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 第十节 犬复孔绦虫 犬复孔绦虫是犬和猫的常见寄生虫。偶可感染人体,引起复孔绦虫病。 形态和生活史 成虫为小型绦虫,长10~15cm,宽0.3~0.4cm,约有200个节片。头节近似菱形,横径约0.4mm,具有4个吸盘和1个发达的,棒状的,且可伸缩的顶突,其上有约60个玫瑰刺状的小钩,常排成4圈(1~7圈),小钩数和圈数可因虫龄 ...
网络 第九节 多房棘球绦虫 多房棘球绦虫(Echinococcus nultilocularis Leuckart,1863)形态和生活史均与细粒棘球绦虫相似,但它的成虫主要寄生在狐,中间宿主是啮齿类或食虫类动物,幼虫期是多房棘球蚴(亦称泡球蚴)。在人体引起严重的泡球蚴病(alveococcosis ),亦称泡型包囊病(alveolar hydatid ...
网络 第八节 细粒棘球绦虫 细粒棘球绦虫(Echinococus granulosusBatsch1786)成虫寄生在犬科食肉动物,幼虫(称棘球蚴)寄生于人和多种食草类家畜,以及其它动物,引起一种严重的人兽共患病,称棘球蚴病或包虫病(echinococcosis,hydatid disease,hydatidosis)。棘球蚴病分布地域广泛。随着 ...
网络 第七节 缩小膜壳绦虫 缩小膜壳绦虫又称长膜壳绦虫。是鼠类常见的寄生虫,偶然寄生于人体。 形态 与微小膜壳绦虫基本相同(图15-13)但虫体较大;两者区别见表15-3。 生活史 与微小膜壳绦虫的生活史相似,但发育必须经过昆虫中间宿主。 表15-3两种膜壳绦虫形态的区别 区别 ...
网络 第六节 微小膜壳绦虫 微小膜壳绦虫也称为短膜壳绦虫,该虫主要寄生于鼠类,亦可寄生于人体。 形态 成虫为小型绦虫,体长5~80mm(平均20mm),宽0.5~1mm。头节呈球形,直径0.13~0.4mm,具有4个吸盘和1个短而圆可自由伸缩的顶突。顶突上有20~30个小钩,排成一圈。颈部较长而纤细。链体由100~200个节片组成, ...
网络 第五节 肥胖带绦 肥胖带绦虫(Taenia Saginata Goeze,1782)又称牛带绦虫、牛肉绦虫,或无钩绦虫,在我国古籍中也被称作白虫或寸白虫。它与猪带绦虫同属于带科、带属。两者形态和发育过程相似。 形态 外形与猪带绦虫很相似(图15-10)。但虫体大小和结构有差异,主要区别见表15-2: 表15-2人体两种带 ...
网络 第四节 链状带绦虫 链状带绦虫(Taenia solium Linnaeus,1758)也称猪肉绦虫、猪带绦虫或有钩绦虫,是我国主要的人体寄生绦虫。古代医籍中称之为寸白虫或白虫。早在公元217年,《金匮要略》中即有白虫的记载,公元610年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中将该虫体形态描述为“长一寸而色白、形小扁”,并指出因炙食肉类而传染。我国《神农本草经》 ...
网络 第三节 阔节裂头绦虫 阔节裂头绦虫成虫主要寄生于犬科食肉动物,也可寄生于人,裂头蚴寄生于各种鱼类。 形态 成虫外形和结构均与曼氏迭宫绦虫相似;但虫体较长大,可长达10m,最宽处20mm,具有3000~4 000个节片。头节细小,呈匙形,长2~3mm,宽0.7~1.0mm,其背、腹侧各有一条较窄而深凹的吸槽(图15-7),颈部细 ...
网络 第二节 曼氏迭宫绦虫 曼氏迭宫绦虫。成虫主要寄生在猫科动物,偶然寄生人体;但中绦期裂头蚴可在人体寄生,导致曼氏裂头蚴病(sparganosis mansoni),其危害远较成虫为大。 形态 成虫 长60~100cm,宽0.5~0.6cm。头节细小,长1~1.5mm,宽0.4~0.8mm,呈指状,其背、腹面各有一条纵行的吸槽。 ...
网络 第八节 其它人体寄生吸虫 一、异形吸虫 异形吸虫(Heterophyid trematodes)是一类属于异形科(Heterophyidae)的小型吸虫,体长仅0.3~0.5mm,最大者也不超过2~3mm。在我国常见的异形吸虫有10多种,已有人体感染报告的共5种,它们是异形异形吸虫(Heterophyes heterophyes V. ...
