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育成熟的胎儿及其附属物自子宫排出母体的过程。分娩过程通常分成3个产程期:第1产程为开口期,子宫出现有规律的收缩,子宫颈口开大,胎膜破裂,羊水排出。第2产程叫娩出期,子宫口开全,胎儿娩出。子宫节律性收缩频繁、持久、有力。在腹肌和膈肌收缩的协调下,子宫内压极度增加,迫使胎儿经阴道排出体外。第3产程是胎盘娩出期,子宫继续收缩,胎盘与子宫壁剥离而排出体外,并阻止继续流血。分娩全过程一般为十多个小时。通常 ...
由杜氏利什曼原虫引起的慢性地方性传染病,白蛉为传染媒介。杜氏利什曼原虫主要寄生在人体内脏网状内皮系统,有时也侵犯皮肤网状内皮系统。其生活史分为两个阶段:利杜体阶段和前鞭毛体阶段。本病的主要传染源是病人、病犬或患病的野生动物。主要传播媒介为中华白蛉。当白蛉叮咬病人或病犬时,吸入含有利杜体的网状内皮细胞,进入白蛉胃内3日后发育成前鞭毛体,含有前鞭毛体的白蛉再次叮咬人时,使人体感染。发病年龄以青少年 ...
病原微生物侵入机体并在体内生长、繁殖导致机体功能、代谢、组织结构破坏的病理反应。病原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放线菌、螺旋体、立克次体、衣原体和真菌、原虫等。病原体侵入机体是否导致感染,主要取决于其毒力和数量及机体抵抗力。人体对抗感染有三道防线,第一道是皮肤及呼吸道、消化道粘膜;第二道是结缔组织纤维、白细胞及肝、脾、淋巴结等血管窦的细胞;第三道是抗体。当机体有完善而强大的防御能力时,入侵的病原体则 ...
皮肤或粘膜局限性不易愈合的病理性缺损。多由局部损伤、感染或局部血液循环、代谢及营养障碍等引起。其组织学特点为皮肤或粘膜上皮及其下组织不同深度的坏死,底部常有炎症反应。常见溃疡易发部位为口腔、胃肠等消化道粘膜、泌尿生殖道粘膜、鼻喉等呼吸道粘膜及皮肤,尤其下肢皮肤。溃疡可呈急性或慢性过程,如能消除病因或治疗原发病,急性溃疡多可治愈,慢性溃疡治疗困难,且有癌变危险,更应针对病因,积极治疗。
又称显微解剖学。研究多细胞生物体各类组织的形态、结构、功能、来源、分化、相互联系,以及由于环境变化而发生的改变等。主要通过观察构成组织的细胞和细胞间质来进行研究。显微镜观察、切片、染色及组织培养是组织学的主要研究技术,电子显微镜和组织化学技术(即在切片中运用特殊的化学反应,来显示各种化学物质在组织和细胞中的存在及其分布的技术),在现代组织学研究中占有日益重要的地位。人体组织学,以人的组织为主要 ...
一种严重的急性全身性感染。由于致病菌侵入并存留于血液循环中不断繁殖,产生大量毒素而引起全身症状,如寒战、高热、恶心呕吐、大汗及头痛头晕甚至出现神智障碍或昏迷;同时呼吸急促,脉细而快,重者发生中毒性休克。化验血液可见白细胞计数增高,血液培养中可见细菌生长。此症多继发于全身或局部感染性疾病,如呼吸道、胆道、泌尿系等感染,污染的严重创伤,如大面积烧伤、开放性骨折等,以及蜂窝组织炎等外科软组织化脓性感 ...
人体脏腑经络无气输注于体表的部位。实际是脏腑通过经络在体表的反映位点。腧穴是针炙、按摩等治疗中的施术部位。腧穴分十四经穴、经外奇穴和阿是穴三类。十四经穴是沿十四经脉分布的腧穴,在这些腧穴上进行针刺等可治疗本经脉有关器官疾病的作用;而经外奇穴则对某些病症有特殊的治疗作用;阿是穴实际上就是压痛点,一般某器官发生疾病,在体表上往往会有对应的压痛点,在这些部位实行针刺等则可治疗相应器官的疾病,这实际上 ...
病原微生物侵入机体后,在一定的器官和组织内繁殖,并周期性进入血液的现象。是临床上最常见的急症之一。病人常有恶寒、高热、全身疼痛、血中白细胞增多等表现。常可找到感染病灶;进行细菌培养,常得阳性结果。在化脓性感染时,以及进行某些检查治疗(如导尿等)时,均可能有少量细菌从局部进入血流中。在这些情况下,常用一些抗菌素,以防止抵抗力降低时发生或加重感染。
医生用自己的感官或借助简单的诊断工具,对身体进行系统检查的方法。基本检查法为望诊、触诊、叩诊、听诊。望诊是医生用视觉观察被检者全身或局部的情况;触诊是医生用手指或手掌在身体一些部位进行触摸或按压进行检查;叩诊则是通过手指叩击身体某些部位产生音响;听诊是借助听诊器,探听体内脏器运动时发出的声音。通过这些检查可发现全身的或局部的异常或病态现象,结合症状及有关的疾病知识和医学理论,常可作出初步诊断。
运用各种手法或动作于人体体表,将作用力传导于皮肤、肌肉、经穴,达到疏经活络、调整气血、增强抗病能力,以防治疾病的中医外治法。现统称推拿学。中医推拿历史悠久,在长期的发展史中,推拿已形成了一个系统的有独特治疗规律的学科。其治病原理是由于运用手法在经络穴位上,通过经络内联外络,气血循行流注而产生局部及全身作用。治疗范围包括伤、内、外、妇、儿、五官等各科疾患。推拿应用的穴位除十四经穴和经外奇穴外,尚 ...
