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香实验_LOGO
登录
提问
我要登录
|免费注册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全球水循环

水循环是水分子从水体和陆地表面通过蒸发进入到大气,然后遇冷凝结,以雨、雪等形式又回到地球表面的运动。水循环的生态学意义在于通过它的循环为陆地生物、淡水生物和人类提供淡水来源。水还是很好的溶剂,绝大多数物质都是先溶于水,才能迁移并被生物利用。因此其他物质的循环都是与水循环结合在一起进行的。可以说,水循环是地球上太阳能所推动的各种循环中的一个中心循环。没有水循环,生命就不能维持,生态系统也无法开动起来 ...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全球碳循环

碳对生物和生态系统的重要性仅次于水。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从大气中摄取碳的速率和通过呼吸作用把碳释放给大气的速率大体相同。碳循环的基本路线是从大气储存库 到植物和动物,再从动植物通向分解者,最后又回到大气中去。 除了大气以外,碳的另一个储存库是海洋。海洋是一个重要的储存库,它的含碳量是大气含碳量的50倍。更重要的是,海洋对于调节大气中的含碳量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植物光合作用中被固定的碳,主要是通 ...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全球磷循环

磷是构成生物有机体的一个重要元素。磷的主要来源是磷酸盐类岩石和含磷的沉积物(如鸟粪等)。它们通过风化和采矿进入水循环,变成可溶性磷酸盐被植物吸收利用,进入食物链。以后各类生物的排泄物和尸体被分解者微生物所分解,把其中的有机磷转化为无机形式的可溶性磷酸盐,接着其中的一部分再次被植物利用,纳入食物链进行循环;另一部分随水流进入海洋,长期保存在沉积岩中,结束循环。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协同进化

协同进化的现象是普遍存在的。共栖、共生等现象都是生物通过协同进化而达到的互相适应。关系密切的生物,如花和采粉的动物、寄生虫和寄主、捕食者和被捕者等,一方成为另一方的选择力量,因而在进化上发展了互相适应的特性。例如,当被捕者发生了变异,防御能力提高时,捕食者也相应的要发生克服被捕者防御能力的机制,否则就要因不能适应新的条件而被淘汰。这种互相适应的现象称为协同进化或共进化(coevolution)。植 ...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趋同进化

不同的生物,甚至在进化上相距甚远的生物,如果生活在条件相同的环境中,在同样选择压的作用下,有可能产生功能相同或十分相似的形态结构,以适应相同的条件。此种现象称为趋同进化(convergent evolution)。鲸、海豚等和鱼类的亲缘关系很远,前者是哺乳类,后者是鱼类,但形都和相似。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趋异进化

有些生物虽然同出一源,但在进化过程中在不同的环境条件的作用下变得很不相同,这种现象称为趋异进化(divergent evolution)。北极熊(Ursus maritimus)是从棕熊(Ursus arctos)发展而来。第四纪的更新世时,一次大冰川将一群棕熊从主群中分了出来,他们在北极严寒环境的选择之下,发展成北极熊。北极熊是白色的,与环境颜色一致,便于猎捕食物;头肩部成流线形,足掌有刚毛,能 ...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适应辐射

趋异进化的结果使一个物种适应多种不同的环境而分化成多个在形态、生理和行为上各不相同的种,形成一个同源的辐射状的进化系统,即是适应辐射(adaptive radiation)。生物进化史上曾发生过多次适应辐射。脊椎动物由水进入陆地后(约在3.5-4.0亿年前)。开始了脊椎动物的一次大的适应辐射。但是陆地上没有大的与之竞争的动物,选择压低,登陆的脊椎动物纷纷占领了各自的栖息地而大发展。后来又出现了一次 ...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选择压

选择压是指在2个相对性状之间,一个性状被选择而生存下来的优势,或者说,在2个基因频率之间,一个比另一个更能生存下来的优势。假如一个基因的选择压为0.001,那么一个频率为0.00001的显性基因只要23400个世代就可增加到0.99的频率。在自然界,当选择压高的时候,在短时期中就可以形成新的品种。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沉积岩

  沉积成层的岩石。是地壳三大岩类之一。过去曾称为水成岩。沉积岩是由成层沉积的松散沉积物固结而成的岩石,分成不同的层次,彼此间层面很明显,主要是由海水或湖、河、冰甚至风力造成的。最普通的沉积岩有砂岩、页岩、石灰岩和砾岩等,而煤是一种有机物沉积岩。沉积岩是极其重要的岩类,从经济上说,世界上大部矿产资源都蕴藏在沉积岩中;从地史上说,动植物遗体形成的化石也都包在沉积岩内。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地层

  指一定层位的一层或一级岩石。地层可以是固结的岩石,也可以是没有固结的堆积物。它与上下相邻地层之间可以为明显的层面或沉积间断面所分开,也可以由岩生、所含化石、矿物成分、化学成分、物理性质等特征的变化所导致的不十分明显的界限所分开。地层一般指成层岩石和堆积物,包括沉积岩、火山岩和由沉积岩以及火山岩变质而成的变质岩。在不同的地层中常有由不同的生物遗体所形成的化石,如石炭纪、二叠纪地层中则有大量蕨类植 ...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生态预报 ecological forecasting

