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生与为害 葡萄二星叶蝉又叫葡萄二星浮尘子,在我国葡萄产区均有发生,主要为害葡萄叶片。成虫、若虫在叶背面为害,受害叶片正面发生灰白色斑点,虫口密度大时可使整叶叶面变灰白色。影响光合作用和枝条发育,降低果实品质。 习性及发生规律 由于气候条件不同各地发生时期及代数也不同。华北、华东地区2—3 代,以成虫在落叶、杂草、砖、石、土缝和墙缝内过冬。葡萄芽萌发时开始活动,展叶后即在叶背取食为害。成 ...
发生与为害 葡萄斑衣蜡蝉,在北方葡萄产区多有发生,零星为害。在黄河故道地区为害较重,此虫以成虫、若虫、幼虫为害,以刺 吸口器吸食汁液,一般不造成灾害,但其排泄物可造成果面污染,嫩 叶受害常造成穿孔或叶片破裂。 此虫除为害葡萄外还为害梨、桃、李等果 树及椿树等林木。成虫体长约20毫米,翅展约50毫米,触角红色,前翅革质灰褐色,翅基部有20多块黑斑,后翅基部三分之一处为红色,中部白色,端部 ...
病状 葡萄锈病也是一种真菌性病害,在我国北方葡萄产区多 零星发生,一般为害不重。在夏季高温多湿的南方地区,是常见的葡 萄病害之一。此病主要为害叶片,叶片被害处叶正面出现黄绿色病斑,叶背面则发生橙黄色夏孢子堆,成黄色粉末状,后期在病斑处产生黑褐色多角形斑点即孢子堆。病斑在叶脉附近及叶缘处较多。 侵染及发病规律 此病主要以冬孢子、夏孢子借风雨传播,以冬孢子在落叶上过冬。此病在北方多在秋季发生 ...
病状 葡萄黑腐病是真菌病害,在东北、华北等地发生较多,一般为害不重,在长江以南地区,如遇连续高温高湿天气,则发病较重,如1991年遇到特大洪涝灾害后,不少园子均发生了程度不一的黑腐病。主要发生在果实、叶片、叶柄和新梢上。果实被害后发病初期产生紫褐色小斑点,逐渐扩大后,边缘褐色,中央灰白色,稍凹陷,发病果软烂,而后变为干缩僵果,有明显棱角,不易脱落,病果上生出许多黑色颗粒状小突起,即病菌的分生把子 ...
葡萄褐斑病在我国各葡萄产地多有发生,以多雨潮湿的沿海和江南各省发 病较多,一般干旱地区或少雨年份发病较轻,管理不好的果园多雨年份后期可大量发病,引起早期落叶,影响树势造成减产。 病状 褐斑病有两种:褐斑病和小 褐斑病。褐斑病是由葡萄假尾孢菌侵染引起,主要为害叶片,侵染点发病初期呈淡褐色、不规则的角状斑点,病斑逐渐扩展,直径可达1厘 米,病斑由淡褐变褐,进而变赤褐色,周缘黄绿色,严重时数斑 ...
根癌病是肿瘤病,既发生在大葡萄树上,也为害幼树或苗圃幼苗,削弱树势并能导致植株死亡。在我国各葡萄产区均有发生,病株率可高达50%以上。 病状 葡萄炭疽病能侵染果、枝蔓、叶和卷须等部位。被侵染处发生褐色小圆斑点,逐渐扩大并凹陷,病斑上产生同心轮纹状近圆形线纹,并生出排列整齐的小黑点。这些黑点是分生孢子盘,潮湿天气分生孢子盘漏出粉红色胶状分生孢子团,是该病特征。病斑可扩展到整个果面,病果逐渐干 ...
病状 葡萄扇叶病是一种病毒病害;在我国部分葡萄园有零星发生。病株衰弱,寿命短,平均减产在30%—50%。病株叶片略成扇状,叶脉发育不正常,主脉不明显,由叶片基部伸出数条主脉,叶缘多齿,常有退绿斑或条纹,其中黄花叶株系叶片黄化,叶面散生退绿斑,严重时使整叶变黄。脉带株系病叶沿叶脉变黄。叶略畸形。枝蔓受害,病株分枝不正常,枝条节间短,常发生双节或扁枝症状,病株矮化。果实受害,果穗分枝少,结果少,果实 ...
