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土从广义上讲也是一种微肥,但稀土是不是植物生长的营养元素或组成部分。农用稀土多数是用工业稀土元素生产的中间产物或含稀土元素的矿渣制成的,均属于混合稀土。我国目前使用的以硝酸稀土微肥为主,另外有少量的氯化稀土、硫酸稀土。硝酸稀土主要含有镧、铈、钕、镨、钐、铕、钆等元素,有液体和结晶两种。分子式为R(NO3·4H2O),其中R代表稀土,是低毒的水溶性稀土溶液。结晶固体稀土微肥易水解,不用时一定要密封 ...
如同向土壤中施加肥料一样,向作物周围空气中施加二氧化碳,提高其浓度,以增加光合速率的一种措施。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很低,约为325~345ppm(0.0325~0.0345%),常成为光合作用的限制因子。目前有些国家在蔬菜生产上使用,向温室或塑料薄膜棚室中施用,得到较好的效果。有实验报道,每日清晨增施1000ppm二氧化碳,2~3小时,黄瓜可增产10~40%。该方法不宜用于大田,因向大气中施加 ...
胚体内生产涉及的基本技术,包括超级排卵以及发情同期化。牛只成长约七月龄后可见第一次发情,动情周期为21天,每次发情仅排一个卵,偶有例外。由于母牛最多仅能年产一胎,一生中的产犊数很有限,若要一次发情时能排多个卵,必须对供胚牛进行超级排卵处理。 超级排卵是胚体内生产的关键技术,同时也因受到不同因素的影响而有排卵反应的差异。其主要是利用滤泡激素来诱发,一头牛经超级排卵处理后,平均一次可获得五个可供移置的 ...
世界上第一次将精子与卵子共置于玻璃试管或试皿内进行受精试验,而非在体内时,即被称之为体外受精。 初生母牛的卵巢中,约含有十至三十万个卵母细胞,随着成长过程,卵巢逐渐增大,重量亦随之增加。卵母细胞的来源可以经由屠宰场取得的卵巢,采集卵巢上未成熟的卵母细胞,经体外培养使其成熟,或应用超音波扫描以观察滤泡发育状态,自活体吸取卵母细胞。 胚的体外生产系统包含:卵的体外成熟、体外受精及胚的体外培养等三大部分 ...
经授粉受精形成的幼果能正常生长发育而不脱落的现象。部分果树品种的花,可以不经授粉受精而单性结实。 坐果是形成产量的前提。坐果率过低,一树结实太少,产量也低;坐果率过高,果实小,品质差,且导致大小年结果,并削弱树势。影响坐果的因素有树种的品种特性,树体营养状况,花芽质量,开花时的授粉、受精情况和外界条件等。提高坐果率的措施有: ①提高花芽质量。 ②预防花期自然灾害。 ③花期放蜂。④高接授粉树或插花枝 ...
在人工培养基中,使离体组织细胞培养成为完整植株的繁殖方法。果树的组织培养材料是植株离体材料,称外植体。用顶端分生组织及其下的第1-2个叶原基切离培养的,称茎尖培养;以小段成熟枝条进行培养的称茎段培养;以叶片或叶鞘组织进行培养的,称叶片培养。利用组织培养方法繁殖果树植株具有占地面积小,繁殖周期短,全年都能进行繁殖,繁殖系数高等特点。还可以消除果树的某些病毒病,适应果树向品种更新快、矮化密植以及无病毒 ...
苹果日灼病,又称苹果日烧病,是一种常见性果实病害,在我省苹果产区普遍发生,一般果园病果率可达3%—10%,甚至更多,而且一旦发病,病部常被炭疽病菌或其他病菌感染出现腐果、烂果和带菌果,从而降低了果品的产量与品质。该病在金冠(黄元帅)和红富士上较其它品种发生重。 一、发病症状 多发生在果实发育中后期(果实膨大期),在果树中上部、顶梢、外轮叶片稀少或早期落叶造成的果实外露的向阳面, ...
