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乳腺癌患者必须施行多学科综合治疗方能提高生存率或延长无病生存期。 1、临床0期乳腺癌: ①小叶原位癌,多数主张患侧行全乳切除术,并对健侧乳房行长期随访; ②导管原位癌:又称导管内癌,标准的治疗方法也是全乳房切除,切除之标本应经有经验的病理学家再确定为原位癌。对原位癌术后不必行化疗及内分泌治疗; 2、临床Ⅰ、Ⅱ期乳腺癌:亦以手术治疗为主(改良根治术),术后根据激素受体状况与淋巴结转移数 ...
癌症病因较复杂,与多种因素有关,这里只谈与饮食的关系。(1)食管癌:经调查研究,已发现以下几个要点:①缺少维生素A、维生素C和维生素E。②缺少某些微量元素,如钼、锌、镁、硒等。③进食腌制和霉变食物。致癌物质亚硝胺可引发多种癌症,其中,二甲基亚硝胺、二乙基亚硝胺以及甲基苄基亚硝胺都能在腌制的肉类与鱼类、粗制的鱼露中发现。此外,在陈萝卜干、陈玉米面、酸菜及某些霉变食品中,甚至香肠、啤酒中也都或多或少地 ...
娠期乳腺癌是指妇女在妊振期和哺乳期发生的乳腺癌。 除血癌之外,其他癌肿都是有包块的,所以乳房肿块也是诊断乳腺癌的重要依据之一。妇女妊娠后,其乳房会随着子宫内胎儿的生长和内分泌的改变出现生理性发育和体积增大,如果此时出现乳房肿块,无疑会被变大的乳房掩盖,必然给确诊带来一定影响。据报道,妊娠期乳腺癌的诊断比一般情况下要延误2—15个月。其结果必然影响预后,故应高度重视。 妊娠期乳腺癌的治疗原则同 ...
家族遗传:患有遗传性乳腺癌家族史可表现为两种形式:一种为母亲患乳腺癌,女儿亦好发乳腺癌,发病年龄轻,常发生在闭经前,多为双侧性;另一种为母亲未患过乳腺癌,但在一个家庭中,至少有两个姊妹患乳腺癌,这种家庭中乳腺癌的发病率要比无家族史的家庭中乳腺癌发病率高2—3倍,且这种乳腺癌多发生在闭经后,常为单侧性; 月经因素:月经初潮年龄早于12岁,发生乳腺癌的危险性比初潮17岁者大2.2倍;绝经期晚于5 ...
早期癌瘤一般指的是人体器官、组织的细胞所发生的体积较小的原位癌和表浅浸润癌,并无区域淋巴结转移。那么,何谓早期乳癌,尚无明确的、统一的认识。以往认为临床Ⅰ期乳腺癌及尚未发生腋淋巴结转移的Ⅱ期乳腺癌为早期乳腺癌,也有人将“可治愈”或“可手术”的乳腺癌视为早期乳腺癌。现代肿瘤学研究表明,乳腺癌从初起单个癌细胞的分裂增殖,到发展成临床能检出的直径约1cm的小肿块,约需30次倍增,其生长期至少已逾3年 ...
在讨论癌症病因的各种因素中,精神因素往往是最常见的重要因素之一。因为人体是一个特殊的有机体——有思想、有感情,心理活动极其复杂;人赖以生存的空间是一个错综复杂的环境,自然空间和人类社会对人体产生着多种多样的刺激。人们对这些刺激的反应也千差万别,有的人积极进取,巧妙排解;有的人激愤怨天,怒发冲冠;有的人踌躇忧郁,悲观厌世。心理学研究发现,各种不同的精神反应都会对人体抗御疾病的能力产生影响,良好情 ...
