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胚层套膜 mesoderm mantle 进行全裂的脊椎动物胚胎,尤其是两栖类的胚胎,原肠胚形成后,中胚层在外胚层与内胚层之间,成为很薄的独立层,并不形成完整的球形,而是在前腹位有很宽的空隙(无中胚层区),此时整个中胚层略似外套的形状,因此称为中胚层套膜。此层以原口唇与外胚层相连,以咽头后壁与内胚层相连。 ...
亦称体蒂(dody stalk)。在一部分哺乳类(如灵长类)羊膜腔不是由羊膜褶的愈合产生的,而是在胚泡的内细胞块外胚层区域骤然形成的腔。其后,尤其在灵长类羊膜逐渐从滋胚层分离,结果便挟着胚体形成部并包括羊膜囊和卵黄囊的这一总体,借胚体尾部附近的中胚层细胞块与滋胚层内面相连结。这个中胚层的细胞块就称为腹蒂。不久尿囊也进入腹蒂内,随着羊膜腔的扩大,羊膜与胚体连系部附近成为体壁蒂,其中包含着卵黄蒂和尿囊 ...
中胚层母细胞 mesoblast 亦称中胚层端细胞。是环形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幼虫的端细胞的一种。由于中胚层端细胞的分裂增殖,乃形成中胚层带。 ...
中胚层节 mesoblastic somite 环形动物和节肢动物,由于中胚层带二次分节而形成成体的各体节。这些分节称为中胚层节。 ...
中胚层化因子 mesodermalizing agent 亦称为尾侧化因子(山田常雄)或中胚层诱导因子(mesoderm inducing factor,H Tiedemann)为作用于蝾螈早期原肠胚的预定外胚层,主要引起脊索、体节、前肾、血岛、肢芽等躯干部中胚层性器官原基的诱导因子。有效成分为蛋白质,已被山田等从豚鼠的骨髓和Tiedemann等从 9—11日鸡胚的提取液中提炼出来。两种样品对酸性 ...
中胚层带 mesodermal band 亦称中胚层条带。环形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幼体的中胚层母细胞(由4个细胞期的D细胞第四次分裂产生的)首先分成2个大小相等的分裂球,在分裂腔内一边移动,一边分裂增殖产生中胚层细胞,在原肠的左右形成带状的细胞块。软体动物中,这条带中间形成的空隙,成为成体的体腔。环形动物中,这种细胞块二次分裂,形成为左右两行排列的很多小囊。左右1对的囊形成1个体节。节肢动物也 ...
主要是通过性交传染的疾病。亦称第四性病或Nicolas Favre氏病(法 maladia de Nicolaset Favre)。病原体是衣原体(Chlamydia lymph-ogranuloma venereum),接种到小白鼠脑内则引起脑膜炎。病灶的细胞内可证明有许多个宫川小体。
中胚层 mesoderm,mesoblast 为多数后生动物初期发生过程中在外胚层和内胚层中间出现的胚层。在多数动物其内腔作为一种体胶在外胚层与内胚层之间扩展,中胚层形成体腔壁,产生间充质填充于胚层的间隙。在显示有体节制的动物,中胚层分节成为体节向前后方向表现重复构造。在成体的器官系统和组织中,其主要部分是来源于中胚层,但因动物群的不同。多少有些差异,诸如肌肉系统、结缔组织、骨骼系统、循环系统、排 ...
无翅昆虫的弹尾目第1腹节腹面中部至后足之间伸出的短形管状突起,认为是由残存的腹肢的基节突(coxal process)左右合并而发展成的。其尖端有1对可以翻出的囊,即腹胞,可用其分泌的粘液附着于其他物体上。腹胞的另一作用是从土壤中吸收水分。综合类也有和腹管同样的构造,可认为这是两类动物具有近缘关系的一个证据。
担子菌纲无隔担子菌亚纲中的一类真菌。形成子实体,子实层不裸露,或只在成熟后裸露 ...
