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清中含量最少,发现最晚的一种抗体,仅占血清中免疫球蛋白总含量的0.001%。这类免疫球蛋白的构形与IgG相似,不耐热,56℃30分钟可灭活。由鼻咽、扁桃体、支气管、胃肠道粘膜等处固有层的浆细胞产生,一般分布在血管外,正常血清中很少。是亲细胞抗体,能与血液中的嗜碱性粒细胞、组织中的肥大细胞结合,导致I型变态反应的发生。骨髓瘤、肝脏疾病、慢性寄生虫病或细菌感染,以及自身免疫病患者,体内IgE含量增加 ...
是血清中免疫球蛋白主成分,约占血清中免疫球蛋白总含量的75%。其中40~50%分布于血清中,其余分布在组织中。分子量约为150000道尔顿。人类血清中的IgG主要为单体,正常人的IgG包括四个亚型,其IgG1占60~70%,IgG2占15~20%,IgG3占5~10%,IgG4占1~7%。这些亚型在补体激活的经典途中结合能力各不相同。IgG主要由脾脏和淋巴结中的浆细胞合成,是唯一能通过胎盘的抗 ...
存在于血浆中的一类具有抗体活性的或化学结构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人和动物的免疫血清中的免疫球蛋白极不均一,其组成、结构、大小、电荷、生物学活性等都有很大差异,约占机体全部血清蛋白的20~25%。目前已在人、小鼠等血清中先后分纯得到5类免疫球蛋白,1968年,世界卫生组织统一命名为免疫球蛋白G(IgG)、免疫球蛋白M(IgM)、免疫球蛋白A(IgA)、免疫球蛋白D(IgD)、免疫球蛋白E(IgE) ...
凡参与免疫应答或与免疫应答有关的细胞,通称为免疫细胞(immunocyte),其中包括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巨噬细胞、粒细胞、肥大细胞、辅佐细胞等。但在免疫应答过程中起核心作用的是淋巴细胞。其中能接受抗原物质刺激而活化、增生、分化,发生特异性免疫应答的淋巴细胞,称为抗原特异性淋巴细胞或免疫活性细胞,即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此外淋巴细胞中还有K细胞、NK细胞等,也属免疫活性细胞类群。 ...
亦可简称B细胞。来源于骨髓的多能干细胞。在禽类是在法氏囊内发育生成,故又称囊依赖淋巴细胞(bursa dependent lymphocyte)。在哺乳类是在类囊结构的骨髓等组织中发育的。又称骨髓依赖淋巴细胞。从骨髓来的干细胞或前B细胞,在迁入法氏囊或类囊器官后,逐步分化为有免疫潜能的B细胞。成熟的B细胞经外周血迁出,进入脾脏、淋巴结,主要分布于脾小结、脾索及淋巴小结、淋巴索及消化道粘膜下的淋 ...
即胸腺依赖淋巴细胞(thymus dependent lymphocyte)。亦可简称T细胞。来源于骨髓的多能干细胞(胚胎期则来源于卵黄囊和肝)。目前认为,在人体胚胎期和初生期,骨髓中的一部分多能干细胞或前T细胞迁移到胸腺内,在胸腺激素的诱导下分化成熟,成为具有免疫活性的T细胞。成熟的T细胞经血流分布至外周免疫器官的胸腺依赖区定居,并可经淋巴管、外周血和组织液等进行再循环,发挥细胞免疫及免疫调 ...
自然杀伤细胞的简称。它不同于T细胞,也不同于K细胞,对靶细胞杀伤时既不需特异性抗体参加,也不需抗原预先致敏。主要存在于外周血、脾脏和骨髓中,淋巴结中含量极少,胸腺中没有发现。现一般认为,NK细胞来源于骨髓。其免疫活性比K细胞、T细胞要小得多,但T细胞获得杀伤能力大约需10天左右的致敏时间,K细胞的杀伤作用又必须有IgG的特异性抗体的参与,而NK细胞却能立即发挥非特异性杀伤靶细胞的作用,尤其是对多种 ...
又称抗体依赖淋巴细胞,直接从骨髓的多能干细胞衍化而来,表面无抗原标志,但有抗体IgG的受体。发挥杀伤靶细胞的功能时必须有靶细胞的相应抗体存在。靶细胞表面抗原与相应抗体结合后,再结合到K细胞的相应受体上,从而触发K细胞的杀伤作用。凡结合有IgG抗体的靶细胞,均有被K细胞杀伤的可能性。因此,也可以说K细胞本身的杀伤作用是非特异性的,其对靶细胞的识别完全依赖于特异性抗体的识别作用。K细胞约占人外周血 ...
一类能刺激机体的免疫系统,使之发生免疫应答,产生抗体与致敏淋巴细胞等,并能与相应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在体内或体外发生特异性结合反应的物质。因此,抗原必须具有两种性能: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的免疫原性;与相应免疫应答的产物(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等)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反应性。构成抗原的条件是异物性、特异性及大分子性。异物性:是指机体的免疫活性细胞并未接触过的物质,或化学结构与机体自身成分不同。具备异物 ...
用人工方法将免疫原或免疫效应物质输入到机体内,使机体通过人工自动免疫或人工被动免疫的方法获得防治某种传染病的能力。用于免疫接种的免疫原(即特异性抗原)、免疫效应物质(即特异性抗体)等皆属生物制品。 接种对象 白喉、百日咳、麻疹、脊髓灰质炎等疫苗多用于儿童,因成人经隐性感染或患病已获得免疫力。有些传染病如伤寒、霍乱等,不同年龄都可感染,故所有人群皆需接种。另外,视职业或工作性质不同需接种某类疫 ...
