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名 食物蛋白经过消化吸收后,以氨基酸的形式通过血液循环运到全身的各组织。这种来源的氨基酸称为外源性基酸。机体各组织的蛋白质在组织酶的作用下,也不断地分解成为氨基酸;机体还能合成部分氨基酸(非必需氨基酸);这两种来源的氨基酸称为内源性氨基酸。外源性氨基酸和内源性氨基酸彼此之间没有区别,共同构成了机体的氨基酸代谢库(metabolic pool)。氨基酸代谢库通常以游 ...
佚名 图7-2 谷氨酸脱氢酶催化的氧化脱氢反应 脱氨基作用是指氨基酸在酶的催化下脱去氨基生成α�酮酸的过程。这是氨基酸在体内分解的主要方式。参与人体蛋白质合成的氨基酸共有20种,它们的结构不同,脱氨基的方式也不同,主要有氧化脱氨、转氨、联合脱氨和非氧化脱氨等,以联合脱氨基最为重要。 (一)氧化脱氨基作用(Oxidative Deamination) 氧化脱氨基作用 ...
佚名 (一)氨的来源 1.组织中氨基酸分解生成的氨 组织中的氨基酸经过联合脱氨作用脱氨或经其它方式脱氨,这是组织中氨的主要来源。组织中氨基酸经脱羧基反应生成胺,再经单胺氧化酶或二胺氧化酶作用生成游离氨和相应的醛,这是组织中氨的次要来源,组织中氨基酸分解生成的氨是体内氨的主要来源。膳食中蛋白质过多时,这一部分氨的生成量也增多。 2.肾脏来源的氨 血液中的谷氨酰胺流 ...
佚名 氨基酸经联合脱氨或其它方式脱氨所生成的α-酮酸有下述去路: 1.生成非必需氨基酸-α-酮酸经联合加氨反应可生成相应的氨基酸。八种必需氨基酸中,除赖氨酸和苏氨酸外其余六种亦可由相应的α-酮酸加氨生成。但和必需氨基酸相对应的α-酮酸不能在体内合成,所以必需氨基酸依赖于食物供应。 2.氧化生成CO2和水这是α-酮酸的重要去路之一。由图7?可以看出α-酮酸通过一定 ...
佚名 部分氨基酸可在氨基酸脱羧酶(decarboxylose)催化下进行脱羧基作用(decarboxylation),生成相应的胺,脱羧酶的辅酶为磷酸吡哆醛。 从量上讲,脱羧基作用不是体内氨基酸分解主要方式,但可生成有重要生理功能的胺。下面列举几种氨基酸脱羧产生的重要胺类物质。 1.γ-氨基丁酸(γ-aminobutyric acid GABA) GABA由谷 ...
佚名 某些氨基酸在代谢过程中能生成含一个碳原子的基团,经过转移参与生物合成过程。这些含一个碳原子的基团称为一碳单位(C1unit或one carbon unit)。有关一碳单位生成和转移的代谢称为一碳单位代谢。 体内的一碳单位有:甲基(-CH3,methyl)、甲烯基(-CH2�methylene),甲炔基(-CH=methenyl)、甲酰基(-CHOformyl ...
佚名 含硫氨基酸共有蛋氨酸、半胱氨酸和胱氨酸三种,蛋氨酸可转变为半胱氨酸和胱氨酸,后两者也可以互变,但后者不能变成蛋氨酸,所以蛋氨酸是必需氨基酸。 (一)蛋氨酸代谢 1.转甲基作用与蛋氨酸循环 蛋氨酸中含有S甲基,可参与多种转甲基的反应生成多种含甲基的生理活性物质。在腺苷转移酶催化下与ATP反应生成S-腺苷蛋氨酸(S-adenosgl methiomineSAM ...
佚名 芳香族氨基酸包括苯丙氨酸,酪氨酸和色氨酸,苯丙氨酸和酪氨酸结构相似,在体内苯丙氨酸可转变成酪氨酶,所以合并在一起讨论。 (一)苯丙氨酸和酪氨酸 1.苯丙氨酸在体内一般先转变为酪氨酸。由苯丙氨酸羟化酶(phenylalamine hyolroxylase)催化引入羟基完成,其辅酶为四氢生物嘌呤。反应生成的二氢生物喋呤,由二氢叶酸还原酶催化,借助NADPH+H ...
佚名 支链氨基酸(branched�amino acidBCAA)包括亮氨酸、异亮氨酸和缬氨酸。三者均为必需氨基酸。分解代谢主要在肌肉组织中进行。它们分属于三类,亮氨酸为生酮氨基酸,缬氨酸为生糖氨基酸,异亮氨酸为生糖兼生酮氨基酸。 三种支链氨基酸分解代谢过程均较复杂,一般可分为二阶段。第一阶段,三种氨基酸前三步反应性质相同,产物类似。均为CoA的衍生物,可称为共同 ...
佚名 组成人体蛋白质的氨基酸中,有些氨基酸只能在植物及微生物体内合成,人体必须从食物中摄取,这些氨基酸即必需氨基酸(escential amino acids),其余的氨基酸可利用代谢中间产物合成,称为非必需氨基酸(nonescential amino acids)。(表7-2)除酪氨酸外,体内非必需氨基酸由四种共同代谢中间产物(丙酮酸、草酰乙酸、α-酮戊二酸及3- ...
