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 第十一章 造血系统疾病 造血系统包括造血器官和血液。胚胎时期肝、骨髓、脾、淋巴结等都参与造血过程。出生后主要的造血器官为骨髓。在疾病或骨髓代偿功能不足时,肝、脾、淋巴结可恢复胚胎时期的造血功能称为髓外造血。传统习惯常将造血器官和组织分为髓样组织(myeloid tissue)和淋巴组织。髓样组织包括骨髓和骨髓中所产生的各种细胞,即红细胞、血小板、 ...
网络 第四节 胰腺疾病 一、胰腺炎 胰腺炎(pancreatitis)是胰腺因胰蛋白酶的自身消化作用而引起的疾病。可分为急性及慢性二种。 病因和发病机制 本病主要由胰腺组织受胰蛋白酶的自身消化作用。在正常情况下,胰液内的胰蛋白酶原无活性,待其流入十二指肠,受到胆汁和肠液中的肠激酶(enterodinase)的激活作用后乃变为有 ...
网络 第三节 肝胆疾病 一、循环障碍 (一)门静脉阻塞 较为少见。多由于肝、胰疾病如肝硬变、肝癌、胰腺癌等压迫、侵袭肝内门静脉,以及化脓性腹膜炎,新生儿脐带感染化脓等引起门静脉的血栓形成或栓塞。门静脉完全而广泛的阻塞甚少见。其肝内分支的一支或多支阻塞可引起梗死(Zahn梗死)。 Zahn梗死又称萎缩性红色梗死,为肝内少见的 ...
网络 第二节 胃肠疾病 一、胃炎 胃炎(gastritis)是胃粘膜的炎性变化,是一种常见病,可分为急性胃炎和慢性胃炎。慢性胃炎可由急性胃炎反复发作迁延而来,但多数因其他全身性因素及胆汁反流至胃内引起。近年发现,从慢性胃炎患者胃粘膜中分离出一种螺旋状弯曲杆菌,命名为弯曲样细菌(campylobacter like organisms,CLO),经 ...
网络 第十章 消化系统疾病 第一节 食管疾病 一、食管的狭窄与扩张 (一)食管狭窄 食管狭窄(stenosis of esophagus)有先天性狭窄及后天性狭二种。后天性狭窄可发生在以下三种病理情况:①食管粘膜上皮因炎症破坏或化学药品腐蚀,修复后形成瘢痕性狭窄。②食管肿瘤,多为食管癌,不同程度阻塞管腔。③来自食管周围组织的病 ...
网络 第五节 肺疾病 一、慢性阻塞性肺病 慢性阻塞性肺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s,COPD)是一种慢性气道阻塞性疾病的统称,主要指具有不可逆性气道阻塞的慢性支气管炎和肺气肿两种疾病。 (一)慢性支气管炎 慢性支气管炎(chronic bronchitis)是40岁以上男 ...
网络 第四节 气管支气管疾病 一、急性气管支气管炎 急性气管支气管炎(acute tracheo-bronchitis)是呼吸道常见疾病。在气候突变的季节容易发病,常继感冒、上呼吸道感染之后而发生,呼吸道局部防御功能削弱和全身抵抗力降低在发病中起重要作用。病毒(如鼻病毒、副流感病毒、腺病毒等)感染以及在病毒感染的基础上继发的细菌(如流感杆菌、肺炎 ...
网络 第三节 喉部疾病 一、喉炎 (一)急性喉炎 急性喉炎(acute laryngitis)多发生于感冒之后,先有病毒入侵,再继发细菌感染所致。常见的致病菌有葡萄球菌、链球菌、肺炎球菌、流感杆菌等。此外,过多吸入生产性粉尘、有害气体(如氯、胺、薰烟、毒气等),烟酒过度,异物或检查器械损伤喉粘膜均可引起急性喉炎。由于病原体不同,其病 ...
网络 第二节 咽部疾病 一、咽炎 咽炎(pharyngitis)是咽粘膜及其淋巴组织的炎症。急性咽炎常为上呼吸道感染的一部分,多由病毒感染引起。主要致病病毒是柯萨奇病毒、腺病毒和副流感病毒。由细菌感染引起者,致病菌多为链球菌、葡萄球菌和肺炎球菌。病变可表现为急性单纯性咽炎和急性化脓性咽炎。急性脓毒性咽炎(acute septic pharyn ...
网络 第九章 呼吸系统疾病 呼吸系统包括鼻、咽、喉、气管、支气管和肺,是通气和换气的器官。通常以喉环状软骨为界将呼吸道分为上、下两部分。下呼吸道从气管起,支气管经逐级分支到达肺泡。终末细支气管以上为传导部分,呼吸细支气管以下为换气部分。临床上,通常把管径<2mm的小支气管和细支气管,称为小气道。传导性气道管壁覆盖纤毛柱状上皮,肺泡则由肺泡上皮覆盖。Ⅰ型 ...
