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骨鱼纲板鳃亚纲的1目。本目仅有虎鲨科1科,虎鲨属1属,约8种。体粗大而短,头高近方形。眶上突起显著,吻短钝,眼小,椭圆形,上侧位,无瞬膜。鼻孔具鼻口沟。口平横,上、下唇褶发达。上、下颌牙同型,每颌前、后牙异型,前部牙细尖,3~5齿头;后部牙平扁,臼齿状。喷水孔小,位于眼后下方。鳃孔5个最后3~4个位于胸鳍基底上方。背鳍2个各具一硬棘;具臀鳍;尾鳍宽短,帚形,下叶前部三角形突出,尾基无凹洼;胸鳍宽 ...
鲈形目的1科。约有11属 68种鱼。体一般长椭圆形,侧扁;被大形圆鳞,侧线中断或少数呈连续状;颊部具鳞1~4行,背鳍起点前方正中有3~8鳞片;上颌骨固着于前颌骨口不能向前伸出;两颌齿多数愈合成齿板形如鹦鹉嘴;齿板表面或有尖锐的齿存在;少数种类颌齿仅在基部愈合前部排列呈重叠状;犁骨和腭骨无齿;上咽骨1对,其上具1~3行扁平齿;铺石状排列多数在外侧尚有一行退化齿,少数无;下咽骨愈合为一,齿盘长方形,齿 ...
鼠鲨目鲸鲨科鲸鲨属的唯一种。体庞大是世界上最大的鱼类,一般体长10米左右最大者体长可达20米。每侧2个显著的皮嵴。口巨大,前位,上、下颌具唇褶。鼻孔位于吻端两侧,出水孔开口于口内。眼小,无瞬膜。喷水孔小,位于眼后。牙细小而多,圆锥形,齿头向后倾斜,多行在使用。鳃孔很宽大,最后 3个位于胸鳍基底上方;鳃弓具角质鳃耙,鳃耙分成许多小枝,交叉结成海绵状过滤器。背鳍2个无硬棘;第一背鳍起点前于腹鳍起点,基 ...
鲀形目的1科有11属约40种通称鳞鲀。体侧扁长椭圆形或菱形。眼小或中大,上侧位。口小,端位。上下颌每侧常各有1~2行楔状牙齿。背鳍2个,第一背鳍3鳍棘第一鳍棘粗大其余2鳍棘短小;第二背鳍及臀鳍相似基底均较长。左右腹鳍合成一短棘附在腰带骨的末端,短棘与肛门间常有膜状皮膜。体被中大或小形粗板状厚鳞,不相互覆盖。无气囊。主要分布于印度洋-西太平洋的热带海区,为浅海鱼类。鳞鲀体色美丽。肉食性以甲壳类、贝类 ...
包括寄生于淡水藻类和在潮湿的菜园、温室土壤中腐生的种类,常引起作物根腐以及幼苗的猝倒病等。菌丝大量繁殖呈棉絮状,分枝,无隔多核。瓜果腐霉侵染瓜类、豆类以及棉麻等约100种栽培植物,引起各种腐烂病及猝倒病。
此属大多寄生,诱发许多重要的植物病害。菌丝产生无限生长的分枝孢子囊梗,梗上产生大量孢子囊,在孢子囊梗生成孢子囊的位置变肿大。马铃薯晚疫病菌(致病疫霉)引起的马铃薯晚疫病,曾导致世界性的马铃薯减产。 ...
成熟的或结构完整、有感染性的病毒个体,其结构包括: 衣壳粒(cap-somere) 构成病毒粒子的最小单位,是由1~6个相同多肽分子折叠缠绕而成的蛋白质亚单位。病毒粒子不同部位的衣壳粒可由不同的多肽分子组成,简单的病毒粒子只有1~2种多肽,复杂的可达20种以上。衣壳粒在电子显微镜下呈子粒状,故又称子粒。 衣壳(capsid) 又称壳体。由衣壳粒以对称的形式有规律地排列成杆状、球状、20面体 ...
专性寄生菌。菌丝在寄主细胞间蔓延,以吸胞伸入细胞内吸取养料,孢囊梗从寄主气孔伸出,其分枝与主干多成直角。葡萄生单轴霉引起葡萄霜霉病,为葡萄的重要病害,此病曾在1932年使法国南部葡萄产区大量减产,使酿酒业频于崩溃。病菌侵害叶片、嫩梢、花蕾及幼果,受害组织呈黄色枯斑,病菌呈灰白色。 ...
非细胞型的微生物类群。在宿主细胞内具有生命特征,在活细胞外仅具有一般化学大分子特征,专性活细胞内寄生。个体微小,能通过细菌滤器,在电镜下才能看见,大小用纳米(nm)表示。 大小和形态 病毒大小因种类不同而相差甚远。小的病毒只有10~22纳米,如口蹄疫病毒,相当于最大的蛋白质分子(血红素蛋白质分子);大的病毒如痘类病毒,大小为250~300×200~250纳米,近似于最小的原核微生物支原体;大 ...
无性生殖产生具鞭毛的游动孢子的一大类低等真菌。单细胞,不形成菌丝或菌丝不发达,较高级种类形成无横隔、多核的分枝菌丝,有性生殖经同配、异配或卵配,形成休眠孢子囊或卵孢子。无性生殖在菌丝顶端产生孢子囊,或整个细胞发育为原孢子囊堆,再产生游动孢子。大多种类水生,少数陆生,腐生或寄生于鱼类、藻类。陆生型也包括腐生和寄生于高等植物的种类。 ...
