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里斯多德也写过关于植物方面的著作,但已经逸失。因此,植物学的历史要从他的学生Theophrastus(公元前371-287)所写的《植物调查》算起。Theophrastus的主要贡献是在植物形态学和植物生物学方面,他并没有采用正式的植物分类系统,植物的生长型(树木,灌木,小灌木,草)是他分类的主要依据;有无刺棘、是否由人栽培等等也作为依据之一。他提到的很多植物类别显然来自民间习俗,因而有一些是很 ...
在石油化工公司的炼油厂中,寄宿了一批爱“吃”蜡的食客,它们就是被称为“石油酵母”的解脂假丝酵母和热带假丝酵母。炼油厂为什么要供养这批食客呢?原来石油产品的质量与蜡的含量多少有很大关系。在高空飞翔的飞机,如果使用含蜡量高的汽油,那么高空的低温会使蜡凝固起来,堵塞机内各条输油管,使飞机发生严重事故。因此,石油产品需要经过脱蜡处理。工业上有多种脱蜡办法,但是设备复杂,消耗材料和能源也多。于是,炼油厂的工 ...
在微生物王国中,有一大批灭虫勇士。千百年来,它们悄悄地帮助人类杀灭害虫,保护庄稼。然而,它们的功绩直到近百年来才被人们发现。1911年,德国人贝尔奈在苏云金这个地方的一家面粉厂里,发现有一种寄生在昆虫体内的细菌,有很强的杀虫力。于是,人们称这种细菌为苏云金杆菌。苏云金杆菌长得像根棍棒,矮矮胖胖身高不到5‰毫米。当它长到一定阶段,身体一端会形成一个卵圆形的芽孢,用来繁殖后代;另一端便产生一个菱形或近 ...
本世纪50年代初,日本水俣地区发生了一种奇怪的病。患者开始感到手脚麻木,接着听觉视觉逐步衰退,最后神经失常,身体像弓一样弯曲变形惨叫而死。当时谁也搞不清这是什么病就按地名把它称为“水俣病”。经过医学工作者几年的努力,终于揭开了这怪病之谜:原来是当地工厂排出的含汞废水污染了水俣湾,使那里的鱼虾含汞量大大增加,人吃了这些鱼虾后,汞也随之进入人体,当汞在人体内的含量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严重地破坏人的大脑 ...
松软可口的馒头,香喷喷的大面包,就是有了酵母菌的帮助才能烤制出来。假如你消化不良,食欲不振,医生会给你开些酵母片,让酵母菌帮助你把胃里的不容易消化的东西统统打扫干净。酵母菌是微生物王国中的“大个子”,它们有的呈球形和卵形,还有的长得像柠檬或腊肠。绝大多数的酵母菌以出芽方式进行无性繁殖,样子很像盆栽仙人掌的出芽生长。酵母菌本领非凡,它们可以把果汁或麦芽汁中的糖类(葡萄糖)在缺氧的情况下,分解成酒精和 ...
石油是工业的“血液”。但石油深深地埋藏在地下,怎样才能找到它呢?微生物王国中的烃氧化菌居然可以成为石油勘探队员的向导。我们知道,石油是由各种碳氢有机化合物组成的,这种碳氢化合物叫“烃”。石油虽然被深埋在地下,但总有一些烃会透过岩层缝隙跑到地层浅处。而烃氧化菌有个怪癖,生性喜欢吃烃,它们专门聚集在含烃的土壤中,过着以烃为“食”的生活。虽然偷偷溜到地表层来的烃很少,但对烃氧化菌来说足以维持生命并繁殖后 ...
在泥泞的沼泽或水草茂密的池塘里,生活着无数专爱“吹”气泡的小生命,名叫甲烷菌。甲烷菌是地球上最古老的生命体。在地球诞生初期,死寂而缺氧的环境造就了首批性情随和的“生灵”,它们不需要氧气便能呼吸,仅靠现成简单的碳酸盐、甲酸盐等物质维持生计,然而它们具有生命实体——细胞,并开始自然繁殖。这就是生物的鼻祖——甲烷菌。时至今日,地球几经沧桑,甲烷菌却本性难移,仍保持着厌氧本色。当然,现代甲烷菌的“食物”来 ...
