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脉随心脏的收缩和舒张而产生的有节律的搏动。与心脏收缩力、心率、心律、血容量、血管弹性密切相关。一般将食指、中指、无名指,轻按手腕上方便可了解挠动脉的搏动频率、节律及波形。正常人心率为60~100次/分,心律规则、强弱适中。在中医学中脉搏的检查是诊断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在现代医学中,脉搏常可以反映出心血管系统的异常情况。临床上异常脉搏分7种:(1)水冲脉:脉搏起落急促有力,提示脉压增大;(2) ...
血液中除细胞外的液体成分。约占体重的4~5%,比重为1.025~1.035。血浆渗透压由胶体及晶体渗透压两部分组成,约相当7.6个大气压,与0.9%NaCl溶液相近,故称0.9%NaCl为生理盐水。血浆含水量为91~92%,其余为固体成分,如蛋白质、脂类、非蛋白氮类、无机盐、维生素及激素等。由于毛细血管遍布全身,血浆内物质可以与组织间液、进而与全部细胞进行交换,以完成血液的各种功能。从血管中抽 ...
腭扁桃体因细菌感染或病毒感染引起的炎症。常见致病菌为溶血性链球菌、葡萄球菌及腺病毒等。常于春秋季发病,多见于青年及少年儿童。扁桃体炎分为急性和慢性。急性期症状主要为咽痛、吞咽不适、畏寒发热、头痛等。体检可见咽充血、扁桃体红肿及表面有脓点等。诊断多无困难。局部治疗可用含漱剂、含片等,全身则应用抗生素及中药清热解毒剂。慢性扁桃体炎的症状为咽干、痒、痛及反复发作急性炎症。扁桃体过大者可影响吞咽和呼吸 ...
病毒、细菌感染或物理化学刺激所引起的气管和支气管炎症。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多见于寒冷地区及寒冷季节。病毒(如鼻病毒、腺病毒)、细菌(如肺炎球菌等)、过冷空气、粉尘及某些刺激性气体等理化因素为其病因。慢性气管炎与吸烟有一定关系。急性发病时表现为支气管粘膜充血、水肿、炎症消退后粘膜结构和功能恢复正常。而慢性发病时,气管粘膜除有炎症反应外,还有粘膜上皮的局灶性增生,而后出现萎缩性改变,支气管平滑肌 ...
淋巴液流经的管道。最小的淋巴管称毛细淋巴管,起始于盲端。人体除中枢神经、表皮、眼球的晶状体、角膜和内耳以外,全身都有分布。淋巴毛细管逐级汇合形成小、中、大淋巴管,最后形成两条总淋巴管:右淋巴导管和胸导管。前者收集右半胸、右侧上肢和头颈右侧半的淋巴入右侧静脉角,后者收集下肢、腹部、左半胸、左侧上肢和头颈左侧半的淋巴入左侧静脉角。淋巴管中途还通过淋巴结。淋巴管壁薄,压力低。毛细淋巴管的壁为单层扁平 ...
又叫小肠系膜。由腹膜脏层形成的双层皱襞。连接空肠、回肠与腹后壁,呈扇形。肠系膜根部附着于腹后壁,附着线从第2腰椎左侧斜向右下方,经十二指肠水平的部位、腹主动脉、下腔静脉、右输尿管和右腰大肌的前面至右骶髂关节,全长约15厘米。系膜的大小肠边缘长约6~7米,因而肠系膜形成褶折。在膜之间有血管、神经、淋巴结、淋巴管和脂肪组织等,肠系膜的主要功能是将肠管固定于腹后壁,使空、回肠的活动性增大,有利于食物 ...
属浆膜,分脏、壁两层。脏层紧贴在肺的表面,并伸入叶间裂及右副裂中,不易剥离。壁层贴在胸壁内面、纵隔的外面和膈的上面,按其部位可分为4部分:肋胸膜,贴在肋及肋间肌的内面;膈胸膜,贴在膈上;纵隔胸膜,贴在纵隔两侧;胸膜顶,在肺尖之上,突出胸廓上口,高出锁骨内侧1/3以上2~3厘米。各部胸膜壁层在相互转折的某些位,胸膜腔可留有一定间隙,称胸膜窦。 ...
