睾酮、雄酮、双氢睾酮等多种雄性激素的总称。主要由睾丸的间质细胞(也称Leydig's cell)分泌。正常成年男子每天可分泌睾酮4~9毫克。由精索静脉而至循环血液,进入血液的睾酮只有约2%为游离状态,其余都与血浆蛋白形成雄激素和蛋白质结合体。作用于靶器官的雄激素除睾酮外,还有小部分为双氢睾酮和其他雄性类固酮。生理作用为促进男性附性器官生长发育,促进男性副性征出现,促进机体蛋白质合成代谢和长骨骨 ...
胃肠激素的一种。1923年从牛胰腺提取物中发现的一种升高血糖物质。1955年被命名,1956年确定了猪胰高血糖素的氨基酸顺序。70年代末在脑内又发现胰高血糖素,狗、猪、牛、羊、大鼠和人脑内的胰高血糖素分布是一致的,集中在丘脑、下丘脑、脑干和脊髓、端脑、基底神经节,垂体和小脑含量少或无。猪的高糖素为含29个氨基酸残基的单链肽,分子量3485道尔顿。高糖素存在于胰腺α细胞内。在鼠、兔、狗和人的唾液 ...
即体内血液的总量。包括在心血管系统中迅速流动的循环血量(占绝大部分)以及滞留在肝、肺、腹腔静脉、皮下静脉丛等处的贮备血量。剧烈运动、失血或应急情况下,贮备血量可补充循环血量。正常成年人的血量约相当于体重的7~8%或相当于每公斤体重60~80毫升。据此推算,60公斤体重的人,其血量约4200~4800毫升。血量的相对恒定,是内环境维持相对稳定的一个重要方面,是神经和体液因素调节的结果,并和体内总 ...
为人体中很重要腺体。由外分泌和内分泌两部分(外分泌部分占84%,内分泌部分占2%)组成。位于胃后方,相当第一、二腰椎高度,横位于腹后壁,重约65~75克,分头、体、尾三部。胰头膨大,被十二指肠所包绕,胰体占胰的大部分,胰尾末端朝向左上方,与脾相触。胰腺的外分泌部为复管泡状腺。小叶内有大量浆液性腺泡和部分导管,小叶间结缔组织内有导管、血管、淋巴管和神经通过。腺泡中的腺细胞呈锥体形。细胞核圆形,位 ...
血红素和珠蛋白构成的缀合蛋白质,是脊椎动物血液的有色成分。其主要功能是运输氧,也有维持血液酸碱平衡的作用。血红素是含2价铁的卟啉化合物。铁有6个配位键,其中4个与血红素的环状结构相连,并与之处在同一平面中。另2个配位键中的一个与蛋白质部分相连,还有1个则连接氧。珠蛋白含有4个亚基(α2β2),每个亚基连接1个血红素辅基。人和许多动物血红蛋白α链(含141个氨基酸残基)和β链(含146个氨基酸残 ...
指血液流动时对血管壁的侧压力。各类血管内的血压,分别称为动脉血压、静脉血压和毛细血管压。产生血压的前提是血管系统内有足够的血液充盈。心脏泵血(心室收缩射血入动脉,心室舒张,血液经静脉充盈心室)是产生血压的主要因素,另一因素是血管系统对血流的阻力。血压的测定是以大气压为基点,用血压高过大气压的数值表示血压的高度,通常以毫米汞柱(mmHg)为单位(1毫米汞柱=0.133千帕)。静脉血压较低,用厘米 ...
简称血凝。指在某些条件下(如血液流出血管,或血管内皮损伤),血液由流体状态变成凝胶状的血块。血凝参与止血,因而是机体一种保护性机能。血凝是一系列复杂的化学连锁反应过程,参与各链锁反应的多种物质称凝血因子,其化学本质,除钙离子外,绝大多数为蛋白质,正常情况下,都以无活性的形式存在于血浆中,只有因子Ⅲ来自血管以外的组织。目前已被公认的凝血因子,除血小板外,共有12种。现在国际上统一按凝血因子发现的 ...
即受精的选择性。生物在混合授精或混合授粉情况下,其卵子或胚珠选择最合适的精子或花粉结合的现象。它可以保证生物种的稳定性和后代有较强的生活力。这一现象首先由达尔文在植物中发现。现已证实,受精的选择性作用在生物界普遍存在,是生物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的一种适应性。植物的受精选择性首先跟柱头与花粉间的相互识别有关,也和胚囊对精子的选择有关。在自然条件下,植物开花时,虽然雌蕊柱头上可以留有同一种类及不同 ...
卵巢和妊娠期胎盘分泌的激素。为21个碳原子类固醇激素,可能变成雄激素(19碳),雄激素又可转化成雌激素(18碳),其中孕酮为最主要的孕激素。其分泌率受生殖周期影响,一般变动于3~22毫克/天。为卵泡颗粒层细胞所分泌,在排卵后分泌多。主要作用于子宫内膜和子宫肌,为孕卵着床和妊娠所必需的激素。由于其受体含量由雌激素调节,孕激素绝大部分作用是在雌激素作用基础上发挥其作用的。对子宫的作用为引起子宫内膜 ...