生物机体在种系进化和个体发育过程中逐步获得的防卫能力。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机体抵抗外界传染性因子的免疫防护功能;机体清除损伤和死亡细胞,维持自身生理平衡的自身稳定功能;对机体监视,发现并清除突变细胞的免疫监视功能。在正常生理条件下,机体的免疫系统依靠其先天具有的免疫能力及后天获得的免疫能力发挥共同免疫作用,保持机体的生理功能相对稳定。若免疫功能发生异常,必然会导致机体生理功能的失调,从而出现病理 ...
传统的免疫概念认为,免疫是机体对再次侵入的病原菌不再感受,如人不会得第二次天花、麻疹等,即抗感染免疫。随着免疫学的不断发展,对免疫的研究已远远超出了抗感染免疫的范围。现代免疫概念认为,免疫为机体识别和排除抗原异物的生理功能,是机体的一种保护性生理反应。其作用在于识别“自己”和“非己”,排除抗原性异物,以维持机体生理功能的相对稳定。免疫反应的结果,在正常情况下对机体是有利的,但在某些情况下或对少 ...
机体防御抗原异物进入其体内的一种特殊的生理解剖学结构。被称为机体的“第一道防线”,是发挥非特异性免疫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皮肤粘膜屏障、血脑屏障和血胎屏障等。 皮肤粘膜屏障 健康完整的皮肤及粘膜包裹着机体,它们可以机械性地阻挡病原微生物及其他抗原异物侵入机体;鼻孔中的鼻毛、呼吸道粘膜表面的粘液和纤毛,均能阻挡并排除抗原异物的侵入。皮肤及粘膜能经常分泌杀菌物质。皮肤的汗腺分泌的乳酸、皮脂 ...
由于免疫系统中任何一方缺乏或功能不全导致的免疫应答及免疫功能性障碍,称为免疫缺陷,由此而导致的临床症状称为免疫缺陷病。其最典型的临床症状表现为反复感染或严重感染。由于遗传因素或先天因素,使免疫系统在个体发育过程中的不同环节、不同部位受损所致的免疫缺陷病,称先天性免疫缺陷病,或称原发性免疫缺陷病。其中大多数与血细胞分化和发育有关,多发病于婴幼儿期,严重者导致死亡。先天性免疫缺陷病种类很多,常分为 ...
IgD在血清中含量很低,约占正常血清总免疫球蛋白含量的0.2%,其中75%存在于血管中。IgD的免疫功能还不清楚。其特点是对血清中的蛋白酶特别敏感,很容易降解。IgD经常同IgM同时存在。据近期研究认为,IgD在防止免疫耐受方面可能起一定作用。 ...
在正常人血清中的含量仅次于IgG,占血清免疫球蛋白含量的10~20%。从结构来看,IgA有单体、双体、三体及多聚体之分。按其免疫功能又分为血清型及分泌型两种。血清型IgA存在于血清中,其含量占总IgA的85%左右。血清型IgA虽有IgG和IgM的某些功能,但在血清中并不显示重要的免疫功能。分泌型IgA存在于分泌液中,如唾液、泪液、初乳、鼻和支气管分泌液、胃肠液、尿液、汗液等。分泌型IgA是机体 ...
五类免疫球蛋白分子中分子量最大的一种。其分子量为900000道尔顿,故又称为巨球蛋白。在正常人血清中平均浓度为60~180mg%,约占血清总免疫球蛋白的6%。主要存在于血管中,对防止菌血症起主要作用。一个IgM分子由5个单体通过J链连接成五聚体。这种结构使IgM具有较多的抗原结合价,可以同时和数个靶细胞结合。因此,IgM在机体抗感染免疫中起主力抗体的作用。IgM的抗菌作用比IgG高1000倍。 ...
利用红细胞的吸附原理,以红细胞为指示细胞,检测受检者血液中或淋巴器官中其种细胞的数量及所占比例。其基本原理是:受检细胞具有某种特殊受体,而指示细胞上则带有相应的配体。受体与配体特异结合会形成受检细胞居中,指示细胞围绕于其周围的细胞团,称为玫瑰花环。该环可在光学显微镜下鉴别。另外,受检细胞表面常带有针对指示细胞的免疫球蛋白(抗体),该抗体与受检细胞表面的相应抗原结合,也会形成受检细胞居中,指示细 ...
指实现免疫功能的器官和组织。主要包括胸腺、法氏囊或类囊器官、骨髓、淋巴结、脾脏、扁桃体、阑尾及肠集合淋巴组织等。因这些器官的重要成分是淋巴组织,故又称为淋巴器官。它们的免疫功能是能产生淋巴细胞、滤过淋巴液或血液,参与免疫应答。机体内,除了上述有被膜包裹着、有一定形态的免疫器官外,还散布着许多无被膜的淋巴组织,它们主要分布在消化道和呼吸道粘膜,在免疫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根据免疫器官发生和作用的不 ...
增强及调节免疫功能的药物。该类药物对治疗免疫功能低下、某些继发性免疫缺陷病及恶性肿瘤,均有一定疗效。大多是生物制品,如卡介苗(BCG)、内毒素等;少数是一些人工合成的化学药物如左旋咪唑(lev-amisloe)和梯洛龙(tilorone)等。它们有的可以激活补体,有的可以促进巨噬细胞的活性,有的可以非特异性地增强T、B淋巴细胞反应,有的可诱导干扰素产生。据研究结果发现,免疫调节剂中的转移因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