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病毒敏感动物的选择
互联网
二、常见病毒敏感动物的选择
病毒敏感动物的研究,一直是病毒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实验动物在人类病毒学发展史上曾起过重要作用,主要用作分离病毒、研究发病机制、抗病毒药物筛选、疫苗效果及完全性鉴定、制备诊断用品等。
实验动物选择,应注意影响动物实验效果的各种因素。不同种属动物对同一致病因素的易感性不同,对一种动物是病原体,对另一动物可能并不致病。即使是同一种属动物的不同品系,对同一刺激的反应也有很大差异。年龄、体重、性别、生理状态、健康情况,往往导致对同一刺激的不同结果。此外,病毒学研究中,接种途径的改变往往导致不同的感染结果。实验中,应尽量利用经微生物控制的动物和纯种动物。
表10-51 各种病毒在鸡胚内的繁殖与接种途径
病 毒
鸡胚
日龄(天)
接种途径
培养
温度(℃)
培养时间
繁 殖
收 获 流行性感冒 9~12 尿囊腔、羊膜腔 33~35 36~48小时 血 凝 尿囊液、羊水 流行性腮腺炎 9~12 ″ ″ 35 5~7天 血 凝 ″ ″ 新城疫 9~12 绒毛尿囊膜、羊膜腔 32 4天 死亡血凝 ″绒毛尿囊膜 水 痘 10~13 绒毛尿囊膜 37 2~3天 痘 疱 绒毛尿囊膜 痘 苗 10~12 ″ 37 2~3天 痘疱死亡 ″ 天 花 10~12 ″ 37 3天 ″ ″ ″ 单纯疱疹 10~13 ″ 37 2~6天 ″ ″ 带状疱疹 10~13 ″ 37 2~5天 ″ ″ ″ 乙型脑炎 6~8 卵黄囊、绒毛尿囊膜 37 3天 死 亡 鸡胚、尿囊液、绒毛尿囊膜 春夏型脑炎 6~8 ″ ″ 37 3~4天 ″ 卵黄囊膜 东方马脑炎 10~12 羊膜腔、尿囊腔 37 18小时 死 亡 尿囊液、羊水、绒毛尿囊膜 淋巴球性
脉络丛脑膜炎 6~8 绒毛尿囊膜 37 3天 ″ 绒毛尿囊膜 狂犬病 7~9 ″ 羊膜腔 37 4~6天 血 凝 ″、羊水 劳斯肉瘤 9~11 ″ 37 5~10天 痘 疱 绒毛尿囊膜 鸡传染性支气 5~6 卵黄囊 37 3~4天 死亡或异常 卵黄囊 管 炎 9~11 绒毛尿囊膜 37 3~7天 ″ ″ 尿囊液、绒毛尿囊膜
(一)RNA病毒敏感动物
1.披盖病毒科
⑴黄热病毒:黄热病毒是披盖病毒科、黄热病毒属(B组虫媒病毒)的原型。所有灵长类可能都易感,其中非洲种类抵抗力较高,只有隐性感染或很轻的非致死症状,而南美及西印度群岛的猴敏感得多。最为敏感的动物是恒河猴,另外可用中国猴(Macacus Sinicus)及断尾猴(M.Speciosus Thibetanus)。小白鼠对黄热病毒也敏感,令人感兴趣的是:纯血清接种的小白鼠尚能很好存活,而以稀释血清接种的小白鼠却于较短时期内死亡。这一奇特现象的理由,可能是由于病人体内血清抗体早期出现之故。应用纯血清时,这些抗体中和了病毒的作用,而当应用稀释的血清时,抗体浓度不足,但病毒在稀释后仍然具有活力。
⑵登革病毒:登革病毒属披盖病毒科中的黄病毒属,小白鼠往往是经常应用唯一实验动物。有几株病毒已对其适应,特别是对新生小白鼠。1~2日龄乳鼠和仓鼠脑内注射病毒后死亡。病毒对小白鼠的适应过程如下:接种年龄2~3周的小白鼠,最好选用abc种,一部分小白鼠接受未经稀释的血清,另一部分则接受稀释至1:100的血清,观察5~6周,杀死明显有麻痹或脑膜炎征象的小白鼠,以其脑组织制或悬液接种于其人它小白鼠。
