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名 引起休克的原因很多,分类方法也不一,比较常用的分类方法是: 一、按休克的原因分类 1.失血性休克 大量失血引起休克称为失血性休克(hemorrhagic shock)常见于外伤引起的出血、消化性溃疡出血、食管曲张静脉破裂、妇产科疾病所引起的出血等。失血后是否发生休克不仅取决于失血的量,还取决于失血的速度。休克往往是在快速、大量(超过总血量的30~35%)失 ...
佚名 各种休克虽然由于致休克的动因不同,在各自发生发展过程中各有特点,但微循环障碍(缺血、淤血、播散性血管内凝血)致微循环动脉血灌流不足,重要的生命器官因缺氧而发生功能和代谢障碍,是它们的共同规律。休克时微循环的变化,大致可分为三期,即微循环缺血期、微循环淤血期和微循环凝血期。下面以低血容量性休克为例阐述微循环障碍的发展过程及其发生机理。 低血容量性休克常见于大出 ...
佚名 血液流变学(hemorheology)是研究血液流动和变形的科学,或者说是研究血液的流变性、凝固性、血液有形成分(主要是红细胞)粘弹性以及心血管的粘弹性和变形的科学。物体在一定外力作用下能流动或变形的特性,称为该物体流变性。一切流体在一定外力作用下,都具有流动性,但流动的难易,则主要取决于流体内部对于流动起阻抗作用的分子之间和颗粒之间的内摩擦力(即流体的粘度) ...
佚名 休克时细胞的代谢障碍及其功能、结构的损害,既是组织低灌流、微循环流变学改变和/或各种毒性物质作用的结果,又是引起各重要器官功能衰竭和导致不可逆性休克的原因。 (一)休克时细胞的代谢变化 休克时细胞代谢改变比较复杂。由于休克的类型、发展价段以及组织器官的不同,其代谢改变的特点和程度也都有所不同,但共同的重要改变是: 1.糖酵解加强休克时由于组织的低灌流和细 ...
佚名 休克时各器官功能都可发生改变,其中主要是中枢神经系统、心、肾、肺、胃肠及肝脏等重要器官的功能障碍。 (一)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改变 休克早期,如果能通过代偿性调节维持脑的血液供给,除因应激反应而有兴奋性升高外,一般没有明显的脑的功能障碍。休克进一步发展,心输出量减少和血压降低,不能维持脑的血液供给,则发生缺氧。严重的缺氧和酸中毒还能使脑的微循环血管内皮细胞和 ...
佚名 各型休克虽有共同规律,但也各有其特点。前文所述,虽然反映了休克的共同规律,但主要是围绕低血容量性休克的特点来进行分析的。现将其它几种重要的休克类型的特点简述如下。 一、感染性休克 感染性休克(infectious shock)可见于各种微生物引起的败血症(故又称败血症休克,septic shock),特别是革兰氏阴性细菌的感染,由内毒素引起的休克(内毒素性 ...
佚名 一、及早预防 1.积极防治感染和各种容易引起感染性休克的疾病,例如败血症、细菌性痢疾、肺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腹膜炎等。 2.做好外伤的现场处理,如及时止血、镇痛、保温等。 3.对失血或失液过多(如呕吐、腹泻、咯血、消化道出血、大量出汗等)的患者,应及时酌情补液或输血。 4.在应用可能引起过敏性休克的药物(如青、链霉素等)或血清制剂(如破伤风、白喉抗毒 ...
佚名 由于近年医学的发展进步;使缺血再灌注损伤愈益受到重视。例如断肢再植和器官移植就存在缺血肢体和器官的再灌注问题。又如动脉搭桥术后、溶栓疗法之后,休克治疗之后均可能发生缺血与再灌注损伤。因而研究渐多,已成为一个医学重要问题。上述各种治疗方法十分有效,应用渐广,所以我们要对这些疗法有时可能发生损伤的规律有所认识。 缺血后疏通血管或再造血管使组织得到血液的再灌注,本 ...
佚名 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最为常见。从心功能上看,静止张力(resting tension,指心肌在静息状态下受前负荷作用而被拉长进产生的张力)随缺血时间的延长逐渐升高,发展张力(developed tension指心肌收缩时产生的主动张力)逐步下降,再灌注时静止张力更加增高,发展张力愈加低下,说明心脏收缩力下降。 从腺苷酸类代谢来看,缺血时心肌ATP、CP含量迅 ...
佚名 脑是一个对缺氧最敏感的器官,它的活动主要依靠葡萄糖有氧氧化提供能量,因此一旦缺血时间较长即可引起严重的不可逆性损伤。脑缺血时生物电发生改变,出现病理性慢波,缺血一定时间后再灌注,慢波持续并加重。 脑缺血后短时间内ATP,CP、葡萄糖、糖原等均减少,乳酸明显增加。环腺苷酸(cAMP)在缺血(结扎砂鼠两侧颈总动脉)30分钟时增加2.2倍,环鸟苷酸(cGMP)则减 ...
