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体动物如蚌、蛤、缢蛏等身体后端的背侧供水流出的管道。由左右外套膜愈合向后延伸形成,长短因种而异。如外套膜的背部后方,仅有1个愈合点,则形成出水孔(牡蛎、贻贝);如出水孔延长成管状,甚至伸出壳外,即形成出水管。凡代谢作用产生的废物或生殖细胞,都从出水管随水流出。乌贼等腹侧的漏斗管,也是出水管。
软体动物如蚌、蛤、缢蛏等身体后端的腹侧供水流入的管道,称为入水管,它是由左右外套膜愈合向后延伸形成,长短不一。含氧、食物及精子的水,都由此管流入外套腔。
软体动物门、瓣鳃纲的部分种类,如贻贝(Mytilus)、江珧(Atrina)和扇贝(Pecten)等的足丝腔和足部内的足丝腺(单细胞腺体)所分泌的贝壳素(几丁质)丝状物,称为足丝。足丝初为粘胶状,经过足丝腔的表皮细胞与水相遇而变硬,集合而成足丝,用以固着在海底石砾间或岩石上,以及其他的外物上。当环境条件不适宜时,动物可以脱落,放弃旧足丝,移转到另一新环境后再分泌新的足丝,这对贝类有一定的好处,但给 ...
水生软体动物特有的一种鳃。由外套腔壁的皮肤突起延伸而成。鳃表面密生纤毛,中央为隆起的鳃轴,由鳃轴生出多数鳃叶。血管通过鳃轴,血液流经鳃叶,在鳃叶表面进行气体交换。通常只鳃轴一侧有鳃叶。少数种类鳃轴两侧列生多数鳃叶,呈羽状。
软体动物门瓣鳃类,如江珧、贻贝等足槽中分泌足丝的腺体,称足丝腺。足丝初为粘胶状,后变硬。这些动物即借足丝固着在海底石砾间或岩石上,故不易取下。有的足丝细长而柔软,可作纺织原料,如江珧。
无脊椎动物瓣鳃纲软体动物一般具有2片口壳,附着在2片贝壳的内面,为1个圆柱形的肌肉柱,当它收缩时,可使2片贝壳紧闭,故称闭壳肌。前闭壳肌位于口的前方背侧,后闭壳肌位于肛门的前方腹侧,当闭壳肌舒张时,2片贝壳即可张开。由于闭壳肌断续收缩,可控制水的进出。取下闭壳肌时,可在贝壳的内面见到近圆形的闭壳肌痕。闭壳肌也由外套膜分化而成的。在成体中,凡前闭壳肌退化,或完全消失的种类,如牡蛎、扇贝,后闭壳肌则特 ...
软体动物门,瓣鳃纲(如河蚌、蛤蜊等)的肉足,通常侧扁,前端尖削呈斧状,故称斧足。斧足能伸又能缩,是行动和挖泥的器官。当钻土时,蚌体可以直立。由于瓣鳃纲动物具有斧足,故又称为斧足纲。
软体动物门、瓣鳃纲如蚌等动物,在口的两侧,各有2片三角形的扁平肉质瓣状突起,称为触唇。触唇的表面密生纤毛,由于纤毛不停地拨动,可将食物漩入口中;触唇内有神经分布,故又有触觉的功能。
包围心脏的空腔,称为围心腔。无脊椎动物中的软体动物的围心腔,内无血液而有体腔液(体液),是体腔的一部分。除与循环有关外,兼有排泄和生殖的功能。脊椎动物的围心腔,内含有少量浆液,可减少心脏跳动时的摩擦。
软体动物门、瓣鳃纲动物的每个鳃是由2叶构成,其中的每1叶称为鳃小瓣。鳃小瓣是由很多的鳃丝和结缔组织共同构成的。鳃小瓣是瓣鳃纲动物进行气体交换的场所。 ...
