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片标本的一种。供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观察的动植物组织薄片。因要求不同,可用刀片进行徒手切片,也可将组织块包埋于石蜡或火棉胶中或以低温冰冻,用切片机切片。切成5~10微米薄片,供光学显微镜观察。用环氧树脂或甲基丙烯酸包埋组织块切制的超薄切片,其厚度在20~50纳米,专供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一般教学用的如根尖、茎的切片通称石蜡切片。 ...
装贴腊叶标本的纸,或称标本纸。一般选用厚的卡片纸、白版纸、铜版纸或厚的道林纸均可,裁成42×29厘米大小(国际标准)或通常8裁成39×27厘米也可应用。 ...
书写动植物标本、药品名称的纸签。如植物标本的标签应写该植物中名、拉丁学名、科名、采集人和采集号、鉴定人等项。 ...
将带有花、果的植物枝叶或整株植物体采集下来,经过在吸水纸中压平、干燥后,将干燥的标本装贴到8开(即长宽39×27厘米)的台纸上所做成的标本。腊叶标本是保存植物最简单的方法,是学习和研究植物分类学所不可缺少的材料。 ...
将植物的全株或一部分,经过采集、压制或浸泡,制成供解剖观察、学习和研究之用的实物样本。植物标本又可分为腊叶标本和浸制标本。腊叶标本的制作一般是将采集到植物标本经整理好后平放在吸湿纸(草纸)上,然后在标本上再铺上几张吸湿纸。各个标本码放齐后,把标本夹用绳子束紧。新压的标本,每天换纸一次,几天后可减少换纸次数。标本干燥后,逐份上好台纸,贴上标签,即为腊叶标本。浸制标本是将植物体或某部分器官,浸泡在 ...
是压制腊叶标本的工具。通常由多片木条钉成44×30厘米的2块夹板,当中夹以吸水纸,即可压制标本。 ...
也叫苏铁蕨。古代已绝灭的最古老、最原始的裸子植物。最早出现于上泥盆纪地层中,最盛时期在石炭纪,到第三纪末期绝灭。叶的形态很像蕨类植物和苏铁类,具有大形2~3回羽状复叶,且成二叉分歧,被有腺质皮剌,两面具气孔,表皮角质化程度很高,茎部及根除具有真蕨植物维管束外,还具有苏铁植物的形成层以及次生木质部、次生韧皮部。植株的形态多种多样,乔木状、灌木状或呈攀援状。多数学者认为由蕨类发展成种子蕨,由种子蕨进一 ...
已绝灭的最古老的陆生植物,在距今约4亿年前的志留纪晚期(或谓早泥盆世)地层中出现,是最初的高等植物代表。形态尚未完全了解。其地上茎直立,高约1米,具有二歧分枝,无根和叶,或仅具有刺状附属物,故名裸蕨。茎的解剖构造,具简单的维管束组织和典型的原生中柱,表皮具有角质层和气孔。孢子囊卵圆形,成对着生于叉枝顶端,由数层细胞组成的厚囊壁,孢子60~100微米,孢壁光滑,均为四分体,同形。已发现有莱尼蕨(Rh ...
经过自然界的作用,埋藏于地层中的古代植物遗体。远古时代,一些植物的枝、叶、果、种子、孢子及花粉等,被泥土掩埋或冲入水中被淤泥河沙覆盖,在岩层的压力和地热作用下,经过矿物质的填充和交替等作用,形成保持原来形状、结构或仅是印模的钙化、硅化、黄铁矿化、石炭化的遗体。植物化石是古植物学的研究对象,通过化石来研究地质史上植物的种类、形态、结构及其在地层中和地理上的分布,以及演化关系,探讨植物的系统发育,尤其 ...
地球史上最近一次大冰川期。冰川的发生是极地或高山地区沿地面运动的巨大冰体。由降落在雪线以上的大量积雪,在重力和巨大压力下形成,冰川从源头处得到大量的冰补给,而这些冰融化得很慢,冰川本身就发育得又宽又深,往下流到高温处,冰补给少了,冰川也愈来愈小,直到冰的融化量和上游的补给量互相抵消。一般冰川为舌状,冰川面往往高低不平,有的地方有深的裂口,即冰隙。冰川可分为大陆冰川和山岳冰川两大类。第四纪时欧洲阿尔 ...
生物阶层系统上通用单位上的最高一级单位。过去较长时间将全部生物分为植物和动物两大界。其后有人将生物分为3大界,即植物界、动物界和原生生物界;以后又有人提出,原核生物应独立成为原核生物界,将生物分为4界;后又将真菌也独立分为一界,而为5界;近年,又有人根据病毒的特征,将它到为生物的第6界一病毒界。 ...