脑室是脑内的腔隙,其中充满脑脊液。脑室包括:侧脑室,位于大脑半球内,左、右各一。侧脑室可分为中央部、前角、后角和下角四部;第三脑室位于间脑内;中脑水管位于中脑;第四脑室位于延髓、脑桥背面和小脑之间。各脑室互相通连。侧脑室以室间孔与第三脑室相通,第四脑室有三个孔(正中孔与两旁的外侧孔)与蛛网膜下腔相通。
脑和脊髓的被膜脑和脊髓的被膜共有三层,由外向内依次为硬膜、蛛网膜和软膜。三层膜在脑和脊髓互相连续。包在脊髓外的三层膜分别称为硬脊膜、蛛网膜和软脊膜;而包在脑外的三层膜分别称为硬脑膜、蛛网膜和软脑膜。它们具有保护和支持脑、脊髓的作用。硬膜的特点是厚而坚韧,可保护脑、脊髓并防止细菌的入侵。有些部位的硬脑膜分成二层,形成含有静脉血的管道;称为硬脑膜静脉窦,收集脑的静脉血。蛛网膜由很薄的结缔组织构成,是一 ...
脑脊液与脑组织的细胞周围间隙内的化学成分相同但与血浆不同,脑脊液的蛋白质含量极微(20~30mg/100ml),葡萄糖、胆固醇与钾离子浓度较血浆低,镁与氯离子浓度较血浆高。如果将少量台盼蓝(一种半胶质的活性染料)注入静脉内,则见到体内所有的组织包括脉络丛都染上了蓝色,只有脑组织例外,并不着色。但若将少量台盼蓝直接注入脑脊液内,则脑组织也被染上蓝色。这些事实说明,似乎在毛细血管与脑组织周围间隙和脑脊 ...
浅感觉是指皮肤与粘膜的痛、温、触、压等感觉而言,由于它们的感受器位置较浅,因此由这些感受器上行的感觉传导系统称为浅感觉传导通路。躯干、四肢的痛、温、触觉传导通路/第一级感觉神经元位于脊神经节内,其树突构成脊神经中的感觉纤维,分布在皮肤内,其轴突形成脊神经后根。后根进入脊髓后,在脊髓灰质后角更换神经元(第二级神级元)。其纤维立即斜越到对边,痛觉与温觉在脊髓侧索上行,触觉和压觉在脊髓前索上行,二者共同 ...
深感觉是指感受肌肉、肌腱、关节和韧带等深部结构的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肌肉是处于收缩或舒张状态;肌腱和韧带是否被牵拉以及关节是处于屈曲还是伸直的状态等的感觉。所谓精细触觉是指能辨别物体形状和性质,以及两点之间距离的感觉等。躯干、肢体的深感觉传导通路第一级神经元的细胞体也位于脊神经节内,其树突分布于肌肉、肌腱及关节内,轴突随脊神经根进入脊髓后,在同侧后索内上行组成薄束和楔束,终止于延髓的薄束核和楔束核 ...
锥体系是大脑皮层下行控制躯体运动的最直接路径。主要是管理骨骼肌的随意运动。锥体系主要由中央前回的锥体细胞的轴突所组成。这些纤维下行经内囊、大脑脚底、脑桥基底、延髓锥体等结构,其中中途终于脑干者称为皮层延髓束,继续下降进入脊髓者称为皮层脊髓束。因此锥体系统(锥体系)包括皮层脊髓束,和皮层延髓束两部分。在锥体束中位于大脑皮层的中央前回的神经元,称为上运动神经元。位于脊髓前角和脑神经运动核的神经元,称为 ...
