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切除术后胆汁反流性残胃炎是指胃切除术后由于失去幽门致胆汁反流而引起的胃炎。反流液含胆汁呈碱性故又称胃切除后碱性反流性胃炎。长期观察表明,胃切除术后慢性浅表性或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发病率达95%,其中大多数可能与胆汁反流有关。毕氏Ⅱ式术后的发病率高于毕氏Ⅰ式。本症的发病原因有二,其一由于胃窦切除,失去了胃泌素对壁细胞的刺激,导致残胃萎缩;其二由于胆汁反流,胆酸破坏胃粘膜屏障,使氢离子从胃腔内回渗, ...
外力的作用所致的胃穿孔称为胃破裂伤。临床表现主要有腹痛、腹胀、腹膜炎、气腹征等。 胃损伤多为锐性器械所致的开放性胃损伤,闭合性破裂伤较少见。由于胃壁厚,血运丰富,故无论是穿孔修补或胃大部分切除吻合术,其成功率均较高,发生瘘的机会较少。治疗成功的关键是仔细探查,避免遗漏后壁等处的穿孔。临床表现 1.腹痛、腹胀。 2.腹肌紧张,全腹压痛,反跳痛,移动性浊音阳性,肝相对浊音可缩小或消失,肠鸣音减弱 ...
由脐环突出的疝称脐疝。多见于婴儿,也可发生于中年女性。根据发病年龄不同,在临床上可分为小儿脐疝和成人脐疝两类。 小儿脐疝并非少见,发病率约2.6%,女孩多于男孩,一岁以下的婴儿多见,有自愈趋向。发病原因是脐环闭锁不全或脐部瘢痕组织薄弱,腹压增高时形成脐疝。成人脐疝较少见,多数是中年经产妇女。由于疝环狭小,成人脐疝发生嵌顿或绞窄者较多。临床表现 1.婴儿脐疝在其啼哭时于脐部突出软性肿块,指压后 ...
缺水和缺钠在外科临床上非常之常见。可由于多种原因导致摄入不足或丢失过多而引起。因机体内水和钠的关系非常密切,故缺水和缺钠是同时存在的。缺水和缺钠的原因不同,其程度上也各有不同,临床上分为三种类型:水和钠的等渗液体丧失称为等渗性缺水高渗性缺水是指缺水多于缺钠;低渗性缺水则缺水少于缺钠。不同的类型其病理生理变化和一些临床表现也各不相同,治疗前应加以鉴别。 临床表现 1.口渴,头晕,乏力,谵妄, ...
痈是由于金黄色葡萄球菌所引起的多个相邻的毛囊和皮脂腺或汗腺的急性化脓性感染。好发于皮肤韧厚的颈项、背部,有时也见于上唇和腹壁,糖尿病人或身体比较衰弱的病人易患痈。临床表现主要有早期呈大片紫红色炎症浸润区,微微隆起,硬、肿与正常组织界限不清;中期中央区皮肤坏死,形成粟粒状脓栓,缓慢脱落,中心塌陷,状如蜂窝,溢出脓血样分泌物;后期坏死临床表现 1.早期呈大片紫红色炎症浸润区,隆起高于正常皮肤,硬 ...
急性淋巴结炎多数继发于其他化脓性感染病源,由于化脓菌侵淋巴管侵犯淋巴结所引起的局部淋巴结肿大,疼痛和压痛,初期尚可推动,到后期往往多个淋巴结粘连成硬块而不易推动,使表面皮肤红肿,压痛明显,严重时常有畏寒、发热、头痛等全身症状。如处理不及时可形成脓肿,因此需要早期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是本病的关键。临床表现 1.早期淋巴结肿大,疼痛和压痛,可活动; 2.后期往往多个淋巴结粘连成硬块,不易推动此时表 ...
凡疝囊从腹壁下动脉外侧的内环突出,向内、向下、向前斜行经过腹股沟管,再穿出皮下环并可进入阴囊者称为腹股沟斜疝。斜疝是最多见的腹外疝,发病率约占全部腹外疝的90%,或占腹股沟疝的95%。男性占绝大多数,右侧比左侧多见。 腹股沟斜疝有先天性和后天性两种。前者的发病原因为腹膜鞘状突未闭,后者的发病原因除了腹股沟部有先天性缺损外,腹内斜肌和腹横肌的发育不全起主要作用。临床表现 1.易复性疝为腹股沟区 ...
脓液积聚于膈肌下,横结肠及其系膜上方的间隙内,通称为膈下脓肿,其常继发于脏器穿孔、炎症等腹膜炎的并发症。患者发生膈下脓肿时,应及时治疗,治疗效果好。临床表现 1.腹膜炎或腹部手术后,病情曾一度好转,数日后又出现驰张热,伴寒战出汗,脉快等感染中毒症状。 2.患侧上腹部持续性钝痛,伴肩部放射痛及呃逆。 3.局部压痛和叩击痛,相应部位肋间皮肤水肿。诊断依据 1.腹膜炎或腹部手术后,病情一度好转又 ...
凡疝囊经股环、股管向股部卵圆窝突出的疝,称为股疝。股疝多见于中年以上妇女,这是因为女性骨盆较宽广,联合肌腱和陷窝韧带较薄弱,以致股管上口宽大松驰的缘故。妊娠是腹内压增高的主要原因。股疝的发病率约占腹外疝的5%。临床表现 1.股部卵圆窝处突出肿块,伴胀痛,多见于中年以上妇女。 2.肿块不大,半球形,不易回纳。 3.股疝容易嵌顿,嵌顿时除局部肿块变硬、疼痛加重外,常伴有较明显的急性机械性肠梗阻表 ...