佚名 核苷酸在人体内广泛分布,具有多种生物学功能:①核苷酸是构成核酸的基本单位,这是其最主要功能。②储存能量。三磷酸核苷酸,尤其是ATP是细胞的主要能量形式。另外,一些活化的中间产物,如UDP�葡萄糖,亦含有核苷酸成分。③参与代谢和生理调节:许多代谢过程受到体内ATP、ADP或AMP水平的调节。cAMP(或cGMP)是多种细胞膜激素受体的调节作用的第二信使。④组成辅 ...
佚名 核苷酸是组成核酸的基本单位。组成DNA的核苷酸是脱氧核糖核苷酸(deoxyribonucleotide)。组成RNA的是核糖核苷酸(ribonudeotide)。核苷酸可以进一步水解为核苷(nucleoside)和磷酸,核苷又可以水解为戊糖(pentose)和碱基(base)(图8-1)图8-1 核酸的组成 核苷酸中的戊糖有核糖(ribose)和脱氧核糖(d ...
佚名 体内嘌呤核苷酸的合成有两条途径:①利用磷酸核糖、氨基酸、一碳单位及CO2等简单物质为原料合成嘌呤核苷酸的过程称为从头合成途径(denovo synthesis),是体内的主要合成途径。②利用体内游离嘌呤或嘌呤核苷,经简单反应过程生成嘌呤核苷酸的过程,称重新利用(或补救合成)途径(saluage pathway)。在部分组织如脑、骨髓中只能通过此途径合成核苷酸。 ...
佚名 糖异生的限速酶主要有以下4个酶:丙酮酸羧化酶、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果糖二磷酸酶和葡萄糖磷酸酶。 (一)激素对糖异生的调节 激素调节糖异生作用对维持机体的恒稳状态十分重要,激素对糖异生调节实质是调节糖异生和糖酵解这两个途径的调节酶以及控制供应肝脏的脂肪酸,更大量的脂肪酸的获得使肝脏氧化更多的脂肪酸,也就促进葡萄糖合成,胰高血糖素促进脂肪组织分解脂肪,增加 ...
佚名 糖原是由多个葡萄糖组成的带分枝的大分子多糖(图4-14),分子量一般在106-107道尔顿,可高达108道尔顿,是体内糖的贮存形式,分子中葡萄糖主要以α-1,4-糖苷键相连形成直链,其中部分以α-1,6-糖苷键相连构成枝链,糖原主要贮存在肌肉和肝脏中,肌肉中糖原约占肌肉总重量的1-2%约为400克,肝脏中糖原占总量6-8%约为100克。肌糖原分解为肌肉自身收缩 ...
佚名 由葡萄糖(包括少量果糖和半乳糖)合成糖原的过程称为糖原合成,反应在细胞质中进行,需要消耗ATP和UTP,合成反应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 (2) (3)1-磷酸葡萄糖+UTPUDPG+PPi(焦磷酸) (4)UDPG+糖原(Gn)UDP+糖原(Gn+1) 糖原合成酶催化的糖原合成反应不能从头开始合成第一个糖分子,需要至少含4个葡萄糖残基的α-1,4 ...
佚名 糖原分解不是糖原合成的逆反应,除磷酸葡萄糖变位酶外,其它酶均不一样,反应包括: (1)Gn糖原+PiG-1-P+g (n-1) (2)G-1-PG-6-P (3)G-6-P+H2OG+PI 这样将糖原中1个糖基转变为1分子葡萄糖,但是磷酸化酶只作用于糖原上的α(1→4)糖苷键,并且催化至距α(1→6)糖苷键4个葡萄糖残基时就不再起作用,这时就要有脱枝酶 ...
佚名 糖原合成酶和磷酸化酶分别是糖原合成与分解代谢中的限速酶,它们均受到变构与共价修饰两重调节。 (一)糖原代谢的别构调节图4-18 糖原合成和分解的调节 6-磷酸葡萄糖可激活糖原合成酶,刺激糖原合成,同时,抑制糖原磷酸化酶阻止糖原分解,ATP和葡萄糖也是糖原磷酸化酶抑制剂,高浓度AMP可激活无活性的糖原磷酸化酶b使之产生活性,加速糖原分解。Ca2+可激活磷酸化 ...
佚名 血液中的糖主要是葡萄糖,称为血糖(blood sugar),血糖的含量是反映体内糖代谢状况的一项重要指标。正常情况下,血糖含量有一定的波动范围,正常人空腹静脉血含葡萄糖3.89~6.11mmol/L,当血糖的浓度高于8.89~10.00mmol/L,超过肾小管重吸收的能力,就可出现糖尿现象,通常将8.89~10.00mmol/L,血糖浓度称为肾糖阈(renal ...
佚名 血糖的每一来源和去路都是糖代谢反应的一条途径,血糖的根本来源是食物中的糖类,在不进食而血糖趋于降低时,则肝糖原分解作用加强,当长期饥饿时,则肝脏糖异生作用增强,因而血糖仍能继续维持在正常水平。 血糖的主要去路是在组织器官中氧化供能,也可合成糖原贮存或转变成脂肪及某些氨基酸等,血糖从尿中排出不是一种正常的去路,只是在血糖浓度超过肾糖阈时,一部分糖从尿中排出,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