在家庭餐桌上,我们经常可以吃到味美可口的蘑菇、香菇一类食用菌,这就是微生物对人类的奉献。早在二三千年前,我国人民就已把菇菌作为珍贵的食用菌了,而且很早就懂得食用菌的栽培。食用菌类一般都是高等真菌的子实体,在我国发现的不下350 多种,常见的有蘑菇、草菇、香菇、平菇、凤尾菇、金针菇、黑木耳、松口蘑、竹荪、羊肚菌、牛肝菌等多种。这些食用菌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糖、维生素、矿物质等 ...
在真菌家族中有一位酿造“博士”,叫曲霉,味道鲜美的浙江绍兴腐乳就是靠它酿制成功的。你一定知道,豆腐是制腐乳的原料。由于豆腐中含有的蛋白质不易被水溶解,所以未经加工的豆腐淡而无味。曲霉有一个“绝招”,它可以分泌出一种能分解蛋白质的酶,把豆腐中丰富的蛋白质分解成各种氨基酸,氨基酸刺激人舌头上的味蕾,于是人就尝到了鲜味。曲霉的菌丝有隔膜,属于多细胞霉菌。它的菌落带有各种颜色,黄曲霉、红曲霉、黑曲霉等曲霉 ...
广袤无垠的海洋,是个巨大的宝库。在那里,不仅生活着为数众多的名贵珍稀海洋生物,还蕴藏着丰富的金属和非金属矿藏。科学家查明,海水中含有将近80种金属和非金属元素,如镁有2 100万亿吨,钾600万亿吨,溴100万亿吨,碘900多亿吨,金550万吨,银4亿吨。许多陆地上储量少、分布散的稀有金属,如铀、锶、铷、锂等等,海水中的储量也十分丰富。拿原子能燃料铀来说,海水里溶解有45亿吨,比陆地上已探明的铀矿 ...
氮是植物生长不可缺少的“维生素”,是合成蛋白质的主要来源。固氮菌擅长空气中取氮,它们能把空气中植物无法吸收的氮气转化成氮肥,源源不断地供植物享用。在形形色色的固氮菌中,名声最大的要数根瘤菌了。根瘤菌平常生活在土壤中,以动植物残体为养料,自由自在地过着“腐生生活”。当土壤中有相应的豆科植物生长时,根瘤菌便迅速向它的根部靠拢,并从根毛弯曲处进入根部。豆科植物的根部细胞在根瘤菌的刺激下加速分裂、膨大,形 ...
微生物是地球上最早的“居民”。假如把地球演化到今天的历史浓缩到一天,地球诞生是24小时中的零点,那么,地球的首批居民——厌氧性异养细菌在早晨7点钟降生;午后13点左右,出现了好氧性异养细菌;鱼和陆生植物产生于晚上22点;而人类要在这一天的最后一分钟才出现。微生物所以能在地球上最早出现,又延续至今,这与它们特有的食量大、食谱广、繁殖快和抗性高等有关。个儿越小,“胃口”越大,这是生物界的普遍规律。微生 ...
在大自然中,生活着一大类人的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生命。无论是繁华的现代城市、富饶的广阔田野、还是人迹罕见的高山之巅、辽阔的海洋深处,到处都有它们的踪迹。这一大类微小的“居民”称为微生物,它们和动物、植物共同组成生物大军,使大自然显得生机勃勃。微生物王国是一个真正的“小人国”,这里的“臣民”分属于细菌、放线菌、真菌、病毒、类病毒、立克次氏体、衣原体、支原体等几个代表性家族。这些家族的成员,一个个小得惊人 ...