以针刺和艾灸防治疾病的方法。针刺是采用不同型号的金属针,刺入穴位,炙法是点燃制成的艾绒熏灼穴位以达防治疾病的目的,两种方法常结合应用。针炙起源于我国,是我国历代人民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总结,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石器时代,人们就曾用砭石治病,青铜器时代出现了金属针具。炙法则是在人类掌握火之后才逐渐发展起来,初始是以烧热的石块、砂土等贴附在身体某部位,为原始的热熨疗法,此后则点燃树枝、干草 ...
基础医学的重要学科之一。具体研究内容是细胞和组织的损伤、修复、代偿,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炎症及肿瘤等的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同时还进一步研究各种不同疾病的病因、病变的状况及其发生发展的特殊规律。病理学借助尸体剖检、活体组织检查、组织和细胞培养及动物实验等手段,研究从病体或实验动物取得的材料,经不同的观察方法进行细致的检查分析。常用的观察方法为大体观察(用肉眼进行观察、检测)、组织学观察(将病变组织 ...
简称“活检”。采取活体组织进行形态学检查是作出疾病诊断的重要方法。活检主要用于肿瘤和非肿瘤性疾病、良性和恶性肿瘤的鉴别,判断恶性肿瘤生长、侵犯、转移的程度和范围,以及对疾病的发展程度或治疗反应进行观察等。根据取活检时应用的器械和方式方法的不同,有切取活检,是切取部分病变及其邻近的正常组织;切除活检,是将全部病变切除送检;内窥镜活检,为经内窥镜钳取少许病变组织;针吸活检,是用穿刺针吸取少量组织。 ...
中医学术语之一,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有路径和网络的含义。经脉沿一定的循行路径分布于身体的较深部,是经络中直行的主干,与各脏腑密切联系。经脉的分枝称为络脉,横行于身体较浅表部,没有一定的循行路径。络脉上细小的分枝为孙络。经脉主要包括十二经脉(又称十二正经)和奇经八脉。十二经脉与奇经八脉中的督、任二脉合称十四经;每一经脉均有分枝的络脉。错纵复杂的经络内联五脏六腑,外络皮肉筋骨,贯通上下,遍布全身, ...
利用超声波的物理特性进行疾病诊断的方法。它是把雷达技术与超声原理应用于临床医学的一门新的诊断技术。频率超过20,000次/秒的声波叫超声波。它有很强的方向性,频率越高,方向性越强,一般诊断用2~3兆次/秒的超声波。超声波进入人体后沿一定方向传播,并在不同组织中产生不同的反射、折射和吸收衰减,从而得到不同强弱和波型的反射波,反映出组织结构的变化。同时,由于超声波遇到不同物质间的界面就发生反射,根据反 ...
长时间接触噪声后对机体产生的不良作用。在居住环境中,噪声主要来自生产噪声、交通运输噪声和生活噪声。噪声的强度用声级表示,单位是分贝。在居住环境中,较安静的夜晚是30分贝,白天车辆频繁时为80分贝,在工厂或街道旁可达90分贝,机场附近的航空噪声可达100~130分贝。噪声妨碍人们的工作、学习和休息。噪声级为30~40分贝是比较安静的正常环境。超过50分贝会影响睡眠和休息;65分贝以上可干扰普通谈 ...
应用X线检查人体内各部分的结构是否正常的方法。主要是利用X线穿透人体后在荧光屏或X胶片上显示出深浅不同影像的原理。透视是通过荧光屏显像的检查法,利用X线能使某些物质发生荧光,借助荧光屏显影。透视多应用于胸部(肺、心脏、纵隔等)、腹部胃肠道及四肢外伤骨折等,其优点为可即刻地观察到身体内结构的动态变化及异常改变。摄影是利用X光胶片感光的原理,把X线产生的影像变为潜影,再用化学方法使之显示出来。分为 ...
预防医学的一个学科。它阐明环境因素对人体健康影响的规律,提出改善和利用环境因素的理论原则,以达到预防疾病、增进健康、提高人口素质的目的。卫生学的主要内容包括:环境和健康概念;生活环境与健康;生产环境与健康。卫生学的主要研究方法有卫生调查研究方法。即通过卫生调查,研究环境中各理化生物因素变化的性质、数量和变化规律;阐明各种条件下生理、生化、病理及临床改变;应用流行病学方法和各种仪器,提出某种疾病 ...
历来医家多将酒看成是良好的药物,认为酒为水谷之气,性热,入心、肝二径,畅通血脉,少饮有益,但大量饮酒却会造成危害。首先,消化道的疾病与长期大量饮酒有明显的相关。由于饮酒,对消化道的粘膜可引起充血,导致食道发炎、胃炎和胃溃疡。特别是在食道癌、胃癌、肝癌的发病中嗜酒都是重要因素之一。而长期过量饮酒的刺激可使心脏发生脂肪样变,减低心脏的弹性和收缩力,影响正常功能。长期大量饮啤酒,可使心脏扩大,医学上 ...
对尿液的物理、化学及形态学的检查。为便于应用,人们将常用试验称为尿常规,内容包括尿外观(颜色及透明度)、气味、比重、酸碱度、蛋白及糖定性试验、沉渣检查(显微镜检查)等项目。也有简化为只包括外观、糖、蛋白及显微镜检查者。尿在肾中形成后,经肾盂、输尿管、膀胱、尿道排出,所以尿成分变化可以反映泌尿系统疾病。而尿成分也受血液成分的影响,因此尿检查也可反映某些代谢性、全身性疾病,如糖尿病时尿糖可呈阳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