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香实验_LOGO
登录
提问
我要登录
|免费注册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子囊果(ascocarp)

  子囊菌亚门产生子囊的结构,由菌丝紧密交织而成,亦称子实体,见子囊菌亚门。 ...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种子植物(seed plants)

  能开花、产生种子,并能用种子进行繁殖的植物。旧称“显花植物”(Phanerogamae)。种子的形成,既使植物的繁殖体受到进一步的保护,又大大扩大了它们的散布机会和范围,有效地保证了植物种系的繁衍。因此,具备种子的种子植物是植物界中进化水平更高级的类群。根据种子外面是否有子房壁(果皮)包被,又可分成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两大类。 ...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质壁分离复原(deplasmolysis)

  发生质壁分离的细胞,其原生质体逐渐恢复原来状态,又与细胞壁贴在一起的现象。将已发生质壁分离的细胞放入纯水或低渗溶液即高水势溶液(比细胞液渗透浓度低的溶液即比细胞水势高的溶液)中,可出现质壁分离复原。这是因为此时细胞水势低于外界,水流向细胞,或者说细胞吸收了水。 ...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质壁分离(plasmolysis)

  成长的植物细胞丢失水分到某一程度,使原生质体与细胞壁分离的现象。当细胞开始丢失水分时,体积及压力势均减小,再继续失水时,由于细胞壁具有一定的伸缩性,不会继续收缩,故细胞体积不再减小,但原生质体继续缩小,于是出现质壁分离。开始时,原生质体与壁仅在细胞角隅发生分离,称为初始质壁分离(incipient plasmolysis),此时压力势为零。再继续失水,原生质体与细胞壁部分以致全部分离。将细胞浸 ...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种子蕨(seed fern)

  介于蕨类植物与裸子植物之间的一类古植物。始见于晚泥盆纪,石炭纪至二叠纪最繁荣,晚二叠纪开始衰退,少数延续至中生代,到白垩纪绝灭。植物体为小乔木或灌木。根、茎除有真蕨那样的维管束外,还有苏铁那样的形成层及次生木质部和次生韧皮部。叶的形态与真蕨相似,为大型羽状复叶,所不同的是有些叶上长有种子,以种子进行繁殖(图)。分类上属种子蕨植物门(Pterido-spermophyta)。我国在石炭纪、二叠纪 ...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质体醌(plastoquinone,PQ)

  一种苯醌的衍生物。醌环上联2个甲基,有一侧链联着不同数目的异戊二烯单位。植物体中有几种PQ,它们的区别是异戊二烯单位数目不同。叶绿体中最多的是PQ9。在光合链中,既可传递电子,又可传递质子,其氧化还原反应:氧化还原电位约为0.1伏。氧化型的PQ从类囊体膜的靠外一侧接受电子,并与膜外质子结合,尔后向内扩散,在膜内侧被细胞色素f氧化,交出电子,同时把质子释放到膜内腔。即伴随PQ氧化和还原作用,使质 ...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植物志(flora)

  记载某个国家或某一地区植物种类(植物区系)的分类学专著。一般依分类系统编排(如恩格勒系统、哈钦松系统)。记载植物物名称(学名、通用名和别名)、文献出处、形态特征、产地、生态习性、地理分布、经济意义等,并有分科、分属和分种检索表,科、属说明和插图等。例如《中国植物志》、《河北植物志》、《北京植物志》等。此外,尚有一种称为植物手册(manual)的便携式袖珍植物态,形态描述简明扼要,有科、属、种的 ...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子囊菌亚门(Ascomycotina)

  真菌中最大的一个亚门。有性生殖产生子囊和子囊孢子。腐生、共生或寄生。寄生种类诱发高等植物的多种病害。少数为单细胞,不形成菌丝或形成假菌丝,大多具发达的分枝菌丝,有横隔,单核、双核或多核。无性生殖大多产生分生孢子,生于分生孢子梗顶端。孢子梗分枝或不分枝,单生或聚集在分生孢子器、分生孢子盘内或子座上。分生孢子为单倍体。少数芽殖(如酵母菌属)、裂殖(如裂殖酵母属)。最简单的子囊菌有性生殖仅通过两个营 ...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质外体(apoplast)

   包括细胞壁(内皮层凯氏带除外)、细胞间隙及木质部导管等部分。属于植物体的非生命部分,水和溶质可在其内自由扩散。由于内皮层凯氏带的存在,使其在根内是不连续的。内皮层凯氏带以外的质外体亦称自由空间(free spece),这是由于水分及溶质不必穿过质膜就可从外界扩散进入其中。 ...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棕榈(Trachycarpus fortunei)

  单子叶植物纲,棕榈科。常绿乔木,具不分枝的主干,树干有环纹。叶簇生于干顶,叶片圆扇形,掌状分裂,裂片直伸,具长叶柄,叶柄坚硬,叶鞘裂成纤维状。花较小、淡黄色,雌雄异株,圆锥花序外托以佛焰苞。核果球形或近肾形。分布于秦岭、长江流域以南各省、西至四川、东至台湾。性喜温暖气候和肥沃、湿润、排水良好石灰性、中性或微酸性土壤。为著名观赏树。叶鞘纤维可生产棕皮,耐水湿,可制绳索、垫褥、毛刷、床榻、蓑衣和扫 ...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吐水(guttation)

