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香实验_LOGO
登录
提问
我要登录
|免费注册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果胞(carpogonium)

   红藻的雌性生殖器官。为一单个细胞,基部膨大部分含一卵核,顶端有一细长的受精丝。低等红藻的受精丝较短,系果胞一端或两端的稍微隆起或延伸。受精后,高等红藻的果胞在母体上发育成为一种称为囊果(亦称果孢子体)的二倍体结构,由囊果内产孢丝上的果孢子囊中产生果孢子。低等红藻的果胞在受精后,即变成果孢子囊,合子经有丝分裂,直接产生果孢子。 ...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果胶(pectin)

   D-半乳糖醛酸残基用α(1→4)糖苷键相连而成的多糖,其中某些羧基是其甲酯。由于酯化和聚合程度不同,果胶有许多种。广泛分布于植物界,特别在植物细胞的胞间层和初生壁中和纤维素结合在一起,是重要的粘合和支撑物质。新鲜水果、植物的根、叶和绿茎中果胶特别丰富。由于含有亲水基团,果胶与水有强大结合力,是有力的凝胶化剂,在食品、制药和化妆品工业中有广泛用途。 ...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果皮(pericarp)

  由子房壁发育成的果实部分。因果实类型的不同,变化很大。一般分为外果皮、中果皮和内果皮三层。外果皮通常很薄,具有角质、气孔和表皮毛等,有的还附有蜡质。中果皮在结构上变化多样:有的由大量富含营养的薄壁细胞组成,成为肉质的可食部分,如桃、李、杏等;有的在成熟时干缩成膜状,如花生、蚕豆等。内果皮的形态变化也较大,如柑桔的内果皮向里生出许多大而多汁液的多细胞表皮毛,即食用的肉瓤;桃、杏、椰子等的内果皮本 ...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花(flower)

   被子植物特有的生殖器官。来源于花芽,是适应繁殖的变态短枝。复杂的生殖过程在花中进行,经传粉、受精后,进一步发育成果实和种子。花的形态学特征是对植物进行分类鉴别的重要根据。典型的花由花萼、花冠、雄蕊群和雌蕊群组成,它们依次着生在花梗顶端膨大的花托上。具备上述各部分的花,称为完全花,如桃花;缺少其中任何部分的花,称为不完全花,如杨花。雌蕊群和雄蕊群在同一花内并存的,称两性花,如番茄的花;仅有一种 ...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花瓣(petal)

   组成花冠的瓣片(叶状体)。位于花萼内方,作轮状或螺旋状排列。适应虫媒传粉的花,其花瓣通常大型,并具鲜艳的色彩和芳香。花瓣彼此分离的花称离瓣花。分离的花瓣下部狭窄的部分称为爪。花瓣的一部分或全部结合的花称合瓣花。合瓣花花冠上部扩展部分称冠檐,冠檐的裂片称冠瓣或花冠裂片。下部相连的部分称花冠筒或冠筒。冠檐与冠筒交界处,称为冠喉。 ...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花粉败育(pollen abortion)

  由于种种内在和外界因素的影响,使花药中产生的花粉不能正常发育的现象。其主要原因是花粉母细胞不能进行正常减数分裂。也有因减数分裂后花粉粒停留在单核或双核阶段,不能产生精子以及绒毡层细胞作用失常,营养状况不良等原因导致花粉不能正常发育的。所有这些,又往往与温度过低、严重干旱等环境条件密切相关。例如水稻,当花粉母细胞进行减数分裂时,如遇16℃以下低温或17℃持续一段时间,细胞分裂被抑制,就会产生大量 ...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花粉粒萌发(pollen grain germination)

   通过传粉作用,传送到雌蕊柱头上的花粉粒,在与柱头相互作用下,经萌发孔长出花粉管的过程。成熟花粉粒传至柱头上,经过相互识别,排斥亲缘较远的异属和异种花粉粒,接受同种花粉粒,或排斥自己的(同株或同花)花粉粒,接受同种不同基因型的花粉粒。被柱头接受的有亲和性的花粉粒,吸水膨胀后,内壁经外壁上的萌发孔向外突出,形成花粉管,得以萌发。从花粉粒传至柱头到萌发,需经过一定的时间。这段时间的长短因植物而异。 ...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花色素(anthocyanidin)

  一类重要的水溶性的植物色素,属于类黄酮。其基本结构是由一个吡喃酮和2个苯环组成,在B环上3'、4'、5'的取代基不同,而使其种类众多。最普通的有3种(均以第一次得到它的植物命名):在3'、4'上取代基是羟基者为矢车菊色素,亦称花青素(cyanidin);在4'上取代基是羟基者称天竺葵色素(pelargonidin);3'、4'、5'均为羟基取代的称花翠素(delphinidin)。在第三碳原子 ...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花粉的寿命(pollen viability)

  即花粉的生活力。指花粉离开花药以后能维持受精能力时间的长短。在自然条件下,绝大多数植物花粉的寿命都较短。海枣的花粉可维持生活力数月至一年,是花粉寿命最长的种类之一。果树花粉的寿命较长,可维持几周到几个月。禾本科植物花粉的生活力一般都低。如水稻的花粉,在自然条件下10~15分钟就会完全丧失授精能力。花粉寿命的长短,一方面受遗传因素决定,另一方面也受环境的影响。影响花粉生活力最主要的环境因素是相对 ...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海百合纲(Crinoidea)

  棘皮动物门的一纲。生活在深海,种类多。一类终生具柄,如柄海百合类(Stalked crinoids);一类成体无柄,如海羊齿类(Comatulids)。海羊齿类多栖息于沿海浅海岩礁底,可附着外物或自由游泳。海百合体分根、茎、冠3部分。茎一般称柄,由许多长板构成,其上常有分枝的附肢,称为根卷枝,有附着作用。冠由萼(即体盘)和腕构成,萼呈杯状或圆锥状,背侧由石灰质量板组成,萼上有口、肛门、步带沟, ...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花粉管(pollen tube)

