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称耐药性。生物(尤指病原微生物)对抗生素等药物产生的耐受和抵抗能力。抗药性的产生使正常剂量的药物不再发挥应有的杀菌效果,甚至使药物完全无效,从而给疾病的治疗造成困难,并容易使疾病蔓延。目前,多认为抗药性的产生是微生物基因突变造成的。抗药性变异一旦产生,就可以传给后代,并可以转移给原来没有抗药性的敏感菌(参见”药物敏感试验”条),使抗药菌逐年增加。为防止和减少抗药菌的产生,主要应注意以下两个方 ...
指在有空气的环境中才能生长繁殖的生物,包括人类、动物、植物;而绝大多数微生物也属需氧型,如青霉、曲霉、根霉、链孢霉、镰刀菌、链霉菌、枯草杆菌、棒状杆菌等。在生产上需要人工大量培养这些微生物时,要提供充足的氧气,常使用摇瓶培养、浅盘培养或搅拌等方法进行。摇瓶培养法:是将微生物接种至盛有液体培养基的玻璃瓶后,放在温室中的摇床上作有节奏的振动,使空气不断溶解于液体中,以保证液体培养基内有较多的氧,供 ...
一种能在含有丰富硫化物环境中生长的细菌。这类菌能氧化硫化氢、硫磺和其它硫化物为硫酸,并能利用在氧化硫或硫化物过程中释放的能量来同化二氧化碳进行生长。分布于土壤、淡水、咸水、温泉和硫矿中。菌的类型多样,有的是丝状,如贝氏硫细菌(Beggiatoa),发硫菌(Thiothrix),有的是单细胞,如一些无色硫细菌(Achromatium);有的靠鞭毛运动,如硫小杆菌(Thiobacterium)、硫 ...
指以有机物而不是以二氧化碳作为主要碳源或唯一碳源,以无机或有机氮化物作为氮源进行生长的生物。一般需要供给外源生长因子。自然界中绝大多数生物均属异养型,包括人类、动物、少数植物和极大多数微生物,如真菌、放线菌、大多数细菌等。有机碳化物对这些生物来说,既是碳源,也是能源,它们不仅利用有机物合成机体内的含碳化合物,并且通过氧化有机物获得生长所需要的能量。在异养型微生物中,包括两大类,一类是摄取无生命 ...
是双球菌属的细菌,又称胸膜炎双球菌。常存在于正常人的鼻咽腔中,菌体成双排列,无鞭毛和芽孢。也有把此菌列入链球菌属,称肺炎链球菌(Streptococcuspneumoniae)因有时菌体呈短链状,例如在痰和脓液中。此菌存在着两种类型:(1)粗糙型或称R型(“R”来自英文“Rough”),菌体无荚膜,菌落粗糙,一般无致病性;(2)光滑型或称S型(“S”来自英文“Smooth”),菌体有荚膜,菌落 ...
一类生活在含有高浓度二价铁离子的池塘、湖泊、温泉等水域中,能将二价铁盐氧化成三价铁化合物,并能利用此氧化过程中产生的能量来同化二氧化碳进行生长的细菌的总称。这些微生物分别属于不同类群,有的是兼性自养型,如纤发菌(Leptothrix)、泉发菌(Crenothrix),为成串的杆状细胞互相连成丝状,外面包有共同的鞘套,在细胞内或鞘套上常有铁等金属积累。有的是严格化能自养型,并只能在强酸性条件下生 ...
自然界中存在某些微生物,它们能以二氧化碳为主要碳源,以无机含氮化合物为氮源,合成细胞物质,并通过氧化外界无机物获得生长所需要的能量。这些微生物进行的营养方式称为化能合成作用。例如硝化细菌、硫细菌、铁细菌、氢细菌等。这些微生物的活动,对维持地球上物质循环的平衡以及对净化环境具有重要作用。例如,土壤中硝化细菌的活动,可提高土壤肥力,增加植物可利用的氮素营养。利用硫细菌可降低土壤pH值,提高土壤矿质 ...
指发酵糖类主要产物为乳酸的一类无芽孢、革兰氏染色阳性细菌的总称。大多数不运动,少数以周毛运动。菌体常排列成链。在其发酵产物中只有乳酸的称为同型乳酸发酵,而产物中除乳酸外还有较多乙酸、乙醇、CO2等物质的称为异型乳酸发酵。有微好氧菌和专性厌氧菌。根据细胞为球状或杆状,可分为两大类,即乳酸链球菌族(Streptococceae)和乳酸杆菌族(Lactobacilleae)。乳酸链球菌族,菌体球状, ...
存在于自然界,主要是土壤中的一类溶解磷酸化合物能力较强的细菌的总称。通过磷细菌的作用,可使土壤中不能被植物利用的磷化物转变成可被利用的可溶性磷化物。故又称溶磷细菌。主要有两类,一类称为有机磷细菌,主要作用是分解有机磷化物如核酸、磷脂等;另一类称为无机磷细菌,主要作用是分解无机磷化物,如磷酸钙、磷灰石等。磷细菌主要是通过产生各种酶类或酸类而发挥作用的。可用它制成细菌肥料,实践证明,对小麦、甘薯、 ...
指必需在无分子氧的环境中才能生长繁殖的一些微生物的总称。或称嫌气微生物、专性厌氧菌。一般生活在无氧环境,如生物体内、深层土壤或深层水域中。人工培养时需提供严格的厌氧条件,因为分子氧的存在对它们是有害的。包括一些与人类关系密切的微生物,如致病菌——破伤风梭菌(Clostridium tetani),丙酮、丁醇产生菌——丙酮丁醇梭菌(C.acetobutylicum),固氮菌——巴氏固氮梭菌(C. ...
