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等体表的感觉点中,特别指产生触觉和压觉者而言。一般使用冯·弗莱(M.von Frey)刺激毛(德 Reizhaar 系将不同长度和粗细的刚毛成直角地粘附在木柄上),轻轻地接触皮肤,以测量触点的位置、分布和刺激阈等。触点分布在全身皮肤和开口部(口腔和肛门等)那种容易与外部接触的体表部(平均每平方厘米为25个),但在有毛部位而触点多位于紧贴毛囊的上部(距毛的某部0.2毫米),其感受器应是毛根部 ...
为昆虫触角顶端的枝状突起。果蝇具有该部分带足样构造的触角芒足(Aristapedia)的变异体,从其对应的分节构造来看,它可促使位置信息作用的形成。另外,多毛类的触手亦有称为触角芒的。 ...
系甲壳纲软甲亚纲中之端足目、糠虾目、燐虾目、十足目的排泄器官,开口于第二触角基部。常呈青绿色,又称绿腺。相当于其他软甲亚纲和切甲亚纲开口于第一小颚附近的小颚腺。在系统上也与环节动物的体节器相同。始于薄壁之体腔囊,经具括约肌的漏斗和复杂曲折的输尿管、排泄管,开口于上述部位,输尿管有时互相交叉,在管壁的连接处产生连络口,形成网状的迷路。
为生物感受本身特别是体表的机械接触(接触刺激)的感觉,是由压力和牵引力作用于触感受器而引起的。当作为适宜刺激的外力持续作用或强力的和达到比较深层的情况下,则称为压觉。若以神经放电的记录作明确的区分时,对持续性刺激神经放电则称为压觉,而非持续性的少量放电称为触觉。压觉放电的适应慢,触觉适应快。触觉从进化上被认为比压觉更高,一般神经纤维的直径也粗。这是一种在动物界广泛分布的原始的感觉,可诱发出身体 ...
(1)与触觉有关的感觉毛。(2)=血窦毛。(3)在植物,可参见捕虫叶、毛状体词目。 ...
系存在于多数低等动物身体前端或口周围等处,能自由伸屈之突起物的总称。大多具有触觉和化学感觉的感受器。有刺胞动物水螅型的触手位于口的周围(口触手 oral tentacle)或垂唇的周围(缘触手mar-ginal tentacle或反口触手aboral tentacle),或两处均有:水母型的触手位于伞缘或伞缘的上方(上伞触手 exumbrellar tentacle)。栉水母的1对触手出自触手 ...
系拟软体动物包围口的触手环的基座。苔藓虫类之触手冠呈简单的环形,菷虫类的触手冠是以口为中心在左右形成复杂的螺旋。腕足纲中的有关节类(Coptotbyris grayi 等)具支持触手冠的石灰质腕骨,附着于背壳。菷虫类的触手冠上具有称为总担器(lophophoral organ)的功能不明的腺样构造。 ...
(1)按屈肯塔尔(W.Kükenthal)和克伦巴奇(T.Krumbach)分类法,为箒虫类和苔藓虫类的合称;(2)按沃耳夫(M.Wolff)和克劳斯(A.Krause)(1930)分类法,为箒虫类、苔藓虫类与腕足类之总称。用触手冠动物(Lophophorata)这个名称更为适当。与拟软体动物的分类是一致的。它与毛颚动物、须腕动物、半索动物和棘皮动物等共同构成原体腔动物。动物体可分为前体区、中 ...
系硬水母类伞缘上悬垂的平衡器,发生学上为触手的变形物。在外胚层的筒状构造内有大型的平衡石和触手内腔的残留,全体为外胚层的鞘或许多感觉毛的束所包裹。具有后者构造的触手囊时称为听饰(otoporpa)。钵水母纲也有触手囊,但它与眼点及化学感受器官一起构成缘瓣器,不仅起着感觉器官的作用,而且还能支配伞有节律的收缩。 ...