女性乳腺癌的发生与肥胖和高热量饮食有关,控制体重及调整膳食结构是预防乳腺癌不可忽视的措施。 超重与肥胖的妇女患乳腺癌的危险性明显增高。特别是绝经期后危险性可增加4.51-12.38倍。女性以腹部为主的肥胖呈纺锤型,以臀部、大腿为主的肥胖呈梨型。美国学者对216名乳腺癌病人进行分析,发现腰围与臀围之比值大于0.77,乳腺癌相对危险性比正常人高出3倍,比值大于0.8,相对危险性比正常人高6倍。妇 ...
乳腺癌的防癌普查是指用简便易行、无或小创伤的检测手段对无症状的妇女人群进行的检测,以期发现癌前病变或早期乳腺癌,降低乳腺癌的死亡率或提高治疗后患者的生存质量。防癌普查是乳腺癌二级预防的一个重要内容。 乳腺癌的防癌普查对于乳腺癌的防治意义重大。国际抗癌联盟(UICC)指出:“除了戒烟之外,成功地应用大规模乳腺普查,比近30年癌症研究中提出的任何其他方法,对公众健康具有更大的潜在效果。”并指出, ...
以乳头为中心,用横竖两条相互交叉的直线,可将乳房分为4个象限,即内上、内下、外上、外下象限。乳晕为单独的一个区。外上象限另有腋尾部,含有的乳腺组织最多,是乳腺癌最常发生的部位,50%的乳腺癌发生在此区。乳晕下区是乳腺导管汇聚部位,发生在这里的乳腺癌占总数的18%左右。发生在内上区的乳腺癌占15%,外下区和内下区的乳腺癌分别占1%和6%。从组织学上考虑,湿疹样癌好发与乳晕和乳头部位;导管内乳头状 ...
流行病学专家通过对长时期追踪观察的统计资料作回归性分析,总结出乳腺癌发病的人群特点是:居住在城市;所在地区的纬度偏高(或在北美、北欧地区长期生活);年龄在35岁以上(尤其是老年妇女);无婚姻史;未生育或初次生产的年龄在30岁以上;形体肥胖;月经初潮年龄小于12岁,或绝经年龄晚;有乳腺其他良性肿瘤史;乳腺组织增生;有乳腺癌家族史;长期多次或一次大剂量X线照射史;长期的精神压抑或剧烈精神刺激。 ...
流行病学研究发现,乳腺癌的死亡率与该地区的人均年脂肪消耗量呈正相关。动物实验也证实,给动物饲养高脂饮食,不管这些动物原先有无乳腺癌,都使乳腺肿瘤发病率增加。增加饮食中的饱和脂肪酸和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都有相应的效应。这种变化与饮食中的其他成分和总热量无关。研究发现:脂肪可以强化雌激素E1的转化过程,增加雌激素对乳腺上皮细胞的刺激。 一项对比性调查研究发现,在一些发达国家中,饮食构成中脂肪总消耗 ...
随着流行病学研究的深入,肿瘤与遗传相关的证据越来越多。人们发现在一些人群及家庭中,存在着所谓的癌家庭或某种癌的家族聚集性。随着肿瘤细胞分子生物学研究的进展,逐渐证实在这些家庭成员中存在有一种癌倾向性──抑癌基因杂合性的丢失。这种现象使得这些特定人群的机体细胞要比其他人更加容易在致癌因素和促癌因素的多重作用下发生癌变。 乳腺癌具有一定的家族遗传倾向。乳腺癌在某些家族中的聚集现象,在一级亲属中发 ...
据1982~1984年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HO)进行的世界性肿瘤与甾体激素关系的协作研究发现,口服避孕药与乳腺癌有一定的相关性: (1)在35岁以前服用的比35岁以后服用者乳腺癌的发病率为高; (2)乳腺癌低发区服用药物的妇女较高发区危险性为高; (3)生育者服用避孕药比不生育者相对危险度值高; (4)服用避孕药的低社会阶层妇女比高社会阶层妇女发病率高; (5)第一次服用后再间隔若 ...