一般认为锥体系以外调节肌肉运动的中枢神经,锥体外系主要的功能是协调肌群的运动、调节肌张力维持和调整姿势等。其包括大脑皮层(主要是额叶)、纹状体、红核、黑质、小脑、网状结构和前庭神经核等。锥体外系发自大脑皮层后,它们在下行途中先与纹状体发生联系,然后经过多次换元后才抵达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大脑皮层也与小脑皮层之间所形成的大脑、小脑环路,对于调节和影响大脑皮层发动的随意运动十分重要。锥体外系的主要传导 ...
人体所有的血细胞都是在造血器官内产生并发育成熟的。成人的造血器官主要是红骨髓,此外还有脾脏和淋巴结等器官。婴儿时期红骨髓广泛分布于各类骨髓腔内,到了成人则局限在长骨的骨骺端,以及不规则骨和扁骨的骨松质内。红骨髓是各种血细胞的共同祖先-多能造血干细胞所在地,在不同的微环境下,它分化成为各种单能干细胞。这些种类细胞的膜上有特定的血细胞生成素受体。当接受不同的血细胞生成素刺激后,能够分别定向地发育成为各 ...
按国际命名法,将参与血液凝固过程的凝血因子按发现时间的先后次序,以罗马数字统一命名,作为国际上通用的名称。从因子Ⅰ到Ⅻ,如表5-2所示。其中因子Ⅵ是因子Ⅴ的激活物,不是一个独立的凝血因子,已被取消。故目前凝血因子实际只有12个,其中,除因子Ⅳ为Ca2 外,其余都是蛋白质。因子Ⅲ由组织细胞产生,存在于细胞组织中,故亦称为组织因子。其余因子均存在于血浆中,它们大多数是在肝脏内合成的。有些凝血因子,在血 ...
血型凝集原ABO血型是根据红细胞所含的凝集原而划分的。有A和B两种凝集原。根据他们的组合,可以有四种类型:①含有A凝集原的称为A型;②含有B凝集原的称为B型;③含有A和B两种凝集原的称为AB型;④既无A,也无B凝集原的称为O型。凝集原都是在基础抗原H的基础上形成的。决定A、B及H抗原的基因是控制细胞合成的某种特异的转糖基酶。在抗原A基因控制下细胞合成的转糖基酶能使一个乙酰半乳糖胺基接到抗原H上形成 ...
血型抗原在发现ABO血型和其它血型系统后,临床上仍出现一些输血事故不能解释。后来,有人用恒河猴(Rhesus Monkey)的红细胞注入家兔体内,使其产生对恒河猴红细胞的抗体,然后再用这种抗体的血清与人的红细胞混合,发现大部分人的红细胞被这种血清凝集,说明这些人的红细胞具有与恒河猴红细胞同样的抗原。取其英文名的前二个字母,称为Rh抗原,具有Rh抗原的称Rh阳性,否则就是Rh阴性。属于ABO血型的人 ...
支气管进入肺内后反复分枝,其大小分支好像一棵倒置的树,故又称为支气管树。如以气管为0级,主支气管为1级,以此类推,每经过一级,就有一次分叉,一直分叉到23级。每一次分叉,下一级的口径变小,但由于分枝管管数目成倍增加,呼吸道的总横截面积逐级增加。分级从开始到16级为肺的导管部,无气体交换功能,主要是气体进出的管导,其中1~11级管壁有不规则的软骨支持,有少数平滑肌,但到12~16级分支段为细支气管, ...
第17~19级为呼吸性细支气管,为过渡地带,因为在此段已有肺泡即具有呼吸功能,故亦称为过渡地带。有散在的肺泡夹杂其间。20~22级为肺泡管,肺泡管的管壁实际上完全由肺泡组成,肺泡的开口面向管腔。肺泡囊是呼吸道分支的最后一级,形成盲端,每个肺泡囊约由17个肺泡组成。肺泡即是气体交换的地方,是肺的呼吸部分。呼吸性细支气管,肺泡管,肺泡囊也都有呼吸功能的部分。成人肺泡约有3~4亿个,总面积可达100m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