裸子植物松科松属植物的通称。常绿乔木,稀灌木。有树脂,冬芽有芽鳞。叶针形,2~5针成一束,簇生在短枝上。球花单性同株,雄球花腋生于当年幼枝的基部,成穗状,有多数螺旋状着生的小孢子叶,每小孢子叶(雄花)有2个小孢子囊,小孢子多有气囊;雌球花(大孢子叶球)生新枝的顶端,具多数螺旋排列的珠鳞,每球鳞的上面具2枚倒生胚珠。球果直立或下垂,第二年成熟,种鳞木质,宿存,上部露出部分为鳞盾,鳞盾先端中央有呈 ...
裸子植物,松科。落叶乔木,小枝下垂。叶短针形,在长枝上散生,短枝上多枚簇生,长1.5~3厘米。球果卵圆形,长1.2~3厘米,种鳞14~30,苞鳞不外露。分布于大兴安岭和小兴安岭。是我国寒温性落叶针叶林的主要树种,常成纯林,为明亮针叶林,在大兴安岭常形成浩瀚的林海,为我国重要用材林之一。树皮可提栲胶;木材材质坚韧,供建筑、舟车用材;树干供取松脂;种子含油18%,供制油漆。 ...
裸子植物杉科。落叶乔木,小枝对生,下垂。叶线形,交互对生,假二列成羽状复叶状,长1~1.7厘米,下面两侧有4~8条气孔线。雌雄同株。球果下垂,近球形,微具4棱,长1.8~2.5厘米,有长柄;种鳞木质,盾形,每种鳞具5~9种子,种子扁平,周围具窄翅。水杉属在中生代白垩纪和新生代约有6~7种,过去认为早已绝灭,1941年我国植物学者在四川万县谋道溪(今称磨刀溪)首次发现这一闻名中外古老珍稀孑遗树种 ...
又名白果松。裸子植物,松科。常绿乔木。树皮灰绿色或灰褐色,内皮白色,裂成不规则薄片脱落。叶针形,3针一束,粗硬,长3~10厘米,树脂管4~7个,叶鞘早落。球果常单生,卵圆形,长5~7厘米,鳞盾菱形,鳞脐生鳞盾中央,具刺尖。种子长约1厘米,具翅。分布于山西、河南、陕西、甘肃、四川北部和湖北西部。在辽宁、河北、山东和江苏等地常见栽培。北京各公园、古寺庙,常有白皮松古树,为著名风景树;木材可供建筑; ...
裸子植物门、柏科、侧柏属。常绿乔木。树冠广卵形,小枝扁平,排列成1个平面。叶小,鳞片状,紧贴小枝上,呈交叉对生排列,叶背中部具腺槽。雌雄同株,花单性。雄球花黄色,由交互对生的小孢子叶组成,每个小孢子叶生有3个花粉囊,其内的小孢子母细胞经减数分裂产生许多不具气囊的花粉粒。雌球花仅由4对交互对生的珠鳞组成,但只有中部的2对珠鳞各生1~2个直立的胚珠。珠鳞和苞鳞完全愈合。球果当年成熟,种鳞木质化,开 ...
裸子植物,松科、松属。常绿乔木,高可达40米。小枝密生褐色柔毛。叶5针一束,粗硬,树脂道3个,叶鞘早落。球果卵状圆锥形,种鳞先端钝,向外反曲,成熟时种子不脱落。种子大,长1.2~1.6厘米,无翅。产于我国东北长白山到小兴安岭,常同鱼鳞松、红皮云杉组成混交林。耐寒性强,喜微酸性土或中性土。木材轻软、细致、纹理直、耐腐蚀性强,为建筑、桥梁、枕木、家具优良用材;树皮可提取栲胶,树干可采松脂;种子供食 ...