系栉水母2条触手的附着面。因扁平的漏斗(胃)位于该平面内,故又称漏斗面(infundibular pl-ane)。此外亦称为横面或横切面(transverse pl-ane)。它与成宜角的咽面(矢状面)共为二辐射对称的对称面之一。 ...
系位于栉水母触手基部的鞘,触手面内有1对,触手可收缩于此鞘内。有刺胞动物的水母型无此触手鞘。 ...
头足纲十腕亚目(乌鲗)所具有的10条腕中,第四对(从漏斗之对侧腹侧数起)较其他8条长得多,称之为触腕。其基部较细,末端增宽,在此宽阔部之内面具有吸盘。环状肌与纵行肌很发达,伸缩自如。与体相附着之基部有囊,触腕可瞬间收缩于此囊中,具捕捉动物食饵之功能。 ...
指可将刺丝刺入目标(靶体)体内的一种刺胞类型。在刺胞中这是最普通的类型。淡水水螅触手上的刺丝胞(stenotele)是一般所熟悉的例子。具有从刺丝尖端射出毒液以麻醉猎物和预防外敌侵入的作用。 ...
是将接种针深插固体培养基中进行接种以培养微生物的一种方法。用于厌氧性或兼性厌氧性细菌的培养。在厚的软琼脂层中进行穿刺培养,可根据细菌自穿刺部位的扩散状况来了解细菌的运动性能。
在生物学上,通常是把生物体后天产生的孔称为穿孔。除了由正常的组织分化而产生的孔外,还有由于畸形、损伤、手术等多种原因所形成的孔。在植物学上,可以看到随着导管细胞的成熟,上下壁隔消失而形成的孔。最普通的是,一个大型的圆形孔或椭圆形孔,仅仅在边缘留下一些原来壁的痕迹,这种孔称为单穿孔。几个乎行的以薄壁隔开的细长孔称为梯纹穿孔。多数圆形孔是以不规则的形式有在,而各个孔本来由具缘纹孔相贯通的称为孔纹穿 ...
在岩石,木材等处穿孔并在其中生活的动物的总 称。这类动物一般活动力较弱。有如在石灰质的岩石、珊瑚、贝壳中穿孔的海绵(Cliona),在海岸的岩石穿孔的凿穴蛤、鸥蛤。以及在海中的木材或木船的底板钻孔的凿船蛆等。 ...
〔1〕是指植物以其体上的各种构造进行散布,扩展下一代的生活范围。传播有许多方式,如柳树、槭树的风力传播(anemochory)、椰子等的水的传播(hydrochory)、栎等靠果实的掉落和滑动的传播(clitochory)、训养的植物靠人的媒介所进行的传播(brotochory)、麝香百合和酢浆草以及白绢病子囊孢子等靠果皮、子囊的破裂所进行的传播(bo-lochory)等。但叉唇角盘兰属的扩展 ...
是孢子虫类的一种生殖类型。为裂体生殖的对应词。进入寄主体内的孢子虫等营养体(trophzoite)通过无性繁殖分裂成许多裂殖子(merozoite),由裂殖子进一步产生裂殖子的过程(裂体生殖)完成后,便形成有性的配子母细胞。由此再形成配子。然后由雌雄配子结合产生合子,进一步分裂最后变成孢子虫,又开始新的感染。从配子母细胞到种虫形成过程,是新的感染所不可缺少的,因而称为传播生殖。传播生殖的时期是 ...
〔1〕果实、种子、孢子等,不论其形态学结构如 何,凡不经过营养繁殖过程而从营养体上分离形成下一代植物幼体者,统称为传播体。多数于其表面或整体具有利于传播的形态结构,有苍耳(Xanthium stru-marium var.japonica)的果实、窃衣属(Torilis)的分果、山马蝗(Desmodium racemosum)的节荚、紫堇(Corydalis platycarpa)的种子等靠附 ...
将培养细胞从培养器中取出,把一部分移至新的培养器中再进行培养,这种培养方式称为传代培养,亦称为继代培养或连续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