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目的要求 掌握蓝藻门代表植物细胞的形态、结构、繁殖和生活史;掌握 蓝藻门的基本特征及实验材料的采集、培养和制片观察方法。 二、实验材料和试剂 颤藻属、念珠藻属、微囊藻属、色球藻属、0.2%亚甲蓝溶液等。 三、实验内容和方法 1.颤藻属(Oscillatoria) 植物体为单条藻丝或多条藻丝组成的皮壳状或团块群体。用解剖针挑取少许生活材料,做水封装片观察以下内容: (1) ...
一.目的要求 本门植物种类繁多,体形多样,分布极广,是植物界进化的主干,也是教学和实验的重点,为此安排两次实验。通过实验观察要: 1.的代表植物的形态构造、繁殖和生活史。从而掌握本门的征。 2.了解植物界从单细胞到多细胞,从无分化到有分化,从简单到复杂,从无性生殖到有性生殖,从核相交替到世代交替的演化趋向。 二、实验材料和试剂 衣藻属、绿球藻属、栅列藻属、实球藻属、团藻属、I―K ...
一、目的要求: 本门植物种类繁多,体形多样,分布极广,是植物界进化的主干,也是教学和实验的重点,为此安排两次实验。通过实验观察要: 1.的代表植物的形态构造、繁殖和生活史。从而掌握本门的征。 2.了解植物界从单细胞到多细胞,从无分化到有分化,从简单到复杂,从无性生殖到有性生殖,从核相交替到世代交替的演化趋向。 二、实验材料和试剂 水绵属、刚毛藻属、丝藻属、竹枝藻属、轮藻属、海生绿 ...
一、目的要求 掌握三门藻类的基本特征,代表植物的形态构造、繁殖和生活史。 二、实验材料 海带属、水云属、紫菜属、舟形藻属、海藻标本。 三、实验内容和方法 (一) 褐藻门(Phaeophyta) 1.海带(Laminaria japonica) (1)孢子体:藻体褐色,可分为三部分。 带片:扁平不分枝的带状体为带片。两侧缘薄,具波状皱褶.中部较厚,带片的中下部最宽,向上变窄, ...
一.目的要求 掌握粘菌门和真菌门接合菌亚门、子囊菌亚门代表植物 的形态构造及繁殖方式。学习实验材料的培养方法。 二、实验材料 发网菌属、根霉属、青霉属、酵母菌属。 三、实验内容和方法 1.发网菌属(Stemonitis) 取装片观察孢子囊的形态构造。发网菌是粘菌门最常见的一属。营养体是一团裸露多核的原生质团,叫变形体。常在阴湿处缓缓爬行于朽木、败叶中,吞食固体食物。生殖时,变形体对外 ...
一、目的要求 掌握真菌门担子菌亚门和地衣门代表植物的形态构造和繁殖方式。观察担子果、子囊果和地衣标本,了解其多样性。 二、实验材料和试剂 黑伞属(Agaricus)子实体、菌伞切片; 银耳属(Tremella)子实体及浸制材料, 地衣切片; 数种担子菌、子囊菌标本; 地衣标本, 1%KOH水溶液。 三、实验内容和方法 1.黑伞属(Agaricus) (1) 子实体, ...
一、目的要求 通过对代表种类的观察,掌握藓纲植物的形态、构造、生活史,了解不同的生活型。 二、实验材料 葫芦藓属、金发藓属等十几个属的配子体,生活的原丝体孢蒴纵切、孢子体、精子器纵切。 三、实验内容和方法 1.取葫芦藓(Funaria)配子体和孢子体,观察下列内容 : (1) 配子体形态:矮小,高约1—3cm,直立生长,叶长卵形,一层细胞厚,具中肋,在茎上螺旋排列。茎的下端具有 ...
一、目的要求 通过实验掌握真蕨亚门的主要特征及生活史;掌握真蕨亚门与蕨类植物其它四亚门的主要区别。 二、实验材料 肾蕨孢子体、孢子囊群;蕨地下茎横切;蕨叶横切;原叶体装片;数种真蕨亚门标本等。 三、实验内容和方法 1.肾蕨(Nephrolepis aurioulata),观察下列内容: (1)孢子体:根状茎直立,下面向四周发出长的匍匐茎,并从匍匐茎的短枝上长出圆形的块茎、根状茎。匍匐茎密被 ...
一、目的要求 通过实验掌握石松亚门、楔叶亚门代表种类的形态结构和生活史;掌握石松亚门、楔叶亚门的主要特征以及与其它 亚门的区别。 二、实验材料 石松孢子体;中华卷柏孢子体、孢子叶穗;问荆孢子体、茎横切,孢子叶穗等。 三、实验内容和方法 1.石松属(Lycopodium):观察孢子体外形,石松为多年生草本植物,茎匍匐或直立,通常为叉状分枝,具不定根。叶为小型叶,螺旋着生在枝上。孢子叶穗着生于分枝 ...
一、实验目的 通过松属生活史的观察,了解裸子植物的一般特征。 二、实验原理 裸子植物(Gymnosperm)介于蕨类植物和被子植物之间的一类维管植物。它不同于蕨类植物:配子体寄生在孢子体上,产生花粉管,同时由胚、胚乳和珠被等形成种子,因此属于种子植物;不同于被子植物:种子裸露,没有被心皮包被,不形成果实,故称为裸子植物。由于它仍保留颈卵器,所以还称为颈卵器植物。 在植物系统发育史上,花粉管和 ...
