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去掉花的雄性器官的操作而言。与此相对应的是动物的去势,二者外语相同。在杂交时,为了避免有花受粉,根据花的构造和开花习性的不同,所以操作也所不同,有的是在花药开裂之前把花蕾切开,机械地把雄蕊去掉,或是用热处理使花粉使之丧失机能。象豆科植物雄蕊先成熟,所以在花蕾未成熟时就除掉雄蕊;菊属的花很小,去雄比较困难,因此在刚开花时,用流水把花粉冲洗掉。禾本科植物在将要开花前,把穗浸泡在温水中,一次把大多数花 ...
动物地理区之一。与旧热带区一起构成北陆界。系包括东南亚以外的欧亚大陆、北美洲、撒哈拉沙漠以北的非洲的广大地域,分成新北亚区、加勒比亚区、旧北亚区和北极亚区。全北区的动物区系,较其他南方诸区少变化。欧亚大陆和北美大陆在第三纪始新世前后曾联结在一起,当时气候温暖,温带性生物一直分布到大陆的北缘,两大陆间进行着生物交流,因而现在两大陆的驯鹿、野牛、鹿等的有蹄类,山猫、狼、狐狸、熊、黄鼠狼、貂等的食肉类, ...
简称全裂,动物卵裂型之一。即卵裂面通过受精卵整个细胞质而产生的卵裂。为局部卵裂的反义词。海绵动物的一部分、腔肠动物的大多数、棘皮动物和少数节肢动物的卵,可进行卵裂球大致相等的卵裂,即等卵裂;与此相反,卵裂球大小不同的卵裂,则为不等卵裂,不等卵裂广泛地存在于动物界中,蛙和海胆(16细胞期以后)的卵裂也属于这种卵裂型。大多数情况,卵裂球大小的差异是基于卵黄量的多少,此外也常认为,是由于细胞质的特异性所 ...
亦称内翅类(Endopterygota)。是全变态昆虫的统称。包括高等昆虫9个目,但它不是分类学的名称。 ...
在进化过程中,一个大系统(哺乳类、昆虫类、如其中的翼手类、甲虫类等)的出现、即一个新的形态构造的形成,认为多少总是飞跃的、速度相当快地去进行。基于这一点,斯威托佐夫(A.N.Sewert-zoff,1931)称此为全面进化。并把由此产生的形态构造对各种生活环境逐渐适应所发生的分歧过程称为“个别适应”。以前帕尔(A.E.Parr,1926)曾把相当于全面进化的过程称为“本来的系统发生”;而把相当于个 ...
海胆的卵通过锂的处理进行植物极化时所得到一系列畸型中的最极端者,几乎不形成外胚层,囊状胚胎的大部分是由翻转的原肠上皮形成,其中虽然能见到间充质,但不形成骨骼。词为C.Herbst所创造。 ...
指生物的细胞或组织,可以分化成该物种的所有组织或器官,形成完整的个体的能力。受精卵当然是具有全能性的,动物随着其个体发生的进行和决定之后全能性便失掉。与此相反,在植物高度分化的体细胞仍保持全能性。这可由从胡萝卜和烟草等数种植物的茎、根的癒伤组织分离出的细胞或叶肉细胞,通过培养胚的发育或器官分化而再生成植物体的实验得到证明。
在配子囊接合的特殊情况下,在整个菌体变为配子囊的全稔性菌中,二个配子囊进行接合。例如帚形霉菌类的多主壶菌属(PolyPhagus)成熟的二个个体 以配子囊接合进行有性生殖。 ...
病毒并不局限于植物的接种部位,而是扩散感染到叶、茎、根、花等各个部分,此称为全身感染。但茎的生长点附近有时并不感染。在自然界作为病毒病的病例,除寄生在根部的少数病毒(例:烟草坏疽病毒)外,植物体都是全身感染。对于动物来说,全身感染是指病原体通过血液循环等而引起的感染。
异戊酸血症 isovaleric acldemla 由于先天缺乏亮氨酸代谢酶(异戊酸辅酶Aiso-valeril CoA)致血中异戊酸量增加或从尿中经常大量排出异戊酸甘氨酸(异戊酸甘氨酸含合物)。症状是剧烈呕吐,重症的有酮体酸中毒并伴有间歇性嗜眠昏睡的发作。并由于异戊酸酸蓄积,呼气及体表均有恶臭。利用降糖氨酸A(hypoglycin A)阻碍(ia-maica呕吐症)可以实验性地引起异戊酸血症 ...