利用感官或仪器测定等方法对作物种子(包括其他播种材料)进行质量鉴定的过程。种子检验是良种繁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种子质量标准化管理的关键措施。目的在于准确地测定种子的品种品质和播种品,为分级定价、安全贮运和生产应用提供依据。检验过程包括取样、检验和签证。
果树所指的种子,有时是指果实,如栗、核桃、榛;有时把内果皮包括在内,如桃、杏、梅、枣、油橄榄等;有时仅指种子的一部分,如石榴。种子是营养物质的贮藏器官,一般含有淀粉、糖类、脂肪、蛋白质和矿物质等。果树多数为异交作物,种子繁殖常发生变异,因此主要用以繁殖砧木或供实生选种。果树种子一般经历生理成熟和形态成熟两个阶段。生理成熟是指胚已成熟,具备发芽能力,但其内部营养物质尚处于易溶状态,含水量高,种皮易失 ...
钾对葡萄的生长和结果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它可促进浆果成熟,提高果实内含糖量,降低含酸量,促进芳香物质和色素的形成。钾充足时,浆果的耐贮运性增加。据分析,葡萄果实中含氮0.1596、磷0.10%、钾0.19%,以钾的含量最高,因此葡萄常被称为典型的钾质果树,即使在含钾量丰富的土壤上,葡萄也常常发生缺钾现象。 钾对花芽的分化、根系的发育,特别是根系的形成有显著的促进作用。钾与碳水化合物的形成、积累 ...
铁是植物叶绿素的重要组成物质,同时参与葡萄体内一系列代谢活动。葡萄对铁元素反应十分敏感,盐碱地葡萄园常常发生的黄化病就与缺铁密切有关。 (1)葡萄缺铁症状 葡萄缺铁主要表现是幼叶失绿,病株上叶片除叶脉保持绿色外,叶面全面黄化,而这时老叶仍为绿色,这是缺铁症的特有表现。缺铁严重时叶面呈现象牙色,甚至变为褐色形成叶片坏死,而这时花序也变为浅黄色,花蕾脱落,坐果率严重下降。葡萄缺铁和土壤ph及通气 ...
锌与植物生长素的合成有关,缺锌时植物生长素不能正常形成,植株生长异常,同时,叶绿素形成与锌关系密切,所以缺锌时容易引起叶绿素减少从而形成失绿病。 锌在植物体内以与蛋白质相结合的形式存在(主要分布在幼叶和茎尖中),叶片含锌量测定可判断树体锌素的营养水平,一般葡萄叶柄含锌量低于15毫克/千克时即为不足,25—50毫克/千克时为适量。 (1)缺锌症状 葡萄缺锌时枝、叶、果生长停止或萎缩枝条下 ...
氮素营养是植物蛋白质形成的基础,葡萄正常的生长发育需要适当的氮素供应,以促进枝蔓生长,使树体生长旺盛,叶色浓绿。适量的氮素对开花、受精和坐果以及花芽分化都有良好的影响,但氮素过多会引起枝叶的徒长,营养生长过旺不利于坐果,并延迟浆果成熟,使葡萄着色不良、品质下降、缺少芳香,还容易招致病虫害发生以及花芽分化不良。在冬季温度较低的地区,也会由于枝蔓、芽眼成熟不够充实而发生冻害。因此,生产上合理施用氮肥是 ...
(1)病症日灼病主要发生在果穗的肩部和果穗向阳面上,果实受害后,向阳面形成水浸状烫伤淡褐色斑,然后形成褐色干疤,微凹陷。受害处易遭受其他病菌(如炭疽病菌等)的侵染。是一种典型的外因引起的生理病害。 (2)发生规律 葡萄果实日灼病的发生是由于果穗缺少荫蔽,在烈日暴晒下,果粒表面局部受高温失水,发生日灼伤害所致。品种间发生日灼的轻重程度有所不同,白玫瑰、保尔加尔、红大粒、瓶儿、藤稔等粒大、皮薄的 ...