一、实验目的 1.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现场教学相结合,用2~3 次实验时间使学生基本掌握被子植物的外部形态术语的含义及其组成特点。 2.通过对各类型实体(活体或标本)的观察,从外部形态特征上区分根、茎、叶、花、果实等各器官的不同类型以及各种类型的组成特点。 3.通过对花的解剖,从外部形态及内部解剖结构上,掌握判断花冠类型、雄蕊类型、雌蕊类型、胎座类型、子房位置、心皮数目的方法。 4.根据对花的解剖 ...
一 质壁分离原理 当外界溶液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时,根据扩散作用原理,水分会由细胞液中渗出到外界溶液中,通过渗透作用失水,使细胞壁和原生质层都出现一定程度的收缩。由于原生质层比细胞壁的伸缩性大,当细胞不断失水时,原生质层就会与细胞壁逐渐分离开来,也就是逐渐发生了质壁分离。 反之,外界溶液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则细胞通过渗透作用吸水,整个原生质层就会慢慢地恢复成原来的状态,使植物细胞逐渐发生质壁分离复原 ...
生物化学分析的准确性,除取决于分析方法的选择是否合适以及全部分析工作是否严格按照要求进行外,在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样品的采取是否有最佳的代表性。如果不遵循科学方法采样,样品缺乏代表性,即使分析工作严谨无误,也得不到正确的结论。因此,必须对样品的采取、处理和保存给予足够的重视。 从大田或实验田采回的样品,一般数量较大,称为“原始样品”。再按原始样品的种类(如根、茎、叶、花、果实 ...
一、实验目的 1. 了解芽的构造。 2. 了解双子叶植物茎的初生构造,次生构造及单子叶植物茎的构造。 3.认识植物茎的输导功能。 二、实验原理 芽是处于幼态而未伸展的枝、花或花序,也就是枝、花或花序尚未发育前的雏体。以后发展成枝的芽称为枝芽;发展成花或花序的芽称为花芽。枝芽的结构决定着主干和侧枝的关系与数量,也就是决定植株的长势和外貌。花芽决定着花或花序的结构和数量,并决定开花的迟早和结 ...
一、实验目的 1.了解根尖的内部构造。 2.了解根的初生结构、初次生结构。 3.掌握被子植物根尖的吸收分泌功能。 二、实验原理 从根的顶端到着生根毛的部位,叫做根尖,主根、侧根和不定根都具有根尖。根尖是根中生命活动最活跃的部分,根的生长和根内组织的形成都是在根尖进行的。根尖一般分为根冠、分生区、伸长区和成熟区四个部分。经过根尖顶端分生组织的分裂、生长和分化,植物体发育出成熟的根结构,这种由顶端 ...
一、实验目的 了解种子的基本构造和幼苗的形态。 二、实验原理 种子在植物学上属于繁殖器官,它和植物繁衍后代有着密切联系。植物界的所有种类并不都是以种子进行繁殖的,只有在植物界系统发育地位最高、形态结构最为复杂的一个类群——种子植物才能产生种子。种子植物名称的由来,也正反映了这一特点。种子又是种子植物的花在完成开花、传粉和受精等一系列有性生殖过程后产生的,是有性生殖的产物, ...
准确地书写出植物花程式或绘制出花图式,是学习植物分类学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之一。现分别介绍如下: 一、花程式 花程式(flower formula)就是将花的组成、排列、位置、对称性以及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用简单的符号及数字写成的方程式。现将花程式中常用的符号及数字所表示的含义,表述如下: 1.符号所表示的含义 (1)花各组成部分所用符号一般用花各部分拉丁名词的第一个字母来表示。如: P ...
原理 植物根系表面有吸附能力,它在甲烯兰溶液中能够吸附甲烯兰离子,根系就被染上蓝色,虽用蒸馏水冲洗也不脱色,若把根再浸再氯化钙溶液中时,则钙离子和带正电荷的甲烯兰离子发生交换吸附,原来吸附再根系表面的甲烯兰离子进入氯化钙溶液中使溶液变成蓝色。 仪器,材料及药品 烧杯,0.1%甲烯兰溶液(又叫亚甲基兰或美兰),10%氯化钙,蒸馏水,小麦或水稻完好根系的幼苗。 实验步骤 取 ...
一、原理 叶绿体色素在照光时能辐射出荧光。研究叶绿体色素荧光性质,有助于了解它的分子激发态,分子之间的能量传递以及分子在活体内的排列。叶绿体光诱导荧光强度的变化(以下简称可变荧光)是由于叶绿体吸收光能后,光能在转化和电子传递过程中受阻,能量不能正常的传递下去,而以荧光的形式释放出来,使荧光的强度增加。如果这种变化是由光的影响引起的,就叫光诱导的可变荧光。 当然,也可由其它条件诱导的可变荧光。在室 ...
一、原理 希尔反应(Hill reaction)是绿色植物的离体叶绿体,在光下分解水放出氧气同时还原电子受体的反应。氧化剂2,6-二氯酚靛酚是一种蓝色染料,接受电子和H+后被还成无色,可以直接观察颜色的变化也可用分光光度计还可以对还原量进行精确测定。 二、材料、仪器设备及试剂 (一)材料:菠菜或其它绿色植物新鲜叶片。 (二)仪器设备:1. 研钵;2. 石英砂;3. 小试管;4. 试管架;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