猴对登革病毒易感,很多种猕猴,食蟹猴,长尾猿,狒狒都可因蚊虫叮刺或注射病毒而受到感染。基本是无症状的隐性感染,但接种后1~7天内有病毒血症,有人报告有轻度白细胞减少。
小鸡、晰蜴、新生或成年豚鼠、兔、仓鼠或棉鼠实验接种后不发生疾病。
个别报告称脑内或鼻腔内接种可使日本黄鼠死亡,未能被证实。
⑶乙脑病毒:乙脑病毒属于披盖病毒科黄热病毒属的B组虫蝶病毒。
实验室内,乳鼠和成年小鼠鼠脑内接种后发生致死性脑炎,腹腔内接种后乳鼠发生致死性脑炎,只有几种小鼠株的成年小鼠发生致死性脑炎。恒河猴、食蟹猴和成年仓鼠脑内接种后发生致死性脑炎,但周围途径接种时只发生无症状的病毒血症。豚鼠和兔脑内或周围接种,蝙蝠、小鸡、和苍鹭周围接种后都只发生无症状的病毒血症。蝙蝠可保持感染,经过冬眠后重新发生病毒血症。
2.沙粒病毒科
⑴胡宁(Juinin)病毒:胡宁病毒是阿根延出血热致病因子。属子沙料病毒的Tacaribe复合群。
豚鼠实验感染Junin病毒时产生类似人类阿根延出血热的致死性疾病。接种后5~8天,感染的动物开始发热,在11~15天体温过低,休克而死亡。病毒血症以及尿和唾液排出病毒一直到死。尸检时采集的主要器官中都有病毒。
乳鼠实验感染时产生典型的病毒性脑炎,死亡率为95~100%,成年小鼠有抵抗力。
⑵拉沙(Lassa)病毒:拉沙病毒属于沙粒病毒科。新生小白鼠脑内接种此病毒引起不显性持续感染。成年小鼠脑内接种后5-7天出现致死性疾病,有痉挛发作,最后后腿强直、呼吸停止。成年多乳鼠实验感染为隐性感染。松鼠猴肌肉接种后,经10-14天潜伏期,动物发生多变的致死性疾病。豚鼠腹腔内接种后,发生呼吸功能不全,约67%的动物死亡。
⑶淋巴细胞脉络丛脑膜炎(LCM)病毒:本病毒与拉沙病毒,马秋堡(Machupo)病毒同属沙粒病毒属,对小白鼠脑内接种尤为敏感,可供分离病毒用,对猴及豚鼠有致病力。
应使用4周龄的小鼠及乳鼠、未断乳豚鼠200-400g重的豚鼠。可能时,采用“瑞士”Albinos种小鼠。饲养中,应确保无LCM病毒感染。为取得最好效果,一方面接种幼年动物,另一方面用年龄较长的。接种量如下:
6-8天龄乳鼠:脑内接种0.03ml,腹腔接种0.2ml。
4周龄小鼠:脑内接种0.03ml,腹腔接种0.25ml。
未断乳的小鼠:脑内接种0.05ml,腹腔接种1ml。
已断乳的200-400g豚鼠,脑内接种0.15ml,腹腔接种5ml。
不同接种途径的感受性亦是不同的。脑内接种感染而发病的鼠数(4周龄以上的)远比经腹腔内接种者为多。经腹腔接种者可不显任何症状。豚鼠(250g以上)二种接种途径的发病数大致相等(有进脑内接种稍高些),但这些资料并不对所有毒株适用。
小白鼠感染后表现多变,可能有三种过程:⑴急性疾病并死亡;⑵急性急病,恢复并产生抗体;⑶形成持久的耐受性感染,携带病毒,不产生抗体。决定因素有:⑴感染的病毒株;⑵接种途径(最为重要);⑶动物感染时的年龄。
产生急性疾病的动物一般在感染后4-7天出现体征。表现为:弓背、竖毛、嗜睡、眼睑炎、头部水肿等。
3.小RNA病毒科
⑴脊髓灰质炎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是小核糖核酸(RNA)病毒科、肠道病毒属的一种。1908年Landsteiner和Popper成功的把此病毒传播于猴。在后来的40年里证明了亚人类灵长类能经消化道感染,有些株能适应于实验室的啮齿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