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变学(rheology)为研究物质变形及流动的科学,在活体内有血液流动及细胞内原生质流动等主动或被动的流动及肌肉收缩、血管壁变形等与细胞、组织的变形相伴的现象。对这些现象从理论及实验方面加以研究称生物流变学。特别是关于血液流动及血球变形等,从理论方面到临床应用方面进行了许多研究,特称血液流动学。
当把进化一词广义地应用于整个宇宙历史的变化时,其中生物界的进化就称为生物进化。此外,也有把生物进化作为继化学进化之后的一个过程,这样就成了与化学进化相并列的一个概念。
为研究与生命现象相伴的活体内能量的进出和转换的生物物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过去曾作为热力学的一个部分,但因在活体内不可能将热能变成功,主要是化学的、电的、渗透的以及光学的各形态的能,所以才有生物能(量)学这一名称。活体不是古典热力学所处理的均一的接近平衡的闭锁系统,它具有复杂的结构,是能量和物质流动的开放系统,故属于非平衡热力学的范畴。另外,不是简单的恒定状态,是I.Rrigogine等逸散结构高度 ...
指细胞或者细胞器与外界分界的膜,是微生物的细胞膜和动植物细胞的表膜、溶酶体膜、线粒体的内膜和外膜、内质网(微粒体)膜、高尔基体膜以及核膜等具有70~100厚的膜结构之总称。主要成分是蛋白质、脂质和多糖等。蛋白质和脂质的组成比因不同的生物膜而异,如神经髓鞘质膜,脂质和蛋白质的比例(重量比)约为4∶1,脂质多,而通常的比例是2∶3—1∶3,蛋白质的量多。但是,就分子量来说,在生物膜上却是600—100 ...
在特定的生物个体、脏器或细胞中的某种物质比其在周围环境中具有更高浓度的现象。例如:在植物细胞或细菌中各种盐类的结晶或金属作为代谢产物的蓄积;人体甲状腺对碘的蓄积;真海鞘对钒的蓄积等。生物浓缩的机制多半是由于这些物质一旦进入生物体内就很难排出;此外某些主要与代谢有关的成分可以从体液或细胞液中以固体的形式沉淀析出,这些过程不断重复就会在体内蓄积起来。生物浓缩的结果,处于上位食物链的生物种或种群就会累积 ...
直接利用防治对象的天敌来防治农作物的病虫害和杂草,称为生物农药。利用天敌昆虫防治害虫已有悠久的历史,在日本作为企业化农药被批准注册的第一号生物农药,是康氏粉蚧(Pseudococcus coms- tocki)的天敌粉蚧短角跳小蜂(PseudoPhycus ma- lieneis),农药名称粉蚧短角跳小蜂。制造方法是把小蜂的卵产在人工饲育的蚧壳虫上,成空壳状,再把它接种在火柴盒状的纸上,然后安置在 ...
亦称增殖潜力。根据查普曼(R.N.Chapman,1931)的定义,是生物靠繁殖而延续下去,系数量增殖的种的固有性质,并分为生殖能力(reproductivepotential)和个体维持能力(survival potential)。此外,把妨碍繁殖能力的生物环境因素和非生物环境因素的抑制作用的总和称为环境阻力(environmen- tal resistance)。他指出,环境阻力为零的理想 ...
在一定的地域中(同一环境或地理区域)生物的全体种类。这是个定性的概念,通常是指植物区系和动物区系的总合,同时可以与微生物区系相区别。例如地中生物区系、陆生生物区系(land biota)、底栖生物区系(benthic biota)、非洲生物区系等,这里并不包含种类相互关系或环境意义等概念。 ...
地球上生物居住的场所,从整个地球来看仅为表面极薄的一层。此系休斯(E.Suess,1875)提出的名词,也可译作生活圈。生活圈仅限于存在液态水、且能进行光合作用和光合作用产物可以转移的空间。哈钦森(G.E.Hutchinson,1965)把生物圈分成二大类:生物可以生活的真生物圈(eubiosphere)和生物不能生活,而仅以孢子一类的形式来生存的副生物圈(parabiosphere),前者可 ...
作为一般名词时与群落同义。现在使用的生物群落一词,只限于强调沿袭克列门茨和谢尔福德(F.E.Clements & V.E.Shelford,1939)的考虑方法。克列门茨认为,植物群落并不是个体和种的组合,而是用生长形(growth form)为代表的生态群组合,这种必须以生物个体为准据的新阶段的有机体,称之为复合生物(complex organism)。谢尔福德(1912)对动物曾使用了生理 ...
