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揭穿“莫扎特神话” 听古典乐不会变聪明
互联网
1392
据瑞士新闻网8月16日报道,瑞士和美国的心理学者已经证实传统认为听古典经典音乐能够使得小孩子变得更加聪明的观点是荒谬的。他们发表在英国心理学家月刊上的文章指出,听莫扎特能够促进婴儿的发展这种观点完全是媒体吹出来的。
这一所谓的“莫扎特效应”的研究结果曾经于1993年在世界知名科学杂志自然上刊登过。2名美国加州大学的研究人员对一群学生做实验,让他们听莫扎特奏鸣曲10分钟以测试他们的智力是否受到影响。
虽然此后再也没有人能够重复他们的实验效果,但是当时这两名科学家表示经典音乐能够增强听者的注意力。其它一些研究人员在1999年进行实验证明其实所谓的“莫扎特效应”并没有可靠的证据。但是先入为主发表在自然上的文章还是占据了人们的视野。
尽管这一实验只是对大学学生进行了测试,但是很快听经典音乐能够让青少年、儿童甚至婴儿更加聪明的观点立刻被世界上很多人接受。
望子成龙的心理在作怪但是这一观点又是如何在美国变得流行起来的呢?经过研究科学家认为,为了消除因害怕教育体系失败带来的压力,人们开始对“莫扎特效应”这一观点感兴趣起来。
美国父母和教育学家对孩子们的智力发展抱着一成不变的热情,这一点比欧洲国家人们要强烈得多。如果学校系统失败了,那么人们就更加对例如莫扎特效应这样的东西感兴趣。
为了支持这一观点,研究人员对在1993年到2002年之间500家媒体的报告进行了研究,以发现如何古典乐成为了孩子们的必须,以及在那个州这些报道出现的。
他们发现在令人不满意的教育系统同有关这一效应报道之间的关系。一些州甚至极力推荐在学校和托儿所中使用古典乐,以及向有孩子的父母们派发这些CD唱片。
有些地方还就此通过法律。自1998年以来,佛州一些媒体每天都会为孩子们播出半个小时的古典乐。心里学者还发现在1997年以后在有关这一效应的文章中更多的提到是儿童,而不是最初实验时候的实验对象大学生。
而当最初的东西在自然上发表之后,新闻人士就开始发挥他们的想象力编故事了。天长日久,这些文章再野不提及有关的研究,而越来越多的错误再文章中出现并影响到人们的观点。
商业炒作也是原因虽然在1999年“并不存在的莫扎特效应”被媒体广泛报道,但是这一消息并没有传播开来,经典古典乐有益于大脑的开发的观点仍然大行其道。
研究人员认为这是商业因素在中作怪,而且一些教育学家仍然在推行这一观念。市场营销专家依靠这些大量出售那些同音乐有关的、能够提高孩子智力的唱片。因而教师也在考试过程中开始播放音乐了。
瑞士心理学家表示,对这却也无能为力。因为他的研究只是关注于如果夸大科学研究的结果将会带来怎样的影响。而一种科学事实的建立一般需要花费10到20年的时间。
莫扎特作品何以经久不衰?
一位阿根廷物理学家指出,音乐就像是一篇文章,其逻辑关系、结构、词语运用或音符越是清晰明确,就越容易为听众或读者认可。 这位阿根廷物理学家的论断是基于所谓的齐普夫定律。
发现齐普夫定律的格奥尔格·齐普夫是一位著名的语言学家。这一定律指出,某一个词的使用频率与该词在词频表上的排行之间存在一种稳定的关系。在任何一种语言中,最经常使用的都是“和”、“与”、“但是”等时常挂在嘴边的词汇。让我们来看看词汇使用频率曲线:在大约1000个最常使用的词汇后,该曲线首先陡然下降,然后迅速平缓。这意味着罕见的词汇总是很少使用的。
落实到文字上可以这样解释:文章越容易被人理解,读者就越多地估计到,某些特定的词汇肯定还会再度出现。例如,在一篇关于足球的报道中,读者肯定会估计到,诸如“球员”、“球”、“射门”或“教练”等词汇将多次出现,而几乎不会冒出“煎肠子”或“调制解调器”等字眼。如果出现了这些词汇,那肯定会让读者满头雾水。
阿根廷巴里洛切巴尔塞罗研究所的物理学家达米安·扎内特依据齐普夫定律对3首钢琴曲进行了研究。这3首钢琴曲是:巴赫的d小调第6号前奏曲、莫扎特的c大调奏鸣曲、德彪西的小步舞曲扎内特对每部乐曲中的不同音符的使用频率进行了统计,列出了一个排名表。根据扎内特的统计,莫扎特、巴赫和德彪西的作品都符合齐普夫定律,对人来说是悦耳的。