最初发现于澳大利亚本土人血清中的一种抗原物质,简称“澳抗”。后来观察到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中经常出现这种抗原,故又称为肝炎相关性抗原(HAA)。后经各国专家反复研究,发现HAA只出现在乙型肝炎,与甲型肝炎无关。为避免混淆,经世界卫生组织肝炎专门会议正式命名为乙型肝炎表面抗原。 ...
在自然界中能以二氧化碳作为主要碳源进行生长的生物,统称为自养型生物。主要包括植物和少数微生物类群。这些微生物,均以二氧化碳为主要碳源,以无机氮化物为氮源。主要通过卡尔文循环(即光合碳循环)进行固定二氧化碳,在需能情况下,经过一系列复杂过程转变成碳水化合物。生长所需的能量,根据微生物类群而不同,分别通过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获得。前者如紫硫细菌(Chromatium)、绿硫细菌(Chlorobi ...
高温对细菌有明显的致死作用。热力灭菌主要是利用高温使菌体变性或凝固,酶失去活性,而使细菌死亡。但是,更细微的变化已发生于细菌凝固之前。有人认为DNA单螺旋的断裂可能是主要的致死因素。细菌蛋白质、核酸等化学结构是由氢键连接的,而氢键是较弱的化学键,当菌体受热时,氢键遭到破坏,蛋白质、核酸、酶等结构也随之被破坏,失去其生物学活性,与细菌致死有关。此外,高温亦可导致胞膜功能损伤而使小分子物质以及降解 ...
消毒(Disinfection)杀灭病原微生物的方法。用以消毒的药物称为消毒剂(Disinfectants)一般消毒剂在常用浓度下,只对细菌繁殖体有效。对于芽胞则需要提高消毒剂的浓度和延长作用的时间。 灭菌(Sterilization)杀灭物体上所有的微生物(包括病原体和非病原体的繁殖体和芽胞)的方法。因此,灭菌比消毒的要求高;但在日常生活中,消毒和灭菌这两个术语往往通用。 无菌(Asep ...
以噬菌体为媒介,把供细菌的基因转移到受体菌内,导致后者基因改变的过程称为转导。 当噬菌体在细菌中增殖并裂解细菌时,某些DNA噬菌体(称为普遍性转导噬菌体)可在罕见的情况下(约105~107次包装中发生一次),将细菌的DNA误作为噬菌体本身的DNA包入头部蛋白衣壳内。当裂解细菌后,释放出来的噬菌体通过感染易感细菌则可将供体菌的DNA携带进入受体菌内。如发生重组则受体菌获得了噬菌体媒介转移的供体 ...
两个通过直接接触,在暂时的沟通中进行基因转移的过程为接合。这一过程不是在所有细菌之间均可发生。只有那些具有F因子或类似F因子传递装置的细菌才能接合。接合中,有F因子的细菌相当于雌性菌。因此接合看作是细菌的有性生殖过程,又称为细菌杂交。 细菌的接合最早在大肠杆菌中发现,以后在其他菌中也观察到,主要见于革兰氏阴性菌。在电镜下可观察到细菌间借伸长的性菌毛进行接合。细菌能在接合中作为基因传递供体取决 ...
当机体免疫力较弱,或入侵的病原菌毒力较强,数量较多时,则病原微生物可在机体内生长繁殖,产生毒性物质,经过一定时间相互作用(潜伏期),如果病原微生物暂时取得了优势地位,而机体又不能维护其内部环境的的相对稳定性时,机体组织细胞就会受到一定程度的损害,表现出明显的临床症状,称为显性感染,即一般所谓传染病。显性感染的过程在体可分为潜伏期、发病期及恢复期。这是机体与病原菌之间力量对比的变化所造成的,也反 ...
用细菌体制成的生物制品称菌苗,可分为活菌苗及死菌苗两类。 1.活菌苗:常用者有预防结核病的卡介苗(BCG)、鼠疫活菌苗等。制备活菌苗的关键在于获得减毒或无毒菌株,但该菌株应保持免疫原性。例如卡介苗系将结核杆菌在人工培养基上传230代(经13年)后获得。痢疾杆菌的依赖链霉素菌株则是通过选择后获得的突变株。活菌苗接种后,在体内有一定的生长繁殖能力,类似经型或隐性感染。一般只需接种一次,且需量较小 ...
细菌的外毒素经0.3~0.4%甲醛处理,毒性消失仍留其免疫原性,即成类毒素。在毒素中加入适量氢氧化铝等吸附剂(佐剂)即成为精制吸附类毒素。吸附剂可延缓类毒素在体内的吸收,使之能较长时间作用于机体,以增强免疫效果。如此既可减少注射次数又可减少用量。常用的类毒素有破伤风类毒素、白喉类毒素等。类毒素可与死菌苗合制成联合疫苗。目前使用的白、百、破三联疫苗即白喉类毒素、百日咳死菌苗与破伤风类毒素混合制成,主 ...
葡萄球菌引起的反复发作的慢性化脓性感染,在抗生素治疗无效时,可从患者病灶中分离出病菌,制成死菌苗,少量多次皮下注射后,常可使感染终止;在肠杆菌引起的慢性尿路感染中可应用大肠杆菌制成的死菌苗注射作为治疗,这类菌苗称为自身菌苗。其机理可能有二:一是可能自身菌苗多次注射通过脱敏作用而终止慢性感染;一是可能通过反复注射特异性抗原增强了机体的特异性免疫应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