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专题 陈安(综述) 黄松生(审校) 第三军医大学临床生物化学教研室(400038) 摘 要 单细胞凝胶电泳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单细胞 DNA 损伤的检测。其实验原理在于损伤的 DNA 在电场中从核内溢出,形成与细胞核“关部”相区别的“尾部”。目前主要用开头指标、距离指标强度指标、“矩”类指标等四类指标分析实验结果。 关键词 单细胞电 ...
相关专题 问:用HPLC进行分析时保留时间有时发生漂移,有时发生快速变化,原因何在?如何解决? 答:关于漂移问题: 1.温度控制不好,解决方法是采用恒温装置,保持柱温恒定 2.流动相发生变化,解决办法是防止流动相发生蒸发、反应等 3.柱子未平衡好,需对柱子进行更长时间的平衡 关于快速变化问题 1.流速发生变化,解决办法是重新设定流速,使之 ...
相关专题 一) 离子交换纤维素 目前常用的离子交换纤维素列于下表 DEAE-纤维素形状长度(微米)交换当量(毫克当量/克)蛋白吸附容量 (毫克/克)床体积(毫升/克)胰岛素(pH8.5)牛血清清蛋白(pH8.5)pH6.0pH7.5DE-22DE-23DE-32DE-52 CM-纤维素 CM-22CM-23CM-32CM-52改良纤 ...
相关专题 一. 目的 了解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 了解pH对酶活性的影响 了解激活剂和抑制剂对酶活性的影响 二. 原理 酶的催化活性受温度的影响很大。酶反应在低温时进行较慢,随着温度升高而加快,当达到其最适温度时,酶反应速度最快,以后又随着温度升高而减慢,以至完全停止反应。人的唾液淀粉酶活性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升高,直到37℃左右,温度更高时酶的 ...
相关专题 一. 目的 学习凝胶层析的工作原理和操作方法 掌握利用葡聚糖凝胶层析进行蛋白质脱盐的技术 二. 原理 凝胶层析又称凝胶过滤或排阻层析。凝胶过滤的主要装置是填充有层析介质的层析柱。 1. 层析介质的特点 (1)遇水为不溶解的固相; (2)是化学惰性物质; (3)离子基团含量少; ...
相关专题 一、目的 1、学习从牛奶中制备酪蛋白的原理和方法。 2、掌握等电点沉淀法提取蛋白质的方法。 二、原理 牛乳中的主要的蛋白质是酪蛋白,含量约为35g/L。酪蛋白是一些含磷蛋白质的混合物,等电点为4.7。利用等电点时溶解度最低的原理,将牛乳的pH调至4.7时,酪蛋白就沉淀出来。用乙醇洗涤沉淀物,除去脂类杂质后便可得到纯酪蛋白。 ...
相关专题 (一)、脂肪的定量测定 原 理 脂肪类化合物一般都溶于有机溶剂(如乙醚、石油醚)而不溶于水或微溶于水,利用此特性,可以用索氏脂肪提取器抽提出样品中的脂肪。 索氏脂肪提取器 索氏(Soxhlet)脂肪提取器为一回馏装置由浸 提管,小烧瓶及冷凝管三者联接而成,浸提管两侧分别有虹吸管及通气管。盛有样品的滤纸包放在浸提管内,溶剂乙醚(或石 ...
相关专题 一)原 理 由于聚丙烯酰胺凝胶的浓度可以按要求配制,因此可以形成“连续系统”和“不连续系统”两种电泳系统。“不连续系统”最大的特点在于大大提高了样品分离的分辨率。这种电泳的主要特点是:(1)使用两种不同浓度的凝胶系统;(2)配制两种凝胶的缓冲溶液成分及pH不同,并且与电泳槽中电泳缓冲液的成分、pH也不相同。在实验中,电泳凝胶分为两 ...
相关专题 【基本原理】 转氨基作用广泛地存在于机体各组织器官中,是体内氨基酸代谢的重要途径。氨基酸反应时均由专一的转氨酶催化,此酶催化氨基酸的α-氨基转移到另一α-酮基酸上。各种转氨酶的活性不同,其中肝脏的谷丙转氨酶(Glutamic Pyruvic Transaminase GPT)活性较高,它催化如下反应: ...
相关专题 原理: 当环境的温度、pH和酶浓度等条件一定时,酶促反应的初速度(V)随底物浓度 ...
