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惠基 在现代医学的结构与体系中,把临床医学归入应用医学范畴,这是因为临床医学需要在基础医学所取得的知识基础上诊治病人,二者的关系与基础科学(如数、理、化、天、地、生等学科)和应用科学(如各种工程技术)的关系有类似之处。然而还应看到,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关系又有相当重要的不同之处。不仅基础医学的研究目的是为了认识人体的生命活动(主要是健康人的,也包括患病者的生命 ...
秦惠基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初,通过运用数学和物理学的原理与方法,分析研究各种工程技术的控制和人体的各种功能调节,概括出一些有关调节和控制过程的共同规律,开辟了一个新的学科,这就是控制论(cybernetics)。把控制论的普遍原理用于人体功能的分析,使我们对人体调节功能的一般规律,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在用控制论原理分析人体的调节活动时,人体的各种功能调节都被 ...
秦惠基 人体生理学的形成和发展与医学有极其密切的关系。人类在对疾病的长期斗争中,积累了关于人体功能活动的知识,古代的医学家加以总结概括,写入他们的医学著作中,这便是我们现在能找到的古代生理学理论。我国两千多年前的医书《内经》,就写了经络、脏腑、七情六淫、营卫气血等生理学理论。古希腊医书中也同样有他们的生理学概念的描述。16世纪,Jean Fernel开始用亚里士 ...
秦惠基 机体不断地进行各种生命活动,包括肌肉收缩、神经冲动的传导、一些分子和离子转运以及生长发育、繁殖等。这些生命活动都要消耗能量,而能量最终来自食物。 成年人保持恒定的体重及正常活动,每年约需消耗6~7倍于其体重的食物。食物中有糖类、脂类、蛋白质、无机盐及维生素等营养物质。糖及脂类主要作为生物体的能源,它们在体内氧化,释放出存在于这些化合物中的能量,每克 ...
秦惠基 (一)主要成分 血液是一种红色的液体组织,循环在心血管的密闭管道内。正常人的血液总是约占体重8%,即一个体重60公斤的人,其血液总量为5升左右。血液是由血浆和血细胞共同组成的。 血浆是一种粘性、呈浅黄色的液体,主要成分包括血清和纤维蛋白原等。若将血管中抽取的血液不作任何抗凝处理,常温下血液在数分钟内发生凝固,几小时后血块逐渐缩小,并挤出浅黄色 ...
秦惠基 (一)器官对氧和营养物质的获取 体内各器官与组织细胞进行活动,需不断供给氧与营养物质,氧来自肺泡,营养物质来自小肠粘膜的吸收。而远离肺与肠的器官又如何能得到这些物质呢?这是因为体内有完善的血液转运系统,包括大循环(体循环)与小循环(肺循环)。血液自右心室到肺动脉、肺毛细血管、肺静脉入左心房,此为肺循环。经过此循环血液获得氧。血液自左心室到主动脉、大 ...
秦惠基 人不吃食物可以活3~4个星期,不喝水也能活几天,但如果不呼吸空气,就只能活几分钟,这是为什么呢?人体如同一部机器,它的每一个器官的活动(如肌肉收缩、腺体分泌、心脏跳动等)都要消耗能量,这些能量是来自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这些机体生命活动的能源物质在体内燃烧和在体外燃烧一样,都能释放能量并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只是在体内燃烧叫“生物氧化”。进行生物 ...
秦惠基 吃进去的各种主食、副食,虽然花色品种繁多,可是从化学结构上来看,不外乎是蛋白质、脂肪、糖、水分和无机盐等。其中蛋白质、脂肪和糖大都是复杂的有机物,分子较大,不能直接被人体吸收利用,它们必须在消化道里经过“加工”,变成结构简单的小分子物质。例如蛋白质要分解成氨基酸,脂肪要分解成甘油和脂肪酸,糖要分解成葡萄糖。这些小分子物质全部在小肠被吸收,供人体各组织细胞 ...
秦惠基 (一)一切生物的生存都离不开水 一切生物的生存都离不开不水,人类也毫不例外。水是生物所必需的基本物质,也是体液主要成份。水具有特殊的理化性质和极为重要的生理功能。 1.运输营养物和代谢产物:水是一种良好的溶剂.机体所需的多种营养物质和各种代谢产物都能溶于水,即使是难溶或不溶于水的物质如脂类及某些蛋白质也能分散于水中而成为胶体溶液,通过血液循环而 ...
秦惠基 (一)概念 人和动物机体都具有一定的温度,这就是体温。低等动物(鱼、两栖类、爬虫类等)的体温是随着环境温度的变化而变动的,环境温度升高,其体温也升高,环境温度降低,其体温也降低,故称之为“变温动物”,又称“冷血动物”。在动物进化的过程中,机体调节体温的机构逐渐发展和完善起来。到了鸟类、哺乳类等高等动物和人,体温就能维持相对恒定了,不随环境温度的变化而 ...