自从德国乡村医生劳伯·柯赫第一个猎获病菌以后,细菌这个名字就常常和疾病联系在一起。因为人和动植物的许多传染病,都是由细菌作祟引起的,所以人们对它总有一种厌恶和恐惧的感觉。其实,危害人类的细菌只是一小部分,大多数细菌不仅能和我们和平共处,还为人类造福。例如,地球上每年都要死亡大量动植物,千万年过去了,这些动植物的遗体到哪里去了呢?这就是细菌和其他微生物的功劳 。它们能把地球上一切生物的残躯遗体“吃” ...
醋是家家必备的调味品。烧鱼时放一点醋,可以除去腥味;有些菜加醋后,风味更加好,还能增进食欲,帮助消化。镇江香醋、山西陈醋,都是驰名中外的佳品。1856年,在法国立耳城的制酒作坊里,发生了淡酒在空气中自然变醋这一怪现象,由此引起了一场历史性的大争论。当时有的科学家认为,这是由于酒吸收了空气中的氧气而引起的化学变化。而法国微生物学家、化学家巴斯德,令人信服地证明酒变成醋是由于制醋巧手——醋酸梭菌辛勤劳 ...
许多细菌和病毒会给人类带来疾病,造成死亡,然而,人们也正是利用这类细菌和病毒以毒攻毒,把它注射到正常人的身体里,使人体在后天产生对某种疾病的抵抗力 。这种用来注射的细菌和病毒,就是疫苗(或菌苗)。疫苗的利用,可以追溯到10世纪我国宋朝时代,当时一些民间医生就已知道用天花病人的痘痂,吹进健康人的鼻孔里,使他在患轻微的天花病过程中,获得对天花病毒的免疫力。18世纪,天花病广泛流行,夺去了无数人的生命。 ...
炎热的夏天,水果、蔬菜、鱼肉或米饭等食物,如果保存得不好,很快就会变质、腐败。这种现象,我们通常称为“坏”了或“馊”了。大家知道,食物的败坏,主要是由于微生物中的腐败菌、病菌捣乱的结果。愈是营养价值高的食品,它们就越爱钻营繁衍。许多味美可口的菜肴和食物,一经腐败菌和病菌光顾,不消几天甚至几小时,就会变酸变质,毒素孳生,人吃了就会中毒生病,严重的还会危及生命。长期以来,人们为了保存食物、防止腐败找出 ...
肝炎病毒是引发甲型、乙型和非甲非乙型病毒性肝炎的主要元凶。根据引发肝炎的症状,肝炎病毒大致可分为甲肝病毒和乙肝病毒。甲肝病毒常随不干净的食物被人们“吃”进肚里,然后危及肝脏,侵害全身。由于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要大量接触各种物品,如果在饮食上不讲究卫生,就很容易得甲型肝炎。如1987年底到1988年上半年间,我国上海地区甲型肝炎大流行,就是因为食用了带有肝炎病毒的不洁毛蚶。甲型肝炎发病突然,传染面广,但 ...
病毒比细菌小得多,只有用能把物体放大到上百万倍的电子显微镜才能看到它们。一般病毒,只有一根头发直径的万分之一那么大。病毒比细菌简单得多,整个身体仅由核酸和蛋白质外壳构成,连细胞壁也没有。蛋白质外壳决定病毒的形状。它们中有的呈杆状、线状,有的像小球、鸭蛋、炮弹,还有的像蝌蚪。病毒不能单独生存,必须在活细胞中过寄生生活,因此各种生物的细胞便成为病毒的“家”。寄生在人或其他动物身上的病毒称为动物病毒,人 ...
流行性感冒是世界上最猖獗的传染病,曾多次席卷全球,给人类带来巨大灾难。仅仅在1957年的一次流感大传播中,全世界共有15亿人发病,数以万计的老人和小孩被折磨致死。引起流行性感冒的病毒叫流行性感冒病毒,简称流感病毒。流感病毒有球状或长形两种形状。它们能侵害人类、马、猪和一些鸟。流感病毒之所以如此猖獗肆行,是因为它们能够不断地发生变异,每一至两年就会改变一下,令人防不胜防。像1957年的大传染是由亚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