网络 第十五节 心脏肿瘤 心脏肿瘤颇为少见,其中原发性肿瘤更为罕见,转移性肿瘤约为原发性的20~40倍。原发性心脏肿瘤大多为良性,其中又以心房粘液瘤居多数。 一、心脏良性肿瘤 1.粘液瘤心脏粘液瘤约占良性原发性心脏肿瘤的50%。年龄30~50岁,性别无明显差异。临床上,常有血流受阻和栓塞症状。本瘤多发生于左心房(约占75%),发生于 ...
网络 第十四节 先天性心脏病 先天性心脏病(congenital heart disease)是指胚胎时期心和大血管发育异常,又称先天性心脏畸形。先天性心脏病是新生儿和儿童时期(特别是4岁以下的儿童)最常见的心脏病。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了,一般认为主要由于胚胎早期(妊娠5~8周,亦即胚胎心脏发育的最重要时期)母体内存在某些有害因素(如病毒感染等) ...
佚名 肠结核病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型。原发性肠结核病很少见,常发生于小儿,一般是因饮用带有结核菌的牛奶而感染,并形成与原发性肺结核相同的原发综合征(肠的原发性结核性溃疡、结核性淋巴管炎及肠系膜淋巴结炎)。绝大多数肠结核继发于活动性空洞型肺结核病,因反复咽下含结核菌的痰液而引起。肠结核可发生于任何肠段,而以回盲部为其好发部位(约占85%),这是因为该段淋巴组织最为丰 ...
佚名 结核性腹膜炎多见于青少年,通常所见之慢性结核性腹膜炎大多继发于溃疡型肠结核、肠系膜淋巴结结核或结核性输卵管炎。由腹膜外结核灶经血道播散至腹膜者少见。可分为干、湿两型,但通常所见多为混合型。 1.湿型 腹膜充血,其上密布无数结核结节(图18-13),一般无腹膜粘连现象,或仅限于少数区域。腹腔内积存大量腹水,多呈草黄色,亦可为血性。病人常有腹胀、腹痛、腹泻及中毒 ...
佚名 结核性脑膜炎以小儿多见,成人较少。主要由于结核杆菌经血道播散所致。在小儿往往是肺原发综合征血行播散的结果,故常为全身粟粒性结核病的一部分;在成人除肺结核病外,骨关节结核和泌尿生殖道结核病常是血源播散的根源。部分病例也可由于脑实质内的结核球液化溃破,大量结核菌进入蛛网膜下腔所致。 病理变化以脑底最明显。在脑桥、脚间池、视神经交叉及大脑外侧裂等处之蛛网膜下腔内, ...
佚名 1.肾结核病 最常见于20~40岁。男性多于女性。多为单侧性、双侧性肾结核的发病率约为10%。病变开始于肾皮、髓质交界处或乳头体内。初为局灶性结核病变,病变继续扩大发展则发生干酪样坏死,破坏肾乳头而溃破入肾盂,成为结核性空洞。随着病变在肾内扩大蔓延,形成多数结核空洞,最后可使肾仅剩一空壳(图18-15)。由于液化的干酪样坏死物可随尿液下行,常使输尿管及膀胱感染 ...
佚名 骨、关节结核病多由血源播散所致,常见于儿童和青少年,因骨发育旺盛时期骨内血管丰富,感染机会较多。骨结核多侵犯脊椎骨,指骨及长骨骨骺(股骨下端和胫骨上端)等处。在关节结核中以侵犯髋、膝、踝、肘等关节多见。外伤可为发病诱因。 1.骨结核病变常由松质骨内的小结核病灶开始,以后病变的发展可分两型:比较多见者为干酪样坏死型,主要表现为明显的干酪样坏死,破坏骨质而开成死 ...
佚名 最常受累的是颈部、支气管和肠系膜淋巴结,尤以颈淋巴结结核(俗称瘰疬)最为多见。病菌可来自肺门淋巴结结核的播散,亦可来自口腔、咽喉部结核感染灶。淋巴结常成群受累,有结核结节形成和干酪样坏死。淋巴结逐渐肿大,最初各个淋巴结尚能分离,当炎症累及淋巴结周围组织时,则淋巴结彼此粘连,形成较大的包块。颈淋巴结结核干酪样坏死物液化后可穿破皮肤,在颈部形成多数经久不愈的窦道。 ...
佚名 麻风(leprosy)是由麻风杆菌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病,主要病变在皮肤和周围神经。临床表现为麻木性皮肤损害、神经粗大,严重者甚至肢端残废。本病在世界上流行甚广,我国则流行于广东、广西、四川、云南以及青海等省、自治区。建国后由于积极防治,本病已得到有效的控制,发病率显著下降。 病因及传染途径 本病由麻风分支杆菌感染引起,从染色特性而论,麻风菌和结核杆菌一样, ...
佚名 伤寒(typhoid fever)是由伤寒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病变主要特点是全身单核吞噬细胞系统的巨噬细胞反应性增生,尤以回肠淋巴组织的改变最为明显。临床上主要表现为持续性高热、神智淡漠、相对缓脉、脾肿大、皮肤玫瑰疹及血中白细胞减少等。 病因及传染途径 伤寒杆菌属沙门氏菌属,革兰染色阴性,呈短粗杆状,体周满布鞭毛,运动活泼,在含有胆汁的培养基中生长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