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名 扁桃体位于消化道和呼吸道的交会处,此处的粘膜内含有大量淋巴组织,是经常接触抗原引起局部免疫应答的部位。1.腭扁桃体 呈卵圆形,粘膜一侧表面覆有复层扁平上皮,上皮向固有层内陷入形成10~30个分支的的隐窝(crypt)。隐窝周围的固有层内有大量弥散淋巴组织及淋巴小结(图9-23)。隐窝深部的复层扁平上皮内含有许多T细胞、B细胞、浆细胞和少量巨噬细胞与郎格汉斯细胞,称 ...
佚名 当异物或细菌侵入机体,体内各处的吞噬细胞(phagocyte)可吞噬清除异物,这是机体最原始的一种防御方式,至今仍具有重要的意义。Aschoff(1924)将这些吞噬细胞(除粒细胞外)和血液内的单核细胞以及骨髓和淋巴器官内的网状细胞和内皮细胞归纳为一个系统,称为网状内皮系统(reticuloendothelial systemRES),并认为这些细胞的起源、形态和 ...
佚名 皮肤(skin)的面积为1.2-2m2约占体重的8%,是个面积广大的器官。皮肤由表皮和真皮组成,借皮下组织与深部的组织相连(图10-1)。皮肤内有毛、指(趾)甲、皮脂腺和汗腺,它们是由表皮衍生的皮肤附属器。皮肤直接与外界环境接触,对人体有重要的保护作用,能阻挡异物和病原体侵入,并能防止体内组织液丢失。皮肤内有丰富的感觉神经末梢,能感受外界的多种刺激。此外,皮肤对调 ...
佚名 表皮(epidermis)是皮肤的浅层,由角化的复层扁平上皮构成。人体各部位的表皮厚薄不等,一般厚0.07~0.12mm,手掌和足�最厚,约0.8~1.5mm。表皮由两类细胞组成:一类是角蛋白形成细胞(keratinocyte),占表皮细胞的绝大多数,它们在分化中合成大量角蛋白,细胞角化并脱落;另一类细胞为非角蛋白形成细胞,数量少,分散存在于角蛋白形成细胞之间,包 ...
佚名 真皮(dermis)位于表皮下面,由结缔组织组成,与表皮牢固相连。真皮深部与皮下组织接连,但两者之间没有清楚的界限(图10-1,10-4)。身体各部位真皮的厚薄不等,一般厚约1~2mm。真皮又分为乳头层和网织层两层。图10-1 手掌皮肤(低倍)1.乳头层 乳头层(papillary layer)为紧邻表皮的薄层结缔组织。胶原纤维和弹性纤维较细密,含细胞较多。此层的 ...
佚名 皮下组织(hypodermis)即解剖学中所称的浅筋膜,由疏松结缔组织和脂肪组织组成(图10-1),一般不认为它是皮肤的组成部分,皮下组织将皮肤与深部的组织连接一起,并使皮肤有一定的可动性。皮下组织的厚度因个体、年龄、性别和部位而有较大的差别。腹部皮下组织中脂肪组织丰富,厚可达3cm以上。眼睑、阴茎和阴囊等部位皮下组织最薄,不含脂肪组织。分布到皮肤的血管、淋巴管和 ...
佚名 除手掌和足�等部位外,人体大产分皮肤都长有毛(hair)。毛的粗细和长短不一。头发、胡须和腋毛等较粗较长,并富有黑色素;其余部位的毛细软而短,含色素少。兽类皮肤有极多的毛,对保持体温和防御机械性损害有重要的作用。人类的毛已相当退化,已无上述的作用,但毛囊有丰富的感觉神经末梢,能敏锐地感受触觉等刺激。1.毛的结构 伸在皮肤外面的毛称毛干(hair shaft),长在 ...
佚名 皮脂腺(sebaceous gland)大多位于毛囊和立毛肌之间,为泡状腺,由一个或几个囊状的腺泡与一个共同的短导管构成(图10-9,10-10)。导管为复层扁平上皮,大多开口于毛囊上段,也有些直接开口在皮肤表面。腺泡周边是一层较小的幼稚细胞,有丰富的细胞器,并有活跃的分裂能力,生成新的腺细胞。新生的腺细胞渐变大,并向腺泡中心移动,胞质中形成越来越多的小脂滴(图1 ...
佚名 外泌汗腺(eccrine sweat gland)又名局泌汗腺,即通常所称的汗腺。它们遍布于全身的皮肤中,但不同部位皮肤内的汗腺数目有明显差别。汗腺是单曲管状腺,分泌部为较粗的管,位于真皮深层和皮下组织中,盘曲成团,管腔小。导管较细而直,开口于皮肤表面(图10-1,10-9)。分泌部由单层锥体形细胞组成,胞核呈圆形,位于细胞近基底部;胞质着色较浅(图10-12)。 ...
佚名 顶泌汗腺(apocrine sweat gland)主要分布在腋窝、乳晕和阴部等处。这种腺与上述的外泌汗腺不同,是皮肤中的另一种腺。分泌部为粗管,管腔大,也盘曲成团(图10-9)。腺细胞呈立方形或矮柱状,胞核圆形,胞质易被伊红染色,胞质内含许多分泌颗粒和溶酶体。腺细胞与基膜之间也有肌上皮细胞。导管较细而直,也由两层上皮细胞组成,开口于毛囊上段。分泌物为较粘稠的乳状 ...