乳腺增生病是因内分泌功能紊乱引起的良性病变,绝大多数乳腺增生并不是癌前病变。其本质既非炎症,又非肿瘤,而是乳腺正常结构的错乱,仅有极少数病例可以演变成肿瘤性增生。乳腺纤维腺瘤一般极少发生恶变。因此,患有乳腺良性疾病的患者,只要在医生的指导下,积极调整内分泌功能,治疗良性乳腺病,大部分可以治愈,很少有发展成乳腺癌者,因此不必顾虑重重。如果思想负担沉重,会加重内分泌的紊乱,反而给治疗增加了不必要的 ...
甲状腺疾患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不论其原因或性质如何,多表现为甲状腺肿大或肿块形成,甲状腺肿瘤可单发也可多发。过去一直认为单发肿块恶性率高,多发者恶性率低,一般前者为后者的2至3倍。但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与资料统计显示,多发性肿块的癌发生率也不低。另外,甲状腺肿瘤的恶性率与年龄、性别是否为结节性甲状腺流行区都有一定关系。 甲状腺肿瘤的临床表现基本相似,女性多于男性,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段,以青壮年 ...
指乳房内未扪及肿块而已有腋淋巴结转移或其它部位远处转移的乳腺癌,约占乳腺癌中0.3~0.5%,原发病灶很小,往往位于乳腺外上方或其尾部,临床不易察觉。腋淋巴结的病理检查、激素受体测定及乳腺摄片有助于明确诊断。病理切片检查提示肿瘤来自乳腺的可能时,如无远处转移,即使乳腺内未扪及肿块亦可按照乳腺癌治疗。术后标本经X线摄片及病理检查可能发现原发病灶,预后与一般乳腺癌相似。
甲状腺肿瘤患者大致有以下几类值得重视的认知障碍:一是不重视,偶尔摸到颈部有肿块,不当回事。这种患者不少。这时,必须晓之以理,动员他接受检查和治疗,以免贻误病情。二是能拖就拖。由于甲状腺肿大或有肿块的患者不少,肿块中很大一部分是良性的,因此有些患者既怕癌,又存在侥幸心理,能拖就拖,治疗也不积极。对此,应告诉患者正确的应对方法:一方面接受系统检查,另一方面作诊断性治疗,一旦有可能是恶性的,及时手术,不 ...
什么是甲状腺癌 甲状腺癌是最常见的甲状腺恶性肿瘤约占全身恶性肿瘤的1%。病理学上分为乳头状癌、滤泡状腺癌、未分化癌和髓样癌四类。什么原因引起甲状腺癌 甲状腺癌发生的原因至今不明,有人认为其发生与慢性促甲状腺激素刺激有关。甲状腺癌有什么症状 发病初期多无明显自觉症状,只是在甲状腺组织内出现一质硬而高低不平的结节,晚期常压迫邻近神经、气管、食管而产生相应症状。局部转移常在颈部,出现硬 ...
甲状腺肿瘤(tumor of thyroid甲状腺肿块thyroid neoplasms甲状腺瘤thyrophyma)是常见病、多发病,其中绝大多数是良性腺瘤,少数为癌,罕见肉瘤。根据16个国家的统计资料,哥伦比亚、夏威夷和冰岛的年发病率最高为3.5/10万,丹麦最低为0.9/10万,日本、芬兰、瑞典等国居中。甲状腺肿瘤(甲状腺肿块)大多数是无痛的孤立结节,临床上要注意和其他甲状腺疾病鉴别,有时分 ...
甲状腺腺瘤一般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可以甲亢,甲状腺扫描显示该腺瘤为热结节(放射性同位素分布浓聚),这种情况称之为毒性甲状腺腺瘤;另一种情况是不引起甲亢,甲状腺扫描显示该腺瘤为温结节(放射性同位素分布与正常甲状腺组织相似)或冷结节(放射性同位素分布低于正常甲状腺组织),这种情况不叫毒性甲状腺腺瘤,只是一种单纯的甲状腺腺瘤。 毒性甲状腺腺瘤是由于该腺瘤发生功能增强,产生大量甲状腺激素,从而甲亢的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