佚名 肠管缺血时,液体通过毛细血管滤出而形成间质水肿。缺血后再灌注,肠管毛细血管通透性更加升高。 从形态学变化来看,严重肠管缺血所致损伤的特征为粘膜病变(粘膜损伤)。不论人和动物,在出血性休克及局部肠管缺血后出现肠粘膜损伤。粘膜损伤的特点表现为:广泛的上皮与绒毛分离,上皮坏死,固有层破坏,出血及溃疡形成此必导致广泛的功能,(如吸收)障碍及粘膜屏障的通透性增高,使大 ...
佚名 关于再灌注损伤的发生机制问题,到目前为止,学说虽多而且有的学说也颇为有力,便尚未得到彻底阐明。兹介绍如下: 一、无复流现象 无复流现象(no-reflow phenomenon)是在犬的实验中发现的。结扎犬的冠状动脉造成局部心肌缺血后,再打开结扎的动脉,使血流重新开放,缺血区并不能得到充分的灌注,故称此现象为无复流或无再灌。这种无复流现象不仅见于心肌,而且 ...
佚名 迄今为止,对于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研究,绝大部分是在实验动物身上进行的,然而这些实验资料却已经为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临床防治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和借鉴,为临床研究奠定了重要的基础。目前,值得临床上参考的防治措施有: 1.尽早恢复血流,尽量减少缺血时间。 2.注意再灌注时的低流、低压、低温。低流低压的意义在于使灌注氧的供应不至突然增加而引起大量氧自由基的形成;低温则 ...
佚名 心力衰竭(rhert failure)是指由于心脏泵功能障碍,以致心输出量减少,不足以适应全身组织代谢需要的一种病理过程。心力衰竭亦称泵衰竭(pump failure)。在这一概念中可以包括两种情况:①心肌衰竭(myocardial failure):是指原发性心肌肌原纤维收缩功能障碍所致的心力衰竭,此时泵功能障碍是原发的。如心肌炎时,心肌的变质、渗出或结缔组 ...
佚名 心力衰竭在临床上十分常见。它可既有心脏本身的疾病引起,也可继发于某些心外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维生素B1缺乏等等。心力衰竭的病因可以概括为下述三类: 一、心脏负荷加重 心脏的负荷可分为前负荷和后负荷两种,前负荷(preload)或容量负荷是指心脏在收缩之前所承受的负荷,相当于心脏舒张末期的容量,前负荷的大小决定了心肌收缩的初长度,后负荷(afterloa ...
佚名 心力衰竭的病因繁多,分类标准不一,常用的有以下几种分类法: 一、根据心脏的受损部位分类 (一)左心衰竭主要是左心室搏出功能障碍,多见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高血压病、主动脉瓣狭窄或关闭不全、二尖瓣关闭不全等。机体的病理变化是由心输出量减少以及肺部淤血、水肿所引起。 (二)右心衰竭主要是右心室搏出功能障碍,见于肺心病、三尖瓣或肺动脉瓣的疾病,并 ...
佚名 心肌受损或心脏负荷加重时,体内出现一系列的代偿活动,通过这些代偿活动可使心血管系统的功能维持于相对正常状态。若病因继续作用,则经过相当时间,在一定条件下代偿状态可以向失代偿状态转化而出现力心衰竭。 虽然机能代谢和形态的代偿是密切地相互联系的,但为了理解的方便,可把代偿分为以机能、代谢为主的代偿和以形态结构为主的代偿两个方面。 一、机能和代谢的代偿 正常人 ...
佚名 心力衷竭的本质是心肌收缩性减弱。为了理解有关的问题,本节将首先简要地复习心肌收缩的分子生物学基础,然后讨论心力衰竭的一般发病机制,以及肥大心肌转向衰竭的机制。 心肌的收缩物质是组成粗、细肌丝的心肌蛋白。粗肌丝的主要成分是肌球蛋白(myosin),其分子量约50万,全长1500A,一端为杆状的尾部,另一端为粗大的头部(S1),二者之间是能弯曲的颈部(S2)。头 ...
佚名 心力衰竭时机体一系列机能代谢变化的根本原因在于心脏泵功能低下,其结果是心输出量减少,动脉系统充盈不足,静脉系统血液淤滞,于是各器官组织血流量不足,发生淤血、水肿和缺氧,并从而引起器官功能障碍和代谢紊乱。 一、心血管系统的变化 (一)心功能的变化 是心力衰竭时最根本的变化,主要表现为心脏泵功能低下,从而可引起一系列血液动力学的变化。通常用于评价心脏泵功能 ...
佚名 一、防治原发病 二、消除诱因 对于心脏负荷已经过重或心肌已经受损的某些患者,体力活动过度紧张、疲劳、心率过快、异位心律,补液过多过快等均能诱发心力衰竭,应尽量消除这此因素。 三、改善心功能 (一)调整前负荷心功能不全的患者,心室充盈压(即前负荷)可高可低(心室充盈压降低可见于急性心力衰竭),应该把充盈压调整到适宜的高度。对于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而言,肺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