  完整植株叶的尖端或边缘向外溢出液滴的现象。是根系主动吸水的表现。水分通过叶脉末端的水孔而溢出。产生的条件是水分供应充足,地温适宜、土壤通气良好、大气湿度较高。这样植株吸水量大于蒸腾失水量,在清晨或傍晚常见到小麦、水稻和番茄等有此现象。植株生长健壮,根系活动较旺盛,吐水量也常常较多。水稻栽培上常作为秧苗恢复的指标。它对植物几乎没有什么作用,偶尔还会引起伤害,因为液滴蒸发会使盐分聚集在叶缘或是盐分 ...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自由水(free water)

  不被植物细胞内胶体颗粒或大分子所吸附、能自由移动、并起溶剂作用的水。水在细胞中以自由水与束缚水两种状态存在,由于存在状态不同,其特性也不同。因此,在细胞中所起的作用各异。由于两者的比例不同,会影响到原生质的物理性质,进而影响代谢的强度。自由水占总含水量的比例越大,使原生质的粘度越小,且呈溶胶状态,代谢也愈旺盛。 ...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胎座(placenta)

  被子植物子房内胚珠着生的部分,为心皮壁所形成的肉质突起。由于组成子房的心皮数目不同,以及心皮连合的情况不同,有几种不同类型:(1)边缘胎座,胚珠着生于单心皮或离生心皮形成的?一室子房内壁的腹缝线上。如豌豆、蚕豆。(2)侧膜?胎座,胚珠着生于合生心皮形成的一室子房内相邻心皮结合处。如黄瓜、罂粟、三色堇。(3)中轴胎座,胚珠着生在合生心皮形成的多室子房的中轴上。如茄、水仙、百合。(4)特立中央胎座 ...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天线色素(antenna pigment)

  亦称集光色素(light-harvesting pigment)。在光合作用中,那些只能吸收光能及传递光能,但不能将光能转换的色素。包括绝大部分的叶绿素a,全部叶绿素b,类胡萝卜素及藻胆素。它们好似收集信号的天线或聚光于焦点的透镜。因此而得名。 ...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他感作用(allelopathy)

  亦称异种抑制作用。一般是指植物分泌一种能抑制其他植物生长的化学物质的现象。例如,胡桃树能分泌一种叫胡桃醌的物质,能抑制其他植物的生长,所以在胡桃树下的土表层上没有其他植物生长。植物分泌的他感作用物质,多属于植物代谢过程中产生的次生性化学物质。他感作用的深入研究,对于了解植物种间相互作用的机理及其物质基础,对于应用他感物质控制危害、发展农林业均有重要意义。 ...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脱分化(dedifferentiation)

  已经分化的植物器官、组织或细胞,当受到创伤或进行离体(也受到创伤)培养时,已停止分裂的细胞,又重新恢复分裂,细胞改变原有的分化状态,失去原有结构和功能,成为具有未分化特性的细胞。 ...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脱落(abscission)

  植物的器官(叶、蕾、花、果实)在生长发育过程中与母体自然分离的现象。它可由衰老或成熟以及环境的信号(如缩短日照长度)所启动。外界条件的恶化(如缺乏水分或无机营养等)也会引起。是适应性的表现,有利于植物种的保存。双子叶植物的叶柄、花柄在其基部一般具有离区。组成离区的薄壁细胞通常小于周围的细胞,单个的维管分子也较短,此外,维管束中可能没有纤维。现已证明内源乙烯是控制叶子脱落的主要激素。离区远轴端的 ...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脱落酸(abscisic acid, ABA)

  一种植物激素。化学名为3-甲基-5(1'-羟基-4'氧-2'6'6'-三甲基-2'-环己烯-1'基)-2顺-4反-戊二烯酸。分子中具有1个不对称碳原子,故有2个旋光异构体。植物体中产生的主要为右旋,具生物活性。人工合成的为右及左旋异构体等量的混合物,左旋者亦具有某些生物效应。极难溶于水,溶于碱性溶液、乙醇、甲醇、丙酮、乙酸乙酯等。在酸性条件下失去活性。具有抑制根和茎生长、种子萌发和芽的开放,促 ...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外胚乳(perispern)

  部分植物种子中由珠心发育来的与胚乳相似的营养组织。如苋科、藜科和蓼科的一些植物,在成熟的种子中仍保留有一部分由珠心细胞发育成的贮藏营养物质的外胚乳。 ...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维管形成层(vascular cambium)

  简称形成层。植物侧生分生组织的一种。通常存在于裸子植物、木本双子叶植物和少数蕨类植物的根和茎中,位于韧皮部和木质部之间的部位,细胞具持续分裂能力。组成形成层的细胞有纺锤状原始细胞和射线原始细胞两种类型。前者主要行平周分裂,所增生的细胞,在外方(离心方向)的陆续分化形成次生韧皮部,在内方(向心方向)的陆续分化形成次生木质部,合称次生维管组织;后者亦主要行平周分裂,所增生的细胞,向外向内分别形成韧 ...

提问
扫一扫
丁香实验小程序二维码
实验小助手
丁香实验公众号二维码
扫码领资料
反馈
TOP
打开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