这一所谓的“莫扎特效应”的研究结果曾经于1993年在世界知名科学杂志自然上刊登过。2名美国加州大学的研究人员对一群学生做实验,让他们听莫扎特奏鸣曲10分钟以测试他们的智力是否受到影响。
虽然此后再也没有人能够重复他们的实验效果,但是当时这两名科学家表示经典音乐能够增强听者的注意力。其它一些研究人员在1999年进行实验证明其实所谓的“莫扎特效应”并没有可靠的证据。但是先入为主发表在自然上的文章还是占据了人们的视野。
尽管这一实验只是对大学学生进行了测试,但是很快听经典音乐能够让青少年、儿童甚至婴儿更加聪明的观点立刻被世界上很多人接受。
望子成龙的心理在作怪但是这一观点又是如何在美国变得流行起来的呢?经过研究科学家认为,为了消除因害怕教育体系失败带来的压力,人们开始对“莫扎特效应”这一观点感兴趣起来。
美国父母和教育学家对孩子们的智力发展抱着一成不变的热情,这一点比欧洲国家人们要强烈得多。如果学校系统失败了,那么人们就更加对例如莫扎特效应这样的东西感兴趣。
为了支持这一观点,研究人员对在1993年到2002年之间500家媒体的报告进行了研究,以发现如何古典乐成为了孩子们的必须,以及在那个州这些报道出现的。
他们发现在令人不满意的教育系统同有关这一效应报道之间的关系。一些州甚至极力推荐在学校和托儿所中使用古典乐,以及向有孩子的父母们派发这些CD唱片。
有些地方还就此通过法律。自1998年以来,佛州一些媒体每天都会为孩子们播出半个小时的古典乐。心里学者还发现在1997年以后在有关这一效应的文章中更多的提到是儿童,而不是最初实验时候的实验对象大学生。
而当最初的东西在自然上发表之后,新闻人士就开始发挥他们的想象力编故事了。天长日久,这些文章再野不提及有关的研究,而越来越多的错误再文章中出现并影响到人们的观点。
商业炒作也是原因虽然在1999年“并不存在的莫扎特效应”被媒体广泛报道,但是这一消息并没有传播开来,经典古典乐有益于大脑的开发的观点仍然大行其道。
研究人员认为这是商业因素在中作怪,而且一些教育学家仍然在推行这一观念。市场营销专家依靠这些大量出售那些同音乐有关的、能够提高孩子智力的唱片。因而教师也在考试过程中开始播放音乐了。
瑞士心理学家表示,对这却也无能为力。因为他的研究只是关注于如果夸大科学研究的结果将会带来怎样的影响。而一种科学事实的建立一般需要花费10到20年的时间。
莫扎特作品何以经久不衰?
一位阿根廷物理学家指出,音乐就像是一篇文章,其逻辑关系、结构、词语运用或音符越是清晰明确,就越容易为听众或读者认可。 这位阿根廷物理学家的论断是基于所谓的齐普夫定律。
发现齐普夫定律的格奥尔格·齐普夫是一位著名的语言学家。这一定律指出,某一个词的使用频率与该词在词频表上的排行之间存在一种稳定的关系。在任何一种语言中,最经常使用的都是“和”、“与”、“但是”等时常挂在嘴边的词汇。让我们来看看词汇使用频率曲线:在大约1000个最常使用的词汇后,该曲线首先陡然下降,然后迅速平缓。这意味着罕见的词汇总是很少使用的。
落实到文字上可以这样解释:文章越容易被人理解,读者就越多地估计到,某些特定的词汇肯定还会再度出现。例如,在一篇关于足球的报道中,读者肯定会估计到,诸如“球员”、“球”、“射门”或“教练”等词汇将多次出现,而几乎不会冒出“煎肠子”或“调制解调器”等字眼。如果出现了这些词汇,那肯定会让读者满头雾水。
阿根廷巴里洛切巴尔塞罗研究所的物理学家达米安·扎内特依据齐普夫定律对3首钢琴曲进行了研究。这3首钢琴曲是:巴赫的d小调第6号前奏曲、莫扎特的c大调奏鸣曲、德彪西的小步舞曲扎内特对每部乐曲中的不同音符的使用频率进行了统计,列出了一个排名表。根据扎内特的统计,莫扎特、巴赫和德彪西的作品都符合齐普夫定律,对人来说是悦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