佚名 指(趾)甲(nail)由甲体以及它周围和下面的几部分组织组成。甲体(nail body)是长在指(趾)末节背面的外露部分,为坚硬透明的长方形角质板(图10-13),由多层连接牢固的角化细胞构成,细胞内充满角蛋白丝。甲体下面的组织称甲床(nail bed),由非角化的复层扁平上皮和真皮组成(图10-13)。甲体的近端埋在皮肤所成的深凹内,称甲根(nail root) ...
佚名 皮肤受损伤后,其再生过程和修复时间,因受损的面积和深度而有很大的差别。小而浅的损伤,由于表皮细胞的迁移和增殖,数天就能愈合,也不形成瘢痕。较大而深的损伤,其再生过程则较长。创伤后首先是凝血和止血,并出现炎症反应,众多的中性粒细胞进入局部,清除细菌。随后出现许多巨噬细胞,清除损坏的组织,并释放几种生物活性物质促进成纤维细胞增殖和毛细血管生长,生成肉芽组织。肉芽组织是 ...
佚名 内分泌系统(endocrine system)是机体的重要调节系统,它与神经系统相辅相成,共同调节机体的生长发育和各种代谢,维持内环境的稳定,并影响行为和控制生殖等。内分泌系统由内分泌腺和分布于其它器官的内分泌细胞组成。内分泌细胞的分泌物称激素(hormone)。大多数内分泌细胞分泌的激素通过血液循环作用于远处的特定细胞,少部分内分泌细胞的分泌物可直接作用于邻近的 ...
佚名 甲状旁腺一般有上下两对,位于甲状腺左右叶的背面。成人甲状旁腺呈棕黄色的扁椭圆形,总重约120mg。腺表面包有薄层结组织被膜 腺细胞排列成索团状,其间富含有孔毛细血管及少量结缔组织,还可见散在脂肪细胞,并随年龄增长而增多。腺细胞有主细胞和嗜酸性细胞两种(图11-3)。 图11-3 甲状旁腺(一)主细胞主细胞(chief cell)呈圆形或多边形,核圆,位于细胞中央, ...
佚名 组织学(histology)与胚胎学(embryology)是相互关联的两门学科,我国医学教育习惯地将它们列为一门基础课程。组织学是研究机体微细结构及其相关功能的科学,它是以显微镜观察组织切片为基本方法的,故又称显微解剖学(microanatomy)。从细胞的发现和细胞学说的建立起始,组织学发展迄今为已有300余年历史。英国人Hooke(1635~1703)用放大 ...
佚名 (一)一般光学显微镜术应用一般光学显微镜(简称光镜)观察组织切片是组织学研究的最基本方法。取动物或人体的新鲜组织块,先用固定剂(fixative)固定(fixation),使组织中的蛋白质迅速凝固,防止细胞自溶和组织腐败。常用的固定剂如洒精、甲醛、醋酸、苦味酸、四氧化锇等,一般常将几种固定剂配制成混合固定液,以抵消或减弱单种固定剂对组织的收缩或膨胀等缺点,达到更好 ...
佚名 学习组织学与胚胎学应注意以下几方面:1.平面与立体的关系 切片和照片所显示的是细胞、组织和器官的平面结构,同一结构由于切面不同而呈现一定形态差异;通过细胞、组织、器官的平面结构的观察,还应建立对它们立体的整体结构的认识。因此应注意从平面结构的观察,树立整体结构的概念。一种传统的方法是将标本制成连续切片,观察记录每张切片中的结构,然后累积起来进行分析,或制成模型以表 ...
佚名 上皮组织(epithelial tissue)由密集的细胞组成,细胞形状较规则,细胞间质很少,大部分上皮覆盖于身体表面和衬贴在有腔器官的腔面,称被覆上皮。有些上皮构成腺,称腺上皮。上皮组织的细胞呈现明显的极性(polarity),即细胞的两端在结构和功能上具有明显的差别。上皮细胞的一面朝向身体表面或有腔器官的腔面,称游离面;与游离面相对的另一面朝向深部的结缔组织, ...
佚名 被覆上皮的类型和结构 被覆上皮(covering epithelium)是按照上皮细胞层数和细胞形状进行分类的。单层上皮(simple epithelium)由一层细胞组成,所有细胞的基底端都附着于基膜,游离端可伸到上皮表面。复层上皮(stratified epithelium)由多层细胞组成,最深层的细胞附着于基膜上。上皮又根据细胞的形状(单层上皮)或浅层细胞的 ...
佚名 上皮组织与其功能相适应,在上皮的细胞的各个面常形成不同的特殊结构。这种结构有的由细胞质和细胞膜构成,有的由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间质共同成。1.上皮细胞的游离面(1)细胞衣(cell coat):又称糖衣,为一薄层绒毛状的复合糖,包括糖蛋白、糖脂及蛋白多糖。上皮细胞的游离面细胞衣尤为显著(图2-8),细胞基底面及侧面也有类似细胞衣结构,但不甚明显。细胞衣具有粘着、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