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里士多德
互联网
1223
亚里士多德 ( Aristotle,公元前 384~ 322)古希腊哲学家,后世动物学的奠基人。出生于希腊马其顿殖民城市斯塔吉亚( Stagirus)。其父是马其顿国王的御医。通过口传,他继承了父亲的医学知识。公元前 367年( 17岁)他被送往雅典的柏拉图学园,成为柏拉图最好的学生。公元前 347年,他离开雅典,周游小亚细亚及希腊各地。在这期间他巩固了自己的形而上学、自然学和逻辑学基础,同时还积极研究生物学。他在马其顿担任过王子(后来的亚历山大大帝)的教师。公元前 335年返回雅典,创立吕克昂( Lyceum)学园,他亲任学长,主持讲座和研究的组织工作。他的著作中与生物学有关的是《论灵魂》、《动物志》、《动物之结构》、《动物之运动》、《动物之行进》和《动物之生殖》等。这些著作可分两类:一类是动物生活野外观察和室内解剖工作的实录,这些汇编在《动物志》中,涉及到 500多种动物;另一类是他依据实录而归纳的生物学理论,即依据他和吕克昂学园师生们关于动物的野外观察、标本采集、室内解剖和文献编纂等工作,总结出来的比较解剖和动物胚胎理论,这些体现在《结构》、《运动》、《行进》、《生殖》诸篇之中。在哲学上,亚氏反对拍拉图关于“理念( eidos)世界”的学说(这种学说认为,可感事物仅仅是“理念”的影子,事物的本质不在自身之中,而在事物之外的“理念”),提出并阐明了自己的“四因学说”。认为本质存在于事物自身之中,可区分为 4种原因:质料因(质料是物体的最终基础);形式因(形式是使质料变成物体的原因);动力因(运动是引起物体变化的原因);目的因(目的是物体存在的原因)。他认为,被动的、无机的质料通过“形式”的活力可以变成有机的生命。通过这种方式,露水、湿泥、干木等可以产生出蠕虫、昆虫、蛙类和其他动物。在生殖新的生命时,精液是“形式”的承担者;借助于精液,存在于卵中的被动质料就具有了形态,而“形式”并不与质料混合。他把灵魂(“形式”的承担者和造形的中心)看成是生命的本质,并将灵魂的能力分为生殖能力、需求能力、知觉能力、活动能力和思维能力。按照他对有机界进行等级分类的观点,不是所有生物都同样具有这些能力。植物只具有生殖能力,动物除生殖能力外还具有需求能力、知觉能力和活动能力,而只有人才具有思维能力。亚氏认为,形式同时体现了质料生成的目的,因此一切生命过程必须是有目的的。他把合乎目的原则称之为“隐得来希”( entelechie)(意为“活力”)。他认为隐得来希能给予任何自然现象一种内部固有的预定目的,这样他就把目的论引入了生物学。亚氏著作对西方生物学的发展有很大影响,其哲学的唯物主义引导人摆脱对生命的神秘解释,转向研究客观现实,并根据搜集、分类、观察和试验来研究生物;其哲学的唯心主义通过目的论、自然发生说、隐得来希,以及物质和运动分离等形式,又将新的神秘主义引入了生物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