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持和保护动物身体的并成为其肌肉附着点的坚固性构造。作为皮肤的附属物,遮盖身体外面的称外骨骼,软体动物的贝壳,节肢动物的几丁质外壳,棘皮动物的骨板等都是外骨骼。另外像脊椎动物体表的鳞和甲也可看成是一种外骨骼。与外骨骼相反,在脊椎动物体内的骨骼称为内骨骼。从运动性这一点看,内骨骼比外骨骼有利。脊椎动物的内骨骼是中轴骨及其所附着的肢骨。另外有的虽然不是肌肉的附着点,但有孔虫的壳和海绵的骨针等,体内 ...
对骨胳所进行的测量,其目的与活体测量相同。骨胳测量分为头骨测量和骨胳测量(osteometry)。与身体相比较,骨胳测量可以更细致地观察复杂的形态。测量仪器与测量活体的仪器大致相同,但对角度等的测量,也有仅采用骨胳测量的。测量时对头骨要求固定于耳眼面上,骨胳要正确地固定于一定方向。测量是以马丁(R.Martin)著作:《Lehrbuch derAnthropologie》(1928)中的方法为 ...
狭义地说,是附着在骨骼可动性部分的司肢体的姿势和运动的肌肉。脊椎动物的所有横纹肌,都是随意肌。广义地说,是不附着于骨骼上的横纹肌,随意肌的皮肌、动眼肌、隔肌、肛门括约肌等内脏肌的反义词,在这种情况下,亦可称骨骼肌为体肌(soma-tic muscle)。脊椎动物的骨骼肌,典型的呈现纺锤形,被肌周膜和肌膜所包围,两端借腱与骨骼固着。对体轴将近侧端骨上的附着部位称定点或起点(origén),把远侧 ...
亦称隔板。在有刺胞动物珊瑚类中,石珊瑚类除具有和珊瑚类之其他种类同样的隔膜(与骨隔板相对应,称为肉隔板)之外,由足盘的表皮层所分泌的钙质垂直板状构造,呈辐射状排列,进入隔膜之间(即外室和内室)。这种板状构造称为骨隔板。这个硬的组织称为珊瑚组织(coral tissue)、硬组织(sclerenchyme)、硬皮(scleroderm)等。其发生首先在足盘下生成水平的圆盘状的底板,其上产生辐射状 ...
指骨组织的生成过程而言。而狭义的系指由于造骨细胞(成骨细胞)在骨基质中发生钙质沉着而言。有下述两种方式: (1)软骨性骨化(cartilaginous ossifica- tion,endochondral ossification):首先形成玻璃软骨组织,再被骨组织所置换,是在大部分骨中能见到的类型。按此型生成的骨有软骨性骨、置换性骨等称。 (2)结缔组织性骨化(intramembran ...
亦称感受单位。是单一感觉神经纤维和侧枝及其所支配的感觉接收表面整个区域的统称。在效应器系统中作为运动单位的反义词。感觉单位表示构成感觉外周活动的最终单位。虽然可以把感觉强度的变化看作是由于活动的感觉单位数的变化,但每个单位的活动也依赖于感觉刺激的强度,表现为冲动频率的增减(艾德里安定律)。对于皮肤感觉和视觉,相邻的感受是相互重叠的,每个感受器与感觉单位不一定是一一对应的关系。这种情况已为脊椎动 ...
在从感受器经向中神经至中枢的感觉通路中,任一部分用任何方法给予刺激时总是引起同一的,即属于该种模式的感觉,这一法则称为感觉的特殊能量法则。因首先由缪勒(J.Müller,1826)所提出,所以又称为缪勒法则。例如给予视网膜或视神经以机械或电刺激,总是引起光感觉。再者,在感觉神经纤维上传导的神经冲动性状,很难按其感受器的种类确定其特殊性,一般认为感觉的种类是由冲动传送至脑的某一个中枢来决定的。现 ...
人的皮肤感觉,即触觉(压觉)、冷觉和痛觉的产生,不是全皮肤都一样,四种感觉分别在不同的非连续的点状部分产生的,分别称为触点(压点)、冷点、温点、痛点。这些点均由特有的末稍器官(皮肤感受器)组成,总称为感觉点或知觉点。各末稍器官通过所属的神经纤维与感觉中枢相联系,而由刺激产生的感觉则被投射到各感觉点周围的一定面积(感觉圈)上。四种感觉点的分布密度并不是均等的,而且随体表部位而异。在几乎所有的部位 ...