葡萄发病。果实、叶片和新校蔓等绿色部分均可受害,而以果实受害损失最大。 症状 果实受害,先在果粒表面产生一层灰白色粉状霉,擦去白粉,表皮呈现褐色花纹,最后表皮细胞变为暗褐色。 叶片受害,在叶表面产生一层灰白色粉质霉,逐渐蔓延到整个叶片,严重时病叶卷缩枯萎。新枝蔓受害,初呈现灰白色小斑,后扩展蔓延使全蔓发病,病蔓由灰白色变成暗灰色,最后黑色。 病原菌及发病规律 病原菌属子囊菌类钩丝 ...
预防和除治为害农作物的病原物的措施。农作物在生长发育和产品贮藏过程中,经常遭受病害的威胁。大多烽的作物病害,是由真菌、病毒、细菌、类菌质体、线虫和寄生性种子植物等病原物,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和寄主作物相互作用的结果。这类病害叫传染性病害或寄考病害。 防治病害应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物保护方针。①加强植物检疫,防止病原物随种子、苗木和包装材料等从病区向无病区传播,特别要防止从国外输入危险 ...
白翅叶蝉属同翅目,叶蝉科。主要发生于黄河以南稻区,除为害水稻外,还为害小麦、大麦、甘蔗、玉米等作物。成虫、若虫刺吸稻叶汁液,被害的叶片,先是出现零星小白点,随后连成点状条斑,最后白色条斑变成褐色。轻者影响光合作用,重者稻叶干枯,谷粒不饱满,降低产量。 成虫:体长3~5毫米,头胸部和腹部腹面橙黄色。头部前缘两侧各有1个半圆形白斑。前胸背板中央有1个淡灰黄色菱形斑,斑的两侧各有1个小白点。前翅灰 ...
直纹稻苞虫属鳞翅目,弄蝶科。在我国除西北地区外,遍及各稻区,以淮河流域以南发生普遍。寄主有水稻、茭白、稗、游草、芦苇等。幼虫吐丝缀连水稻数张叶片成苞,躲在内蚕食叶片,严重时,可将稻叶吃尽,还常使稻穗不能伸出。 成虫:体长16~20毫米,翅展36~40毫米。体翅黑褐色,有金黄色光泽。前翅有7~8枚排成半环状的白斑,后翅有4个白斑,呈“一”字形排列。 卵:半球形,直径约1毫米,顶端平,中间稍下 ...
白背飞虱属同翅目,飞虱科。全国大部分地区都有发生,以长江流域各省发生较多。主要为害水稻,也可为害小麦、高梁、玉米、茭白、甘蔗等。以成虫、若虫群集在稻茎秆茎部刺吸汁液,成虫产卵时可划破茎叶组织,严重时导致死秆倒伏。还可传播水稻黑条矮缩病。 成虫:有长、短翅型。长翅型,体长3.8~4.5毫米,灰黄色,头顶显著向前突出,前胸背板黄白色,中央有3条不明显的隆起线,小盾片中央黄白色,雄虫两侧黑色,雌 ...
黑尾叶蝉属同翅目,叶蝉科。分布遍及国内各稻区,为我国长江流域以南的水稻重要害虫。寄主除水稻外,还有小麦、大麦、看麦娘、稗、游草等。它以成虫和若虫群集于水稻茎杆下部刺吸汁液为害,影响水稻正常生长。严重时叶片平枯、稻株坐苗枯死,后期稻茎基部变黑、倒伏。还传播水稻普通矮缩病、黄矮病等多种病毒病,传播病害造成的损失往往比取食为害大得多。 成虫:体长4.5~6毫米,黄绿色,头冠2复眼间有1黑色横带。雄 ...
中华稻蝗属直翅目,丝角蝗科。国外分布于东南亚各地,国内各稻区几乎均有分布,以长江流域和黄淮稻区发生较重。除为害水稻外,尚为害玉米、高梁、棉花、豆类及芦苇等禾本科和莎草科多种植物。中华稻蝗成、若虫均能取食水稻叶片,造成缺刻,并可咬断稻穗、影响产量。 成虫:体长30.7~36.5毫米。黄绿色或黄褐色,有光泽。头部两侧在复眼后方各有黑褐色纵带1条,直至前胸背板后缘为止。触角丝状,超过前胸背板后缘 ...
