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梢神经系统中神经纤维的束,伴有血管和淋巴管,包有被膜。可区分为脑神经、脊髓神经、交感神经;从机能上看也可区分有副交感神经。这些神经其仅由运动纤维组成的称运动神经,仅由感觉纤维组成的称感觉神经,两者混合者称混合神经。纯运动性和纯感觉性的神经是少的。以前被归纳在脑神经的嗅神经和视神经,在理论上是脑的一部分,而不能称为神经,而逐渐称为嗅系和视束。 神经的构造,首先各神经纤维被亨利氏鞘(He-nle′ ...
亦称为唾液酸酶,是作用于非还原末端具有唾液酸的寡糖、糖蛋白质、粘蛋白、糖脂质,使其酮糖苷键发生水解而放出唾液酸的酶之总称。EC.3.2.1.18,是从病毒、细菌、原生生物、胎毛滴虫属(Tr-ichomonas foetus)、动物内脏等处发现的。特别已从流行性感冒病毒和细菌、霍乱孤菌、产氧荚膜杆菌等已制备出高纯度的结晶酶,用来作为研究上述复合糖基的结构和功能的有用试剂。在病毒中,存在于粘病毒属(m ...
亦称髓板。主要是脊索动物发生初期原肠形成终了后于外胚层背侧正中产生的,呈球拍形,后部狭窄肥厚,以后其主要部分形成中枢神经系统和眼原基。神经板的末端在多数情况下是与闭合的原口相接。神经板的最后端的部位形成后躯干部和尾部的体节,其为中胚层性这一点,在两栖类已甚明确。随着发生的进展,神经板周围的外胚层隆起变为神经褶,不久因两侧的神经褶在背侧正中闭合而变成神经管。在两栖类、部分鱼类和圆口类等,可见有典型的 ...
解剖学上的名词。是由分散的神经网的状态进化而来,是动物体某些特定部位的神经细胞所构成的细胞群。在无脊椎动物中,见于水母的伞内缘。脊椎动物,指末梢神经在基部附近或末梢部既有分支又有相互吻合而形成的网眼状的结构。脊髓神经的前支是以进入鳍和四肢的神经群为中心而形成的。神经丛有颈臂神经丛(由颈神经形成)、腰骶神经丛和阴部神经丛,在神经末梢部的神经丛中,自主神经构成许多神经丛,著名的有心浅、深神经丛(ple ...
在脊椎动物胚胎发育过程中,神经管后端与原肠或肠管原基后端所连接的管状部,上述两者借此使内腔相通。在文昌鱼、海鞘类、软骨鱼类、两栖类、爬行类和哺乳类的胚胎中,都可看到典型的神经肠管结构。神经肠管在胚胎发育的后期封闭。
在多数脊椎动物的胚内,在神经管前端脑形成部位的小分节。互相以浅沟相隔,按头尾方向规则排列。随着发生的进展,这种分节构造消失,但也有的认为可在中枢神经系统上表现为体节现象。脑胞是分别由几个神经分节构成的。
具有神经细胞结构和机能的细胞分泌激素(不包括由神经末梢分泌的乙酰胆硷或去甲肾上腺等递质)的现象,称神经分泌。例如,脊椎动物的丘脑下部- 脑垂体神经分泌系统,或尾部神经分泌系统均属于神经分泌。分泌物在细胞内可用Goromi的铬明矾-苏木素-玫瑰红法或三聚乙醛-复红法进行染色。这样的神经分泌物质,一般称为神经内分泌物质。有时将分泌出来的物质,也称为神经分泌,或neurosecrete。在电子显微镜下可 ...
亦称髓管。在脊椎动物和原索动物的胚胎发育早期,神经板闭合而形成的管状物,它沿着脊索纵行位于脊索的背面。以后形成中枢神经系统和脊椎动物的眼睛。神经管的前端或者后端,往往在一段时间内是不闭合的,故称神经孔。就下述脊椎动物来看,神经管从形成初期,前方粗,越靠近后方越细;前方分化成脑,后方分化成脊髓。由脑部的左、右侧生出一对球状的突起形成眼泡,它是由神经管本身分出并向体表延伸而形成的。另一方面,在形成脑的 ...
亦称髓沟。是脊索动物发生初期在神经板正中走行的一条浅沟,在它的下面,脊索原基与外胚层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在没有脊索原基的原脑区不形成神经沟。实际神经沟往往在神经板出现以前出现,显示出胚体背侧的正中位置。
机体对社会环境适应障碍的一种类型。是在适应困难状态下所出现的病理反应。这里所说的适应困难乃是欲望未能得到满足具有心理上的冲突(conflict)的状态。由于神经官能症患者对这种心理上的冲突耐受性低,易于引起不安,并且自己不能明确地意识到引起这种不安的心理矛盾。神经官能症的症状就是这种不安以及为了回避这种不安所出现的防御性的精神身体症状。有的人具有易于罹患神经官能症的倾向,有的人则不然。这种倾向是与 ...