栉水母体上下略呈长瓜形、盔形,相对于开口的下端即口极,上端有平衡胞、极区等感觉器官,称此端为感觉极或反口极。
基部具有特殊的神经末稍,与感受外界刺激,特别是机械刺激有关的毛的总称。哺乳类的可称为触须。对于昆虫类来说它是构成毛状感觉小体的毛,主要是嗅觉、触觉、振动觉的感受器。茅膏菜、貉藻等食虫植物的叶上的杆状或分枝的毛具有同样的功能,可感受昆虫等的接触刺激。
在昆虫体表的参与化学感受和机械感受的微小感受器的总称。多数是表皮毛或其变形,进入几条感觉神经树状突,所以称为毛状感受器或感觉毛。化学感受器是具有薄的几丁质壁的毛状器官。毛基部呈窝状陷入表皮壳内,以薄的几丁质膜与体表外皮呈皱褶状连接。毛的尖端或侧壁具有微小的孔。进入毛内的感觉神经树状突,达到小孔处,成为感受器。机械感受器也和上述同样,具有窝状结构,对体表是可动的,感觉神经树状突连接于毛状部基部的 ...
感受器集中,具有感受适宜刺激所需要的附属装置。有触觉器官、嗅觉器官、味觉器官、视觉器官、听觉器官,此外还有平衡器官、侧线器等。
具有感知各种感觉刺激的大脑皮层的区域称为感觉区。可通过刺激和切除法来决定其部位。可区分为初级感觉区(primary sensory area)和次级感觉区(secondary sensory area )。初级感觉区是感觉神经纤维终止的区域,在人脑体感觉区(皮肤感觉、本体感觉)位于中央后迥(Brodmann3-1-2区),一侧大脑半球的感觉区感知对侧的体感觉。视觉在枕叶(17区),听觉在颞叶(41 ...
感觉一般向以刺激部位为中心的一定空间范围投射,这一现象称为感觉的辐散(irradiation),产生感觉的投射区称为感觉圈或韦伯圈(Weber′s com-pass circle),因此感觉圈比实际刺激面还大。例如光点看起来要比其实际面更大,而特别是痛觉的痛觉圈要比实际面大得多。由于辐散,在一个感觉圈内感受器机制是不精确的,这固然可以归因于单一感觉神经纤维有一定的分布范围,但也由于在感觉中 ...
上皮的机能分类之一。含有感觉细胞(初生的、次生的),具有刺激的感受机能。脊椎动物的网膜和嗅上皮等都是这种上皮的代表例子。
亦称知觉神经。在外周神经中,是与运动神经相对应的,具有把末稍器官——感受器所产生的神经冲动向中传导至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神经。感觉的产生即由感觉神经为媒介的。虽有象嗅神经和视神经那样神经干的全部纤维都是感觉性的,但通常都是以感觉神经纤维(或感觉神经元)的形式而存在于与运动性(离中性)神经纤维相混合所形成的外周神经干之中。脊椎动物的感觉神经是感觉神经细胞(双极神经细胞和假单极神经细胞)的轴突,这种 ...
对持续的同一刺激所产生的应激性形态,特别是感受器的适应。换言之,感受器的感受性(感觉刺激的阈值)逐渐变化,直至稳定在与该刺激相应的值。通常简称适应或顺应,但因为在进化过程中获得的与环境相适应的形态和功能也称为适应,为避免混淆,把前者称为感觉适应。感觉适应是感觉机能的熟 练或疲劳现象,当刺激水平提高时,感受性降低,当刺激水平降低时感受性提高。适应的速度和程度常依感受器的种类而有很大差异,例如骨骼 ...
考佩(E.D.Cope)把感觉和意识几乎看作是同一的东西,而且它可以促使动物努力运用其器官。并认为反射活动也是意识的一种结果,否则是不正确的。他认为,变异的起源,在于动物为了满足其欲求而引起的运动。生命就是由感觉或者由导致产生感觉的某一机构所赋予方向的能力。这样说来,进化是意识的一种结果,意识和生命是先于生物而存在的。这种观点就是感觉始原说的假说。 ...
亦称知觉细胞。对某种刺激(适宜刺激)有明显的感应性,并能把刺激转换为有关向中神经纤维上的冲动的细胞的总称。亦可称感受器或感受细胞(rec-eptor cell)。另外根据适宜刺激的种类,还可具体称为视细胞、味细胞等。在动物身上,一般通过神经纤维与中枢神经系统乃至神经网络相联系。有的单独地分散于体表和脏器中,有的聚集于感觉器官内。在无脊椎动物身上,多数情况下本身是双极性神经元,树突末梢形成感受区 ...
所谓感觉遮断,即造成一种条件,使来自外界的感觉完全被遮断。在加拿大麦克吉(Mc Gill)大学所进行的对人的实验中得知,使被试者在完全得不到声、光、触等日常刺激的条件下躺在床上,在这样的感觉被遮断状态下度过数天后,人便感到痛苦,产生寻求某种刺激的欲望,终至不能进行正常的思维活动,产生幻觉似的异常体验。这种实验也曾在各种动物身上进行,例如对生后立即蒙上眼睛或在暗室内完全没有光刺激的状态下饲育黑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