  花粉粒在雌蕊柱头上萌发时,其内壁经外壁上的萌发孔向外突出所形成的管状物。具有顶端生长的特性。在其生长过程中,花粉粒内的营养细胞和生殖细胞(二细胞花粉)或营养细胞与生殖细胞分裂形成的两个精子(三细胞花粉),相继进入花粉管。在花粉管中,二细胞花粉的生殖细胞核完成分裂,形成2个精子。花粉管穿过柱头,经花柱进入子房,最后准确地伸向胚珠和胚囊,将花粉管中的两个精子和全部内含物释放到胚囊中,使受精过程得以 ...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花柄(pedicel)

   又称花梗。着生花的小枝。花通过花柄与茎相连。通常呈绿色,其长短随植物种类而不同。樱桃、垂丝海棠的花柄很长,贴梗海棠、柿等的花柄则很短,花柄在果实成熟时形成果柄。 ...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花被(perianth)

   花萼与花冠的总称。位于雌蕊群和雄蕊群的外围,有保护雌、雄蕊和引诱昆虫传粉的作用。花被具两轮,通常明显地分为花萼和花冠的花,称双被花,如桃、豌豆等。花被仅一轮,形态单一,区分不出花萼和花冠的花,称单被花。单被花花被的每一瓣称为被片,大多数绿色似萼,如大麻、榆等;有的色彩似花冠,如百合、荞麦等。完全不具花被的花,称无被花,如杨、柳等。 ...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归化植物(naturalized plant)

   区内原无分布,而从另一地区移入的种,且在本区内正常繁育后代,并大量繁衍成野生状态的植物。如原产美洲的反枝苋和加拿大飞蓬,在我国已成归化植物。 ...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果孢子(carpospore)

  红藻的果胞在受精后形成的一种具二倍染色体的孢子。由它萌发形成红藻的孢子体,如紫菜的丝状藻体,石花菜的四分孢子体。低等红藻,果孢子由受精果胞(合子)经有丝分裂直接产生,如紫菜。高等红藻,受精果胞发育成一种特殊的二倍体,称为囊果(亦称果孢子体),果孢子产生于囊果内产孢丝上的果孢子囊中,如石花菜。 ...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花萼(calyx)

   简称萼。花被的组成之一。位于花的最外轮,由萼片组成。通常为绿色的叶状体,有丰富的绿色薄壁组织,能进行光合作用,在花芽期及幼花期有保护作用。有的植物花萼大且具色彩,类似花冠,有吸引昆虫传粉的作用,如铁线莲;蒲公英的萼片变态成毛状的冠毛,有助于果实和种子的散布;有的植物在花萼之外,还有一轮绿色的瓣片,称为副萼,如棉花、草莓等。有的植物花萼下部伸长成一管状突起,称为距,如凤仙花,飞燕草。萼片全部分 ...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花粉囊(pollensac)

  雄蕊花药内产生花粉的囊状结构。即小孢子囊。每一花药通常有4个花粉囊,但有的植物(如锦葵)只有2个花粉囊。花粉囊来源于位于花药四角的基本组织内的一群具高度分生能力的大核细胞——孢原细胞。孢原细胞经平周分裂,形成内外两层细胞,外层细胞称周缘细胞,内层细胞称造孢细胞。周缘细胞分裂、分化逐渐形成花药壁的纤维层和包在花粉囊周围的绒毡层。绒毡层细胞为双核或多核的细胞,对花粉的发育极为重要,其功能失常,常使 ...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硅藻门(Bacillariophyta)

  藻类中细胞壁硅质化的一类。为藻类植物中种类最多的大类群。  形态构造 藻体大多微小,多为单细胞,少数连结成群体。黄褐色或黄绿色。色素体1至多个,含叶绿素a、c,α-、β-、ε-胡萝卜素、岩藻黄素和硅甲藻黄素等。同化产物主要是金藻昆布糖和脂肪,脂肪在细胞内成为反光较强的小油滴。除色素体中所含光合色素的种类及细胞中贮藏的同化产物有别于其他各门藻类外,其细胞壁的成分和特殊的形态结构是硅藻的最显著的特 ...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花粉与雌蕊间的相互作用(pollen-pistil interaction)

  即花粉与雌蕊组织之间的“认可”或“拒绝”的识别反应。是植物受精过程中能否实现亲和性配合的第一阶段。这种识别反应靠花粉壁蛋白质与柱头乳突细胞表面的蛋白质膜间的相互作用实现。花粉壁的外壁蛋白,是花粉与柱头相互识别中起主要作用的物质,为孢子体不亲和性的识别蛋白。花粉壁内壁蛋白在花粉萌发和花粉管生长中起作用,并且是配子体不亲和性的识别蛋白。柱头表面的蛋白质膜,是识别作用的感受器。当花粉粒落到柱头表面时 ...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光周期现象(photoperiodism)

   ①植物对昼夜相对长度的反应。美国的加纳尔(W.W.Garner)和阿兰德(H.A.Allard)于1920年通过对烟草及大豆开花的观察首先提出。他们指出大多数一年生植物的开花决定于每日日照时间的长短。除开花外,块根、块茎的形成,叶的脱落和芽的休眠等也受到光周期(指一天中白昼与黑夜的相对长度)的控制。②光周期是指昼夜周期中光照期和暗期长短的交替变化。光周期现象是生物对昼夜光暗循环格局的反应。在 ...

提问
扫一扫
丁香实验小程序二维码
实验小助手
丁香实验公众号二维码
扫码领资料
反馈
TOP
打开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