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香实验_LOGO
登录
提问
我要登录
|免费注册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桑尺蠖(Hemerophila atrilineata)

  无脊椎动物,昆虫纲,鳞翅目,尺蛾科。成虫体长16毫米,灰褐色,头小,前翅灰色,内外两边有2条暗黑色斜波状纹,外缘作不规则齿状。后翅仅有1条纹。幼虫灰褐色,前细后粗,成筒状。初孵化的幼虫为绿色,多在桑叶背面取食叶肉,使叶面呈现透明点,长大后变成灰褐色,近似树皮颜色,沿叶缘向内蚕食。越冬幼虫严重为害冬芽,仅留有芽鳞。幼虫爬行时,身体一屈一伸向前移动,在树上静止时,用1对腹足和1对尾足抓住树枝,身体 ...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柞蚕(Antheraea pernyi)

  无脊椎动物,昆虫纲,鳞翅目,天蚕蛾科。为我国特产的一种经济价值较大的野蚕。成虫体长约4厘米,翅展16厘米左右,全体被有黄褐色鳞毛,4翅上各有1个白色眼斑及斜条纹,能飞。幼虫绿色、黄色或天蓝色,体有毛瘤,刚毛挺直。食量较大,多以辽东柞、蒙古柞、麻栎、槲等树叶为主要食料。室外人工放养。茧椭圆形,黄褐色,一端有茧柄,可作缫丝原料。蛹浓黑色,以蛹越冬。约在3000年前,我国即已开始人工放饲,于19世纪 ...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家蚕(Bombyx mori)

  无脊椎动物,昆虫纲,鳞翅目,家蚕蛾科。也叫桑蚕。幼虫有13个环节,胸腹部有足8对;体色青白或微红,有斑或无斑。以桑叶为主要饲料。一般经4次蜕皮(共5龄),成熟时停止吃食,吐丝作茧,茧可缫丝。在茧内化蛹,蛹羽化成蛾,破茧而出。成虫有足3对,翅2对,体被白色鳞毛。以卵越冬。我国黄河流域是世界蚕业的起源地。约在4千多年前,我国已有关于利用蚕丝的记载,至少在3千多年前,我国已饲养家蚕。公元551年才传 ...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松毛虫(Dendrolimus)

  无脊椎动物,昆虫纲,鳞翅目,枯叶蛾科。森林主要害虫之一。成虫褐色,前翅中央有1个白点,前翅共有5条深色横纹。幼虫体色杂,多呈黑褐色,腹面中央棕红色。在寒冷地区1~2年仅发生一代,在温暖地区1年可发生2~4代。均以幼虫越冬。松毛虫的种类极多,不同种松毛虫的幼虫以不同种的针叶为食,食量极大,常使赤松、马尾松、油松、落叶松、冷杉、云杉、柳杉等针叶树林大面积受害而枯死。 ...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粘虫(Leucania separata)

  无脊椎动物,昆虫纲,鳞翅目,夜蛾科。成虫淡黄褐色或灰褐色。雌蛾体长约1.6~2厘米,雄蛾略小。前翅顶角至后缘,有褐色斜纹1条,外缘有小黑点7个,翅面中央有2个淡黄色圆斑;后翅淡灰色,外缘色泽较浓,呈淡棕色。老熟幼虫长2.7~3.8厘米,头部褐色,上有“八”字形黑褐色纹,胸腹背侧有5条彩色纵纹,故又称“五色虫”。幼虫为害小麦、玉米、高粱、水稻、甘蔗及禾本科杂草等茎叶。成虫的飞行能力很强,有迁飞习 ...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胡蜂(Vespa)

  无脊椎动物,昆虫纲,膜翅目,胡蜂科。体细长,常见的为金环胡蜂(Vespa man-darinia)长达40毫米,胸部与腹部近等宽,身体黄色及红黑色,具有黑色、褐色斑点和条带。翅膜质狭长,前翅较大,飞行能力较强,静止时纵折。群居,并有社会性行为;蜂群由母蜂、雄蜂及工蜂组成。完全变态。夏季多在屋檐下和大树的树枝等处营造蜂巢,蜂巢一般呈椭圆形,由多数六角房密集而成。白天活动,晚间回巢。工蜂除采集花粉 ...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寄生蜂

  一般能用发达的产卵器将卵产于其他昆虫的幼虫、蛹或一些膜翅目蜂类的卵中。如姬蜂能在凤蝶幼虫或蛹内产卵,金小蜂能在蝶蛹内产卵,赤眼蜂能将卵产在玉米螟的卵内。它们的幼虫孵化后,以食宿主的体液或卵内的营养物质为生,致使宿主死亡或不能繁殖。老熟的幼虫即在宿主内化蛹,羽化成虫才从宿主的残体中钻出。因能抑制害虫的繁殖,故在害虫生物防治上为重要的天敌昆虫。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膜翅目(Hymenoptera)

  无脊椎动物,昆虫纲的1个大目。体微小(赤眼蜂体长仅有0.21毫米)至中型。头大,复眼发达,具有特殊的嚼吸式口器。中胸发达,前胸退化,多数种类的腹部第1节并入胸部,称“并胸腹节”。翅2对,膜质,前翅大于后翅,有的种类翅退化或变短。后翅常以小钩与前翅相连。雌虫有发达的产卵器,有时变为锯、钻或刺器。完全变态。幼虫有头或无头,无足或有足。蛹为裸蛹,居于以丝或牛皮纸状物质织成的茧中。植食性或寄生性。部分 ...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木叶蝶(Kallimachinensis)