无脊椎动物,软体动物门,腹足纲,如螺、蜗牛等,它们的腹壁形成发达的宽大肉足,能爬行,称为腹足。陆生种类蜗牛的腹足,实际上是颈部的腹面,爬行时伸长成舌状,前端钝,后端尖。腹足的皮肤一般都有大量能分泌粘液的足腺。粘液既能保持腹足的湿润,又能减少地面对皮肤的磨损。遗留在地面上的粘液与空气接触后变干,成为1条银白色的发亮的线条。海生翼足类(如笔帽螺、龟螺)的腹足,两侧延伸呈翼状,可辅助游泳。此外,昆虫纲鳞 ...
软体动物门、腹足纲、肺螺类动物,如蜗牛、玛瑙螺等,在冬眠或夏眠时,由腹足后部所分泌的粘液形成的膜,称为膜厣。用以封闭壳口,抵御寒暑或干旱,有保护作用。
腹足纲软体动物的体外,一般具有1个完整的螺旋形贝壳,壳顶略尖。自壳顶垂直向下有1个纵轴在壳的中央,称为壳柱。围绕壳柱由壳顶一层层向腹面旋转,每旋转1层,即称为1个螺层。各螺层间的界线,即为缝合线。其中以最底的1个螺层较大,称为体螺层,动物的头部和足部即藏在此处。当动物活动时,头部和足部即由体螺层的开口(壳口)伸出,如田螺、蜗牛等。 ...
海洋软体动物乌贼等外套膜内的1块白色、具有多数微孔的舟状骨板,特称海螵蛸。由石灰质和几丁质组成,是退化的贝壳,虽质轻,但具有支持乌贼的整个身体和调节浮沉、平衡的功能。中医常用作止血、吸湿、收敛药。
螺类腹足上带有用以掩盖贝壳口的坚硬片状物,其形状、大小与壳口相当。厣由腹足后部腺体的分泌物形成,有角质和石灰质两种。其他无脊椎动物如腕足类、环虫类和某些原生动物的壳或管口也有厣,都具有保护作用。
软体动物、头足纲、十腕目动物,用以捕捉食物的特化口腕,称为触腕,或称攫腕。1对,位于第3对和第4对口腕之间。一般都较胴部长,可完全或部分缩入眼下方的触腕囊内。其顶端通常扩大呈舌状,称为“触腕穗”,上有吸盘或钩。乌贼、枪乌贼等动物都有触腕。 ...
软体动物头足类动物头部前方环列的腕状物。有时又称触手。一般有8条或10条。有的腕因功能不同而转化为触腕、茎化腕等。鹦鹉螺的触手多达数十条。 ...
除瓣鳃类外,软体动物的口腔中,生有多数横裂小齿的角质带状物,称为齿舌。齿舌受齿舌牵引肌控制,能自由伸缩,往复活动,像锉一样刮取磨碎食物。如蜗牛的齿舌,可用来刮取绿色植物的嫩枝和嫩叶。齿舌上的每一横裂的小齿,总是对称排列着,位于中间的1枚,称为中央齿;位于其两侧而形状相同的齿,称为侧齿,通常有几枚至10余枚;位于较远一侧的齿,称为缘齿,通常有几枚至10余枚,有的种类可达数十枚。其齿式为: 齿式可作 ...
也称环带。环节动物性成熟时,身体前端几个体节表皮增厚,多腺体,呈戒指状或鞍状,称为生殖带。如环毛蚓的生殖带在第14~16节,蛭类的生殖带在第10~13节。生殖带能分泌粘液,包裹卵子,形成卵茧,使卵在其中受精和孵化。 ...
软体动物门、腹足纲的动物,如蜗牛,一般具有发达的腹足,爬行时,宽平肥厚的腹足伸展成舌状,前端钝,后端尖,在足的皮肤表面具有很多的单细胞粘液腺,常集中在足的腹面前端中央,构成一种皮肤凹陷,可分泌大量粘液,故称足腺。分泌的粘液既可使足部经常保持湿润,又可在爬行时减少机械损伤和摩擦。粘液与空气接触后变干,呈银白色而发亮,在蜗牛爬行过的地方可留下1条闪亮的涎线。不同种类动物的足腺极不相同,有的水生爬行种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