亦称系统性红斑狼疮。简称SLE。因为有全身性血管炎,故皮肤出现红斑(面部的蝶形红斑),全身许多组织由于自家抗体而受到损害。本病是胶原病的一种,与类风湿性关节炎是同一系统的疾病。然而靶器官被侵犯是本病的特征。本病是对自体组织的禁止免疫即免疫耐受性发生障碍所引起的自家免疫疾病的典型。至于免疫耐受性发生障碍的原因尚不明了。有病毒说和遗传说,但都没有确实的根据。患者多为青年女性,无传染性。1950年前仅知 ...
异物同名homonym 不同分类上的群而命相同名称时,称此二者为异物同名。根据命名法规,出版年代早的〔早出同名(earlier homonyms)〕为有效,其他的则为异名。在狭义上称后者为同名。 ...
异戊二烯isoprene CH2=C(CH3)CH=CH2亦称β-甲基丁二烯。为烯属的(olefinic)(二烯系),具有偶联双键。由天然橡胶(弹性橡胶)等加热分解得到。参照天然橡胶的结构,可通过异戊二烯的立体规则性聚合制造出合成橡胶。在于许多植物中的花类是由异戊二烯单位构成的所谓异戊二烯定律(isoprene rule)是天然物有机化学中著名的定律之一,为鲁齐卡(L.Ruzika,1938)所发 ...
意大利进化学家罗莎(D.Rosa)于1931年创造的。他的理论属于新拉马克主义的内因论。其思想与伯格(L.S.Berg)的正常发生相近似。罗莎认为,生物群的分歧(随之形成新的系统)是由生物本身内在因素所规定的。新种在原有种所有分布区内同时产生,产生之后再受到地区的限制。罗莎早期(1899、1903)就提倡过变化渐减法则,认为生物的变导性在逐渐减小。然而他所提的变异性,其实是生物新系统形成的本身。 ...
异位寄生 heterotopic parasitism 寄生虫在固有宿主中之寄生部位,通常依寄生虫的种类而异。但也有寄生于原来寄生部位以外的地方而发育的。这种现象称为异位寄生。肺吸虫寄生于肝脏并能成熟,蛔虫迷入输胆管和胆囊而寄生,均为异位寄生的例子。 ...
异温性heterothermy 指恒温动物的体温偏离正常范围的变化现象。有时对恒温动物以外的内温性动物也使用此词。另外,动物的体温因身体部位之不同而有差异的现象。则称为部位异温性(regional heterothermy)。恒温动物的体温,每随个体的活动和其他生理状态而在正常范围内进行变化,但小形的鸟类和小形的哺乳类,诸如蜂鸟类、蝙蝠类、鼠类等,在休息状态下有时体温可降低数度(C)。体温比正常体 ...
异体受精 cross-fertilization 为自体受精的对应词,也称杂交受精。对植物来说,亦称异花授粉(cross pollination)。主要是指不同系统间的受精而言,也包括不同个体间或异株间的受精,甚至在特定的条件下,还包括同一植株不同花间的受精(自花受粉)。异体受精是动物的一般受精方式,植物也广泛的存在。异体受精作为育种的方法受到普遍的重视。 ...
囊尾幼虫的一种,如阔节裂头绦虫有两个中间寄主,其存在于第二中间寄主的幼虫,称为全尾幼虫。即阔节裂头绦虫其生存于第一中间寄主中的原尾幼虫(procercoid)被第二中间寄主的鲑、鳟等鱼类所食,便在鱼体肌肉中形成此新尾幼虫。
异速生长allometry 根据相对生长表示不成比例的生长关系的用语。由赫克斯利(I.S.Huxley)等首先采用。异速生长往往也译成相对生长。赫克斯利和泰西埃(G.Teissier)提倡了y=bxα式。一般,y是部分(器官)的大小,x是其他部分或全体的大小,有的时侯也表示长度和重量。b及d是常数,b为初级生长指数,a称为平衡常数。最初,赫克斯利用k表示平衡常数,泰西埃用k表示初级生长指数,后来则 ...
亦称悉无律。由鲍迪奇(H.P.Bowditch,1871)根据蛙的心脏实验首先提出的,即当所加刺激较弱时,心脏上看不到任何反应,当刺激超过一定强度(阈)时,便引起一定的收缩,再增强刺激强度,则并不引起更大的收缩。也就是说根据刺激的强或弱只能产生收缩或不收缩两种反应,收缩的大小并不随刺激的增强或减弱而发生改变,称为全或无定律,换句话说就是阈上刺激常引起极大收缩。后来,卢卡斯、普拉特和艾森贝格(K.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