植物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是近几十年来随着人类对植物资源需要的不断地扩大而迅速发展起来的。研究有用植物的分类和分布,引种驯化;植物有用物质的性质、形成、积累和转化的规律及其提取和工艺加工条件;一定地区内植物资源的种类、蕴藏量及其开发利用等。研究对象包括工业用、食用、饲料用和药用植物等。它同植物分类学、植物地理学、植物生态学、植物化学、工艺化学、栽培学等学科关系密切,因而是一门比较综合的边缘科学。植物资 ...
研究植物在地球表面过去和现在的分布规律及其原因和特征的科学。它研究植物种、属、科的地理分布(即分布区),地区的植物种类组成(植物区系)及植物群落的现况及历史变迁过程;并应用植物同环境相互关系的规律,阐明现代地理环境,以及地质历史上的环境变迁,在形成种属分布区、植物区系和群落特征上的作用。植物地理学与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农业、林业、畜牧业的生产实践,均有密切的关系。
研究植物之间、植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它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植物个体对不同环境的适应性,及环境对植物个体的影响;植物种群和群落在不同环境中的形成及发展过程;以及在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中植物的作用。植物生态学包括个体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和生态系统学四大部分。研究植物生态学的目的在于阐明外界条件对植物形态结构、生理活动、化学成分、遗传特性和地理分布的影响;植物对环境条件的适应和改 ...
植物学的分支学科之一。它是研究区分植物的种类,探索植物间亲缘关系,阐明植物界自然系统的科学。凭借植物形态学、解剖学、胚胎学、生理学等学科的知识,对植物形态进行描述,对植物体的结构和功能特性,作综合的、深入研究才能反映出客观的植物界进化情况,才能完成植物分类的任务。植物分类学是一门有着悠久历史的学科。几千年来,人们在生活和生产实际中,观察了植物的形态与结构,植物的生活习性,并加以比较,找出其共同点和 ...
植物学的分支学科之一。它是研究植物的形态和结构及其发生发展的科学。主要探讨植物结构的规律性,植物及其器官形态多样性在系统发育中的形成过程,植物及其器官在个体发育中的形态建成。其目的在用历史的观点解释形态与结构的发展,揭示植物各类群间的亲缘关系,进而阐明植物进化的趋向;并探讨形态建成的机理,以利控制其过程。早期的研究方法,主要通过形态的描述;其后采用比较的方法,着重讨论植物形态和结构的统一性和变态; ...
研究植物生命的科学。早期偏重于形态、分类的观察和描述。近代植物学的研究逐步向宏观和微观两方面发展,即从植物个体水平分别向群体和细胞、分子水平,去研究植物生命活动的规律及其发生和发展规律。研究植物学的目的,是阐明在人和自然环境的影响下植物的生长、发育规律,以利于控制和改造植物,满足人民生活的需求,为建设社会主义事业服务。根据研究对象的不同,植物学有许多分支学科,如植物形态学、植物分类学、植物解剖学、 ...
单子叶植物,百合科。多年生草本。地下鳞茎近球形,鳞茎瓣宽展,无节,白色。茎直立,有紫色条纹,叶散生,上部叶比中部叶小,成苞片状,倒披针形,全缘,具短柄。花1~4朵生于茎端,喇叭形,有香味。花被片6枚,多为白色,背面带紫褐色,无斑点,顶端弯而不卷。雄蕊6枚,着生于花被的基部。子房上位,柱头3裂。蒴果直立,矩圆形,有棱,内有多数种子。生于山坡林下或溪沟边,也有栽培。分布于东南、西南、河北、河南、陕西及 ...
活细胞内经过某些代谢途径,使有机物氧化分解从而释放能量的过程。呼吸作用是新陈代谢的重要组成。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基本反应过程,是一切生活细胞所共有的,呼吸停止,生命也就停止。就高等植物来说,呼吸作用可分为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两种类型。它们都是一个氧化还原过程。其结果总是有机物(即呼吸底物)发生某种程度的氧化,产生二氧化碳或其他产物,同时释放能量。呼吸过程是在一系列酶的作用下分许多步骤进行的,其中产 ...
又叫“胡萝卜素醇”。类胡萝卜素的一种。是胡萝卜素含氧衍生物。分子式为C40H56O2。有多种异构体,呈黄色,存在于叶绿体和有色体中。起初作为卵黄的黄色素而发现,所以亦称为“卵黄素”。叶黄素不溶于水,能溶于有机溶剂。由于含氧,故比胡萝卜素亲水性强些。一般来说,叶黄素在植物体内的含量比胡萝卜素要多,它是叶子最丰富的黄色素。正常叶子中绿色的叶绿素与黄色的叶黄素及胡萝卜素的比例约为3∶1,黄色素为叶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