  无脊椎动物,昆虫纲,鳞翅目,蛱蝶科。在树枝上停息时,两翅紧紧合拢,露出翅的反面,好像1片枯叶,不易被发现,故称木叶蝶,常作为拟态的代表动物。多产于我国长江流域。 ...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家蝇(Musca domestica)

  无脊椎动物,昆虫纲,双翅目。为我国最常见、与人类关系最大的一种蝇,俗称“苍蝇”。体长6~7毫米,密生短毛,灰黑色,胸背有斑纹4条,无金属光泽。头呈半球形,前下方为舐吸式口器。复眼大,单眼3个。头部正中有1对具有芒的短触角,上有许多感受器,嗅觉极为灵敏,能从较远处很快地飞到喜食的腐烂鱼肉、粪便和垃圾处。仅有1对前翅,后翅退化为平衡棒,飞行能力极强,速度很快。白天喜在厕所、厨房、垃圾堆等处活动,夜 ...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菜青虫

  无脊椎动物,昆虫纲,鳞翅目,粉蝶科,菜粉蝶的幼虫。为十字花科蔬菜大白菜、油菜等的主要害虫。幼虫体长约2.8~3.5厘米,全身青绿色,背部有1条黄细线,两侧具有小黄点。刚孵出的幼虫,先啃食卵壳,再嚼食菜叶,食量很大。有时1片叶仅剩下叶脉和叶柄。幼虫老熟后,多在朝阳的枯枝、篱笆或墙角等处化蛹,蛹呈纺锤形,蛹体借1条丝固定在化蛹处。 ...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伊蚊(Aedes)

  无脊椎动物,昆虫纲,双翅目,蚊科。为种类最多(100余种)的中型蚊虫。体分头、胸和腹3部分,体表覆盖鳞片。体呈黑色或棕色,多有白斑,翅上无斑。触角15节,第1节为柄节,第2节为扁球形的梗节,第3~15节为鞭节,上有轮毛,雄蚊的轮毛密而长。口器刺吸式。雄蚊无舌,上下颚退化,不能刺吸血液,雌蚊可刺吸人、畜血液。幼虫腹部第8节的背面有1条管状的呼吸管,无掌状毛,呼吸管末端的开口为气门。有些种类是淋巴 ...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蝗的幼虫称为蝻。外形像成虫,但身体较小而头大。仅有翅芽,不能飞行,但能跳跃,故又称“跳蝻”。常成群吃稻、麦、玉米等禾本科作物的叶。经蜕皮5次(5龄)后发育为成虫。 ...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水虿

蜻蜓目的豆娘和蜻蜓的稚虫,由于体型与颜色同成虫极不相同,特称为“水虿”。水中生活,体长形或扁而宽,绿色至褐色。头部和胸部较腹部小,足尚未前移,仍伸在体侧,可用于步行。腹部较强壮。口器结构极为特殊,下唇亚颏和颏较为发达,两者连接处有1个关节,形成可自由伸屈的“面罩”,或称“脸盖”。面罩平时折于头下的足基间,捕食时可突然伸出,为非常灵活的特殊捕食器官。水虿的体形可分为两类;束翅亚目豆娘稚虫的体型细长, ...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稚虫

一类不完全变态(半变态、原变态)昆虫的幼体。水栖,以鳃呼吸;由于成虫陆生,以气管呼吸、两者形态和习性都不相同,所以这类昆虫的幼虫称为稚虫。如蜻蜓目、蜉蝣目和襀翅目昆虫的幼体。在淡水水域中常见的水虿,即为蜻蜓的稚虫。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若虫

营陆生生活的不完全变态昆虫的幼体,称为若虫。其形态和习性与成虫相似,所有的复眼、单眼、口器类型也与成虫相同,仅身体较小,个别器官的比例不同,翅的发育不全(翅芽),生殖器官尚未发育成熟等。如跳蝻是蝗虫的若虫。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蚕的幼虫在生长发育过程中,要蜕去外骨骼才能长大,在幼虫蜕皮期间不食不动,称为“眠”。如家蚕从蚁蚕到老熟,一般要蜕皮4次,称四眠蚕。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有些完全变态的昆虫,在它们蛹的外面,通常由丝腺所分泌的丝织成的一种囊形保护物,称为茧。如家蚕和蓖麻蚕等的茧;而另一些昆虫,它们茧的结构是用其他物质构成的,如地老虎的茧是由泥土胶合而成,金龟子的茧是老熟的幼虫身体上分泌的粘液和土共同粘合成的,刺蛾的茧是由幼虫分泌的钙质构成的。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在完全变态的昆虫中,由幼虫过渡到成虫时的中间阶段的形态。这一时期多不食不动,体内进行原有的幼虫组织器官的破坏和新的成虫组织器官的形成。一般呈红棕色,老熟时呈黑棕色。蛹有3类:(1)离蛹(裸蛹、自由蛹),附翅和翅不粘贴在身体上,有时可自由活动,如蜂和甲虫等的蛹;(2)被蛹,附肢和翅都包被在1层膜里,如蝶、蛾等的蛹;(3)围蛹,外面包裹1层由幼虫末龄的皮所成的蛹壳,如蝇的蛹。 ...

丁香实验推荐阅读
蜕皮腺

节肢动物能分泌某种物质,使幼体蜕皮的腺体。鳞翅目、膜翅目和鞘翅目部分种类的幼虫都有蜕皮腺。如家蚕的胸部有3对,腹部有8~9对,共有10对蜕皮腺,幼虫每经5~6天就要蜕皮一次。 ...

提问
扫一扫
丁香实验小程序二维码
实验小助手
丁香实验公众号二维码
扫码领资料
反馈
TOP
打开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