盆腔处于腹腔最低部位,腹腔内炎症渗出物或脓液易流入其间,而形成盆腔脓肿。因盆腔腹膜面积较小,吸收毒素也较少,故全身中毒症状较轻而局部症状则相对明显。其治疗效果好。临床表现 1.急性腹膜炎经治疗后,症状一度好转后体温又复升高、脉快。 2.下腹部坠胀不适或钝痛,大便次数增多粘液便及里急后重等直肠刺激症状。 3.可有尿频,急,痛等膀胱刺激症状。 4.下腹有压痛,直肠指检括约肌松驰,直肠前壁饱满,触 ...
病原菌侵入人体血液回圈,并在其内生长繁殖或产生毒素,引起严重的全身感染症状和中毒症状的情况,统称为全身性感染。该病往往属于继发,可继发于污染或损伤严重的创伤和各种化脓性感染如大面积烧伤、开放性骨折、弥漫性腹膜炎、胆道或尿路感染等。全身性化脓性感染一般分为败血症和脓血症,而以败血症最为常见和最重要。败血症是病原菌侵入血液回圈,并在其内迅速生长繁殖,并产生大量毒素,引起严重的全身症状,一般发生在病 ...
急性淋巴管炎多数是由于溶血性链球菌通过皮肤破损处或其他感染源蔓延到邻近淋巴管所引起,其主要病理变化为淋巴管壁和周围组织充血、水肿、增厚,淋巴管腔内充满细菌,凝固的淋巴液及脱落的内皮细胞。本病多见于四肢,往往有一条或数条红色的线向近侧延伸,沿行程有压痛,所属淋巴结可肿大、疼痛。严重者常伴有发热,头痛、全身不适、食欲不振及白细胞计数增多。故早诊断、早治疗是关键。临床表现 1.四肢为好发部位,有损 ...
脓肿是急性感染过程中,组织、器官或体腔内,因病变组织坏死、液化而出现的局限性脓液积聚,四周有一完整的脓壁。常见的致病菌为黄色葡萄球菌。脓肿可原发于急性化脓性感染,或由远处原发感染源的致病菌经血流、淋巴管转移而来。往往是由于炎症组织在细菌产生的毒素或酶的作用下,发生坏死、溶解,形成脓腔,腔内的渗出物、坏死组织、脓细胞和细菌等共同组成脓液。由于脓液中的纤维蛋白形成网状支架才使得病变限制于局部,另脓 ...
引诱attraction 在动物行动的场所里,对象把动物吸引过来称之为引诱,而对动物行动具有动机的刺激则称为引诱刺激,或称诱因。在迷路、辨别箱、问题箱等的学习训练中。作为引诱刺激一般均使用食饵。引诱刺激的力量即引诱力可随着动物的状态而变化,例如,引诱刺激如为食物,则动物越饥饿引诱力越大。 ...
硬骨鱼类最初出现的骨块,位于上颌骨的前外侧,成对。在高等动物中它比上颌骨小,位于其前内侧。在人类则形成上颌骨齿槽突的一部分,被看作是上颌骨的一部分。
脊椎动物泌尿系统个体发育中首先出现,并且是位于最前方的肾脏。前肾在圆口类终生具有功能,在鱼类、两栖类只在个体发生初期(胚胎期至幼体时期)具有功能,在羊膜类则仅有痕迹。前肾在发生上系来源于中胚层的生肾节。从形态学来看,形成它的主体的是从前方肾节伸向两侧左右对称的前肾小管,其一端(内侧端)开口于体腔背侧部(肾脏)、开口部称为肾口。而另一端(外侧端)则依次与后方的相连接形成前肾导管(pronephrie ...
引物信息素 primer pheromone 根据作用机制进行分类的信息素的一种。接受引物信息素的个体,其内分泌系统首先受影响,继之产生一系列的生理性变化,结果招致形态和行为等的变化。E.O.Wilson和W.H.Bossert(1963)曾提出,由引物信息素所产生的作用,称为引物效应(P- rimereffect)。蜂王物质等,社会性昆虫的等级信息素均属于此类。 ...
引物(DNA,RNA的) primer 指在核酸合成反应时,作为每个多核苷酸链进行延伸的出发点而起作用的多核苷酸链,在引物的3′-OH上,核苷酸以二酯链形式进行合成,因此引物的3′-OH,必须是游离的。 ...
在细菌细胞内保持非感染性状态的噬菌体。处于前噬菌体状态下,噬菌体基因组的增殖与细菌染色体的增殖紧密联系着,此时前者可插入后者中作为染色体的一部分,也可作为染色体外的质粒存在。例如大肠杆菌中的λ噬菌体等,通常以插入染色体特定部位的形式存在;而P1噬菌体等则以质粒形式存在。带有前噬菌体的菌称为溶源菌,它们具有无需由外部感染而可产生噬菌体的遗传能力,并且这种能力可传递给后代。如果提供适当条件打破保持前噬 ...
引发酶primase 为DNA复制中引物-RNA的合成酶,狭义的引发酶是指大肠杆菌dnaG遗传因子的产物。dnaG遗传因子的产物为分子量约6万的蛋白质,是大肠杆菌及以大肠杆菌为寄主的许多噬菌体的DNA复制所必需的。通过以φ×174,G4噬菌体的DNA为模板的离体(in vitro)复制系的分析,也可决定由引发酶所合成的RNA结构。在大肠杆菌的T系噬菌体方面,与dnaG机能相对应的噬菌体固有遗传因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