裸子植物门、杉科、杉属。常绿乔木,高可达30米以上。主干笔直,大枝近轮生。叶条状披针形,革质,长3~6厘米,边缘有锯齿,上下两面均有气孔带。叶螺旋状着生,但在侧枝上叶的基部扭转成二列状。雌雄同株,雄球花簇生枝顶。雌球花单生或族生枝顶,卵圆形,苞鳞大于珠鳞,苞鳞和珠鳞的下部愈合,苞鳞上部边缘有不规则细齿。珠鳞先端3裂,腹面有3个胚珠。球果近圆球形或卵圆形。种子两侧具窄翅。杉木为我国特产,分布于长 ...
亦称“公孙树”、“白果树”。裸子植物,银杏科,银杏属。落叶乔木,株高40米。树皮灰色,无树脂。枝有长枝与短枝之分,叶在长枝上螺旋状散生,在短枝上簇生状。叶扇形,顶端二裂,叶脉二叉分,叶柄长。雌雄异株,球花生于短枝叶腋。雄球花柔荑花序状,小孢子叶排列疏松,具短柄。雌球花具长梗,梗端二叉。种子核果状,卵球形、椭圆形或倒卵球形,外果皮肉质,成熟时黄色或橙黄色,具臭味,含氢氰酸等有毒物质。中种皮骨质, ...
蕨类植物门、楔叶亚门、木贼科。孢子体为多年生草本植物。具地下根状茎、其上有不定根。每年春季,从根状茎上首先生出生殖枝,浅褐色,具明显的节和节间,节间中空,叶鳞片状,在节部轮生,且侧面彼此连合成鞘状,褐色。在生殖枝端产生1个毛笔头状的孢子叶穗,故也称笔头菜。它是由很多叫做孢囊柄的特化孢子叶聚集而成。每个孢囊柄上有1个六角形的盘状体,下部中央有一柄着生于孢子叶穗的穗轴上。每个孢囊柄的六角形盘状体下 ...
又称“九死还魂草”、“老虎拳头”。蕨类植物门、石松亚门、卷柏科。孢子体为多年生草本,高5~15厘米,根状茎集生成直立的短干,棕褐色,其上生有很多不定根。顶端分枝丛生成莲座状。分枝有背腹之分,叶小型,鳞片状,在枝上排列成4行,背面有2行叶,斜向上,称为中叶,两侧各有1行侧叶。每个叶片基部的近轴面均有1个舌状突起,叫叶舌。在枝端有孢子叶聚集而成的4棱锥形的孢子叶穗。其中小孢子叶的叶腋各具1个小孢子 ...
苔藓植物门、地钱科。配子体为扁平的绿色叶状体。多次二叉状分枝,枝宽1~2厘米,每个分枝前端凹入,生长点位于此处。叶状体背面可见很多菱形网纹,每个网纹即为内部的1个气室,每个气室中央有1个气孔。叶状体腹面有紫色鳞片和单细胞假根。假根有两种类型,平滑假根和舌状(或疣状)假根。地钱有营养繁殖,在叶状体背面有杯状结构叫做胞芽杯,其内产生很多胞芽。胞芽脱落后就可在湿地上萌发,产生叶状体(即配子体)。地钱 ...
苔藓植物门、藓纲、葫芦藓科。植物体(即配子体)矮小,直立丛生,一般高1~2厘米,有茎、叶分化,为茎叶体。茎的基部生有多细胞假根。叶舌形或卵形,多生于茎的上部,整个叶片只有一层细胞构成,但在叶片中央有1条中肋,是由多层细胞构成的,主要起支持作用。它不同于叶脉,不是输导组织。植物体的分枝较少,常为1~2个。通常雌雄同株。精子器桔黄色,棒状,数十个集生于雄枝顶端,在精子器之间还有单列细胞组成的隔丝, ...
古代石松亚门的蕨类植物。封印木科。大约出现于距今3亿年前的石炭纪早期。植物体(孢子体)为乔木,高达30米,直径60厘米。主干圆柱形,不分枝,或仅在顶端有少数分枝。叶线形,长可达1米,有叶舌。叶脱落后在枝干表面留有六角形叶基。茎内有形成层,具次生结构。孢子叶穗大,长达15~30厘米,由大、小孢子叶组成,在大、小孢子囊中分别产生大、小孢子。封印木可能起源于古代的鳞木类,能适应二迭纪较为干旱的条件。 ...