秦惠基 生物化学即生命的化学,它用化学的原理及方法探讨生命的秘密,是一门化学、生物学与物理学之间的边缘学科,所以也常采用生物学的、微生物学的及物理学的方法及技术。随着科学的发展,生命的奥秘还必须从分子水平上去探讨;生物化学就是在分子水平上探究生命秘密的学科。 生物体有多种,所以生物化学也有多种。本节主要指作为医学基础的那种生物化学。 ...
秦惠基 生物化学是一门较年轻的学科,在欧洲约在160年前开始,逐渐发展,一直到1903年才引进“生物化学”这个名词而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但在我国,其发展可追溯到远古。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饮食、营养、医、药等方面都有不少创造和发明,生物化学的发展可分为:叙述生物化学、动态生物化学及机能生物化学三个阶段。 (一)叙述生物化学阶段 1.饮食方面:公元前21世 ...
秦惠基 (一)物质组成及生物分子 生物体是由一定的物质成分按严格的规律和方式组织而成的。人体约含水55-67%,蛋白质 15~18%,脂类 10~15%,无机盐3~4% 及糖类1~2%等。从这个分析来看,人体的组成除水及无机盐之外,主要就是蛋白质、脂类及糖类三类有机物质。其实,除此三大类之外,还有核酸及多种有生物学活性的小分子化合物,如维生素、激素、氨基酸 ...
秦惠基 生物化学是一门边缘学科,研究的是生命的化学,所以与其它有关的生物学科必然有或多或少的关系。生物学科总是互相为用,互相渗透的。生物体不只一种,因此生物化学有研究动物(包括昆虫)方面的,也有研究植物方面的,还有研究微生物方面的。它们之间有差异、也有共同之处。生物化学在医药、卫生、农业及工业等方面都有应用,是一门基础医学学科,也是一门基础农学学科,而在工业上, ...
秦惠基 物质代谢又称新陈代谢,是生物体内各种化学变化的总称,在体内进行的变化包括同化作用中的化学变化,也包括异化作用中的化学变化,同化作用意味着合成代谢,而异化作用意味着分解代谢。合成代谢是将从食物中得来的或体内原有的小分子物质合成为体内结构上的及功能方面的分子,一般多为大分子化合物;例如,氨基酸在有可利用的能量的条件下,缩合成为大分子的蛋白质。而分解代谢的产物 ...
秦惠基 微生物(microorganism)是存在于自然界中的一群体形细小、构造简单、肉眼直接看不见,必须借助于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放大几百倍、几千倍甚至几万倍才能观察到的微小生物。微生物虽然个体微小,但具有一定的结构、生理功能,并能在适宜的环境中快速地生长和繁殖。 微生物的种类繁多,至少在十万种以上。按其结构、组成等差异,可分成三大类。 1.非细 ...
秦惠基 医学微生物学(medical microbiology)是一门医学的基础学科,主要研究与医学有关的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性状、传染致病的机理、免疫学的基本理论、诊断技术和特异性防治措施等,以达到控制和消灭传染性疾病和与微生物有关的免疫性疾病,保障人类健康的目的。 医学微生物学的内容分为五部分。(一)细菌:主要叙述细菌的形态、结构、生长繁殖、变异、致病 ...
秦惠基 (一)微生物学的经验时期 公元二千多年的夏禹时代,就有仪狄作酒的记载。北魏(386~534)贾思勰《齐民要术》一书中,详细地记载了制醋方法。我国古代人民也发现豆类的发酵过程,从而制成了酱。长期以来,民间常用的盐腌、糖渍、烟熏、风干等保存食物的方法,实际上都是防止食物因微生物生长而腐烂变质的好方法。 十一世纪时。北宋未年刘真人就有肺痨由虫引起之说 ...
秦惠基 (一)病原微生物 微生物在自然界中分布极为广泛。土壤、空气、江河、海洋等都有数量不等、种类不一的微生物存在,其中以土壤中微生物最多。在人体、动植物的体表以及人体和动物体与外界相通的腔道如呼吸道、消化道等,均有多种微生物存在。正常情况下寄居于人体表面及与外界相通腔道如口腔、鼻咽腔、肠道以及泌尿生殖道中的微生物称之为“正常菌群”。 微生物在自 ...
秦惠基 寄生虫病(Parasitosis)对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亿万人民和全世界的家禽家畜危害很严重,造成的健康、生命和经济损失难以估量。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世界银行/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倡议、并得到所有国家支持的“热带病特别规划”要求防治的6 类主要热带病中,除麻风病外,其余5类都是寄生虫病。它们是疟疾(malaria)、血吸虫病(schistosomiasis)、丝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