中泡 pusule, water pusule 系原生动物鞭毛纲腰鞭毛虫目中,海产多甲虫(Peridinium)之特别明显的液泡,为特殊的膜所包裹,籍小管与外界相通,泡内充满海水。另有一收缩泡。中泡的收缩与扩张虽不像收缩泡那样有节律,但通过使泡内海水量的变化,身体的比重也发生变化,以调节自身在水中的浮沉。因此亦称非收缩泡(德nic-htpulsierende Vakuole)。 ...
过去作为担轮动物门(广义)的一纲,现在大多作为独立的门(腹毛动物门Gastrotricha)。为淡水产和海产的小类群。体制左右对称,前后细长,体表之角质层很发达,且自体表突出,成为各种类所固有形状的刚毛和鳞片等。仅体前方腹面的一定部位有纤毛。表皮呈合胞体状,具许多腺细胞,皮下无连续的肌肉层。体内的空间为原体腔。神经系存在于表皮层,有头部神经节和2条纵行的侧神经,具1眼和1对纤毛沟。起于体壁呈纵行的 ...
存在于中脑盖(tectum mesencephali)的副视觉系的中继核。在哺乳类,其主要经路从视束经外侧膝状体通向大脑皮质的视觉区,而另一方面,还有作为副视觉系的瞳孔反射的向心路,还从视束分出通向中脑盖的视盖前区(pretectorial area),在该处形成中继核。哺乳类以下的脊椎动物,外侧膝状体尚不发达,视束的神经纤维终于中脑盖,一般认为它是主要的视觉中枢。
中脑 mid-brain 在脊椎动物个体发生时形成神经管,其前端为脑形成区,不久该区可分成三个脑泡,位于中央的称中脑或中脑泡。从神经管的构造来看,中脑是具有基板(basal plate)的最前端的脑,但缺底板,中脑接续于间脑的后方,位于小脑和脑桥的稍前方。中脑的脑室细长,称为中脑水管(aquseductuS mesence-phali)或在西耳维厄氏水管。背侧面在鸟类以下的脊椎动物形成左右的突起, ...
(1)系管栖多毛类自肛门沿腹面正中线向前方走行之纤毛沟,供排泄粪块用。在胸部与腹部之交界处移至背面正中线而到达领。(2)系位于甲壳纲鳃足亚纲之胸部腹面正中线上胸部附肢,即左右2列鳃足之间的沟。化石板足鲎类亦具同样的构造,加斯克尔(Gaskell)认为它是脊椎动物之脊索的起源。同鳃下沟。
中毛轮幼虫 mesotrochal larva 多毛类的担轮幼虫中,除具口前纤毛环外,还长有口后纤毛环者,称为中毛轮幼虫。系继单毛轮幼虫之后的阶段。 ...
中脉 medial vein, median 昆虫的翅脉之一,简略号为M。 ...
中裂球 mesomere 在后生动物的卵裂期,其卵裂球的大小有明显的差异,此时称中形的卵裂球为中裂球。在端黄卵,一般从动物极向植物极,由于卵裂球所含卵黄多而成为大裂球。但海胆在16细胞期时,因小裂球在植物极一端形成,而中裂球为动物半球的8个细胞,后来形成外胚层。 ...
亦称下出叶。在苔类中所见到的,像四齿异萼苔(Heteroscyphus argutus)之类,具有茎叶分化,其着生于茎下面的一列小形叶片就是腹面叶。是茎侧面作左右排列的普通叶(亦称上出叶)的对应词。腹面叶的形状和大小是多种多样的。长约1毫米,厚度仅一层细胞,但未出现如维管束植物叶子那样的分化,也不见有光合作用的任何功能,仅是对茎生长点起着保护作用,或者在生长点上生出分泌绒毛,从腹面叶生出假根,但也 ...
被覆在腹腔内壁及腹腔内的各种器官表面的浆膜。前者称体壁层(壁层),后者称内脏层(脏层),两层主要在后腹壁相连接。腹膜在哺乳类籍横隔膜与胸膜分离。虽然薄,但很强韧,系由单层扁平上皮及其下面的结缔组织所构成。在内脏特别是伴随肠管的弯曲而呈现复杂的形态,尤其在哺乳类可形成大网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