一本有代表性的、参考价值极高、比较全面系统的细菌分类手册。由美国布瑞德(Breed)等人主编。1923年第1版,后于1925、1930、1934、1939、1948、1957、1974年相继出版了第2至第8版,每个版本都反映了当时细菌学发展的新成就。其中第8版有美、英、德、法等14个国家的细菌学家参加了编写工作,对系统内的每一属和种都做了较详细的属性描述。近年来,由于细胞学、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 ...
革兰氏阴性短杆菌,大小0.5×1~3微米。周身鞭毛,能运动,无芽孢。能发酵多种糖类产酸、产气,是人和动物肠道中的正常栖居菌,婴儿出生后即随哺乳进入肠道,与人终身相伴,其代谢活动能抑制肠道内分解蛋白质的微生物生长,减少蛋白质分解产物对人体的危害,还能合成维生素B和K,以及有杀菌作用的大肠杆菌素。正常栖居条件下不致病。但若进入胆囊、膀胱等处可引起炎症。在肠道中大量繁殖,几占粪便干重的1/3。兼性厌 ...
体内带有病原菌,但无临床症状的人。带菌者能不断排出病原菌传染周围的人群。因其不出现临床症状,不易被察觉而加以隔离,其危害性常甚于病人,被视为最危险的传染源。健康人(包括隐性感染者)体内带有病原菌的,称为健康带菌者。如在流行性脑膜炎或白喉流行期间,不少健康人的鼻咽腔内可带有脑膜炎球菌或白喉杆菌。医生、护士常与病人接触,很易成为带菌者,在病人中传播,引起病人的交叉感染。有些传染病患者病愈后,体内仍 ...
水体中的病原微生物常因数量较少而难以检出,即使检出结果为阴性,也不能保证无病原微生物存在;同时检出手续也很复杂。所以,在实际工作中常借用检查水体中有无“指示菌”存在及其数量多少来判定水质是否被污染。这在水的卫生学检查方面有较重要的意义。一般将大肠菌群、粪链球菌、产气荚膜杆菌、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作为粪便污染指示菌,其中以大肠菌群指数(亦称大肠杆菌指数)最常使用。大肠菌群指数(col ...
菌体矛头状、常成双排列的球菌。直径0.5~1.5微米。革兰氏染色阳性,但老龄菌常呈阴性反应。在机体内形成荚膜,经人工培养后荚膜逐渐消失,菌落由光滑型变为粗糙型。兼性厌氧菌,经常寄居在正常人鼻咽腔中,多数不致病,仅部分具有致病力,引起大叶肺炎、腹膜炎、胸膜炎、中耳炎、乳突炎以及败血症等。在含血的营养琼脂培养基上,37℃,24小时可形成细小、灰白、透明或半透明有光泽的扁平菌落,周围有草绿色溶血环。 ...
也称脱氮作用。反硝化细菌在缺氧条件下,还原硝酸盐,释放出分子态氮(N2)或一氧化二氮(N2O)的过程。微生物和植物吸收利用硝酸盐有两种完全不同的用途,一是利用其中的氮作为氮源,称为同化性硝酸还原作用:NO3-→NH4 →有机态氮。许多细菌、放线菌和霉菌能利用硝酸盐做为氮素营养。另一用途是利用NO2-和NO3-为呼吸作用的最终电子受体,把硝酸还原成氮(N2),称为反硝化作用或脱氮作用:NO3- ...
自由生活在土壤或水域中,能独立进行固氮作用的某些细菌。以分子态氮为氮素营养,将其还原为NH3,再合成氨基酸、蛋白质。包括好氧性细菌,如固氮菌属、固氮螺菌属以及少数自养菌;兼性厌氧菌,如克雷伯氏菌属;厌氧菌,如梭状芽孢杆菌属的一些种。还有光合细菌如红螺菌属、绿菌属以及蓝细菌(蓝藻),如鱼腥藻属、念珠藻属等。 ...
①以有机物为最终电子受体的生物氧化过程。是部分厌氧微生物和兼性厌氧微生物在无氧(O2)环境中获得能量的途径。(见微生物的呼吸作用)②工、农业生产中利用微生物分解有机物以制备各种产品的过程,例如抗生素生产过程称为抗生素发酵,酒精生产过程称为酒精发酵等。 ...
在与植物共生的情况下才能固氮或才能有效地固氮,固氮产物氨可直接为共生体提供氮源。共生固氮效率比自生固氮体系高数十倍。主要有根瘤菌属(Rhizobium)的细菌与豆科植物共生形成的根瘤共生体,弗氏菌属(Frankia)与非豆科植物共生形成的根瘤共生体;某些蓝细菌与植物共生形成的共生体,如念珠藻或鱼腥藻与裸子植物苏铁共生形成苏铁共生体,红萍与鱼腥藻形成的红萍共生体等。在实验条件下培养自生固氮菌,培 ...
亦称需氧菌、需氧微生物。在有氧环境中生长繁殖,氧化有机物或无机物的产能代谢过程,以分子氧为最终电子受体,进行有氧呼吸。包括大多数细菌、放线菌和真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