此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可作为Ⅰ型变态反应的辅助诊断指标,而且可作为疗效判定的指标之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可用白细胞分类计数法,也可以用直接计数法,目前多采用后者。该类细胞的胞浆颗粒中富含碱性氨基酸和碱性蛋白,其等电点为pH11,因此呈嗜酸性,易 ...
自身耐受与自身免疫:机体对某种抗原的刺激不表现出免疫应答的现象称为免疫无应答性。这种状态主要由两种原因引起:一为机体的免疫系统异常,例如免疫缺陷病;二是特异性免疫不反应,即免疫耐受性。免疫耐受产生的机制尚未完全明了,可能与抗原的性质和剂量、免疫刺激的途径和时相、以及机体的免疫状态等多方面的因素有关;所有不利于产生免疫应答的条件均可能诱导免疫耐受。免疫耐受是一种重要的生理现象,不论是在基础理论研究还是临床医学实 ...
免疫复合物检测的意义及应用:判定免疫复合物为发病机制的证据有三:①病变局部有IC沉积;②CIC水平显着升高;③明确IC中的抗原性质。第三条证据有时很难查到,但至少要具备前两条,单独CIC的测定不足为凭。人体在健康状态下也存在少量的CIC(大约10~20μg/ml),其生理与病理的界限不易区分。另外,CIC检测的方法太多,其原理各不相同,用一种方法测定为阳性,另一种方法检测可能为阴性;但与免疫组化法一起检测,其意义就大得 ...
免疫球蛋白定量测定:免疫球蛋白定量测定较常用的方法有单向扩散法与免疫浊度法,前者较为简便,后者更为准确迅速。恶性单克隆丙种球蛋白病常呈现某一类丙种球蛋白的显着增高,大多在30mg/ml以上;而正常的免疫球蛋白,包括与M蛋白同类的丙种球蛋白的含量则显着降低。在良性丙种球蛋白病的血清标本中,M蛋白的升高幅度一般不象恶性丙种球蛋白病那么高,多在20mg/ml以下;M蛋白以外的免疫球蛋白含量一般仍在正常范围之内。如在单 ...
继发性免疫缺陷病:继发性免疫缺陷病是出生后由物理(如射线)、化学(如药物)和生物(如病毒)等因素造成,亦可因营养、疾病(如肿瘤)和大型外科手术造成,发病不仅局限于儿童。疾病可涉及免疫系统的各个方面,其临床表现和免疫学特征与相应的原发性免疫缺陷病相似,多可找到明显的致病因素。近年来发现了一种对人类生命和健康威胁很大的免疫缺陷病枣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immunodefiencysyndrome,AIDS ...
免疫系统的个体发育:人体的免疫系统是在遗传控制下发育成熟的。胸腺发生于咽囊,胚胎时期干细胞发生于卵囊,以后逐渐分化为各系的祖细胞并分别沿各自的途径分化成熟。例如在胸腺内分化成熟的为T细胞,B细胞则在骨髓中直接成熟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人类的免疫球蛋白最早出现在胚胎第10~20周,最先出现的是IgM,IgG和IgA次之。至出生时IgM可达成人水平的10%;IgA,1.2%;IgG,82%;后者包括从母体传输过来的一大部分 ...
免疫缺陷的发生阶段及环节:免疫系统在发生和发育过程中,由于某种原因导致某个环节受阻,就会发生免疫缺陷。1.干细胞发育障碍使淋巴细胞系、粒细胞系及巨核细胞系皆可发生缺陷。2.淋巴细胞系发育障碍形成联合免疫缺陷病。3.粒细胞发育障碍可发生慢性肉芽肿。4.第三、四咽囊形成障碍使胸腺和甲状旁腺发育不良,常见的疾病有DiGeorge综合征等。5.胸腺形成不良可导致Nezelof综合征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6.间叶细胞系发育障 ...
其他自身抗体-免疫检验:(一)抗甲状腺球蛋白及微粒体抗体这类抗体可以针对甲状腺的多种成分,以甲状腺球蛋白和微粒体为代表。抗体主要是IgG,可以介导ADCC活性,引起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又称乔本(Hashimoto)甲状腺炎。检测方法多用免疫荧光技术,以甲状腺组织的冰冻切片作基质。也可用RIA.ESISA等方法进行检查。强阳性反应或高滴度抗体对乔本甲状腺炎和原发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有诊断意义,抗体变化对于疾病治疗 ...
自身免疫的发病机制:许多自身免疫病的起始原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清楚。但不论何种原因使机体产生了针对自身抗原和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时,就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导致免疫炎症,使机体发生组织损伤或功能异常,表现相应的临床症状。1.隐蔽抗原释放机体有些组织成分,由于解剖位置的特殊性,正常情况下终生不与免疫系统接触,称为隐蔽抗原。例如眼晶状体、葡萄膜和精子等都是隐蔽抗原。机体不能建立对这些组织的免疫耐受性。出生后由于感染或外伤等原因 ...
学霸精选:ELISA视频: 抗体包被以及封闭 包被用抗原或抗体的浓度,包被的温度和时间,包被液的pH等应根据试验的特点和材料的性质而选定。抗体和蛋白质抗原一般采用pH9.6的碳酸盐缓冲液作为稀释液,也有用pH7.2的磷酸盐缓冲液及pH7~8的Tris-HCL缓冲液作为稀释液的。通常在ELISA板孔中加入包被液后,在4-8℃冰箱中放置过夜,37℃中保温2小时被认为具有同等的包被效果。包被的最适当浓度随载体和包被物的性质可有 ...
一、降钙素原(PCT)降钙素原(PCT)是血清降钙素(CT)的前肽物质,是由116个氨基酸组成的糖蛋白质,在正常生理情况下,由甲状腺C细胞分泌产生。健康人血液中的PCT浓度非常低,小于0.05ng/ml。在炎症刺激特别是细菌感染或脓毒血症状态下,机体各个组织、多种细胞类型均可产生PCT并释放进入血液循环系统。 1、降钙素原适应症 ①细菌感染与病毒感染的鉴别诊断 ②帮助SIRS/脓毒症的早期诊断,评估疾病的严重程度及预后 ③抗生素治疗 ...
请大家先学习图像分析基本原理及分析过程 免疫组化技术是当今广泛应用的检测组织切片内特定蛋白的实验手段。利用图像分析软件来判读切片图像上蛋白表达程度是随着软件技术的发展逐步应用到免疫组化技术中的。组织上的蛋白表达程度,在图片上表现为免疫染色的深浅及面积大小。用肉眼只能定性地进行判读,最多粗略地作一个主观的分级评价。使用图像分析软件则可以对图片染色的程度作一个定量的测量。这个测量结果与切片上的蛋白表达强度有理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