又称紧张状态。是加拿大学者泽利(Selye)于1936年提出的。他将机体遭遇各种强烈的有害刺激时,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糖皮质激素的分泌即刻大幅度增加,超过一般生理水平,以及由此引起机体的各种适应性、抵抗性变化的一种机能状态,称为应激或紧张状态。应激是个体生存所必需,它增强机体对有害刺激的耐受力、抵抗力,减轻机体所受损害。引起应激的各种极度的有害刺激称应激源(stressor),如创伤、中 ...
昆虫等节肢动物的生活史中出现的生长发育或生殖暂时中止的生理现象。主要与光周期变化有关,如玉米螟的滞育率就随每日光照的时数而变化。通常把引起种群中50%的个体进入滞育的光周期称为临界光周期,在玉米螟为13小时30分钟。温度、湿度和食物对滞育也有影响,例如温度每降低5℃后,梨剑纹夜蛾的临界光周期就提高1小时30分钟。滞育发生于不同昆虫的不同发育阶段,如玉米螟、棉红铃虫的滞育发生于老熟幼虫期;棉铃虫 ...
续主动脉升部,呈弓形弯向左后方,至第4胸椎体下缘处,称为主动脉降部。主动脉弓管壁外膜下有丰富的感觉神经末梢,称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aortic-baroreceptor)。 ...
一种血液化学感受器,为由上皮细胞构成的扁椭圆形小球,埋藏于主动脉弓区域血管壁的结缔组织中,直径约1~2毫米。有丰富的血管和传入神经末梢。代谢率高,血流量大。其传入神经纤维在迷走神经中。在血液减慢、缺氧或二氧化碳浓度过高,H 浓度过高或血液中加入烟碱、乙酰胆碱等药物时,此类感受器的传入神经发生兴奋传入延髓,引起血压升高,呼吸加强。 ...
胰腺的外分泌物。是由胰腺的腺泡细胞和小导管的管壁细胞所分泌。为无色透明液体,呈碱性反应,pH7.8~8.4,渗透浓度与血浆相等,粘滞性低,比重1.010~1.018,每24小时总分泌量约为1.2~1.5升。当其进入小肠后,大部分可被吸收回血。小导管管壁细胞分泌碳酸氢盐和水,胰液中主要正离子为Na ,K ,负离子为HCO-3,Cl-。当胰液分泌率增加时,Na ,K 浓度基本不变,HCO-3升高, ...
胸膜壁层和脏层在肺根部互相反折延续围成两个完全封闭的腔,为一潜在的腔,腔内为负压。内有少量液体而无空气,液体分子间有内聚力,使两层贴在一起。当胸廓扩大时,牵引肺随之扩张,当胸廓缩小时,肺亦随之缩小。液体粘滞性低,可在两膜间起润滑作用。当胸壁被刺破时,外界空气从伤处冲入胸膜腔,胸膜腔内充满空气,即气胸。 ...
中枢神经系统调节骨骼肌的肌紧张或产生相应的运动,以保持或改变身体在空间的姿势,此种反射活动总称为姿势反射。姿势改变实际上是肌紧张重新分配的结果。在姿势反射活动中,除有关脊髓节段参与调节外,涉及全身姿势的反射,基本上是由脊髓以上的中枢部位来调节的。实现姿势反射需要许多感受器参与,而前庭迷路感受器尤为重要,前庭器官是位置与运动觉的主要感受器。最简单的姿势反射如牵张反射、对侧伸肌反射等;比较复杂的姿 ...
头部在空间位置的改变或头部与躯干的相对位置改变时,引起肌肉,特别是四肢伸肌张力变化的反射活动,在去大脑动物最为明显。包括迷路紧张反射与颈紧张反射,二者常常同时并存。 迷路紧张反射(tonic labyrinthine reflex)当动物头部在空间位置改变时,前庭器官囊斑内耳石的偏移刺激了感受细胞,变更了传入神经的冲动,使新的信息进入中枢,反射性地调节肢体肌肉活动。当动物仰卧时,使耳石感受细 ...
分布于中枢神经系统的各级部位。如将动物中枢神经系统分段横切,若在脊髓颈部低处横切,则体温无法保持而似变温动物。如在胸部较上段横切脊髓,动物抗寒力稍强,但体温仍不恒定。由于脑部可控制前肢和胸部骨骼肌活动,并通过交感缩血管神经调节血管收缩,可使骨骼肌产热和减少皮肤血流而保温。动物在中脑切断后,抗寒力下降。在下丘脑以上的前脑部位切除,而保留下丘脑完整,这种动物可在冷、热环境中保持体温恒定,而长期生存。说 ...
覆盖在肺表面,胸廓内面及膈上面的浆膜。覆盖在肺表面的称为胸膜脏层或称肺胸膜,与肺实质紧密结合,并折入到叶间裂及右肺副裂内。覆盖在胸廓内面、膈上面及纵隔的膜叫胸膜壁层。脏、壁两层在肺根部互相反折延续,围成胸膜腔。 ...
暂时性的体温升高。因机体产热过多(如剧烈运动),或环境过热,使散热受阻,不属发热范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