石松亚门中的古代蕨类,鳞木科。出现于距今3亿多年前的泥盆纪。植物体(孢子体)为高大乔木,高30~50米,主干直径2米,二叉式分枝。叶针形,螺旋排列,叶具叶舌,老叶脱落后,在茎枝表面留有菱形或纺锤形的叶基,故称鳞木。叶基中有3个叶痕和1个叶舌痕。茎内具形成层,所以具次生构造。树干基部具二叉状分枝的根座,其上密生不定根。在小枝顶端产生孢子叶穗,亦有大、小孢子囊之分,大孢子囊中通常产生8~16个大孢 ...
亦称紫薸、红浮萍等。蕨类植物门、满江红科。常见小型水生蕨类。孢子体漂浮水面,根状茎横生,羽状分枝,生有须状不定根。叶小形,无柄,互生,覆瓦状排列,梨形、斜方形或卵形,长约1毫米,全缘,并常分裂为上、下两片,上片肉质,绿色,有膜质边,下面有一共生腔,其中有鱼腥藻共生,该藻具异形胞,可以固氮。下片叶通常单层,无色或仅含少量叶绿素,沉入水中。上面的绿色叶片秋后多变为红色。大、小孢子果生于每个侧枝的第 ...
蕨类植物门、蕨科。多年生草本,根状茎在土中横走,黑色,表面密被深棕色茸毛。无地上茎。叶从根状茎上生出,幼叶拳卷,长大后叶高约60~150厘米,近革质,三角形,3~4回羽状夏叶,基部羽片最大,叶柄长。孢子囊聚集成线状的孢子囊群,生于小羽片的背面边缘,小羽片的边缘反卷形成假囊群益将囊群遮盖保护,呈褐色。每个孢子囊扁圆形,1层囊壁,但在孢子囊的中线有1列细胞,各具三面加厚壁,称为环带。孢子成熟时,由 ...
种类最多的一门藻类。它们的植物体有单细胞、各类群体、丝状体和叶状体等多种类型。细胞均具真核。具各种形状的叶绿体,含叶绿素a和b,藻体一般呈绿色。细胞壁由纤维素和果胶质组成,贮藏的光合产物主要为淀粉。细胞(包括营养细胞、孢子和配子)具鞭毛时,则每个细胞多为2条或4条,等长并着生在细胞的顶端。繁殖方式有营养繁殖、无性生殖和有性生殖3种类型。绿藻约有7500~8000种,广布于各种水体中,其中淡水种 ...
指古老而结构简单的绿藻门植物。它们在形态结构上可能类似于衣藻。原始的单细胞绿藻可能在距今10多亿年前出现,后来经过长期的发展演化,发展成各种类型的绿藻植物。 ...
K(5)C5,0A5-∞G∞-1。双子叶植物纲,通常分为绣线菊亚科、蔷薇亚科、苹果亚科和李(或梅)亚科。草本或木本,常有刺,叶常互生,有托叶,单叶和复叶。花两性,辐射对称,花托凸隆或凹陷。花被与雄蕊常愈合成碟状、钟状、杯状、壶状或圆筒状的花筒(常称为萼筒),形成周位花:萼裂片5枚。花瓣5枚,分离,雄蕊常多数,花丝分离。心皮1或多数,分离或连合,子房上位或下位。果实有蓇葖果、核果、梨果、瘦果等。种子 ...
K2 2C2 2A2 4G(2∶1)双子叶植物纲。草本,基生叶旋迭式,茎生叶互生,无托叶,全缘或各式的羽状分裂。花两性,辐射对称,常成总状花序。萼片4枚,分离,花瓣4枚,十字形排列;花托上有蜜腺,常与萼片对生;雄蕊常为6枚,4长2短,称四强雄蕊;雌蕊1枚,子房上位,由2心皮结合而成,常为假隔膜隔成二室,柱头2个,胚珠多数,角果,2瓣开裂,少数不裂。种子小,无胚乳。主要产于北温带。我国各地均产,以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