葡萄水罐子病也称转色病,东北称水红粒,是葡萄上常见的生理病害,尤其在玫瑰香等品种上水罐子病尤为严重。 (1)病症 水罐子病主要表现在果粒上,一船在果粒着色后才表现症状。发病后有色品种明显表现出着色不正常,色泽淡;而白色品种表现为果粒呈水泡状,病果糖度降低,味酸,果肉变软,果肉与果皮极易分离,成为一包酸水。用手轻捏,水滴成串溢出,故有水罐子之称。发病后果柄与果粒处易产生离层,极易脱落。病因主要 ...
发生与危害 葡萄天蛾主要为害葡萄。在辽宁、河北、山东、山西、陕西、湖南、湖北及江苏等地均有发生,多零星为害,尚未见大面成灾的报道。此虫小幼虫可将叶片吃成孔洞或缺刻,大幼虫可将叶片吃光仅留主脉和叶柄。受害葡萄架下常有大粒虫粪,可依此发现幼虫,人工捕捉。 成虫为大型蛾子,体长约45毫米,翅展80—100毫米,茶褐色,体背有一条灰白色线条自胸背直通腹末,前翅有荼褐色横纹数条,幼 虫体长约80毫米 ...
发生与为害 白粉虱是七十年代传入的一种害虫,为害葡萄、苹果和柿等果树,还为害西红柿、莴菊等多种蔬菜和泡桐等林木树种。 开始认为此虫只能在温室内繁殖为害,但近几年在河北昌黎庭院内 已经成为一种大害虫,在室外已经可以自然过冬,成为庭院葡萄、花卉、蔬菜及绿化林木的重要害虫,尤其葡萄和泡桐,发生量很大,为害也很严重。 成虫、若虫以刺吸口器为害叶片,叶被害处发生退绿斑,而且招致霉菌发生。成虫 ...
发生与为害 葡萄缺节瘿螨,又叫葡萄潜叶壁虱、葡萄毛毡病等, 北方葡萄产区多有发生,造成早期落叶,对产量品质影响极大。叶片受害 处正面凸起,叶背下陷,在叶背下陷处生白色茸毛似毛毡状,故称毛毡病。后期叶背茸毛变黄褐,最后干枯变褐色。严重时嫩 梢、卷须及幼果均可受害,影响叶片正常发育。叶片受害严重时全叶皱缩伸展不开,甚至枯死。 习性及发生规律 此虫全年均可为害,主要为害嫩叶,在春季及晚秋均有新 ...
发生与为害 葡萄透翅蛾分布较广,据记载辽宁、河北、河南、山东、山西、江苏、浙江及四川等省及京、津两市均有发生,主要为害葡萄,以幼虫蛀食枝蔓,造成枝蔓死亡。受害处从蛀孔处排出褐色粪便,幼虫多蛀食蔓的髓心部,被害处膨大肿胀似瘤,叶片变质,果实脱落,易折断或枯死 成虫体长18—20毫米,翅展为30—36毫米,体蓝黑色,前翅脉为红褐色,翅脉间膜质透明,后翅膜质半透明,腹部4、5及6节中部有一明显的黄色横 ...
葡萄虎蛾属鳞翅目,虎蛾科。又名葡萄虎斑蛾、葡萄修虎蛾、老虎虫等。 为害状 主要以幼虫为害葡萄叶片, 将叶片吃成缺口或孔洞,严重时可将叶片吃光,仅残留叶柄及叶片基部主脉。 形态 成虫体长18—20毫米,翅展44— 47毫米,头、胸部紫褐色,足与腹部杏黄色,腹背中央有一纵列棕色毛丛组成的条纹长达第七节后缘,前翅中央有紫色肾形纹和环状纹各1个,并围有灰黑色边,后缘及外缘有紫褐色宽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