生态预报(ecological forecasting)预测生态系统状态、生态系统服务和自然资本的一种过程;生态预报充分考虑了各种不确定性,并且依赖于气候、土地利用、人口、技术及经济活动等各种明确的方案。生态预报的空间范围可以是小样地、到区域到大陆乃至整个地球;时间范围可延伸到未来50年。预报的信息容量与预报的不确定性呈反比,置信区间宽意味着信息容量少。生态预报回答“什么将会发生,如果……”。这些 ...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阿利氏规律(Allee′srule)

  动物有一个最适宜的种群密度,种群过密或过疏都可能对自身产生不利影响。下图概括了阿利氏规律:(A)表示种群小时存活率最高(对某些种群来说是这样的);(B)表示种群中等大小时最有利,过疏过密都有害。此规律可指导保护珍稀动物,即:将动物引种到其他地区时,要保证其种群有一定密度;还可指导人类社会,如城市人口密度要适宜,过疏、过密都会产生不良后果。 ...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阿伦规律(Allen′srule)

   内温动物身体的突出部分(如四肢、外耳、尾巴等),在气候寒冷的地方有变短的趋向。例如北极狐的外耳很小,非洲大耳狐的外耳很大,赤狐的外耳介于二者之间。又如,把小白鼠分为两组,分别饲养于15.5~20℃和31~33.5℃的环境中,结果前者的尾较短。动物身体突出部分缩短,有利于保持体温;延长则有利于散热。 ...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贝格曼规律(Bergman'srule)

   内温动物在寒冷气候条件下体型趋向于大,在温暖气候条件下体型趋向于小。例如,东北虎体型比华南虎大,北方雪兔比华南兔大。在亲缘关系相近的企鹅中,生活在纬度较高,气候较冷地区的个体也较大。其适应意义是动物个体大,对在低温环境中保持恒定体温有利。因为随着个体增大,动物的相对体表面积(体表面积/体积)逐渐变小,因而其单位体重的散热量也小。此规律也有例外,如华北的褐家鼠比长江以南的小。 ...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白垩纪(Cretaceous Period,Cretaceous)

   中生代最后的一个纪。距离现在1.35亿年到6500万年,约持续了6000万年。因该地层富含白垩(chalk)而得名。白垩是石灰岩的一种类型,主要由方解石组成,颗粒均匀细小,用手可以搓碎。“白垩纪”一词由法国地质学家达洛瓦(Jean Baptiste Julien d′Omalius d′Halloy)于1822年创用。白垩纪这一时期形成的地层叫“白垩系”。代表符号为“K”。白垩纪时南方古大陆 ...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边缘效应(edgeeffect)

  在群落交错区中生物种类和种群密度增加的现象。由于不同群落交界区域的环境条件较复杂,与各个群落的内部核心区域有明显区别,因而其生物种类也较多。那里既有邻近群落的共有的生物,还有一些交错区中特有的种类,如鸫等在树上营巢,在地面觅食,栖息于森林和草地的交错区中;而龟、鹭、水等则是水池和草地交错区中的特有种类。利用群落交错区的边缘效应,可用增加边缘长度或交错区面积的方法以提高野生动物的产量。有时群落边 ...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报警反应(alarm responses)

  对危险信号作出的一种反应,作用是向其他个体报告危险。个体的报警反应通常是对自己的亲属表现出的一种利他行为。报警可采取视觉报警、听觉报警和嗅觉报警三种形式。白尾鹿(Odocoileus virginianus)尾部有鲜明的白斑,奔跑时白色极其醒目,这是对其他个体发出的一种视觉报警信号,但同时也吸引了捕食动物的注意力。很多动物在遇到危险时会发出报警鸣叫,用声音向其他个体报警。报警鸣叫的声音特点往往 ...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存活曲线(survivorship curve)

  以存活数为纵坐标,以年龄为横坐标而画成的曲线,可反映种群的死亡过程。有三种基本类型(如图):A型,凸型存活曲线,表示种群在接近生理寿命前只有很少个体死亡,即绝大多数个体能达到生理寿命。近代人的存活曲线属此类型。B型,对角线型存活曲线,表示种群在各年龄期的死亡率相等,如许多鸟类的存活曲线接近B型。C型,凹型存活曲线,表示幼体死亡率很高,以后的死亡率低而稳定。如牡蛎的存活曲线就接近此型,在自由游泳 ...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层片(synusia)

植物群落结构的一种基本单位,由相同生活型或相似生态要求的种组成。在植物群落垂直属次划分中,同一层植物常由若干生态要求上很不相同的种组成。例如,乔木层中有乔木和靠乔木支持的同等高度的藤本植物。因此,层片的划分在群落结构研究中常比层次划分更有价值。苏卡乔夫(B.Cyкачeв)认为:层片具有一定的种类组成,这些种具有一定的生态生物学一致性;特别重要的是,它具有一定的小环境,这种小环境构成植物环境的一部 ...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二叠纪(PermianPeriod)

  地质年代名称。古生代的最后一个纪。“二叠”是德文“Dyas”(二分层)的意译。1841年,英国地质学家默奇森(R.I.Murchison)在俄国乌拉尔山西坡中段彼尔姆地方进行地质调查时对当地的地层取名为“Permian”。但在德国,二叠纪的地层,显然分为两部:下部为红色岩层称赤底统(Rotliegendes),上部为镁质灰岩称苦灰统(Zechstein)。因此,美籍法裔地质学家马库(J.Mar ...

提问
扫一扫
丁香实验小程序二维码
实验小助手
丁香实验公众号二维码
扫码领资料
反馈
TOP
打开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