相关专题 (一)原理 酶是指化学本质为蛋白质的生物催化剂。在一定条件下,酶促化学反应进行的能力即称为酶活性(酶活力)。影响酶活性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如温度、PH及某些化学物质等都会影响酶的催化活性。在一定条件下,能使酶活性达到最高时的温度即酶的最适温度,而能使酶活性达到最高时的PH即酶的最适PH。例如,唾液淀粉酶的最适温度是37℃,而其最适PH ...
相关专题 (一)原理 凡盐析所获得的粗制蛋白质(盐析得到的IgG)中均含有硫酸铵等盐类,这类将影响以后的纯化,所以纯化前均应除去,此过程称为“脱盐”(desalthing)。脱盐常用透析法和凝胶过滤法,这两种方法各有利弊。前者的优点是透析后析品终体积较小,但所需时间较长,且盐不易除尽;凝胶过滤法则能将盐除尽,所需时间也短,但其凝胶过滤后样品体 ...
相关专题 分析者对待测离子应有一些一般信息,首先应了解待测化合物的分子结构和性质以及样品的基体情况,如无机还是有机离子,离子的电荷数,是酸还是碱,亲水还是疏水,是否为表面活性化合物等。待测离子的疏水性和水合能是决定选用何种分离方式的主要因素。水合能高和疏水性弱的离子,如Cl-或K+,最好用HPIC分离。水合能低和疏水性强的离子,如高氯酸(Cl ...
相关专题 【目的和要求】1. 了解谷丙转氨酶活性测定的基本原理。2. 掌握谷丙转氨酶活性测定的方法。【实验原理】血清谷丙转氨酶(SGPT)能催化丙氨酸和α-酮戊二酸生成谷氨酸和丙酮酸。丙酮酸在酸性条件下与2,4-二硝基苯肼可缩合生成丙酮酸二硝基苯腙,其在碱性条件下呈现棕红色,在520nm处有最大吸收。根据颜色的深浅,通过比色法可计算出酶活性。 ...
相关专题 毛细管电泳技术也称为高效毛细管电泳(high performance capillary electrophoresis,HPCE)。是从传统电泳发展而来的新型高效的分析分离技术。1967年Hjerten最先提出区带电泳。1974年Virtanen提出用200—500µm内径的毛细管作电泳分离。 1981年Jorgenson和Lu ...
相关专题 目的和要求 1.了解各种去污剂对红血球细胞膜稳定性的影响 2 .学会制备红血球细胞 原理 多种去污剂可以溶解细胞膜上的磷脂化合物,从而使细胞膜破裂,释放出细胞内物质。 血红蛋白在540nm有特异吸收峰。去污剂作用后的无细胞膜溶液于540nm处的A值大小可以表示其红血球细胞对不同去污剂的敏感性。 步骤 1.红血球等渗溶液的制备 取已加 ...
相关专题 简介离子交换层析(Ion Exchange Chromatography 简称为IEC)是以离子交换剂为固定相,依据流动相中的组分离子与交换剂上的平衡离子进行可逆交换时的结合力大小的差别而进行分离的一种层析方法。1848年,Thompson 等人在研究土壤碱性物质交换过程中发现离子交换现象。本世纪40年代,出现了具有稳定交换特性的聚 ...
相关专题 一、实验目的1.了解天然维生素C 的结构功能以及天然存在形式。2.掌握测定总维生素C 的原理与方法。二、实验原理总抗坏血酸包括还原型Vc、脱氢型Vc 和二酮古龙糖酸。样品中还原型抗坏血酸经活性炭氧化为脱氢抗坏血酸,再与2,4 — 二硝基苯肼作用生成红色脎。脎在硫酸溶液中的含量与总抗坏血酸含量成正比,由此通过比色可对样品中总坏血酸进行 ...
相关专题 1.电泳技术总论电泳技术发展史1809年俄国物理学家Рейсе 首次发现电泳现象。他在湿粘土中插上带玻璃管的正负两个电极,加电压后发现正极玻璃管中原有的水层变混浊,即带负电荷的粘土颗粒向正极移动,这就是电泳现象。1909年Michaelis 首次将胶体离子在电场中的移动称为电泳。他用不同pH 的溶液在U 形管中测定了转化酶和过氧化氢 ...
相关专题 一、实验目的1. 学习固定化酵母细胞的方法。2. 掌握蔗糖酶活力的检测方法。二、实验原理固相酶又称为固定化酶,是通过物理及化学的处理方法,使水溶性酶和固态的水不溶性支持物(或载体)相结合而制备的。通过酶的固定化可以将酶转变成不溶物同时仍保留酶的活力,在催化反应中具有诸多水溶性酶所不具备的优点。常用的酶的固定化方法主要有:1. 物理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