网络 第七节 血吸虫 血吸虫也称裂体吸虫(Schistosoma)。寄生于人体的血吸虫种类较多,主要有三种,即日本血吸虫(S.japonicum)、曼氏血吸虫(S.mansoni)和埃及血吸虫(S.haematobium)。此外,在某些局部地区尚有间插血吸虫(S.intercalatum),湄公血吸虫(S.mekongi)和马来血吸虫(S.malaye ...
网络 第六节 斯氏狸殖吸虫 斯氏狸殖吸虫1959年首次报道,可引起皮下型并殖吸虫病。 形态 成虫(图14-15)虫体窄长,前宽后窄,两端较尖,大小为3.5~6.0mm×11.0~18.5mm,宽长比例为1:2.4~1:3.2,最宽处在腹吸盘稍下水平。在童虫期已显示出虫体长明显大于体宽的特征。腹吸盘位于体前约1/3处,略大于口吸盘。卵 ...
网络 第五节 卫氏并殖吸虫 卫氏并殖吸虫是人体并殖吸虫(Paragonimus)的重要虫种之一,是引起肺型并殖吸虫病(paragonimiasis,肺吸虫病)为主的并殖吸虫。 形态 卫氏并殖吸虫成虫(图14-13)体肥厚,背侧略隆起,腹面扁平。活体呈红褐色,并透明。固定标本呈椭圆形,体长7.5~12mm,宽4~6mm,厚3.5~5. ...
网络 第四节 肝片形吸虫 形态 肝片形吸虫(Fasciola hepatica Linn.1758)是牛羊及其它哺乳动物胆道内的常见寄生虫,人体亦可感染。属片形科(Fasciolidae)的另一种大型吸虫。虫体大小为2~5cm×0.8~1.3cm,头锥明显,口吸盘位于头锥的前端,腹吸盘较小,位于头锥基部,肠支呈树枝状。睾丸两个,高度分支,前后 ...
网络 第三节 布氏姜片虫 布氏姜片虫是寄生人体小肠中的一种大型吸虫,也是人类最早认识的寄生虫之一。早在1600多年前我国东晋时就有记载。临床上确诊的第一个病例是在我国广州发现的(Kerr,1873)。 形态 成虫(图14-10)长椭圆形、肥厚,新鲜虫体呈肉红色,背腹扁平,前窄后宽,长20~75mm,宽8~20mm,厚0.5~3mm, ...
网络 第二节 华支睾吸虫 中华分支睾吸虫简称华支睾吸虫,又称肝吸虫。成虫寄生于肝的胆管内,可引起华支睾吸虫病(clonorchiasis),又称肝吸虫病。本虫于1874年首次在加尔各答一华侨的肝管内发现。曾于湖北江陵县先后在西汉古尸和战国楚墓古尸查见此种虫卵,证明华支睾吸虫病在我国流行至少已有2300年以上的历史。 形态 成虫(图1 ...
网络 第三篇 医学蠕虫 蠕虫(helminth)为多细胞无脊椎动物,藉身体的肌肉收缩而作蠕形运动,故通称为蠕虫。在动物分类学史上,蠕虫曾被认为是独立的,具有特殊性的一类动物。但在分类学研究不断发展之后,人们发现蠕虫,实际上与人体有关系的包括扁形动物门(Phylum Platyhelminthes)、线形动物门(Phylum Nemathelminth ...
网络 第十三章 纤毛虫 纤毛虫棣属纤毛门(Phylum Ciliophora),大多数纤毛虫在生活史的所有阶段都有纤毛,而有些虫科在生活史的某阶段纤毛可缺如。纤毛在虫体表面有节律地顺序摆动,形成波状运动,加之纤毛在排列上稍有倾斜,因而推动虫体以螺旋形旋转的方式向前运动。虫体也可依靠纤毛逆向摆动而改变运动方向,向后移动等。 纤毛虫具有大核和小核 ...
网络 第五节 其它孢子虫 一、肉孢子虫 肉孢子虫(Sarcocystis)所致肉孢子虫病为一种人畜共患性疾病,分布较为广泛,主要对畜牧业造成一定危害,人体病例亦有发现。 形态与生活史 肉孢子虫虫种的鉴别与分类颇为混乱。一般认为寄生于人体小肠并以人为终宿主的肉孢子虫有二种,即猪人肉孢子虫(S.suihominis Tael ...
网络 第四节 卡氏肺孢子虫 卡氏肺孢子虫(Pneumocysis carinii Delanoe et Delanoe,1912)简称肺孢子虫,广泛存在于人和其他哺乳动物的肺组织内,可引起肺孢子虫性肺炎,或称肺孢子虫病(pneumocystosis)。本虫为一种威胁人类健康的机会致病寄生虫。 形态 本虫为真核单细胞生物,其分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