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脊椎动物,昆虫纲,蜻蜓目,差翅亚目昆虫的通称。一般体型较惖大,翅长而窄,膜质,网状翅脉极为清晰,飞行能力很强,每秒钟可达10米,既可突然回转,又可直入云霄,有时还能后退飞行。休息时,双翅平展两侧,或直立于背上。前翅和后翅不相似,后翅常大于前翅。翅的前缘,近翅顶处,各有1个翅痣,呈长方形或方形,可保持翅的震动规律性,并可防止因震颤而折伤。头部能灵活转动,复眼1对,较大,约占头部的1/2,约由2 ...
无脊椎动物,昆虫纲的1个目。大型昆虫,翅发达,前、后翅等长而狭;头部可灵活转动,触角极短,复眼发达,单眼3个,咀嚼式口器强大。成虫腹部细长,圆筒形或扁形。雄交配器位于腹部第2和第3节的腹板上。不完全变态。成虫产卵于淡水池沼中。稚虫生活于水中,称为水虿(chài)具有极发达的“脸盖”,用以捕捉食物。稚虫与成虫都捕食其他害虫或小型动物,有益于人类。全世界已知有5000余种,广布于全球,尤以温暖地区 ...
无脊椎动物,昆虫纲,缨尾目,衣鱼科昆虫的通称。一类较原始的无翅小型昆虫。身体细长而扁平,上有银灰色细鳞,长约4~20毫米。触角呈长丝状,腹部末端有2条等长的尾须和1条较长的中尾须。咀嚼式口器。喜生活在温湿处,经常出现在涂过糨糊的旧书堆、字画、毛料衣服和纸糊的箱盒中,嚼食上面的淀粉或胶质物。有时在厨房墙壁缝内也可见到。爬行极为迅速,可借其有暂时停止活动的习性捕杀之。雌虫常在隐蔽的缝隙中产卵,幼虫 ...
无脊椎动物,节肢动物门的1个大纲,现存种类已记述的就有78万种。成虫体分头、胸、腹3部;头部有口器3对(上颚、下颚、下唇)和触角1对,常具有复眼1对和单眼3个;胸部3节,有足3对,故旧称“六足虫纲”(Hexapoda);翅2对(或仅1对,或全缺);腹部一般11节或7~12节,体表具有几丁质的外骨骼。气管发达,用以呼吸。循环系统退化。有唾液腺及马氏管。生殖孔位于体后方,雄虫开口于第9腹节,具有阴 ...
无脊椎动物,昆虫纲,直翅目,蝼蛄科。成虫体长3.9~4.5厘米,腹部近圆筒形,体色为淡黄褐色或黑褐色。后足胫节内上方常有刺1~2个。3年完成1代。食性复杂。前足短粗,胫节变宽,上有4个扁齿,跗节基部有2个锐齿,适于在土中掘成隧道,故称开掘足,为农业上的重要害虫之一,常咬食小麦、玉米、粟、棉花、蔬菜等作物的根部、嫩茎、幼苗及种子。又称“大蝼蛄”。主要分布在我国北方各省。多在凌晨或夜间活动,成虫有 ...
无脊椎动物,昆虫纲,直翅目,蝼蛄科。成虫体长约2.9~3.1厘米,腹部近纺锤形,体色灰黑色,后足胫节背面内侧有3~4个能动的刺。年生1代。食性复杂,在土中掘成隧道,为农业上的重要害虫之一,常咬食作物的根部、嫩茎、幼苗及种子。又称小“蝼蛄”。分布在全国各省,严重发生在长江流域各省。成虫有趋光性,可用灯光诱杀。 ...
无脊椎动物,昆虫纲,直翅目,蟋蟀科。丝状触角细长,易断,后足发达,善于跳跃,尾须较长。雄性喜鸣、好斗,有互相残杀现象。雌性个体较大,针状或矛状的产卵管裸出,翅小。种类很多,最常见的蟋蟀又称中华蟋蟀(Gryllus chi-nensis)。体长约2厘米,体黑褐色。年生1代,以卵在土壤中越冬。雄性发音器在前翅近基部,以翅摩擦发音。听器位于前足胫节上。穴居性,常在地下、地面或砖石缝中活动,为害植物根 ...
