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肢动物头部多节的感觉器,称为触角。由附肢变成。甲壳类有大、小触角2对;昆虫只有1对。触角的形状多种,如昆虫的触角有丝状、棒状、念珠状、锯齿状、栉状和羽毛状等。每个触角分为柄和鞭两部分,触角柄2~3节,触角鞭细长,节数很多。甲壳类的触角有的柄部发出2条鞭。触角除触觉、嗅觉外,还有其他功能,如水蚤的触角可用来游泳等。 ...
昆虫口器的一种类型。左右下颚的外叶延长成虹吸式的喙,平时卷起像钟表的发条一样,吸食时借血淋巴液的压力即可伸直;下唇仅剩有3节的下唇须发达,上颚也退化或消失。伸直的口器能吮吸花中的花蜜,又可吸取水滴等。如蛾类和蝶类成虫的口器,即为典型的虹吸式口器。
昆虫口器的一种类型。如蝉等的上下颚特化成口针,下唇延长成1个槽管,管内包藏口针,上颚口针粗,末端有倒刺,下颚口针细,内壁有槽管,合抱一起形成食物道和唾液管,整个口器形成针状的管。吸食时,仅将上下颚组成的口针插入植物组织中吸食液汁。雌蚊的下唇延长成针状喙,在背面的唇槽内藏有由上唇、上下颚和舌特化成的细长口针。食物道由上唇内凹形成。6条口针可用作刺吸其他动物体内的血液。 ...
昆虫口器中最原始的一种适于咀嚼坚硬食物的口器。由上唇、下唇、舌各1片,上颚、下颚各2个组成。上颚极为坚硬,适于咀嚼;下颚和下唇各生有2条具有触觉和味觉作用的触须,如蝗虫、蟋蟀、天牛、蝼蛄、金龟子等的口器。 ...
无脊椎动物、鳞翅目的一类昆虫幼虫,口器为咀嚼式口器,但下颚、下唇和舌合并成1个复合体,两侧为下颚,中央为下唇和舌,端部具有1个白色圆锥状的突起,称为吐丝器。吐丝器顶端的小孔,称为吐丝孔。如家蚕幼虫的左右2条丝腺的先端,在头部下唇腹侧合并成细的吐丝管,可将丝腺分泌的粘液丝质,通过吐丝器的吐丝孔排出体外。 ...
仅能感觉光的强弱,而不能看到物像的一种比较简单的光感受器。多种无脊椎动物都具有单眼。昆虫的单眼,结构已较完善,通常有很多能感光的视觉细胞,周围有色素,表面仅有1个两凸形的角膜。单眼可分为背单眼和侧单眼两种。背单眼位于成虫和若虫的头前,多为3个,排成三角形,有的只有2个或无;侧单眼仅幼虫才有,位于头部两侧,一般各有1~6个,有的每侧可多达7个。如蚕的幼虫共有12个单眼。跳蝻与成虫一样,具有3个单眼。 ...
节肢动物所具有的特殊与外界相通的孔。昆虫纲的气门在胸部和腹部两侧。一般在气门的边缘有2块较厚的唇状骨片,内有肌肉,可以启闭,并可阻止尘埃进入。如蝗虫的胸部有2对气门,腹部有8对气门,前4对吸气,后6对呼气,气体由前向后流动。多足纲的气门多在各节侧面;蛛形纲蜘蛛在腹部后端中尖有1个气门。 ...
蚊、蝇等双翅目昆虫,前翅非常发达,后翅退化成为细小的棒状物,在飞行时有定位和调节平衡的功能,称为平衡棒。但拈翅目昆虫的雄虫,前翅退化成为细小的棒状物,称“假平衡棒”,与双翅目昆虫的平衡棒不同。
也称“集眼”。由许多单眼集聚一团,形状似复眼,但各个不相接触,视觉仍如单眼。见于多足纲的北京钱马陆(Chamberliniuspekinensis),昆虫纲的原始小型昆虫敏栉衣鱼(Ctenolepismavillosa)、西洋衣鱼(Lepismasaccharina)等。 ...
无脊椎动物中的甲壳类、昆虫类和其他一些节肢动物头的两侧各有1只能感受物体的形状、大小和颜色的视觉器官,称为复眼。每1只复眼是由少数(如蚊为50个)或多数(如天蛾27000多个)“小眼”组成的。每只小眼呈长管状,表面为透明的六角形角膜,内连视觉细胞和神经,小眼周围有色素细胞。复眼中的小眼越多,越能辨别物像、颜色和人眼所不能见到的短光波。 ...