大螟属鳞翅目,夜蛾科。我国中南部稻区均有发生,安徽全省分布普遍。以幼虫为害稻、麦、玉米、甘蔗、高梁、茭白、向日葵等,为害状与二化螟相似,蛀入稻茎内为害,可造成枯鞘、枯心、死孕穗、白穗和虫伤株,但一般蛀孔较大,并有大量虫粪排出蛀孔外。 成虫:体长12~15毫米、翅展25~30毫米,前翅近长方形,淡褐色,从翅茎到外缘有1条深灰褐色纵纹,纵纹上下各有2个小黑点,后翅白色,雄蛾触角栉齿状,雌蛾丝状。 ...
属同翅目,飞虱科。全国稻区均有发生,长江以南发生较多,为害较重,目前是我国及亚洲许多国家水稻生产上的首要害虫。其食性专一,只有取食水稻和野生稻才能完成发育。取食时,成虫和若虫群集稻丛基部吸汁为害,唾液中分泌有毒物质,因而稻株不仅被吸食耗去养分,使谷粒千粒重减轻,秕谷粒增加,而且在虫量大时,引起稻株基部变黑、腐烂发臭,短期谒境赏拧⒊善栏训狗贾卵现丶醪蚓铡F湮虿言斐傻纳丝冢欣拘 ...
灰飞虱属同翅日,飞虱科。分布遍及全国各地,但以长江流域及华北稻区发生较多。寄主较广泛,除水稻外,还有麦类以及看麦娘、游草、稗等禾本科杂草。以成、若虫刺吸汁液为害,并传播多种病毒病。在田间发生比其他种飞虱早。 成虫:有长、短两种翅型。长翅型体长3.5~4毫米。前翅半透明,淡灰色,有翅斑。雌虫体黄褐色,雄虫黑褐色。雌虫小盾片中央淡黄色或黄褐色,两侧各有1个半月形深黄色斑纹;腹部肥大。雄虫小盾片全 ...
三化螟属鳞翅日,螟蛾科,广泛分布于长江流域以南稻区,特别是沿江、沿海平原地区受害严重。它食性单一,专食水稻,以幼虫蛀茎为害,分蘖期形成枯心,孕穗至抽穗期,形成枯孕穗和白穗,转株为害还形成虫伤株。“枯心苗”及“白穗”是其为害后稻株主要症状。 成虫:体长9~13毫米,翅展23~28毫米。雌蛾前翅为近三角形,淡黄白色,翅中央有一明显黑点,腹部末端有一丛黄褐色茸毛;雄蛾前翅淡灰褐色,翅中央有一较 ...
稻纵卷叶螟属鳞翅目,螟蛾科,全国各稻区均有分布。主要寄主为水稻,偶见为害小麦、甘蔗和粟等。以幼虫缀丝纵卷单张水稻叶片作成虫苞,并匿居在内取食叶内,剩留一层表皮,形成白色条斑,使水稻秕粒增加,导致减产,甚至无收。 成虫:体长7~10毫米,翅展16~19毫米。身体及翅的背面黄褐色,前翅有2条黑色细横纹,两纹之间有1条黑色细短纹,翅前缘和外缘有黑褐色宽带。雄蛾前翅的短纹上还有1个略凹下的黑色眼状 ...
水稻干尖线虫病 水稻干尖线虫病是由贝西滑刃线虫侵染引起的线虫病害。 被侵染幼苗长至4~5片叶时,叶尖部分卷曲2~4厘米,变为灰白色,枯死。以后病部脱落。成株主要在剑叶或其下1、2片叶的尖端1~8厘米处呈黄褐半透明于枯状,后扭曲而成灰白色干尖,病穗较小,秕谷增多。 病原线虫主要在谷粒的颖壳与米粒间越冬,借种子传带,浸种、催芽时开始活动,由芽鞘和叶鞘缝隙侵入稻株体内,附着在生长点、叶芽及新生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