昆虫纲,直翅目,蝗科。又称“中华稻蝗”。成虫黄绿色,雌虫体长2.5~4.2厘米,雄虫1.9~3.3厘米;前胸背板两侧各有1条暗纵带。咀嚼式口器,后足强大,适于跳跃。一般年生1代,若虫称蝻。为不完全变态。为害水稻、玉米、高粱、芦苇等。主要分布在华北、华东、华南各省。 ...
无脊椎动物,昆虫纲,直翅目,蝗科,蚱蜢亚科昆虫的统称。我国常见的为中华蚱蜢(Acrida chinensis),雌虫较雄虫大,体绿色或黄褐色,头尖,呈圆锥形;触角短,基部有明显的复眼。后足发达,善于跳跃,飞时可发出“札札”声音。如用手握住2条后足,可作上下跳动。咀嚼式口器,为害禾本科植物。多分散在田边、草丛中活动。南方各省分布较多。 ...
无脊椎动物,昆虫纲,鞘翅目,金龟子科。为最常见的食粪金龟子。俗称“屎壳螂”。体近圆形,长2.1~3.6厘米,黑色,稍带光泽,头部前端较宽,中央有2个小突起。前足强大,后2对足带有钩刺,一般栖息在牛粪、人屎堆中,或掘洞穴居,能够飞行。喜以牛粪、人屎为食,能用头和前足将粪推成丸,并拍打成粪球,故又俗称“推粪虫”。通常1雌1雄合作,1个在粪球前面拉,另1个在后面推,最终把粪球推拉到适宜处,雌虫用头和 ...
无脊椎动物,昆虫纲,直翅目,蝗科。在我国东部广大平原主要发生的飞蝗是东亚飞蝗(Locusta migratoria manilensis)和分布于蒙新高原的亚洲飞蝗(Locusta migratoria migrotoria),都是禾本科植物的重要害虫。其中以东亚飞蝗的为害最为严重。体形细长,体色为绿色或黄褐色。一般多在杂草或灌木丛中活动。雄虫较小,体长约3.4~4.2厘米,雌虫较大,长4.0 ...
无脊椎动物,昆虫纲,直翅目,蝗科。体躯一般细长,分头、胸、腹3部分,体表包有1层坚韧外骨骼。体色有绿色或黄褐色。咀嚼式口器。后足强大,适于跳跃。雌虫较大,身体末端具有短而弯曲的产卵器,以此凿土产卵。卵成块。不完全变态,若虫一般称为“蝻”。刚孵化出的若虫无翅,仅能跳跃,故俗称“跳蝻”,需经5次蜕皮逐渐发育成具有2对翅的成虫。若虫与成虫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相似,食性相同,食量很大,主要为害禾本科植 ...
无脊椎动物,昆虫纲,鞘翅目,萤科。身体约长1厘米,细长而扁平,黑褐色,前胸背和尾端呈暗黄色或桃红色。头隐于前胸下。口尖能咀嚼。少数雌雄虫均有鞘翅,如江、浙一带常见的黄萤(Luciolaterminalis)和大黄萤(Luciolasubs-triata),多数仅雄虫有鞘翅,雌虫无鞘翅;鞘翅较软。腹部具有7或8节,末端下方有发光器。一般由发光层、反光层和透明的表皮层组成;在发光层内约有15000 ...
无脊椎动物,昆虫纲中较大的1个目。种类较多,全世界约有12000种,我国约有370余种。典型的咀嚼式口器。前翅狭长,稍硬化,翅脉明显,后翅膜质;但也有些种类翅短,或退化呈鳞片状,甚至无翅。有的种类飞行力极强,能结群作长距离飞迁。后足强大,善于跳跃。有些种类腹端有尾须1对,雌性多具有产卵器。雄性一般具有发音器。发育为渐变态。若虫类似成虫,但体较小,如蝗虫、螽斯、蟋蟀、蝼蛄等,一般5龄,生活方式也 ...