在脊椎动物和原索动物的个体发生初期,其神经管的内腔称为神经管腔。开始,其前方藉神经孔和外界相通,后方则藉神经肠管和原肠腔相通,但后来,前、后神经孔都被封闭。在脊椎动物,其神经管前方形成脑部的袖经管腔,以后形成脑室,后方的形成脊髓部位的神经管腔,形成脊髓中央管。端脑、间脑、中脑、后脑和延脑中的神经管腔,分别称为侧脑室(telocoel)、第三脑室(diocoel)、中脑水管(mesocoel)、第四 ...
为脊椎动物及原索动物的神经胚期所见到的一种最明显的变化,神经板闭合作为中枢神经系统最初原基的神经管形成过程的总称。其中也包含着伴随形态形成活动、神经母细胞等出现的神经上皮分化过程。
在电生理学或行为生理学上所认定的神经组织或神经节的感光性。最初见于蝲蛄腹部第六神经节,之后在蛤蜊属的外套神经、黑斑海兔的内脏和脑神经节、石蟥的脑内神经细胞、海胆的放射神经等也已得到证明。在某些神经,认为与兴奋、抑制不同的色素系统有关。神经敏感性的功能被认为:(1)与运动器官的反射反应有关(蝲蛄、海胆);(2)与昼夜节律的内源性有关(黑斑海兔);(3)作为其它种感觉系统的次级神经元与该系统的兴奋传导 ...
设想在脊椎动物的早期发生中,有一种可作用于外胚层而引起神经化的因素。这种因素在形成体的细胞中呈游离状态,它可进入外胚层细胞导致神经化。另一方面,认为神经化因子在外胚层细胞中呈结合态,缺乏活性,但可由各种刺激的作用而游离,引起外胚层细胞的神经化。
脊椎动物的胚胎在刚形成的神经管的正上方、沿背部表皮下正中线索状的外胚层的细胞团。在胚体的横切面上,于其神经管的上方,往往可看到嵴状的构造。它由神经褶(外胚层)分化而来。随着胚胎的发育,它分成左、右两部分,沿着神经管的侧方下移,最后分化成神经节、间充组织、色素细胞等。相当于外胚层系中胚层。但是神经嵴这一概念的正确说法,应只用于在神经管上方形成索状细胞团的那个时期。
完整地保持着神经和其所支配的肌肉间生理联系而取出体外的标本。使用得最多的是将青蛙或蟾蜍的腓肠肌和坐骨神经一起取出的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可用于肌肉收缩本身的研究,或以肌肉收缩为指标,用以分析神经的刺激和传导特性以及神经肌肉接头的机能。带有坐骨神经的整个小腿(小腿上的各肌肉不进行分离)标本称为神经小腿标本。
从神经细胞末梢释放出来,通过体液表现出其作用的物质。通常指各种化学递质(神经递质),然而也包含由神经分泌所分泌的物质。也曾称为神经液。
在中枢神经系统除随着血管进入的普通的结缔组织外,还有与神经元同样由神经管和神经堤外胚层细胞分化来的支持组织。它没有兴奋传导功能,在神经元间形成网状,以支持神经元。这就是神经胶质。其核心的神经胶质细胞是与成神经细胞分开的,而生成的成胶质细胞(spongioblast)再分化,形成为各种形态。其中室管膜细胞(ependyma cell)保持着与成胶质细胞相似的形态,被覆在脑室和脊髓中心管的壁上,呈柱状 ...
神经胶质细胞(neuroglial cell)又称胶质细胞(glial cell),是神经组织中除神经细胞以外的另一大类细胞,其数量为神经细胞的10-50倍,而总体积与神经细胞的总体积相差无几(神经细胞约占45%,神经胶质细胞约占50%)。在常规的神经组织切片中,通常神经胶质细胞的体积比神经细胞小,直径为8-lO mm,和最小的神经细胞的直径相似。一、分类中枢:星形胶质细胞(astrocyte)、 ...
含有唾液酸的鞘脂类。克伦克(E.Klenk,1935)首先发现在患Tay-sachs病(泰萨氏幼年型黑白痴病)的小儿脑中有蓄积(Tag-Sachs gangli-oside),在脑灰白质中含量很多,所以对这类糖脂命名为神经节苷脂。已知糖部分是由己糖、氨基糖、唾液酸组成的脑神经节苷脂有8种以上。由山川民夫(1951)在马血球基质中找到的非神经系统的神经节苷脂——主要是血苷脂。神经节苷脂较多地存在于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