指生物形成自己的体躯或者遗留给子孙的过程。这是从生态学的角度来理解时所使用的术语。是A.Thienemann(1931)最先把这个词引进到生物学中的。在当时就有二重意义,所以直到现在在概念上或用法上仍很混乱。除上述一般用法外,还有的定义为在一定的时间内形成的生物体及其排出物的总量。可是现在已把后者定名为生产速度。关于生物生产的研究,有若干个研究方向。有直接受到Thienemann启示的R.L. ...
应用数理统计学来处理生物现象的学问。与其说是生物学的一个分科不如看作是生物学的方法论。与生物测量学大致具有同一涵义,但前者几乎尚没有深入到现象的统计处理机制,因此生物测量学作为稍狭义的东西,有时也与生物统计学有所区别。在物理学的测量中,测量误差是重要问题,与此相应在生物学的研究中必须应用统计处理,其首要原因是变异。有意识地将数理统计学引入到生物学以及人类学领域的先驱者是克韦泰来特(L.A.J. ...
维生素B复合体之一。是很多动植物生长发育所必需的物质。与维生素H,辅酶R、生物活素Ⅱb,微生物增殖因子S.W.X一样,天然存在的均为d异构体,L型没有生物学活性。在生物体内,它几乎都是作为生物素酶的辅基与蛋白质的赖氨酸的ε-氨基形成共价键。其生理作用主要是由生物素酶引起的固碳作用及羧基转移反应。通过丙酰辅 酶A羧化酶,乙酰辅酶A羧化酶,甲基丙二酸单酰CoA羧基转移酶等反应参与糖和脂肪的代 ...
过去一般是指采用物理学方法进行生理学的研究,现在广义的是指运用物理学的观点和方法研究生命现象的学科领域。研究生物大分子和构成生物大分子的结构体的物理性质和结构,试图在分子水平上解释生命现象的各种机理。研究范围可包括,将生命现象模型化,运用物理学的观点或采用电子计算机模拟等进行的各项研究。研究内容有许多与分子生物学互相重叠,是一个内容丰富多彩的、正在发展中的学科领域。 ...
种群之一,构成种群的各个体在本质上具有相同的遗传型,是一个种中最小的种群,通常一个种是由多种生物型组成。 ...
提出分类学的研究偏重于腊叶标本的危险性,分类学的研究应直接以活的生物为对象,对以来自资料标本作为补充以臻完备,这是J.S.Huxley(1940)所提出的术语。也有把它译为生物系统学、生物分类学、系统生物学等等。从1940年前后开始,对种的细胞遗传学的研究有了很大的进展,另因为遗传性状可由生态环境进行修饰,而作为从实验上得以阐明的实验分类学的手段也被应用起来,所以“biosystema-tic ...
感受器由于受到刺激而产生感受器电位,而且在此之后或者经过突触之后在连接的神经纤维上出现脉冲式的连续放电。这样,在感受器中把各种形式的刺激能转换为电能,所以把这些感受器称为生物学的换能器,通常简称为转换器。当把刺激作为输入,神经的兴奋作为输出时,对机械感受器来说,压力和张力的变化、振动、声波等按照某种规则转换为与刺激大小相应的一连串脉冲放电。对视觉来说光刺激网膜的感受器同样引起视神经纤维的放电。 ...
指存在于生物体内的周期现象。在温度或光照等环境条件即使保持恒定的状态下,仍然可以看到这种周期性的节律。认为决定周期的机制并不起因于外部因素,而是决定于生物体内部的因素。 ...
一般生物龄(年龄)用物理学时间即历时间来表示,但是随着个体不同,就个体来说就是同龄也有生理学性质等差异,因而试图以某些生物学性质为指标来表示龄。L.de Nouy(1936)以人的创伤治愈所需时间为此指标而建立了生物时间的概念。另一方面,对物理学时间给以某种修正改变为龄的量度,以便于比较异种动植物的生长及其他性质,进而试图由此获得掌握生命现象本质过程的手段,这也广义地包括在生物学时间的概念之中 ...
在动物身上安置发报机,通过接受分析动物身上发报机的电磁波,可远距离的探知该动物的某些指标,诸如动物所在位置等,这种方法称为生物指标遥测术。它是探知野生动物活动范围、运动状态和群体密度等方面很有效的方法,随着集成电路技术的发展产生了微型发报机,从而使这种方法的应用范围更加广泛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