动物的行动器官。环节动物有疣足,软体动物有斧足、腹足、腕足,棘皮动物有管足,但结构都很简单。甲壳纲和蛛形纲的足有6~7节,末端均有爪。昆虫的足可分基节、转节、腿节、胫节、跗节等5节,不同的昆虫因适应挖掘、跳跃、步行、攀援、攫捕、游泳、携粉等功能,故形态各不相同,变化很大。脊椎动物足的结构更为复杂。 ...
蜜蜂、胡蜂等膜翅目昆虫的腹部具有蜇刺作用的一种针状结构,称为螫针。它由产卵器变成,内连接毒腺,可将分泌的毒液注入被刺动物体内,严重时可引起小动物死亡。因螫针有倒生刺,不易拔出,当蜇刺时,有时可将自身的腹部内脏器官带出,蜂也随之死亡。
工蜂腹部末端的螫针在自卫时放出的毒汁,称为蜂毒。蜂毒的颜色透明,味苦而香。含有蚁酸、正磷酸、磷酸镁、组织胺、胆素、甘油和蛋白质等多种有机物。人体被蜂螫后,局部暂时有红肿、疼痛现象。由于蜂毒对风湿性关节炎、支气管哮喘等具有一定疗效,故常作为药用。
马尔比基氏管(Malpighiantube)的简称。指节肢动物如昆虫、蜘蛛、蜈蚣等的排泄器官。这种排泄器官是位于血腔中的丝状盲管,开口于中肠和后肠之间,有1对(如蜈蚣等)或多至一二百条。功能与环节动物的肾管相似,因由意大利解剖学家马尔比基(M.Malpighi,1628—1694)首先发现而得名。 ...
无脊椎动物,特别是节肢动物体内具有包围心脏的空腔,称为围心窦。由于内含血液,而非体液,故与围心腔有别。它在血液循环中,有帮助血液进入心脏的作用,是血腔的一部分。
又称“花粉篮”。蜜蜂两条后足胫节的外侧各布满浓密长而直的细刚毛,内部是1个光滑而略为凹陷的区域,可用来盛放从身体上收集来的花粉团,称为花粉筐。
部分专门采集花粉的工蜂,在它们飞出蜂巢前,先在巢内吸食点蜂蜜,贮存在蜜囊内。来到花丛时,用其上颚和前足迅速将花粉扫刷下,并吐出蜂蜜将花粉润湿,使其相互粘连一起。一些落在身上绒毛间的花粉,先由1对前足把头部的花粉刷下,再用1对中足将胸部上下方的花粉刷下,同时并接受前足上的花粉;后足仅扫集腹部的花粉和接受中足上的花粉。所有被拢集并压实成团的花粉,称为花粉团。最终都被送到花粉筐内,直到完全装满。采粉工蜂 ...
蜜蜂第3对后足也是由几个相互联接的肢节组成。其中较长的是腿节和胫节,较短的是跗节。跗节也是由几个小肢节构成的,它的第1节特别粗大,近似四边形,其内侧长满了密密的黄色粗毛,排列成10~12横列,好似一把刷子,对采取花粉有特殊的作用,故称花粉刷。用后足将腹部绒毛沾上的花粉扫集下来,并接受前足和中足由头部和胸部扫刷下来的花粉。左右两后足交替将花粉传到对方胫节末端的花粉栉上,很快通过基跗节的按压动作,将花 ...
一般用22毫米厚的木板按一定的尺寸制成的箱子,专门作为蜂群的住所,称为蜂箱。通用最广的蜂箱是意蜂10框标准蜂箱,又称“郎氏标准蜂箱”。整个蜂箱是由箱身、箱盖、箱底和副盖组成。箱内可容放留有蜂路的10个巢框和1个隔板。如蜂群在不满10框时,可用8~10毫米厚的木板作成大小与巢框尺寸相同的隔板用来隔断空隙,调节蜂巢的大小,保持巢内温度。用意蜂的标准蜂箱饲养中蜂,效果也很理想。在箱底的前面有1个左右可以 ...
蜜蜂在蜂巢内,由上而下建造巢脾,并与底面相垂直。每个巢脾由数千个小蜡室组成,这种小蜡室称为巢房。巢房有双重功用,既可作为蜂王产卵孵化幼蜂的哺育室,又可存放花粉和蜂蜜的贮藏室。在巢脾的剖面可见,在两个巢房之间有1个间壁,为共用的基底,巢房略向外增高成一倾斜度,即使蜂蜜充满也不会外溢。巢房底部加深,由3块蜡片构成等边的斜方形。巢房的侧壁为六角形。六角形巢房的房壁,恰好是两个邻近巢房所共有的。建造六角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