无脊椎动物,昆虫纲,鞘翅目,金龟子科昆虫的统称。金龟子科是鞘翅目中的1个大科,种类很多。成虫体多为卵圆形,或椭圆形,触角鳃叶状,由9~11节组成,各节都能自由开闭。体壳坚硬,表面光滑,多有金属光泽。前翅坚硬,后翅膜质,多在夜间活动,有趋光性。有的种类还有拟死现象,受惊后即落地装死。成虫一般雄大雌小,为害植物的叶、花、芽及果实等地上部分。夏季交配产卵,卵多产在树根旁土壤中。幼虫乳白色,体常弯曲呈 ...
无脊椎动物,昆虫纲的1个目。中型或大型昆虫,最长可达26~33厘米,如巨型竹节虫(Pharnacia serratipes)为现在昆虫中体型最长的。头小,前胸小,中胸和后胸伸长,有翅或无翅,有的形似竹节,当6足紧靠身体时,更像竹节,故称竹节虫。多以灌木和乔木的叶片为食,为害森林,尚未见到生活在竹子上以竹叶为食的种类。多数竹节虫的体色呈深褐色,少数为绿色或暗绿色;也有的具有翅,平展时颇似干枯叶片 ...
无脊椎动物,昆虫纲中最大目之一,种类有30万以上,占昆虫总数的40%,通称甲虫或简称“”。一般体躯坚硬,有光泽。头正常,也有向前延伸成喙状的,如象鼻虫,末端为口器。口器为咀嚼式。前翅角质化,坚硬,无明显翅脉,称为鞘翅,具有保护作用;后翅膜质,具有少数脉纹,柔软,平时褶放在鞘翅下,用以飞行。也有完全无后翅的种类。为完全变态。多数种类为植食性甲虫,为害农作物和贮藏谷物等,如金龟子、天牛、二十八星瓢 ...
无脊椎动物,昆虫纲,虱目昆虫的通称。最常见到的为人虱(Pediculushumanus)。成虫身体扁平,呈灰白色,体长为3.5~4毫米,为小型的人体外寄生虫。复眼退化,触角较细长,刺吸式口器,可刺入寄主皮肤内吸血。短足3对,末端具有钩爪,有利爬行和抓住寄主。无翅。不完全变态,一生经过卵、若虫和成虫3个时期。若虫与成虫近似,也能吸血,经3次蜕皮发育为成虫。主要生活在人的体表和隐藏在内衣、毛衣和被 ...
无脊椎动物,昆虫纲,鳞翅目,异脉亚目(Heteroneura)或蛾亚目、“缰翅亚目”昆虫的通称。成虫触角形状有鞭状、丝状、羽状、栉齿状及纺锤状等。雄性触角较雌性发达。复眼显著,单眼2个或无。一般在夜间活动,多种蛾类对不同强度的人造光表现为正趋性,在200瓦左右的电灯光下,常能诱集大量蛾类,特别是用黑光灯诱集量更大,故广泛用作防治和测报手段。有些“吸果夜蛾类”的喙管末端坚实且尖锐,可刺破桃、葡萄 ...
无脊椎动物,昆虫纲中的第2个大目,包括有14万种以上的蝶类和蛾类。身体和翅的表面密被鳞片和毛,故名鳞翅目。成虫称为“蝶”或“蛾”,具有虹吸式口器,白天或夜间活动,用以吸食花蜜等液态食物,有的种类不取食,交配、产卵后死亡。翅2对,一般善于飞行。不直接为害农作物或林业。幼虫柔软、圆柱形,俗称“毛虫”或“肉虫”,体色因种而异。取食生长时期,具有咀嚼式口器,植食性,为害多种农作物和林木的茎、叶和果实; ...